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从人们常说某某片子好“闷”所想到的

2004-07-02 11:01:57   来自: xrrw (北京海淀)
  通常电影的故事总是从混乱开始,而后再开始重建逻辑,这个逻辑既是讲故事的人的逻辑,也是观众的逻辑。如果观众跟不上作者重建逻辑的速度,或是这根本就是一个很慢的逻辑,再或者是在与逻辑平行的地方添加了很多的关于展现人物性格的情节,这都会导致“闷”的结果。
  我们可以继续想下去,原先人们很热忠与讨论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区别和界定。我觉得如果以重建逻辑的差异为界定的参照是否更科学呢?
  我的意是说文艺片的作者和观众有相类似的逻辑,而商业片的作者则有最普遍人的逻辑。就例如:让一个神经病患者去写故事,去重建逻辑关系,那一定满是蒙太奇,让一个记实文学的作家去写,那就是记录片风格,等等以此类推。
  人们经常说的“讲故事”事实上,精华都在这个讲的逻辑上,也就是听众接受的逻辑,所以如果故事是电影的核心的话,那么以重建逻辑为标准来划分文艺片和商业片,似乎是比较合理的。
  不知道立场是否成立,请大家发表意见。
  

2004-07-03 00:49:33  Neveronline (戰國)

  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所谓的影评家、碟评家的误导。电影没有什么闷不闷的区别,只有针对性的区别。而现在,我发现一些自诩为专家的人谈电影的时候也首先谈闷不闷的问题,那就奇怪了。当然,对于娱乐品的消费者来说是有这个权利的,但是如果你要冒充专家的话,最好直接点从电影的角度来谈好些。否则,永远就只有二流的影评人,而中国的市场,也无法进行明显的划分。
  电影是需要有针对的层次的,而中国,就太模糊化了。我一直认为媒体与部分影评人负有比较大的责任。
  我这么说绝对不是反对娱乐电影已经大众电影。但是,什么东西都要有针对性的来谈。
  

2004-07-03 01:25:40  安德顿 (辽宁)

  我觉着,通过影像上的调整,可以把部分闷变为不闷。
  

2004-07-03 02:01:00  Neveronline (戰國)

  影像风格的改变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分几个方面:
  1、创作者的问题
  2、市场的问题
  3、观众的问题
  4、评论家/媒体的问题
  得看我们从哪一个方面来谈问题。虽然每一个方面都有要改进的地方。
  

2004-07-03 08:51:10  xrrw (北京海淀)

  汗.........
  我既不是冒充专家,也不是影评家,我就是论坛小混混,这两天想到这个问题就说了这些 :em04: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WTcKjmHeG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