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观众反馈(转贴)

2008-11-30 01:57:45   来自: 异乡人
  第一天的片看完了~
  2008-11-29 19:26:58  来自: HighNooN(重庆)
    两部长片好看。
    [血蝉]让我想起了李扬的[盲山],观影感受也如此相识,只是后面部分导演的视角转向了桂花(的器官)被拐卖,稍嫌跳脱,,(表骂我,,俺只是说出我的观影感受而已,,)
    [街口]的开头部分让我以为在看贾樟柯的早期作品。故事好看,特别是人物塑造的相当有说服力,每一个角色都那么有血有肉--这也导致本片的线索过多(或者反过来说?),分散了主线情节,让人感觉导演想说的太多,反而使主题不太那么深入,这也算本片唯一的遗憾吧~
    短片里面比较喜欢[镜]和[糖果]。
    [镜]略带惊悚的结尾让人意想不到,大呼过瘾,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才发现导演已经在前面埋下足够多的伏笔。[糖果]的温馨和朴素让人会心一笑,如果把弟弟换糖的情节放在后面,用抖包袱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许效果更佳。另外片中的景色太美丽了!后来得知是在作者的家乡青木川取景的。
    另外[Q鱼的下午]的独特视角(以及美丽的画面)和[魔盒]对欲望及得失的阐述同样精彩。哦,还有[黑猪白猪]那精妙的隐喻~
    其余几部,恕我直言,我觉得太意识流了,,我还是不太适合看太艺术的片子。
    期待明天的好片~
  

2008-11-30 01:58:51  异乡人

  2008-11-29 20:20:08 DDVP   《血蝉》的剪辑比较粗糙。照明有穿帮。镜头晃得厉害,让人感到枯燥和炫晕。往往镜头在同一个空间里从一个拍摄对象转移到另外一个拍摄对象的时候不是摇,而是粗糙快速地晃过去。恕我愚钝,不知创作者这么做的用意。
   部分台词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叙事上,个人认为这不是一部对原著改编成功的影片。
   个人认为在某些事实上太注重揭露而缺少思考。
     
   网络上对于此片有评论说这是一部Mocumentary。我想了很久,还是认为不是的。
     
   我要道歉的是,虽然不停地提醒自己要尊重创作者和作品。在观看这样一部获奖多次的影片时还是睡着了。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仅仅表达自己的观影感受。希望继续看到彭导演的其它优秀作品。也希望导演在下一部作品中提高对演员表演水准的要求。
  

2008-11-30 01:59:38  异乡人

  2008-11-30 01:12:12 轩荃 (重庆)   很喜欢《街口》,确实很有贾樟柯的风格,都是很真实很平民的人物,特别是片子里的很多镜头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生活过的小县城,比如那个“深圳歌舞团”,我们县城的街道就经常有类似的宣传车,而我们县城的电影院在我记忆中也从来不放电影,多是用来做演出的舞台,那是小县城特有的“文化”也是城市里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最喜欢的镜头就是林红关于火车的梦想,那也是每个小地方孩子最美的梦想,他们两个一起坐在草丛的感觉很温暖……
   
   最震撼的镜头是好学生用板砖拍到那个恶少,突然想起了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面有类似的场面,有点为那个孩子可惜,其实他也很无奈。
  

2008-11-30 02:00:22  异乡人

    诚如楼上所说,《血蝉》许多地方象《盲井》,但是它拍的更“土”,没有一丝技术上的花哨处理,以一种纪实风格让人触目惊心。结尾被遗弃在路边的女孩,及寻找她在电线杆贴“寻人启示”的女人,在一个戏剧冲突转入另外一个戏剧冲突时,没有刻意的矫情,却在这种平静中,无形展现出对其人物的戏剧张力,镜头平缓而沉静,显示出导演不凡掌控能力。
   
   《Q鱼的下午》,小小鱼缸,投射的是整个社会。于是乎,仿佛在这条单眼鱼身上,能看见处在现代社会中,不断用精神胜利疗法安慰我们的自己。作品轻松,创意和想象力十足。
   
   《糖果》,在一片肆无忌惮张扬个性的独立作品中,这部温情的短片反而显得格格不入。导演通过一颗糖,描述的是一个关于爱的传递的故事。在一些细节上明显有遗憾,贵在作品清新,让人温暖。
   
