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赛末点》——伍迪艾伦的命运变奏曲
2006-12-13 16:50:31 来自:
野猪林
(上海)
[watermark]
说来有些寒碜,尽管伍迪艾伦的名字如雷贯耳,我却一直对他有成见,莫名其妙的有成见,所以,直到昨天没有看过他的一部作品。凑巧的是,我在11底去丽江休假之前去书店找书,结果在电影类书架上只有一本伍迪艾伦的传记我还能看得上,当时在书店一转念觉得既然别人被称为大师,那就应该有大师值得称道的地方,于是,在我的背包里就有了一本《》的书,关于伍迪艾伦以及他的电影。先看他的书,然后才产生看他的电影的想法,这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是不是有点不尊重,但这应该不妨碍我重新认识一个电影导演,就象我对科恩兄弟的电影一样。今天,我终于看了第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赛末点》,不知道看书是否影响了我对电影的看法,但不管怎么说,这已经成为一个存在的事实,从书本到电影的过程已经不可逆转,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伍迪艾伦。
因为有了书本的介绍,我大概知道了伍迪艾伦影片的基本特征,而且知道他对自己电影的特征坚持了几十年。所以,当电影从一个高格的网球来回越过网线的开始有了预期,对直接告诉你他的这部电影要说什么的开头也多了一份理解和共鸣。不过,我不得不佩服导演在选择一个视觉载体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如此的贴切和准确。在这个被物质、传媒、政治、商业所掩盖的社会中,人之所以作为人却被忽略了,人们的眼光总是在关注那些财团、明星、政客,其实在这些东西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荒谬的世界。
上帝总是在开玩笑,不堪运气作弄的网球手选择了去当陪练,却结识了富家子弟从而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安排理顺而成章,为故事的发展作了一个铺垫,这是导演开垦出来的一块土壤,专门为某个故事设计的土壤。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个故事的宏观构架在电影一开始我就有了些预感,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导演的失败。曾经跟一些朋友说过,电影到了今天已经没有什么故事是别人没有讲过的了,而你作为一个导演的成败是你讲同样一个故事是不是能讲出自己的特色,能不能讲的比别人更精彩,能不能讲成自己的故事。《赛末点》不能说把故事讲得令人叫绝,但它很伍迪艾伦。我们作为一个观众可以对这个故事这样理解,他就是讲了一个人跟一个富家小姐结了婚,同时在外面又有了情妇,当情妇威胁到自己的家庭时,这个人就把情妇杀了。这样的故事梗概我想给人第一印象肯定是乏味的,俗套的。但伍迪艾伦把这个俗套的故事讲成了一部伍迪艾伦影片。
克里斯作为一个在赛事中不被命运眷顾的网球手并非一个巧合,这和导演关于网球赛末点的隐喻是一种刻意的安排。克里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上帝却总给自己开玩笑,这样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中代表一大批人,这一大批人都象片中的克里斯那样被命运牵着鼻子。而这一大批人是被人忽视的,包括他们自己忽视自己,关注生活中被忽视的对象是伍迪艾伦电影的人物的基本特征。伍迪艾伦电影的人群离不开那些富家子弟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富家子弟因为家族占有了社会的公共资源,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他们看似很有品味,比如,可以收藏艺术品,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度假,可以在周末开家庭PARTY,过着象克里斯、诺拉这样的人羡慕的生活。可是,伍迪艾伦要告诉大家的是,他们的生活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那样,这个群体是伍迪艾伦讽刺的对象,他们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惯性,是机械的,是乏味的。所有的人在影片中都“绷起”,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所有的人都是悲剧, 不管的有关还是无辜,连跟整个事情毫无关系的邻居老太太也在影片最后被克里斯设计成了替死鬼。当你以为电影就要朝自己设想的方向去的时候,伍迪艾伦总是让电影违背你意愿,就象那个片头的网球,也象那枚没有扔到河里的戒指。网球掉在了自己的场内真的那么重要吗?戒指掉在了地上改变了克里斯的命运吗?伍迪艾伦没有给出很明确答案,却用了他标志性魔幻现实主义处理方式,让死去的诺拉和邻居老太太出现在克里斯面前质问他,你掩饰得在合理,但却掩饰不了“法眼”。人生这个赛场上,没有赢家,这是伍迪艾伦要表达的吗?
