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2004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作品展映粗浅的观后感

2004-06-25 22:18:10   来自: xzfd
  [这个贴子最后由xzfd在 2004/06/27 03:54am 第 1 次编辑]
  
  6月25日北京电影学院2004毕业作品展映在电影学院的标准放映厅举行,一共放映了6部2004届电影学院毕业作品——《再见童年》、《标语路少年》、《隔离爱情》、《火锅》、《起跑线》、《草原》。这是北京电影学院自1999年后第一次进行毕业学生作业的拍摄和展映,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前来观看。
  我下面基本上不牵涉剧本和导演思路等问题,因为这些东西比较主观,谁说都有理。我就是简单地从一个观众的角度说说自己的喜好和自己眼中这些片子的得失。
  
  《再见童年》
  大致时间是20分钟左右,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70年代背景下,三个大致在十岁左右的孩子在街头玩耍的一次简单经历。从我自己的体会来看,这个片子作为一个学生毕业作业,有两个难点是很难处理的,一个是故事的主角是三个孩子,小演员的表演是很难控制的;另一个是故事的背景是70年代,美术设计以及实施都颇具难度。而从最后的成片来看,这两点都解决的不是很好。
  我记得以前剧组曾经有过这么一说,就是拍戏三大怕,动物孩子大场面。从我们自己所能看到的各种儿童为主角的电影就能知道,让一个孩子按照导演的意图去表演是很难做到位的事情。《童年往事》里的三个孩子就都有这个问题,尤其是部分台词写的也不是很好,更显得整个表演生硬而做作。虽然我一直想用这是学生作业为借口来为这个片子辩解,但后来想想这样做也没什么意义——既然都用胶片拍出来了,咱们当然可以用“作品”的标准来要求它了。
  不过演员的因素比较复杂,作为观众很难就说哪些是导演的问题哪些是其他的原因。但从电影美术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个片子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里面所有演员穿的衣服和墙上的标语实在是有点太新了。虽然本片一开始并没有具体交代时代背景,但从背景环境的设定来看,大致应该是在70年代早中期。对于这个时代背景,我很怀疑还没毕业的美术是否能把握这么复杂的背景环境。对于一个短片,尤其是一个学生作业来说,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将这些设计落实在具体的细节上更是重要的。从我的观点来看,美术方面做的并不是很好。
  和我一起看片子的还有我们单位领导,作为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她很容易就从本片中看出了许多细节上的疏忽。比如说剧情中一个重要的细节,一个孩子的自行车被马路上的窖井盖卡住,而以影片的时代背景来说,当时的马路上是没有这种圆形带盖窖井的。诸如这样的细节疏忽还有不少,作为一个故事性很单薄的片子,正是这些细节上的疏忽让它企图用怀旧来打动观众的努力无形中被削弱了很多。
  有一场买糖葫芦的戏,是一个长焦压缩景深镜头,人物向镜头方向运动,而画面右边的墙上有规律地贴了若干条很新的标语,从美术的角度来说可有可无,但这些标语的间距实在是太有规律了,我怀疑这可能是摄影以此作为跟焦的参照物。
  不过从整体来看,我觉得这还算是这次展映中说得过去的作业。起码镜头中规中矩,叙事清晰,剪辑上也没什么大问题,能让观众看下去。但问题也出在这个平淡上,整个片子看完了就是淡淡的感觉,没有叫好或叫骂的冲动。
  