   《黑猪白猪》,坦白说,我不喜欢这部动画短片,尽管作品本身水平很强,画工、音乐都很好,但在我眼中,黑猪和白猪互换,不过是政权的交替,政治意味十足,个人没法喜欢。
   
   《鲜肉》,开片屠宰场杀猪整个过程的详细纪录,让人在一定程度上感觉不适,之后,剧情转入一个普通女人工作、下班、买菜、做饭平常的一天,表面上这两个事情没有内在的联系,可琢磨了会,在“另一个空间”,却有着关于生存及状态的一种内里巧妙的连接。
   
   《儿子与蟑螂》,我喜欢导演前作《到巧巧叔叔那里去》里那些静止镜头下流动的景像,这次导演仍然用关怀青少年个体为出发点,描述的是父子之间的抗争。只是这次作品,处处暴露略显刻意雕琢的痕迹,用力过度,影像外观尚好,内里却是失衡。
   
   《马乌甲》,大量中远镜头下唯美的自然风景,成长路上残酷青春的情感纠葛,导演不断用倒叙、插叙的方式拨开这个家庭的爱的困惑。影片平实的合乎人物内心的表现手法,捕捉自然真实的生活细节,拍出了一部有别于以往反映青少年题材的新电影。
  

2008-11-30 17:42:24  双小单 (成都)

  随意谈一下第一天看片的感受及好恶.连续看片近八个小时(中途短暂休息)也算是很难得的一回观影经历了.期间一趟厕所也没上,因为我放不下眼前的电影.你要问我一场电影有多长,那将是我憋一泡尿的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蝉》一部讨好国外评委的影片。作者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却将电影首先是视觉艺术这一根本给抛得远远的。随便的运镜、糟糕的画面让我感觉不到任何美感,也不见得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它必将是一部少有观众的作品。
   
  《糖果》平实的叙事、表演、摄影。。。 学生习作罢了。
   
  《Q鱼的下午》更像是一篇作者的趣味散文,用影像阐释得倒也活泼、妙趣、不正经。。。 挺好,至少看得很轻松。
   
  《黑猪白猪》包含的政治味道挺重的,也是属于很好玩那种片子。视觉形象的对比做得多棒的。
   
  《怨恨》我觉得挺无聊的一影片,既缺趣味、又无故事。美术圈的这样搞的片子一大把。
   
  《鲜肉》影像感上不如作者从前作品那么锋芒。内在关联上也太含糊了点吧。
   
  《1966/1986/2006》又带有多么浓重的讽刺色彩呀!可它给我的那种涣散、混乱、形式化同样也是多么强烈呀!
   
  《镜》看过导演之前作品,反差很大。该片带给我们的观影经验是不惯常的,通篇的主观镜头来配合第一人称叙事不仅是极端、贴切、实验,我个人更看好它的趣味性。
   
  《魔盒》挺好的一个真人版的童话寓言。并且在第一天看的影片中,它画面里边的光效是最具戏剧性的,可见导演对画面氛围起码的设计、控制意识与能力。比较戏剧性的用光不仅和导演学戏剧表演有关,放在这里我觉得和主题也很贴合。
   
  《街口》风格统一、协调,品质工整。叙事、表演基本在导演掌控之中,虽不见得火候纯青,其导演功力倒也可窥见一二。 自然成为今日我的心水之选。
   
  2008.11.29
  

2008-12-02 17:08:16  异乡人

  2008-11-30 22:22:43  来自: 双小单(重庆)
    说实话,本届影展放映的影片品质挺高的.各个类型都有佳作呈现,作品对生活各个侧面都有观照,并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审视、思考. 也难得几次如此长久地坐在电影院集体欣赏独立电影,为中国当代新锐导演鼓掌. 我觉得以后这掌声会越来越响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今年的两个动画片都挺好看的。我特别留意了《黑猪白猪》的作者-张弓是本片作者的老师。所以他们在对现实的反省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本片导演作为85后将主题表达得更为抽象。而《黑猪白猪》对历史作了隐射,这和作者身为50末一代有关。
     
