您好,请 登录注册

danbar观影手记.之三

2004-07-21 05:10:21   来自: danbar
  碎影录.之三
  danbar
  《玩偶》
   久石让,北野蓝,海边的男人们,都是北野武想表达的东西,他已经表达得很淋漓尽致了。
   《花火》已经把这些都讲完了,没必要再重复。于是他开始讲一个纯纯的美丽故事,一个岩井俊二式的故事。
   其实北野武一直在变,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从《那个夏季,最宁静的海》到《坏孩子的天空》、《菊次郎的夏天》、《玩偶》都在变,每部电影都是一个独立的山峰,而不是越垒越高的山丘。他很清楚自己能跳多高,所以不会去重复以前的东西而企图去超越。而且从这些作品来看,导演的个人感受一直是在变化的,所以反映出来的是北野武的多个侧面,有些变化太大,有时甚至都会怀疑这是不是北野武的作品?
  《特洛伊(TROY)》
   沃夫冈·彼得森的才华有限,象特洛伊这样的作品没能拍出很好的史诗感是才华使然。这样一个故事框架里面,人物的性格塑造其实是很有腾挪余地的,电影中最丰满的形象阿伽门农依然流于表面化,他和阿喀琉斯的冲突更是一笔带过,造成人物单薄、人物关系简单化。
   最大的败笔还是在阿喀琉斯这里,这并不是布拉德.皮特的错,而在于导演对阿喀琉斯这个悲剧人物的肤浅刻画。比如一开场:阿喀琉斯不愿意角斗,阿伽门农说:如果你角斗了,这些士兵就可以回家见他们的妻子了。于是阿喀琉斯上场一刀将敌将致于死命。似乎他是厌倦战斗的,他是个有深层痛苦的人物,但是后来他竟然会为了所谓的荣誉而出征特洛伊,这只能说明导演无法处理阿喀琉斯这个人物的复杂行为。而且从阿喀琉斯后面的表现来看,也似乎完全不在意杀戮的。人物的前后矛盾在导演的极力描述之下仍然无法弥和——阿喀琉斯的犹豫,以及他母亲做了大段的思想工作这段描写没有任何说服力。
   实际上阿喀琉斯可以描述为一个吕布似的虎将,但导演一心想把阿喀琉斯复杂化来表现自己的水平,其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
  《冷山(COLD MOUNTAIN)》
   一部现代《奥德塞》。一条主线男主人公英蒙克服一路上的搜捕队的追杀,跨越荒蛮无人之地,忍饥挨饿,经历种种艰难险阻与诱惑,目的只是回到家乡“寒山”(个人认为这个译名更为妥当)和爱人团聚。另外一条主线,女主人公艾达在家乡也同样面对着各种艰难困苦,与露西相依为命,坚守着英蒙的回来。
  与《奥德赛》突出强调了求生的努力,沤歌了为求生拼搏的精神有所不同,《冷山》多少让人感到对命运的悲观,在影片开头不久就预示了英蒙之死就是最好的说明。
  一路上浪迹天涯,作者刻意安排英蒙历经磨难,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杀情人的牧师、有避世的隐士、有饥渴的女人、有狡诈的出卖者、有贪图渡船钱而丧命的女人、有逃命的黑人、有一路搜捕逃兵的冷血杀手、有逃避战争的乐手……莫不是人世的种种隐喻,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
   作为Charles Frazier的原著小说和大师安东尼·明格拉的作品,其博大精深很难让人穷尽其精义。
  
