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上海文化行业改革三大误着

2004-06-22 04:26:40   来自: 安德顿 (辽宁)
  随着上海市政府主动放弃上海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地位的战略调整,上海的文化行业开始了大规模而又系统的所谓改革。但是,也就是这几年的改革,已经使得上海的文化行业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颓势,上海正在向着文化沙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上海文化行业的改革归纳起来,有三大误着。
   第一步失着是从电视广播以及电影行业开始的。这步棋开始走的时间应该追朔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甚至更早。在那个时期上海电影电视以及广播行业开始了一项富有“富有远见”的造楼运动,在上海土地资源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的时代里,上海几乎所有的电视和广播机构都在市中心地区或者新开发的地区造起了大楼,产业不可谓不小。据说,当时的电视行业是从2亿元起家,最终发展到50多亿固定资产。但是,不幸的是,这也几乎就是上海电影电视行业惟一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业绩。就电视行业来说,制播分离是这个行业最早实行的改革。但是,把原来隶属于电视台的影视制作部分出来成立了永乐集团及其下属的好几个制作社,在以后的岁月里彻底陷入了碌碌无为的年代,除了一部《儿女情长》还是通过完全不识货的出售台标也就是电视制作许可证并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想得起来和可以称道的作品。在永乐集团成立的同时,完全是人为地希望制造一些竞争局面地又将原来隶属于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影视剧部改造成了上海电影界方面的以制作电视剧为主的影视集团。但可惜的是,预想当中的生动活泼的竞争局面并没有如约而至,出现的到是两家公司越来越没有作为。时至今日,几乎已经完全听不到他们的什么响声了。
   最为悲惨的莫过于上海电影的衰落。上海的电影在1949年前,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的摇篮和基地。即使是在“文革”之前,上海的“天马”、“海燕”时代,上海的电影还是保持了极大的市场占有率。四十和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当中几乎没有人不曾看过上影拍摄的影片。上影的那几位老牌电影明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个时代里,上海的许多电影院和照相馆里都四处悬挂着他们的照片,走哪都能看到他们。那个时代全国除了上影,还有北影,八一,长影几乎就是这四家把持。但是,时至今日,上影不仅是在他的主业电影方面名落孙山,就连自己的地盘也已经到了难以保住的地步,现在不要说是要看什么上影拍的电影了,就是谁要是提出想去看看上影的话,恐怕一时半会也不大好找了,他龟缩在一片豪宅的阴影下的那个尴尬的窘境叫人看了实在是伤心。在前不久上海东方电影频道开播的仪式上,在那个实力亮相的时刻人们所看到的上海电影人不是耄耋老人,就是体态臃肿的一批中年演员,无论是导演 还是演员,几乎找不到一个名字是现在叫得响的。没有一个是观众有所期待的。我感到分外的悲哀。
   在电影衰落的同时,上海的电视怎么样了呢?可以说更糟。上海电视行业在经历了分台制,也就是成立了上视、东视和有线之后,现在又因为受到全国电视行业整顿的影响,进入了一个频道制的阶段。现在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上视和东视有什么区别了,甚至没有人能说得明白哪一个主持人是属于哪一个台的了,集体打混仗。惟一得益的大概只有那些在这家串那家串的几个主持人了。就说主持人,上海现在可以说没有一个真正有自己风格和影响的节目主持人,但是,一个一个都自己先把自己当成了明星,学着港台某些电视主持的腔调在观众面前耀武扬威,其实,他们的水平实在是无法让观众对他们产生什么好的印象。这个问题,可以另外单独作文来加以论述。