   《坑》虽然有稚嫩之处,但却引得观众欢笑,说明它具备人气。全片有多少桥段,多少向某某电影致敬的地方我们都不讲了。了解到作者学习影视不久,却在镜头处理上显得挺成熟的。尤其是摄影,在一般学生习作里边算出众的了。画面中用光线塑造的“素描关系”挺棒的。也符合戏剧性的叙事氛围。
     
   《北京欢迎你》我觉得在抓观众方面,这片很成功。采用纪录片的方式,情节设计上导演拧出很多生活趣味。让普通观众也不觉得闷。
     
   《红色圣境》像一篇借景抒情诗(也可理解为打油诗),抒发了导演个人对党、对伟人的敬仰。十分大众化的DV画面,配合他严肃的独白,颇具调侃意味。
     
   《儿子与蟑螂》也许很多观众看不懂,觉得闷。导演确实表达得比较克制。看过他之前几个片子,一脉相承。可能有朋友要说电影里边的场景很粗糙,其实有不少漂亮的画面——班驳的树影、性感的嘴唇、颓败的房舍,这些都体现出导演个人的美学追求。我觉得这些画面是很迷人的,特别有旧重庆的味道。符合我从小的生活经验。在人物塑造方面,导演做了符号化的处理,来表达他故事的诗意。可能你会觉得很多地方表演都是端着的,那就对了!导演就是要这样的感觉。作者年纪轻轻,用影片来探讨“生命的过程是否就是痛苦?”这样的哲学问题,可见他足够的勇气。
     
   《马乌甲》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我评它为CIFVF2008最佳影片。影片一开始就把我带进了那个氛围里边。所谓一流作品做味道,那么《马乌甲》导演是擅长做味道的,让我沉浸其中。感受那些阳光、那些沉默、那些阴郁、那些疼痛。我不得不赞美本片的摄影,深藏不露,一切服务于叙事、氛围营造。摄影不流痕迹,画面又是如此的优美,优美的低于生活(起码没有超越或者拔高生活)。摄影师对光线、景深、运动的控制都让我感受到他扎实的底子。而导演对全片美学风格的把握、对演员的控制也可圈可点,特别觉得对声音处理很讲究。那些乡村的虫鸣/鸟叫/水声/雨声/火车声都呈现得丰富、真实。立马把乡村生活的气息送到了我面前。有如《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这些影片给我的气息。只是在叙事结构上我个人觉得稍微松散了一些,如果再多抓几个点就更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上午的一个故事长片《举自尘土》,两个纪录短片《奶奶》《七区病房》我没去看,因为确实困乏没睡醒。 没有完整感受全部影片,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文/ 双小单
   2008.11.30
  

2008-12-02 17:08:43  异乡人

      那我说说第二天我看到的几个。
     
     《坑》,只看到了结尾部分,看的出来有点和《鬼子来了》有点象的,又挺幽默的一个作品,没看全,不好说其它。
     
     《北京欢迎你》,我挺喜欢这片。开始以伪纪录片这样的方式在叙述一个故事,观众随着镜头跟着老太进入的几个北京外来者的家,他们的对话及行为让你感觉是在对这个事件在调侃、取笑;但当响起《北京欢迎你》这首歌的时候,它的映像却是在告诉你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你又会突然发现,它其实它只是想传递和关注这些外来者在京的本来生活,调侃不是它真正的目的。
     
     
     《红色圣境》,一切都在镜头和映像中了。老白的一人全揽这部短片的所有职务,越是土,味越呛。许多观众对他的回答问题的解释不满意,不是我帮谁说好话,在后台他告诉我,“我可以肆无忌惮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个人无所谓,可这个影展明年怎么办?”所以,大家能体会到它在说什么,就是什么,白补旦良苦用心啦。
     
