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究竟是谁将遭遇“十面埋伏”?

2004-07-07 14:23:10   来自: 猪头猪智慧
  究竟是谁将遭遇“十面埋伏”? 
  
  2004-07-07 09:22:47  
    社论
   我们应当感到高兴,因为不管怎样,《十面埋伏》的花团锦簇、前呼后拥,代表着国产电影的一番风光——谁不愿意获得一些今非昔比的民族自豪感呢?但我们又确实有理由不高兴,因为有着大实力的“大块头”,居然还要将对手五花大绑,好确保自己横扫天下无敌手。无疑,在得知官方限制在《十面埋伏》上映的7月档期同时上映进口大片之后,不少观众只怕都会条件反射地得出这么两个结论性字眼:垄断、造假。
   《十面埋伏》何以能得到如此“锦上添花”的青睐,还是一个应当存疑的谜;而被这个限令堵在国门之外的同期国外大片——《哈里·波特Ⅲ》与《蜘蛛侠Ⅱ》,迟早也会让拥趸们一睹芳颜。目前令众多影迷起了情绪的,实在是这以行政之力干预娱乐市场的逻辑和背景,使我们一时间又回到过去那个时代——要不就别看,要看就只能看这个。难怪有网友愤懑不过,倡言在《十面埋伏》独霸国内影院的档期应当抵制该片。
   但更令人郁闷的,是这种质疑与情绪的矛头所指之下,《十面埋伏》的制片人张伟平日前的回应:首先,独霸垄断的局面,其实是因为其他的国内片知难而退,主动回避《十面埋伏》的锋芒所致;其次,“至于政府保护国产片的政策,我认为是无可非议、非常正确的,韩国片这几年发展得那么快,不也在实行配额制吗?”
   而这两点恰好是可以双手互搏、彼此攻讦的:国内片的知难而退,是自发的,是张艺谋的“品牌效应”与《十面埋伏》的前期动作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因此恰恰是充分竞争的结果,无可非议,因此也并没有人对此质疑——不知张制片对此有何解释的必要?而进口片的“退避三舍”,则是一个反面动作的结果,是要以行政的限制手段来防止电影市场的充分竞争——如果张制片对前者实有心满意得,不知对后者是否该暗呼“惭愧”?
   至于所谓的韩国例子,更不足一辩:张伟平提到的韩国“配额制”,是指屏幕配额制(screen quato),这个制度规定的是,韩国的电影院每年每个厅必须上满148天的本土电影,但这148天如何分配,以及148天之外的217天,影院放映什么影片,什么时间放映什么影片,政府是不会进行任何干预的。韩国政府这一规定的结果,是在保证韩国国产电影上映数量的同时,给予影院以自主生存的空间,影院必定会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最赚钱的电影上映,被淘汰掉的必定是本土的票房毒药,从而整体提高其国产电影的品质。这其中的区别,自然为业内人士张伟平所心知肚明,拿出来说事,反倒欲盖弥彰。
   所以如果我们打开天窗说亮话,这番限令之下促成独霸,本质上依然是计划时代的心理与模式——要以十拿九稳的手法,打造出一个十拿九稳的效果来。这跟保护国产电影毫无瓜葛,因为这实质上只是在保护某部国产影片而已。或者相关部门若真是抱以“保护国产电影”的初衷而行,那结果也必会南辕北辙。经历国产电影沉浮兴衰的国民想必都清楚:国产电影的重新勃兴,恰恰是在国门开放之后,其时国人得睹各地电影优长,尤其是国外大片的风采与魅力;而自1994年中国引进第一部进口大片《亡命天涯》始,国产电影被置于强烈比对之下而有被观众彻底抛弃的危险,于是才有学习先进、知耻后勇。国外大片新奇不断,国产电影有所作为,国内的电影市场终于告别昔日门前冷落的惨淡,而成为一个生钱长钱的行当。
   因此,在电影欣赏已然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国产电影的生天与出路,只能是在最充分的市场中学会搏杀,因为只有市场才有可能教会它生存取胜之道。但《十面埋伏》的得意,无疑却是要给出一个打造国产大片的“捷径”——不一定能占领市场,就干脆扭曲市场。《十面埋伏》当然不是始作俑者,而且其自身也很有可能确实具有强大实力,但惟其如此,其逻辑的荒唐与影响的恶劣,才更具备隐蔽性与欺骗性,不予以戳穿,国产电影大业,便只怕从此真的要遭遇十面埋伏了。
  来源:文化先锋
  

2004-07-08 00:25:16  篮球飞象 (原始森林)

  周末就首映了~
  到时候看看网评再讲,目前稍有点为这片子担心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