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你在我生命最奇怪的时候遇上了我——《搏击俱乐部》
2006-05-28 18:16:57 来自:
火雀
你在我生命最奇怪的时候遇上了我——《搏击俱乐部》
火雀
“你在我生命最奇怪的时候遇上了我。”电影结尾时爱德华对牵着女主角的手,在周遭大厦的爆炸倒塌中。说了这句对白。酷得不近人情的电影在结尾时面向着毁灭出现了这句对白,竟给我种温情的感觉。不去理之前电影诸多怪异,只是跟着这句对白百感交集,看着这对彻底判逆的男女,十指紧握地在自己搞出的连环爆炸里灰飞烟灭。他们都很快乐。当影片嘎然而止时,有点妒忌这对在我眼前突然消失的快活人儿。
看这部电影时间过得特快,不过也因大卫导演这次玩的得十分过火的臆想把戏,电影里在爱德华开始寻找皮特并在酒店里与皮特谈话晓得自己与皮特是同一个人时,这部影片就注定了有冰火两重天的评论。在得知爱德华与皮特是性格分裂出来的两个人时,看着电影的我和电影里的爱德华对这种事一样目瞪口呆难以接受。估计很多人都会因为这个设定而无法接受。影像上,爱德华是爱德华,皮特是皮特。皮特的泰勒,很难和爱德华扮演的小白领想像为一体。嘿嘿,但这只是在感观上难以接受罢了。反过来设想,如果《搏击俱乐部》里没有这个设定,爱德华与皮特不是同一个人,这部影片就只能沦为平平的牢骚之作了。在前半部时对爱德华扮演的白领生活的刻划:在舒适的生活里失眠,在无法睡眠时只能不停地每晚搭飞机以求给生活一点变化。影像几乎是在往死里嘲弄白领价层。当爱德华与皮特在飞机上相遇时,就是自残与毁灭的开始。‘搏击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成功运作建立在一个小白领的分裂自残上。
导演把这个很难圆场的故事,用他的镜头语言,表达得完美无缺。在爱德华还没遇上皮特时,他们有一个在机场电梯擦肩而过的镜头。看完电影重新想起这个镜头时有点疑惑。莫非这个互不理睬在人群里的‘擦肩而过’,也是一个臆想影像么?嘿嘿,在心理学上确实存在这种精神分裂后的‘实体虚像’,这个别人感受不到的虚像对已产生心理病变患者的影响不止是在感官上认为是实体,潜意识里也会感觉得到这个‘实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在爱德华搭上飞机开始,他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精神分裂者了。电影在皮特照镜子时,镜头忽然激烈左右晃动起来,在没看到结尾之前,并不知这个晃动镜头的意思。在爱德华意识到皮特和自己是同一个人后,在回忆里重放这个镜头,照在镜子里的居然是爱德华本人。十分有意思。
像我们这一代,生长在中国大陆里的小青年,对这种极度愤世嫉俗的电影几乎是完全没有防疫能力。《猜火车》如是,《两杆老烟枪》如是。和《搏击俱乐部》一样,说出了‘我们都垃圾’的心声,看到了和我们一样麻木不仁的面孔,生活是一坨狗屎,我们是一堆屎蛆。如《搏击俱乐部》那般,自残与精神分裂,绝妙的逃避与反击手段。不过这个过火的臆想,除了让影片整体紧密难分,更令我对影里的人物生出几分妒忌情绪。就算我发疯了,也绝没有这种恣意发泄的机会。‘搏击俱乐部’在电影里如同宗教那般形成体系之后,也在我的心里落地生根。抛下物质与肉体的生活,让精神的空间无限放大之后,享受着没有束缚的自由,静静与爱人携手等待毁灭的到来。存在现实里一切事物都可以在无畏的精神力量发动下成为虚像。这个俱乐部,代表了我的精神家园,我的乌托邦。
禁言,无需向别人表达自己内心有何感觉。这样活着的方式,正是咱大部分人在现实里过着的方式。而‘搏击俱乐部’要会员必须遵守的守则正是:“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一,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 ;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二,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搏击俱乐部之三,不能谈论博击俱乐部!”当皮特对会员强调这个‘不许谈论’时,会员们都脸泛微笑。看着居然有种禁言束缚的兴奋。不知导演是否在嘲弄工人阶层在自己的精神领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搏击俱乐部’正是由白领们组成的地下博击会。但无论导演想嘲弄谁,电影里泰勒说出的对白及他的世界观,让观影的我们感觉自己正借着皮特的口,说着自己由衷的心里话。他所做的一切,对观影者是醐醍灌顶也好,产生共鸣也好,在皮特冷酷的表达中,我们如同蛆虫那般一无是处地在这冰冷眼光里寻找可以躲藏的荫影。无论谁,都不配说自己握有话语权。‘不许谈论’,记住,不许谈论。当谈论正为禁区时,破禁与别人谈论时的快感才会十分剌激,这也是‘搏击俱乐部’越来越庞大的原因。嘿嘿,严禁的那一条,每个人却十分乐意去违犯。电影里的这种心理设计十分有趣,到位。