     就是这样,第二天就看了这些。
  

2008-12-02 17:09:16  异乡人

  我喜欢马乌甲
  2008-12-02 14:39:29  来自: 海海(重庆)
   马乌甲爱马乌丁 马乌甲爱高老师 我喜欢马乌甲
   
   马乌甲有只鸟
   鸟是弟弟是妈妈 鸟牵绊着他
   鸟是马乌甲 想飞却摔的粉碎
   
   
   马乌甲爱妈妈
   爱她不能对她说“不”
   爱她爱到杀死她
   
   马乌丁爱马乌甲
   马乌丁喜欢和马乌甲捉鸟,马乌丁喜欢吊在马乌甲的脖子上,马乌丁嫉妒马乌甲喝牛奶自己却喝药,嫉妒他有飞鸟,马乌丁会吃马乌甲的醋。
   马乌丁几次在轨道上玩钉子,我想 干脆让马乌丁死掉吧,这样就一了百了。
   
   
   我喜欢马乌甲与小文在一起的样子,
    大片大片的稻田 一起骑单车 一起放飞鸟 有雷雨也不怕。
   我认为小文早该给马乌甲一个拥抱,因为他真的需要。。。。。。
   
   
   马乌甲 我喜欢
  

2008-12-02 23:00:15  异乡人

  影展某解
  2008-12-02 23:01:26  来自: WOO
   两天看片,尽我所能地解读!尽我所能地挖掘!尽我所能地尽我所能!
   《黑猪白猪》,动画短片,用京剧配音,动感强而激烈,与追逐的动画十分锲合。影片中段的自由女战士、列宁、希特勒、毛泽东和他们领导的轰烈战争,被黑猪咬吞白猪再被白猪咬吞的影像,诠释得直接简白。
   《面》,动画短篇,伴随着“咯吱咯吱”不断转动的面,虚假功利欲望使得形体畸形,RAP激化了“咯吱咯吱”转动的节奏,让人抓狂,血,断裂的面...这个短篇节奏急促,喘息不过来,佩服动画的技艺和音乐的默契。
   《Q鱼的下午》,一条会说话的单眼鱼,操着北京人特有的会贫嘴和优良心理为了他美好的爱情计划杀死掉鱼缸里所有的鱼,最后只剩下他和她在高级别墅里享受余生。但是,刚阐述完他的完美计划就被主人捞出来扔掉了...!全片就是一个鱼缸的成本。片子格调轻快诙谐,台词是《血色烂漫》中钟跃民的典型风格,画面优美音乐恰到好处,《1900》中反应不同人心理动作的配乐,在这个短篇里做得到位。大概这样的片子会有些市场。
   《镜》,一个学了十年古典音乐的男人做的片子,他在回答问题时说别介意影片非得表达什么,你愿意怎么读你读成什么都OK!前面没露半点痕迹影片男主角是个人格分裂妄想症,结尾以一个镜子点破。主观镜头很强,所以看片的时候只认为这是作者的镜头手段,不曾想一直没出现隐藏在主观镜头后说话的人就是镜头前的妄想角色本人。巧妙!这个短篇另一点有意思的是,片子是由一个网站投资的,拍片的剧本、演员、配乐等等都是该网站的注册用户。即该网站将注册用户作为一种资源派给剧本通过的导演安排使用,该网站如此操作已经收集了数量具多的影片,但都为发行盈利。为什么它要做这种投资呢?
   《奶奶》,纪录片,一个感情丰富可爱的奶奶,有话说有事说有性格有情感,再加上甥儿画外音介绍,影片饱满生动。相比较我们做的纪录片《糖关刀》,我们的影片太闷,没有什么言语和内容,认可对纪录片的理解,但手段上还是欠缺许多。
   《七区病房》,纪录片,偌大一个病房,就选择了四个人来纪录,他们是活泼的,所以影片是有说有笑的可爱的纯粹的,一反精神病影片的沉重抑郁。导演说他就是想异于常人沉闷的表达,他要寻找病房里积极的东西,我认为他是完全成功的。相比较我们拍的重庆救助站,他的选择明显是明智的,我们的影片太常规路线了。
   《红色圣境》,宣传单上介绍本片:“看红色圣境 忆革命先烈 跟共产党走 过幸福生活”——看完影片,很神奇,居然会有这样的圣境:把毛泽东周恩来等等供奉在香炉前膜拜,完全是寺庙形式!导演在回答问题时始终回避“是真心实意爱党还是讽刺党”,主持人揭露说这是导演的入党申请书!
   《怨恨》,全片由三个骂人的小段子构成:第一段是武汉街头两个脚踏车夫发生冲突后放肆地骂,片子是个超长镜头,没有剪一刀;第二段是拍摄艾未未面对镜头骂人,和他老婆电话求助朋友才寻到一句骂人的话,镜头始终是游离摇曳的;第三段,玻璃里面的网吧传出各种骂语。影迷交流时,问导演为什么这么用镜头,他说摄像机已经成了手头的习惯了,看到了就拍了,所以武汉那段片是很偶然的,艾未未家那段是为了放松紧张的心理之后就是随意的了。然后,他还拍了六十几个艺术家对镜头骂人的素材,留着,过了许久后剪出来大概就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了。他说“脏话比赞美更真实”,还说要懂得超前投资!
   《北京欢迎你》,一大妈在奥运会前让外地住户填办暂住证,一个搞乐队的年轻人的一句台词“我不办,我只是暂住北京几天,明个就暂住伦敦几天了!”另一位楼凤一直在说妈妈捣糍粑,她爱家但她在北京接客!...挤入北京的不同人们在意北京的不同生活。
   《街口》,140分钟的片子,看完了也没觉得拖沓,原因大概是:我们的青涩少年或多或少呈现在影片中。
   《血蝉》,使用了大量的摇镜头或长镜头,难道这就是中直接关注的方式吗?主题是买了小孩去乞讨挣钱,在报纸上已经很烂的报道确是影片难得的题材!
   《糖果》,一个现在大四的学生大二的作品,他说片子已经在其他国际影展上转了一圈,以前都是参加主流的影展,没想到这种民间的影展审美这么大差别。说还是会坚持主流路线。他的言谈已经不是个学生,已经有了很强很成熟的思维!
   《鲜肉》,讨厌;《儿子与蟑螂》,讨厌。前者导演说是个半成品,后者导演说“关于我拍片的意图这个问题很难,我得想想!”——对影片的态度不认真!
  