   没有好的主持人,那么有好的制片人也行,但是,结果是同样没有。无论是新闻还是娱乐节目,上海还找不到几个真正合格的制片人。更不要说电视剧的制片人了。
   前不久,刚刚举行过开播仪式的原上海卫视现在叫东方卫视(我不明白是什么人在给这些机构设计名字,为什么凡是上海的都要千篇一律地叫东方什么什么,现在谁也闹不清楚上海有多少行业有东方这个名字了,东方航空、东方电视、东方明珠、东方电台、东方早报、东方书报亭、东方网、东方医院、东方路、东方学校等等,都是一个名字,东方。难道不觉得思路太狭窄了吗)只不过是把以前的上海卫视做了一点点改头换面,但我看基本上都是虎头蛇尾的作品,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新的气象。
   在上海影视行业出现大面积衰败的时候,一家性质不明的企业集团出现了,这家企业叫文广集团。言下之意就是把从前的文化局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合二为一。这家集团除了没有把电视行业搞好之外,又开始涉足表演、展览、体育比赛以及说不清楚的行业。我也挺纳闷,这些人怎么会那么能干、什么东西不学就会呢?可是,遗憾的是,事实并不如此。就以上海引以为豪的上海大剧院为例,这家据说耗资13亿人民币造就的豪华剧院在选择演出团体的时候,马上就会遇到一个令人尴尬的事情,到底请哪家上海的演出团体来演出合适呢?结论是没有一家合适。还是花点钱请外国人吧。于是,有点类似前几年北京花巨款请了西班牙的皇家马德里足球队来中国一样,上海也卯足了劲,不惜花钱,把世界各国的凡是有点名气的剧团或者艺术家都一股脑儿地请来上海,于是,上海的报纸广播也借机大做文章,这当中一个经常会说到的意思是,这些世界一流的艺术家都会在演出间隙说一些称赞上海的话,大家听了都很高兴,至于票价贵一点,看了听了之后一无所获也就不那么在乎了。至于说所谓媒体,即使是听说了观众的不满,也只有装作没听见似的,因为他们最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有反应而什么事情不能有反应,要是连这点东西都搞不清楚,那就趁早不要在媒体混了。在这当中,上海的文化不知不觉地演变成了一种请的文化。大家聚在一起彼此说说好话的文化。
   还有一件事情也是必须要提到的,那就是所谓的上海电视节和上海电影节。上海举办电视节在全国是比较领先的,至今好像已经举行过将近十届了,可是,老实说,上海有什么资格举办这样一个以展示电视文化为主的电视节呢?我前面已经说了,上海基本上自己拍不出什么叫得响的电视剧,自己的电视节目又办得那样差,连上海自己的观众都笼络不住,上海周边那些以享受上海文化为荣的地区像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浙江省的杭州绍兴等也都越来越感到上海的文化没有影响而纷纷转向其他方向,上海还在整天大哄大闹地举办什么电视节,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呢?事实就是这样。每次上海电视节到了节目评选的时候是最尴尬的,能拿的出手的上海制作的电视剧几乎是零,连电视界的名人都要专门到北京去请。又是一个请字。至于更加可笑的上海电影节,那就更不要说了。上海应该有自己的电影节,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个建议最早是由著名导演谢晋提出来的,爱激动的老艺术家每次提到这个事情就觉得心潮难平。可是,现在电影节来了,上海又有几个真正敢称自己是电影界的人呢?还是要请。请北京的大腕,请外国的大腕。留给上海人的就只剩下观众那个位置了。
   按照顺序,本文还应该涉及到上海的一些剧院改革,但是,限于篇幅,只能略过。总之,上海的剧院改革更成问题。可是,令人称奇的是,在上海的媒体上是根本看不到丝毫的衰落的,就在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还专门登了一个整版的大块文章,来称颂上海马戏团这几年在海外巡演,赢得空前效应这件事。
   还有一个搞得十分邪乎的就是模特大赛。上海的电视也学着英国的一个频道那样,整天不厌其烦地播那些模特走台的节目。可是,我搞不明白的是,这和上海有关吗?也许整个比赛当中的确也有几位上海的时装设计师或者模特,可是,上海的服装现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什么影响?我想,这个答案是不难求证的。上海喜欢的就是这个劲,时尚之都,这个名字的确听上去不错,但是,这句话并没有说完,还要接着说,上海的时尚都是从外国引进的。这也并不丢份。