  《标语路少年》
  时间也大致是20分钟左右。故事很简单,但我没法复述,因为这个女导演把这个简单的故事讲的淡出来鸟来,已经到了恨不得跳出来揪着观众的耳朵喊“我怀念青春啊!”。用我一个同伴略微刻薄的话说,这个片子就是导演一次失败的意淫,企图重温少女时代暗恋未果的酸涩情怀。
  而且这个片子在所有6部片子中是技术上做的最差的一个。首先就是画面做的很脏,光打的不干净,构图也略显怪异和混乱。其中有一个镜头明显是拍摄时曝光严重不足,连后期配光都补不回来了。但这个镜头就这么被剪进片子里,估计是从叙事的角度出发,这个镜头必须要有而且实在没得替换了。这个严重曝光不足的镜头从画面灰度来看,最少差了三档,应该不会是测光的失误,估计是摄影在拍摄时忘了计算滤镜的补偿系数而导致严重曝光不足。而且这个片子里还有一段车戏,画面严重脱焦,而且晃的很厉害——说实话,没有车架就别拍车戏了,不然勉强拍出来也几乎是废片。我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把这段几乎等于是废片的镜头也用上了。我觉得这个镜头从叙事上来说,其实帮助不大。
  在剧情片中画外音的运用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我觉得在本片中用的不好,完全是画蛇添足的感觉。这些貌似煽情的话让人感觉是导演想拿芥末往你鼻子里塞,眼睛不红鼻子不酸就决不放过。
  
  《隔离爱情》
  这也是个女导演,是这次学生作业中仅有的两个女导演之一。另一个就是上面刚说到的《标语路少年》。我倒不是对女导演有什么歧视,但这次的两个女导演的作业真的是让人为她们着急。上一个是借助已逝的青春来自恋,这个好点但也有限。
  故事讲的是非典时期四个被隔离的大学生的故事,三男一女被隔离在一个剧院里。我靠啊,多么有想象力和发挥空间的故事啊——三个男学生和一个女学生,在恐慌之中的封闭空间中,还是在到处充满了造型感的剧院里,爱情与游戏,青春与死亡,恐惧和冲动,各种戏剧因素都被人为地封闭在一个狭小到不能再狭小的空间里,然后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平淡到天真,天真到梦幻,梦幻到意淫,意淫到无聊的故事。
  这个片子的摄影其实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因为剧院是一个没有自然光的环境,基本上摄影想怎么耍就可以怎么耍,玩造型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舞台灯光效果什么时候出现都说得过去。但这个摄影偶尔耍了一两下让人觉得不错,大部分时候都很安静——要么是被导演给摁住了,要么是没想法了。少少的几个外景镜头,糊弄糊弄就过去了,连光都没打。估计男演员无所谓,反正糙爷们好看不好看无所谓,有性格就行;但女演员就吃亏啊,外景在灯光上一糊弄,拍出来就不能看了。估计还是条件给限制住了,因为内景的灯光做的还算可以。
  
  《起跑线》
  这是6个作品中唯一的研究生毕业作业。整体水准比较均衡,没有特别突出的优点和缺点。故事讲的是两个从小到大的好朋友,长大后一个当了警察一个当了贼,然后坏人在好人的鼓舞和激励下回头是岸重新做人。(里面有个细节,警察把贼带到他的家门口,说你看看你的老婆孩子,你难道不想早点回家见她们吗?然后给了贼的老婆一个特写。诶呦我的妈呀,说实话,我要是那个贼我撒腿就跑再也不会回来了。然后电影里那个贼果然就跑了。电影最后他还是回来了,但我估计他也不是因为惦记老婆孩子,而是因为朋友的情谊。)
  正因为这片比较均衡,所以我也没啥说的了。就是其中有两个慢镜头,明显不是升格拍摄的,估计是后期剪辑的时候觉得需要有点慢镜头烘托下气氛,但前期拍的时候没考虑好,只能是把胶片转成磁带用数字特技将正常速度的镜头做成慢动作再转回成胶片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做出圆滑流畅的慢镜头的唯一办法,只有用胶片升格拍摄才能做到。
  
  《火锅》
  这是这次放映中现场气氛最热烈的作业,也是和前面4部不同的作业。前面所有的短片都是在用各种方式回忆和感慨青春往事,故事不过是载体,抒发小情小调才是幕后的企图。而这个片子才是真正开始讲述故事了,虽然略显怪异但还算吸引人的故事。
  这也是我唯一在拍摄前看过剧本的短片,从剧本对比成片,有得有失,但基本上算是将导演意图体现出来了。而且从整体水准衡量,导演杜鹏如果能有机会拍两个正规长度的剧情长片,估计也能磨练成一个熟练的商业导演。再具体点的讨论,就要牵涉到细节了,但对于还没看过的人来说,这些影象的细节是很难用文字介绍的。
  