2008-12-03 14:31:04  异乡人

  来自: indie
  
  今天很荣幸能第一次参加,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这已经是第二次举办了,是为期两天参赛的独立电影及短片交流会。在一个很小的放映厅里默默地拉开帷幕,音响效果很一般,屏幕也小,可画面表达出的独立探索精神,远远超过这局部的放映厅。上映的第一天,展出了9部作品,我们不能用审美的角度去评价这些作品,有人说,如果早在20年前我们这些人在小放映厅看这样的电影,早就成反革命了。所以我们是否该感谢自己出生的年代是个包容的时代呢!?这些电影更注重的是很强烈的思想表达和探索精神,在这点上,我们都应该去关注和支持的,哪怕在粗糙的画面上,晃动的是些不成熟、不赞同、甚至是过激的观点以及无限的自我探索。。。但那又怎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业的发展,就是需要这样的人来奉献、推动的。而且又有作品中的导演与观众现场交流,让独立电影的精神更很好的充分表达,这样的方式真的很不错。主办方说,以后每年都会有这样的交流会,真希望明年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参展。
  
  第一天:
  第一部:剧情长片《举自尘土》
  
  整部片子,过于冗长了点,剧中在一个闭塞的小镇上,一群封闭的人们,在穷困到了极限的时候,信奉耶稣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当时我突然想到黑奴时代的那些黑人,夜晚不也是哼着小调唱着《我深深的约旦河》。。。在困苦中手中的《圣经》就是他们精神的救世主。
  
  PS:印象中最深的是那小女儿用《两只老虎》的调调唱着:thank you Jesus,thank you Jesus,for the food ,for the food....
  
  第二部:短片《奶奶》
  
  是部记录片,前半部分很平淡,可到后半部分时,主角儿“奶奶”说的话和回忆的事情一点一滴的自然流露以及对子女的那份情感,深深地触动了我,眼泪也很自然的滑落了,当那位早已看不见任何东西的“奶奶”站在门前用她依舍不忘的神情送走自己的孙女儿时,感觉很悠长。。。
  
  PS:短片中的“奶奶”也是作者自己的奶奶,所以主观的色彩也比较强,但很真实。
  
  
  第三部:短片《七区病房》又名《110病房》
  
  来自厦门导演的一部很敏感的选题,连导演都说在厦门是禁止播放的,所以很高兴在重庆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特殊的地点和人物,在他们的世界里,一样有精神的徜徉,影片快末尾的时候,镜头中出现一搜小纸船,背景有海浪的声音,其实他们也很想自由自在。。。
  