皮特与爱德华,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皮特的长相是爱德华臆想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影像里出现的皮特,根本就是爱德华一个人认为应该长成这样的皮特。但众人认识的那个皮特,却是爱德华本人。这样说起来很绕,但事实就是,俱乐部会员看到的搏击会精神领袖泰勒的模样,是爱德华的样子,而爱德华认为泰勒的模样,是皮特的样子。这样说起来十分简单。但,他俩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人物?这问题又泛复杂了,在搏击俱乐部的会员眼里,只存在着一个人物,他就是泰勒。他的模样正是爱德华。而爱德华自己本来真实性格的身份,在众人眼里是不存在的。嘿嘿,电影把这个绕脑筋的问题玩得十分尽兴,‘搏击俱乐部’是由爱德华的肉体及皮特的精神组成。在电影里出现的两个人物,咱不可以说谁是不真实存在,也不可以说谁是真实存在的。至少爱德华扮演的杰克至死也不认自己会是泰勒。只是觉得自己很奇怪罢了。
当明白电影里两个男主角是同一个肉体时,就可以理解‘搏击俱乐部’的意义了。非常明显,在爱德华扮演的小白领晚上失眠搭飞机四处去的时候,已在飞机所到之处建起了一个个‘搏击俱乐部’,每一处地方都有着和他一样,失眠,对物质生活极度厌恶的白领们,通过在搏击会里与每一个人单挑的过程,让肉体的疼痛给麻木的精神打上一注兴奋剂。慢慢地把搏击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当泰勒的俱乐部在慢慢形成气候时,爱德华在惊叹,皮特这小子正在建立一个军队。在电影里看到‘军队’这个词的出现时,咱观影的诸位难免会把泰勒的意图与政府联系上。和政府绝没干系,泰勒的军队。他想毁灭的不止是对方,也是已方。所有物质性的东西,泰勒都要一一的破坏掉。在结尾时他把自己俱乐部所有的人都召集在爆炸地点,就可以看出了他的意图。不过他对俱乐部帮众的编制方式,确实是用着军队的那一套,每个人都没有名字,只有编号。绝对的服从俱乐部每一个破坏计划,而不是服从泰勒本人。这样一来,俱乐部的每一个人,都像泰勒一样,为了自己的精神而战,而不是为了泰勒.德顿本人的意图而战。皮特扮演的泰勒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在说出大家的心声,而不单单只是代表着泰勒本人。十分有意思的是,泰勒.德顿的对白,也是代表着观影者的心声。绝妙的煸情,天才式对民众的控制。
讽刺与嘲弄,是这部电影的基调,电影在爱德华握着女主角的手,挺着吞枪后仍不死去的肉体歉意十足说“你在我生命最奇怪的时候遇上了我。”在一栋栋知名大厦的倒塌中一起结束时,我们或许会原谅了导演这种往死里来涮的调调,一起记住这个悲情无比,只有女主角一人晓得他存在的爱德华。
我们都不是精神领袖皮特,我们只是那个以为别人都知道自己存在着的爱德华。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成都独立电影推广中心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火雀
“你在我生命最奇怪的时候遇上了我。”电影结尾时爱德华对牵着女主角的手,在周遭大厦的爆炸倒塌中。说了这句对白。酷得不近人情的电影在结尾时面向着毁灭出现了这句对白,竟给我种温情的感觉。不去理之前电影诸多怪异,只是跟着这句对白百感交集,看着这对彻底判逆的男女,十指紧握地在自己搞出的连环爆炸里灰飞烟灭。他们都很快乐。当影片嘎然而止时,有点妒忌这对在我眼前突然消失的快活人儿。
