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十面埋伏》编剧李冯:我只是一个“程序”

2004-07-19 18:06:11   来自: 烦糕
  《十面埋伏》致力于深挖‘人性’。我们最擅长的是从文艺或文学的角度编织故事
   7月11日凌晨3点24分,《英雄》和《十面埋伏》的编剧李冯刚回到北京家中。刚参加完《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以及前段时间跟随“欧洲杯”战事的生活让他觉得没什么睡意。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间,李冯接受了《?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瞭望东方周刊》:一般来说,连续创作类型相似的两部作品对创作者并不是件舒服的事情,而你连续创作了《英雄》和《十面埋伏》。
   李冯:《英雄》和《十面埋伏》虽然都是武侠故事,但内容走向完全不同。《十面埋伏》侧重的是爱情,从爱情的角度写人性,写人对自由的向往,甚至包括描写嫉妒、毁灭这样的成分,参与《十面埋伏》的写作是很新鲜的。武打部分很大程度要靠导演和武术指导在现场完成,在我负责的剧本中强调的还是人物,人物写得不重复,就是对我最大的挑战。在这两部电影中,《英雄》的意念性较强,而《十面埋伏》偏感情写实。
   《瞭望东方周刊》:每个男人似乎都有武侠梦,除了“专司此职”的金庸外,也经常看到其他一些作家写武侠短片,比如王小波。你为什么会写武侠?你写的武侠剧,风格受谁的影响比较大?张艺谋当初是看了你的武侠作品才开始与你合作的吗?
   李冯:导演对我的看法我不知道,因为没有交流过这个问题。我愿意接着干,首先当然是导演先提供这个机会。当时,我觉得从他那里、包括从剧组其他工作人员那里能学到东西,便愿意承担《十面埋伏》的工作。如果说继续想学什么,我并不想学如何拍电影,我想看人们的思维方式,看看人们从电影的角度如何构造一个故事。我对与思维有关的事情都有兴趣。
   我写武侠还是跟电影有关,如果不加入电影工作,我恐怕到现在也不会写武侠剧。在跟张导合作前,我写过一些历史题材剧,跟武侠无关。至于在电影中用的武侠风格,我和导演是做过讨论的,究竟是古龙、温瑞安式的短句,还是古典话本式的白描?其实用什么风格,还是看跟电影是否匹配。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说《英雄》把故事安在秦始皇身上,有政治的影射成分,你作为原创者怎么看?
   李冯:《英雄》的故事完全是讲朋友的,这个初衷从开始一直贯彻到剧本最后,大意是几个侠客出于相互理解和敬重,如何自我牺牲。“朋友间的高度的默契,我理解你行为的价值,我觉得你是对的,我就会不顾一切地帮助你”。我们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找情节,找故事,再与秦始皇的故事结合,才一点点编出来的。
   如果《英雄》抒发的是慷慨悲歌,那《十面埋伏》的主题则由友情转移到爱情,与《英雄》的慷慨悲情相比,《十面埋伏》更致力于深挖“人性”。我们最擅长的是从文艺或文学的角度编织故事。
   《瞭望东方周刊》:写文字的时候脑海里必然会有影像出现,张艺谋的影像与你写作时初始状态的影像接近吗?张导对剧本的阐释,你觉得有何过人或不足之处?
   李冯:所有的影像在写剧本前都会经过讨论,我既然承担了写作任务,导演会让我明白他的意图,他是很好的讲述者。我写作剧本的时候,对每场戏的意图都很清楚。写剧本不是自我发挥,必须针对日后的拍摄,开笔之前就要磨合。我个人觉得,导演的想法一直都很精彩。
   《瞭望东方周刊》:在你的创作中,可以为你提供灵感,或者让你产生“有话要说”的冲动是什么?
   李冯:就是和普通人的接触,和社会的真实接触。接触社会,你就会知道在这个社会上,公众心里在想什么,公众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件事都会对我有所触动。
   《瞭望东方周刊》:今晚是《十面埋伏》的首映盛典,这在中国算是首次。你觉得这种模式值得其他中国电影借鉴吗?从最初你开始写《十面埋伏》的第一行字到今天如此繁盛的宣传活动,你有什么感触?
   李冯:在这部电影里,我的工作是编剧,我从接受这份工作起,当然知道如果电影完成,会有相关的宣传活动,宣传活动由策划群体去完成,这只是个程序。我在宣传活动中要做的,就是从编剧的角度谈论跟剧本创作相关的事。我刚看过晚会从现场回来,现场观众的反映很热烈,我作为一个观众坐在台下看,觉得很好看也很开心。总之,有那么多人关注这部本土电影,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轶玮/上海报道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rEAaAPSGmuroE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