  
  PS:交流会时,导演说在厦门如果一个人在外无家可归、流浪汗都会被送到那种地方去,所以表现的不仅仅是精神病人的生活,也把很压抑的东西去掉了,因为特殊的人群,也会有他们的乐园。。。
  
  
  第四部:短片《面》
  
  运用动画的形式来表现都市社会人们的伪善以及在诱惑面前的种种状态,也许冲破那道坎儿,才能做真正的自己。(也许会痛、也许很难)
  
  
  第五部:短片《坑》
  
  在深深的坑里,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的故事,在人性面前,他们选择了向阳光的方向前进。
  
  PS:突然想到以前的辩论题目: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
  
  
  第六部:短片《北京欢迎你》
  
  在北京的角落里,外地人必须办理的《暂住证》,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如此的难堪。。。
  
  
  第七部:短片《红色圣境》
  
  白导演说:拍这部片子是因为自己非常非常非常。。。。爱共产党。。。。。
  
  仔细去听这句话哦
  呵呵。。。
  
  
  第八部:短片《儿子与蟑螂》
  对这部片子,我没啥感觉,后来导演说,这是他自己在探索一种新的风格,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的真正定位与风格吧!
  
  第九部:剧情长片《马乌甲》
  人在极限的自由和希望,以及爱到一种限度的时候,黯然的沉默爆发出来的就是一场不忍心的悲剧。
  
  PS:看这部电影脑子里一下蹦出了《巴黎野玫瑰》男主角拿着枕头闷死女主角的画面,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最终的解脱都一样的吧我想。
  
  第二天:
  今天是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的第二天,也是最后一天。说实话,这两天真的好累,一共19部片子,压缩在两天一起看完,头真的有点犯晕乎,所以今天在最后部长片中,在场的各位都显现出疲累了,可偏偏又是最长的长片,一共140分钟,不过还是坚持过来了。散场后,出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个懒腰、一个深呼吸还有一声深深地感叹。这次独立电影及VIDEO展,19部都有不同的风格,风格鲜明、创意大胆、探索精神很强烈,也许是因为这些电影的思想性太强,所以,你必须让自己的脑子高度集中在屏幕上,迅速去理解视觉以及听觉表达的东西,一部接一部,真的有点像脑力轰炸,这和在电影院看电影那种娱乐放松的感觉完全不同的。真希望下届的CIFVF2009,时间上能更充裕点,总的来说,非常的好,从第一届的重庆本土作品展到这次第二届的除了有全国作品展以外呢,而且还请到了其中某些片子的导演做现场的互动交流,这是非常大的跨越性进步。所以,明年的CIFVF2009更让人期待。只是这次的影展有点小小的遗憾------音响效果确实太糟糕了。
  
  第一部:剧情长片《血蝉》
  
  本次影展上映了四部长片,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部,小女孩儿的命运归属早已做了定数,在希望与落破间,她的内心几乎是木然的,因为选择的主动权永远不是她自己。导演是在让人读生活,而不是看生活。很好的片子,力推下!
  
  
  第二部:短片《Q鱼的下午》
  
  轻松的旁边,幽默的文字,不起眼的小人物,被大人物闪亮的光芒遮蔽在暗处,小人物精心琢磨的好戏,到最后玩儿死的到底是谁呢!?
  
  
  第三部:短片《糖果》
  
  简单的甜蜜、简单到真心的纯白,就因为这些真善美的可贵,糖果在默默地传递着无限的甜蜜。
  
  
  第四部:短片《黑猪白猪》
  
  时代潮流的更替,黑与白永远都是说不清的颜色。
  
  
  第五部:短片《怨恨》
  
  这部短片很好玩儿,用了几段骂人的脏话来表现,导演说,有的时候,骂人比赞美人更真实。
  
  
  第六部:短片《鲜肉》
  
  从杀猪到变成青椒肉丝的过程,导演在现场交流时说,他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就只想拍一个女人下班回家买猪肉做饭的一个过程,但观众们的想法实在很多,连导演都笑了。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第七部:短片《镜》
  