通过电影细节的设计、人物的表演、对白,以及电影的语言,伍迪艾伦把一个平常的故事讲得有血有肉,这就是一个导演的成功。电影中不断出现歌剧的背景,这是我没有看懂的地方,因为我不懂歌剧,只是那些唱腔让我觉得生活是如此戏剧化,生活的腔调已经不知不觉中变得很“美声”。
影片结尾,当克里斯保住了自己的家庭并生下一个儿子的时候,一家人开香槟庆祝,在这个欢声笑语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谎言和背叛,克里斯有些麻木的脸上分明写着“生活原来如此荒谬。”
[/watermark]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成都独立电影推广中心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说来有些寒碜,尽管伍迪艾伦的名字如雷贯耳,我却一直对他有成见,莫名其妙的有成见,所以,直到昨天没有看过他的一部作品。凑巧的是,我在11底去丽江休假之前去书店找书,结果在电影类书架上只有一本伍迪艾伦的传记我还能看得上,当时在书店一转念觉得既然别人被称为大师,那就应该有大师值得称道的地方,于是,在我的背包里就有了一本《》的书,关于伍迪艾伦以及他的电影。先看他的书,然后才产生看他的电影的想法,这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是不是有点不尊重,但这应该不妨碍我重新认识一个电影导演,就象我对科恩兄弟的电影一样。今天,我终于看了第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赛末点》,不知道看书是否影响了我对电影的看法,但不管怎么说,这已经成为一个存在的事实,从书本到电影的过程已经不可逆转,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伍迪艾伦。
因为有了书本的介绍,我大概知道了伍迪艾伦影片的基本特征,而且知道他对自己电影的特征坚持了几十年。所以,当电影从一个高格的网球来回越过网线的开始有了预期,对直接告诉你他的这部电影要说什么的开头也多了一份理解和共鸣。不过,我不得不佩服导演在选择一个视觉载体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如此的贴切和准确。在这个被物质、传媒、政治、商业所掩盖的社会中,人之所以作为人却被忽略了,人们的眼光总是在关注那些财团、明星、政客,其实在这些东西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荒谬的世界。
上帝总是在开玩笑,不堪运气作弄的网球手选择了去当陪练,却结识了富家子弟从而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安排理顺而成章,为故事的发展作了一个铺垫,这是导演开垦出来的一块土壤,专门为某个故事设计的土壤。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个故事的宏观构架在电影一开始我就有了些预感,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导演的失败。曾经跟一些朋友说过,电影到了今天已经没有什么故事是别人没有讲过的了,而你作为一个导演的成败是你讲同样一个故事是不是能讲出自己的特色,能不能讲的比别人更精彩,能不能讲成自己的故事。《赛末点》不能说把故事讲得令人叫绝,但它很伍迪艾伦。我们作为一个观众可以对这个故事这样理解,他就是讲了一个人跟一个富家小姐结了婚,同时在外面又有了情妇,当情妇威胁到自己的家庭时,这个人就把情妇杀了。这样的故事梗概我想给人第一印象肯定是乏味的,俗套的。但伍迪艾伦把这个俗套的故事讲成了一部伍迪艾伦影片。
克里斯作为一个在赛事中不被命运眷顾的网球手并非一个巧合,这和导演关于网球赛末点的隐喻是一种刻意的安排。克里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上帝却总给自己开玩笑,这样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中代表一大批人,这一大批人都象片中的克里斯那样被命运牵着鼻子。而这一大批人是被人忽视的,包括他们自己忽视自己,关注生活中被忽视的对象是伍迪艾伦电影的人物的基本特征。伍迪艾伦电影的人群离不开那些富家子弟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富家子弟因为家族占有了社会的公共资源,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他们看似很有品味,比如,可以收藏艺术品,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度假,可以在周末开家庭PARTY,过着象克里斯、诺拉这样的人羡慕的生活。可是,伍迪艾伦要告诉大家的是,他们的生活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那样,这个群体是伍迪艾伦讽刺的对象,他们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惯性,是机械的,是乏味的。所有的人在影片中都“绷起”,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所有的人都是悲剧, 不管的有关还是无辜,连跟整个事情毫无关系的邻居老太太也在影片最后被克里斯设计成了替死鬼。当你以为电影就要朝自己设想的方向去的时候,伍迪艾伦总是让电影违背你意愿,就象那个片头的网球,也象那枚没有扔到河里的戒指。网球掉在了自己的场内真的那么重要吗?戒指掉在了地上改变了克里斯的命运吗?伍迪艾伦没有给出很明确答案,却用了他标志性魔幻现实主义处理方式,让死去的诺拉和邻居老太太出现在克里斯面前质问他,你掩饰得在合理,但却掩饰不了“法眼”。人生这个赛场上,没有赢家,这是伍迪艾伦要表达的吗?
通过电影细节的设计、人物的表演、对白,以及电影的语言,伍迪艾伦把一个平常的故事讲得有血有肉,这就是一个导演的成功。电影中不断出现歌剧的背景,这是我没有看懂的地方,因为我不懂歌剧,只是那些唱腔让我觉得生活是如此戏剧化,生活的腔调已经不知不觉中变得很“美声”。
影片结尾,当克里斯保住了自己的家庭并生下一个儿子的时候,一家人开香槟庆祝,在这个欢声笑语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谎言和背叛,克里斯有些麻木的脸上分明写着“生活原来如此荒谬。”
[/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