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遗憾中闪烁光芒——重庆选片记

2008-11-11 15:43:45   来自: 双小单 (成都)
  应亮 / 2008年11月10日
  
  我有作者的身份,实际并不适合做选片人:一来,比较容易冲动、以偏概全,往往某部作品灵光小闪,就会咬定其必是“杰作中的杰作”;二来,深知创作者之不易,经常难做决断;再者,既然帮忙做选片,职责所限,自己的片子就不能近水楼台先放映了。
  
  从历来被人挑选,到这次挑选别人,我倒没有熬成婆的喜悦,反而总是惴惴,生怕轻慢了任何一位作者的影像理想。
  
  站在影展立场,此次一路选看下来,有几处遗憾,我不得不提:
  
  1.影展一共才两天,又有四部长片的放映,以致无法包括更多好作品,以及某些优秀作者的多部作品,比如李凝的多部实验片、李文的多部纪录短片、林哲乐的《Mermaid》和马翔的《儒林巷19号》等等。
  
  2.中国最好的独立电影是纪录长片,但由于放映场所受到莫名管制,容纳纪录长片的企图只得作罢。这对观众是大的损失,只能等以后有机会再想法补上了。所幸,这次有四部出色的纪录短片在列。
  
  张天辉的《七区病房》和白补旦的《红色圣境》两片,都带观众进入了某个较特别的空间。张天辉拍得踏实而考究,持久的注视将小小空间中的时光凝结;白补旦却招招诡谲,纪录片拍出了实验片的风采,短短七分钟轻松描画出大时代的荒谬。
  
  李文在他的《怨恨》里,把摄影机变成了一根有魔力的电棒,将一些人直击上云霄,而即使触碰到天生的绝缘者,也会让他们尽显本色。
  
  黄丽平的《奶奶》,令我折服于其视点和心态的难得平易,由衷感慨作者小小年纪却毫无半点虚浮。
  
  3.长短片共十九部,女作者仅有三位,不能不说遗憾。
  
  除了上文提及的黄丽平外,还有两位是《街口》的导演王晶和《北京欢迎你》的导演卢茜。
  
  王晶是继刘伽茵后中国最好的女导演,她也来自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街口》开头半小时稍嫌臃长,但越往后越彰显出这位青年作者表达欲之充沛和把控叙事之自信。反正我是被片子里的人物和塑造这些人物的导演本人,双重感动到的。
  
  卢茜的短片《北京欢迎你》充满温情而幽默的反讽,让人怀想起中国的十七年电影(片中的主角奶奶在42年前,应该接近今天作者的年龄)。作者对这座城市以及城中众人的爱恋,观众在看后是会感觉到的。我强烈建议:北京奥运会的所有宣传片,都应该换成卢茜短片结尾处的那个音乐段落!
  
  4.川渝本土作品偏少,一共三部。
  
  王力和欧阳杰都有片子参加上届的CIFVF,我没有看过,但就《鲜肉》和《儿子与蟑螂》看来:他们俩均用力千钧,只是王力更追求结构和知觉的内在张力,而欧阳杰更看重影像外观和理性思索的强度;两位作者都在思辨,但方式迥异。
  
  马翔是个特别的作者。《镜》这个片子,空间处理别致而诙谐,最有趣的是,观众透过这个虚构的作品,可以接收到导演个性喜好等私人信息,这在国内的剧情短片里是不多见的。我唯一有保留意见的是《镜》的结尾。
  
  5.剧情片,无论长短,选择面都太窄。
  
  国内剧情片相对落伍,这是人所共识的现状。幸亏这次放映时间极其有限,反倒成全了选片质量。
  
  四部长片各有千秋,除了上文提及的《街口》外,《血蝉》和《马乌甲》也都是青少年题材,而且都改编自文学作品。
  
  《血蝉》的叙事,令人想起多年前横空出世的《盲井》。这部片子是07-08年度国际影展拿奖大户,说来令我嫉妒,彭韬这一部《血蝉》拿的奖,比我三部片子加起来的还要多!
  
  赵晔的《马乌甲》具有超然唯美的电影气质,据说,他的新片《扎来诺尔》在这方面走得更远,那就让我们在重庆共同见证这位导演的每一步足迹吧。
  
  希望《举自尘土》,可以吸引本地的基督教影迷到沙坪坝来看电影。导演甘小二坚定而冷峻的描画,令该片全然不同其前作《山清水秀》的浓墨重彩,而更具时间的重量感和情绪的积淀。
  
  剧情短片,除了上文提及的几部外,赵乐的《糖果》、林哲乐的《Q鱼的下午》、张晓波的《魔盒》、牟辰玮的《坑》都在各自的维度上进展迅猛。
  
  《糖果》与纪录片《奶奶》一样,都是青年作者心态良好的典型范例,值得电影学习者反复观摩。《Q鱼的下午》、《魔盒》和《坑》这三部带有寓言感的短片,讲故事的欲望炽烈,各自的想象独特。林哲乐温文尔雅的狡狤,张晓波一千零一夜式的诚恳,牟辰玮对姜文与第五代的敬意,把每部作品都渲染得个性十足。
  
  6.由于本人阅历有限,动画和实验作品照顾不及,也很难介绍周详,在此向诸位作者表示歉意。
  
  《THE FACE》的导演雷磊,是位倍受瞩目的新秀,而《黑猪白猪》的导演张弓,是位资深画家,两部作品的外观与方式虽有所不同,但锋芒所向却暗自合拍。
  
  李凝是位非常优秀的、创作力旺盛的实验影像和肢体艺术家,他还有多部出色的作品,但由于影展的放映时间有限,无法一一让观众看到。《1966/1986/2006》“记录”了时间的沿革,而这种“叙事”对任何一种形态的电影都是有价值的,对观众的意义将不再是简单的类型划分。
  
  根据我的建议,CIFVF成立了一个固定的选片小组,成员来自不同领域,美学倾向多样而又统一。这将是个长年的工作团队,以此发扬“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中“交流”的含义,使CIFVF具有持续性的前景,阻止任何功利性的“电影节”行为,比如评奖、比如选片质量衰退等等。同时,我也不至成为独断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片小组成员
  
  应亮、欧宁、云中、周浩
  
  
  
  成员简介
  
   应亮,独立剧情片导演,至今共拍摄各种体裁短片16部,剧情长片三部,主要作品《背鸭子的男孩》、《另一半》、《好猫》。
  
   欧宁,艺术家、策展人。其城市研究和纪录片作品《三元里》和《煤市街》曾在世界各地放映和展出。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为邵忠文化艺术基金会总监。
  
   云中(李云波),网络影评人,文字亦见诸如《南方都市报》等各大媒体,“电影本体论”的拥护者和倡导者。
  
   周浩,纪录片导演,曾在新华社、《南方周末》任记者。2003年开始制作纪录片。主要作品《厚街》、《高三》、《龙哥》。
  

2008-11-11 18:54:54  卢志新

  独立电影越来越多,幸甚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