   上海文化改革的第二步误着是上海的报业改革。上海老资格的报纸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是《文汇报》、《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但是,这几家报纸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衰落。早在《文汇报》还在虎丘路建造上海第一座报社大楼的时候,《文汇报》就已经开始了衰退。我听说那个时候,《文汇报》的最大发行量也就是20万份。之后,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的《解放日报》也相继在九江路建造了一幢据说是超标的报社大楼。但是,这也并没有改变这张报纸的颓势。她的发行量和影响度可以说是呈直线下降水平。而且,时隔几年之后,当时超标的那幢高楼,现在看起来,不仅不存在什么超标,而且,已经显得十分寒酸。在上海开始实行报社集团制之后,《文汇报》作为上海一张脸面性的知识分子报纸因为无法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而被很巧妙地编排进了《新民晚报》的序列,美其名曰,文新报业集团。从名字上看,《文汇报》还排在《新民晚报》前面,而实际上,以《新民晚报》来负责养护《文汇报》使其不至于在改革中彻底垮台正所谓保留颜面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事情了。可是,这种拉郎配式的改革可能和很多因素有关,惟独无关的就是报纸。这可以说真是一件天下奇闻。在《文汇报》并入《新民晚报》之后,《文汇报》的发行量是不是有所增加,社会影响面是不是有所提高,这些资料,我现在无法获得,但是,有一点我敢肯定的是,这几年《文汇报》作为一家老资格的报纸她的社会影响力,在读者中,甚至在知识分子当中的威信可以说远不如过去了。我估计她目前的发行量也是不大说得响的。而与此同时,兼并她的东家、上海报业的老大《新民晚报》的情况又怎么样呢?在我的记忆当中,《新民晚报》最鼎盛的时期,发行曾经达到过170万份,在全国可能仅次于广州的《羊城晚报》。(当时《羊城晚报》的发行量也就比《新民晚报》多几万份)。但是,时隔十几年以后,现在的《新民晚报》发行量已经大不如前,据说只有一百万份多一点。我还记得,前年的一个统计数字,当时,全国最大的报业集团广州日报集团一年的利润是16亿的时候,上海的《新民晚报》是12亿,相距并不遥远,但是,到了去年,据说《新民晚报》的利润已经直线降落到2亿元。当然,这些数字都还需要进一步认证。但是,我们作为一般的读者,在每天看报的过程中,和作为上海市民,在经常性地听到一些群众议论当中,的确感到了《新民晚报》的衰落。她狭窄的版面和死板一块式的编辑套路已经无法激起多少读者的热情,而最近这几年来,又在报纸当中夹进了大量类似如何看病如何养身的不知道算是广告还是什么的内容,使得报纸收到的时候厚得让你吃惊,但根本无法好好阅读,这就是一个明白无误的事实。这里,需要多说几句的是,《新民晚报》的老社长,赵超构也就是林放先生,他是现代《新民晚报》的设计者,老先生主张报纸要用小字,小开版,小文章,要有言论,要有自己的性格和主张。这些思路一直到今天都还在沿用。林老先生是有思路有雄心的办报者,可是,在他卸任和离世之后,那么多任的社长总编,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有什么办报思想,只看到报社的楼越造越高,越来越排场,可就是看不到什么带有思想性的东西在进步。
   和《解放日报》以及现在合并进《新民晚报》的《文汇报》一样,《新民晚报》也在市中心造起了自己辉煌的大厦,这幢大厦的造价据说十分惊人,达到了数亿元之巨,而且,现在每天的物业管理费据说就高达十万元。这样排场的办公条件作为一张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报社本来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她同样走的是上海文化行业事情未做先搞排场的老路。
   在上海的报纸一家跟着一家衰落的同时,上海周遍地区的一些省市报纸却扶摇直上,南京和杭州的一些报纸都以自己的特色正日益地扩大着自己的读者群,他们顺应时代变化而产生的新的办报观念正在日益地形成一种全新的办报思想,他们的报纸理应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一点,只要稍微调查一下上海名声在外的东方书报亭就可以得知。