  《草原》
  导演是藏族的才旦,在看片前一哥们说这个导演是很有前途的,很有可能会很快出来。这个片子的诞生据说也很有传奇性,因为才旦不是正式学生,他的这个剧本在入选后又被刷下来了。才旦后来自己拉了 12万赞助拍完了这个片子后,在洗印厂因为没有拍摄许可证又被扣了胶片。最后,据说,据说啊,因为电影学院领导一看这次的学生作业基本上算是完蛋了,没啥能拿出手的东西,就又想起他了,于是学校就收购了他的这个片子。
  故事讲的是一个阿妈放生的牦牛被人偷了,村长气不过就带阿妈去找小偷,结果三个怀疑对象都对神山发誓不是自己偷的。阿妈觉得村长这样做不对,坚持不再追查就回去了。结果小偷后来自己承认,是无意中误以为这牦牛是无主的才给抓回去了,于是小偷和他爸爸就去找阿妈还牦牛和承认错误去了。
  作为一个藏族题材的短片,里面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味。对于一个少数民族题材的故事,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如何评说本片的摄影让我很是犹豫了一下,但最后我还是相信了那么一种说法,就是没有平庸的摄影,只有好的和坏的摄影。也就是说一个片子的摄影要么是为片子添彩,要么是给片子拖后腿,而不太可能无功无过。从这个标准来说,我觉得这个片子的摄影没搞好,虽然本片的画面大部分还算漂亮。
  据说这个片子是在甘南草原拍摄的,从片子来看,大部分的外景都应该是自然光摄影。虽然片中不时地出现一些还算好看的画面,但整体的画面风格和对光线的运用上,也就是个磁带作业的水平,基本上没体现出胶片的优势来。对于藏区的光线特点,如果大家有机会看看田状状的纪录片《德拉姆》的话,就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那还是用高清机器拍摄的。
  本片中帐篷内的场景,对于这样具有氛围的光线环境基本上都没有特别好的刻画出来。而对于当地壮丽的草原风光,画面所体现出来的也不超过旅游明信片的水准。
  

2004-06-26 13:30:30  Neveronline (戰國)

  昨天事情多,就没得去。
  不知道具体效果如何?
  不过有个这么好的实践的机会,对大家来说都不错啦。
  

2004-06-27 00:54:55  范坡坡 (北京东城)

  [这个贴子最后由fanpopo在 2004/06/27 01:52am 第 2 次编辑]
  
  认真读了的——很赞成,很赞成呀!
  其实我对《再见童年》还有一个疑问——文革时候是“计划经济”,据我爸说,自己家的鸡都不让养的,首都的街头又怎能用那么铺张的东西摆开摊卖糖葫芦呢?
  对了第四个短片叫作《起跑线》。
  

2004-06-28 02:26:37  xzfd

  有两部片子的名字记错了,已经改过来了。现在的名字都是正确的。
  

2004-06-29 06:55:08  安德顿 (辽宁)

  这篇文章在若干个网站被转载。
  

2004-06-29 14:08:52  xzfd

  都在哪里被转了啊?原来的两个片名写错了,希望他们能改过来。
  

2004-06-29 15:21:37  房囚 (北京海淀)

  放到现象首页上了,肯定转的就多,嘿嘿
  

2004-06-29 23:50:29  范坡坡 (北京东城)

  很精辟的!
  [quote]下面引用由安德顿2004/06/29 06:55am 发表的内容:
  这篇文章在若干个网站被转载。
  [/quote]
  

2004-07-04 16:46:45  白莲法勒 (北京海淀)

  《草原》的摄影是老穆的研究生。个人认为,田壮壮是什么班底呀?人家纪录片都有原创音乐的。人家花多少钱?万马才旦花多少钱?
  将心比心,12万还不够一些广告的制作费呢!
  我觉得他已经很不容易了!很执著!
  

2004-07-04 20:34:39  范坡坡 (北京东城)

  是的哟……
  

2004-07-06 02:42:04  发达阿姨

  我就喜欢后两个了,HIAHIA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