  《大事件》
   ——你不能错过的大事件
   本片的英文名:breaking news(突发新闻),但是从影片的开头到结尾都没有“突发”的特征,一开始罪犯就被人监听,然后又一路被警察追踪,最后被逼到一个大楼围困。如同开始不久导演就借女主角说的话“要做一场好看的秀”,整个故事被演绎得紧张刺激,人物之间的“角力”始终象是一场拉锯战让观众欲罢不能,中间突发的每一点波折既让人匪夷所思又让人回想起来觉得合情合理——在哪里都没见过被警察团团围住的囚犯在自得其乐的做饭!整个故事的处理表现出了导演惊人的控制能力和才气。
   如果说张艺谋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变化,求新绝不重复,那么杜琪峰的作品则总是让人喜出望外,似乎他总在探求每一种极限的可能:不管是早些的《暗战》,还是《枪火》,或是晚些的《PTU》,都在试图把人物的紧张情绪“传递”给观众。
   尽管他的人物因为经过提纯而显得有些单一但总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你很难忘得掉《暗战》中刘德华的临终复仇,《枪火》中各个枪手的冷静反击,《PTU》中任达华的老练坚决,《大事件》中任贤齐的“疯狂的冷静”(他这个人物已经超越冷静的这个境界了,只能用疯狂来形容,但是绝对没有那种“乱”)……他的影片的人物除了这些特征几乎再也看不到人物的其它方面了,比如家庭怎样,爱情怎样,他有什么样的经历,不知道。并不是导演不写不出来,而是导演因为提纯给舍弃了。
   除了把握人物的极限,导演还试图在其它方面不断超越自我:跟以前的用静态镜头表现紧张气氛不一样,这次完全用动态镜头来表现,开场不久就是一个420秒的长镜头,导演力图用一个镜头里面的反映的全部人物和环境来表现整个事件的连续性。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拍摄手法其实是借鉴电脑主观视角射击游戏的,但是仍然非常的新颖,而且拍摄手法的选择也表达了导演对真实性的追求——摄影机就象个全知全能的旁观者从头到尾记录下了整个枪战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说经典枪战片《盗火线heat》差这部片,很远。为了追求真实性,导演全程使用的是“自然光”,这样整个影片显得比较暗,部分时候甚至是看不见人,这在商业片中是非常大胆的。
  《梦想家(dreamer)》
   贝托鲁齐和其它几个“大胆”的导演一样,喜欢拍些跟性有关的事,从早期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到最近的《梦想家》。似乎,他们有“色情”倾向,其实不然:
   性和爱是人的本能。
   而且是最基本的东西。
   但是在这最基本的东西却往往承载了很多
   比如道德、比如观念、比如思潮、比如性格……
   每一次观念或者革命的大变动都必然引起性的大变动
   比如六十年代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和性解放是齐头并进的,然后“花童”们纷纷回归家庭性也转向保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对这一代“反叛”的反省……
   对性的发掘也就是对社会、对人的发掘
   贝托鲁齐是经过了六十年代的法国“反叛”的那一代,他也是那群“梦想家”中的一个,他们对社会的关注是远远超越后代那些“小资”的人的。
   性是旗帜
   从性入手不啻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性往往在各自的传统文化中是被掩盖的
   是不能提上桌面的
   文明的进步往往就伴随着性的合理性的发掘
   性的背后是欲望
   欲望的反面是天理是道德是伦理
   于是人物就在道德和欲望之间激荡挣扎
   痛苦产生……
   每一次“性”的重提
   就是一次重新发掘,重新评估的过程
   也就是社会标准和价值重新定义的过程。
  

2004-07-23 16:50:01  桔生 (北京)

  《冷山》片子比小说差远了,好小说真是没法改,怎么改都不对。
  

2004-07-24 02:01:11  发达阿姨

  那我要补小说,呵呵
  

2004-07-27 12:39:00  danbar

  电影既然是改编就不是原作。
  小说作者和导演往往有各自不同的叙述重心。
  选择不同的标准,往往不一样评价就不一样。
  人们一般要求电影符合原著,其实是多加了一层标准。
  

2004-07-27 12:54:14  xzfd

  用自然光拍好象是没办法的办法啊。
  

2004-07-27 13:51:28  hx

  [quote]下面引用由桔生2004/07/23 04:50pm 发表的内容:
  《冷山》片子比小说差远了,好小说真是没法改,怎么改都不对。
  [/quote]文字是抽象的么,每个人要通过大脑的再创造才形成一个形象.电影的影象和声音直接作用,就总觉得和心里想得不一样.
  

2004-07-28 16:16:18  danbar

  某些场合用自然光是没办法的办法,但是所有的场合都用自然光就表明导演是有意为之的了。
  实际上这部影片还可以谈很多出来,包括新闻做秀、媒体和当局的互动关系等等,都是可以谈的。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