   和《文汇报》的命运相似,《解放日报》也在不断地衰落当中,以至于发展到后来,他的业绩已经无法和他办的另外一家子报《申江服务导报》相比,在上海报业史上创造了儿子养老子的新的历史。可惜的是,就是这家《申江服务导报》,以我订阅一年的体会来看,也正处在急速地衰退当中,这样一份只讲“分量”,缺乏内容的报纸我看他的前景也一样是不妙的。
   在上海报业的集体衰落的时候,形势到也不是一团漆黑,像上海后起的几家报纸《新闻晨报》和另外一家别开生面的报纸《东方早报》却还是比较受读者关注的,他们的办报个性以及细致入微的办报技巧还是体现了上海报人的某些素质,因此,还是受到读者的欢迎的。可惜他们都是不大的报纸。
   上海文化行业改革的第三步误着是出版行业。因为笔者本人正是出版行业的业内人士,所以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更加清楚。上海目前的出版社据说有将近四五十家,但是,上海老资格的出版社也就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属下的出版社总共有二十家,这些出版社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按照业务分工分别形成的,比如人民、文艺、译文、古籍、科技、少儿、美术、教育等等。这些出版社的资格都是很老的,有的还是由1949年以前的私营出版社改换过来的。
   上海的出版业在中国也是和电影一样是属于发祥地。现在北京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是建国初期由上海搬去的北京的。远的不要去说了,就是拿1976年为例,那个时候,上海的出版在全国都还是非常领先的。可是,现在情况怎么样?和全国的许多新起的出版社比较起来,上海出版业在近二十多年里,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死亡之路。
   出版业的改革表现为组建集团上。也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风,根本不管具体情况,把我前面提到的上海新闻出版局属下的二十家出版社分别组建成两个集团。首先成立的是世纪集团,先是集合了原先的人民、译文、教育、汉大和上海书店一共是五家出版社,不管原来的情况怎么样,统统都搬到福州路上海书城上面闲置的办公室去办公。这些出版社由于业务互不相干,所以,貌合神离,很难捏到一起去。最近,这家集团又进一步扩大,又收编了科技、少儿等七家出版社,集团的家业是在合并之中飞速加大,可是,业务上面,社会形象方面,我看还是很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长。笔者在世纪集团内也有很多朋友,以我的看法,这家集团内人才并不缺乏,有本事有思想甚至有魄力的人有的是,可是,并不是能人多了就一定能把事情办好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奥秘就是借助良好的企业管理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发展获得最大的空间和展示出最大的能量。在世纪集团成立快要两年之际,另外一家可以说更加不成体统的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也正处在难产之中。有关这家集团的改革方向我就更加看不懂了,联合起来的一些出版社,被戏称为“美联社”(很多美术出版社),这些出版社可以说 更是各干各的,根本没有什么共同点,但是,命令如山倒,合并起来是趋势,你不并,那你想干什么?这让笔者想起很多新名词,一刀切,一阵风。
   在出版界大兴合并之风的同时,上海的出版业业绩上也显示出一种疲态。现在,我敢说,没有哪家出版社的领导人是有自己的办社思想、理想和意志的。都是走到哪是哪。过去,出版行业的干部还比较稳定,现在,出版社划归宣传部管辖之后,干脆,干部调配就扩大到整个宣传行业当中去,本来是报社的干部调到了电台,而电台的干部却又调往出版社。干部失去稳定性,提拔干部更加是随随便便,胡乱安插,一会这,一会那,有的干部来了之后,自己单位的人刚刚认识清楚就又要调走,出版社也就在这调来调去当中,业务和办社思想上出现了急剧变形,没有办法好好坐下来仔仔细细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的上海宣传系统当中都盛行着当官和做事相互分离的风气。