  这是我很喜欢一部短片,先强烈推荐下,这也是我看此影展交流的唯一一位导演,有点人格分裂的人挣扎在社会里,不同内心的角度及层面来覆盖人的人性面及兽性面,导演说,就是因为那些看似很散乱的点,才能让面更多元化。
  
  
  
  第八部:短片《魔盒》
  
  小小的贪婪、小小的欲望,隐藏在内心,稍有不慎就会着魔;但稍加谨慎魔就会被驱逐。
  
  
  第九部:短片《1966 1986 2006》
  
  文革时代,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都没经历过,但电影可以让我们去试验、去体会。对比很鲜明、时代也很鲜明。突然想到:潮的一代,对文革这个字眼儿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第十部:剧情长片《街口》
  
  剧情拖沓,无人物内心刻画、渲染,情感表现淡化平平。
  

2008-12-03 14:31:58  异乡人

  2008-12-03 12:55:39  来自: 默默的影子(重庆)
   世界是你们的
   
   ——观第二届造影青春电影展有感
   
   (一)抒情篇
   
   原来以为看电影有三个形式:一是电影院里;二是碟片中;三是网络上。从今天开始又增加了另外一个新渠道:集中时间、地点免费参加观影派对。这形式虽然与第一种雷同,但又彻头彻尾觉得与平常间卖票进电影观看不一样。在第一时间,站在第一“平台”,观看N多电影大师们的真挈影像,除了有多喝几瓶酒先醉了的感觉,还觉得自巳的心情无限的爽,在观影的前一天,半夜做梦都象在过电影,一部一部的,紧密、扩张、渗透,让我梦游在青春影像之中,那两天的日子如同过节,情同约会,胜同检阅,出席电影仪仗队的仪式,心中升起许多无限感慨,这一凭空而升的心情,或许能有一些感激的心、一些关爱的心,但更多更多的是随着大流和大师们、大家一起娱乐的心情来,搏浪、翻滔,滚滚而去……
   
   原巳为我老矣,青春巳离我远去几十载,但我的幼稚不屈的原始驱动,让我认识了创作者、组织者和追捧者。青春造影,本身就是一个扑通扑通心跳的事,滚烫滚烫的荷尔蒙萌发的事,我渗和,我搅动着也滚了进去,原因之一除了我骨子里头有了“影像”的菌根之外,还有那挥之不去的情结,抹之不去的纯爱,加上我的圈內的“狐朋狗友”的作搡,才有了我这扭住青春不放的顽疾的发作,我爱电影,我爱电影朋友,我爱为电影的朋友。其实,我更认同他们与是“同行”,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我为何这么如此地与晚辈一起作“忘年交”,干青春事。
   
   一部部应接不暇的长短电影,凝聚了组织者心血,咱们共同怀有一个心情“非诚勿扰”,让重庆民间影像有了一个交待。许多原始的冲动变成了这里那里,这音那音的凝聚。我对组织者的崇敬无法用语言表达,一部电影的诞生也许只需要一次两次开端的冲动,而一个影展的诞生则要十次、百次或更无限次的冲动。这是冲动吗?青春也许是墙砖,或者是铁链,当砖铺在地上,链子一环套一环,这青春也许就是一橦大楼、是一道风景,甚或是青春的地标,那样地醒目赫赫地置放着,让我不得不去崇拜。
   
   到了这伟岸的大厦边,我或许能申请作祈祷者、值夜人。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仅我的狂热,做爱,再做一次爱。退回三十年,也许我选择这行,但不选择我现在的工种。我发现与电影亲近的两种最佳方式:一是做观众;二是做制作者。做推广是一种方式,但那是手淫的方式,不直接参与那有快感?这些问题好象说说也就过了,但是,不,青春也就过了。我一见到登台与我们对话的每一个导演,突然觉得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解释好对呀:世界是你们的……
   
   嗯,衷心祝福你们归根结底地接过了这个世界。
  

2008-12-03 20:11:39  107cine

  各位亲爱的,为啥子不直接在影片页中该影片发表评论呢,那样会更好的撒。。。。。。
  

2008-12-04 02:11:57  异乡人

  人都聚那边了,我唯有转一下。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