   我前几年看到过一份资料,说上海要争取在几年时间里把上海整个出版界的码洋也就是生产总值提高到五十亿每年。现在几年过去了,我看上海的这二十家出版社每年五十亿的产值是到不了的。而全国每年图书总的码洋已经接近600亿。上海不要说半壁江山,十分之一到不到的了,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正规的出版社之外,还有一个事情也可以提一提。由于我国的出版行业属于限制竞争领域,而社会当中又蕴藏着很大的能量,因此,早在十多年前,以北京为代表的地区就开始出现了一种出版体制之外的亚行业,俗称工作室。这些往往带有民营性质的私人机构以各种形式寻求与掌握巨大出版资源的出版行业合作。他们的工作成果曾经不止一次地惊动了出版界。他们当中也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可是,上海却几乎找不到一家可以说的上来的工作室。上海社会似乎对这样的方式感到不习惯,更不要去说对他有多少重视了。
   除了出版方面的工作室之外,其他类型的诸如音乐演艺绘画等方面的工作室上海也非常少。对这当中的原因我还没有来得及做仔细调查,但是,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上海的大环境并不利于这样的文化小细胞生存和发展。
   在上述所说的三个方面的误着的影响下,现在上海的文化出现了一些特点,那就是凡是好书、好歌、好戏、好片都不来上海了。这已经不是你一个文化单位是不是努力,一个文化单位的领导人是不是有头脑、一个业者是不是敬业的问题了,这已经成为一种颓势,无可挽回的颓势。上海如果想要这些东西,那就只有出钱请。好在上海现在还出得起这个钱,等到钱也出不起了,那等待上海的就只有看别人的了。这是十分悲哀和不幸的事情。
   上海文化改革之所以出现这样严重的失误,原因何在呢?
   首要其实也是惟一的原因在于上海在这场文化改革当中对自己的角色选位是,采取防守式的策略。谁都认为文化是很重要的,但是,正所谓,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在今天这样一个改革的年代里,文化既有它可以建立功勋的一面,但是,文化同样存在着险峻的一面。任何文化的问题在一定条件下随时都可能转化为政治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而上海在这样的态势面前,选择的是安全第一的原则。也就是说,不要去碰那些敏感的问题、说不清楚的问题、上面未作表态的问题。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上海的文化也就出现了软性的特点,搞点芭蕾比赛,搞点小提琴比赛,或者搞点时装模特比赛,结果怎么样,无关痛痒,也出不了什么问题。了不起就是花点钱,请几个外国人来走走看看。没有比这样的文化更安全的。
   正是这样的思想成为了上海的文化立场。在这样的前提下,上海主动放弃了作为当代中国文化中心的地位。以上海在经济建设当中体现出来的聪敏才智,我根本不相信上海在文化改革方面的眼界和手段就是这样拙劣的。所以,我宁肯相信这是上海的故意不作为。
   其实,从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实情出发,像上海这样大的一个国际性的都市,如果在文化上采取放弃进取的姿态,那么要想在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上海人最看重的国际影响度方面要有什么真正的进取我想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上海的今天正在朝着向一个经济巨人和文化低能的奇异方向在发展。而北京,作为一国之都,不仅要承载着巨大的政治中心的地位,还要扮演文化策源地的角色 。每一曲美妙的歌声都首先从北京响起;每一出精彩动人的戏剧都首先在北京的剧院里诞生,每一块银幕上都标着产自北京的字样,而大批的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都涌向北京,甚至宁肯“漂”在北京,为的是,那里是实现他们献身文化发展的梦想的地方,而灯火辉煌如梦如痴的上海,则将在一片游人的赞赏声中,渐渐地失去它的活力,一块巨大的文化沙漠正无情地朝他们逼近。
  

2004-06-22 19:22:31  猪头猪智慧

  分析的不错,上海在49年以前号称“东方的巴黎”,49年以后成了政府官员走向中央的跳板。文化衰落是必然。至于说经济,只是高楼大厦汇成的泡沫而已。中国最会作秀的城市非上海莫属。
  

2004-06-23 08:41:05  呼啸的兔子

  上海文化的衰落是确确实实的,只重表面文章,不知内在发展
  

2004-06-23 12:07:16  安德顿 (辽宁)

  作者:魏心宏 来自:世纪中国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