看这部电影时间过得特快,不过也因大卫导演这次玩的得十分过火的臆想把戏,电影里在爱德华开始寻找皮特并在酒店里与皮特谈话晓得自己与皮特是同一个人时,这部影片就注定了有冰火两重天的评论。在得知爱德华与皮特是性格分裂出来的两个人时,看着电影的我和电影里的爱德华对这种事一样目瞪口呆难以接受。估计很多人都会因为这个设定而无法接受。影像上,爱德华是爱德华,皮特是皮特。皮特的泰勒,很难和爱德华扮演的小白领想像为一体。嘿嘿,但这只是在感观上难以接受罢了。反过来设想,如果《搏击俱乐部》里没有这个设定,爱德华与皮特不是同一个人,这部影片就只能沦为平平的牢骚之作了。在前半部时对爱德华扮演的白领生活的刻划:在舒适的生活里失眠,在无法睡眠时只能不停地每晚搭飞机以求给生活一点变化。影像几乎是在往死里嘲弄白领价层。当爱德华与皮特在飞机上相遇时,就是自残与毁灭的开始。‘搏击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成功运作建立在一个小白领的分裂自残上。
导演把这个很难圆场的故事,用他的镜头语言,表达得完美无缺。在爱德华还没遇上皮特时,他们有一个在机场电梯擦肩而过的镜头。看完电影重新想起这个镜头时有点疑惑。莫非这个互不理睬在人群里的‘擦肩而过’,也是一个臆想影像么?嘿嘿,在心理学上确实存在这种精神分裂后的‘实体虚像’,这个别人感受不到的虚像对已产生心理病变患者的影响不止是在感官上认为是实体,潜意识里也会感觉得到这个‘实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在爱德华搭上飞机开始,他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精神分裂者了。电影在皮特照镜子时,镜头忽然激烈左右晃动起来,在没看到结尾之前,并不知这个晃动镜头的意思。在爱德华意识到皮特和自己是同一个人后,在回忆里重放这个镜头,照在镜子里的居然是爱德华本人。十分有意思。
像我们这一代,生长在中国大陆里的小青年,对这种极度愤世嫉俗的电影几乎是完全没有防疫能力。《猜火车》如是,《两杆老烟枪》如是。和《搏击俱乐部》一样,说出了‘我们都垃圾’的心声,看到了和我们一样麻木不仁的面孔,生活是一坨狗屎,我们是一堆屎蛆。如《搏击俱乐部》那般,自残与精神分裂,绝妙的逃避与反击手段。不过这个过火的臆想,除了让影片整体紧密难分,更令我对影里的人物生出几分妒忌情绪。就算我发疯了,也绝没有这种恣意发泄的机会。‘搏击俱乐部’在电影里如同宗教那般形成体系之后,也在我的心里落地生根。抛下物质与肉体的生活,让精神的空间无限放大之后,享受着没有束缚的自由,静静与爱人携手等待毁灭的到来。存在现实里一切事物都可以在无畏的精神力量发动下成为虚像。这个俱乐部,代表了我的精神家园,我的乌托邦。
禁言,无需向别人表达自己内心有何感觉。这样活着的方式,正是咱大部分人在现实里过着的方式。而‘搏击俱乐部’要会员必须遵守的守则正是:“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一,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 ;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二,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搏击俱乐部之三,不能谈论博击俱乐部!”当皮特对会员强调这个‘不许谈论’时,会员们都脸泛微笑。看着居然有种禁言束缚的兴奋。不知导演是否在嘲弄工人阶层在自己的精神领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搏击俱乐部’正是由白领们组成的地下博击会。但无论导演想嘲弄谁,电影里泰勒说出的对白及他的世界观,让观影的我们感觉自己正借着皮特的口,说着自己由衷的心里话。他所做的一切,对观影者是醐醍灌顶也好,产生共鸣也好,在皮特冷酷的表达中,我们如同蛆虫那般一无是处地在这冰冷眼光里寻找可以躲藏的荫影。无论谁,都不配说自己握有话语权。‘不许谈论’,记住,不许谈论。当谈论正为禁区时,破禁与别人谈论时的快感才会十分剌激,这也是‘搏击俱乐部’越来越庞大的原因。嘿嘿,严禁的那一条,每个人却十分乐意去违犯。电影里的这种心理设计十分有趣,到位。
皮特与爱德华,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皮特的长相是爱德华臆想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影像里出现的皮特,根本就是爱德华一个人认为应该长成这样的皮特。但众人认识的那个皮特,却是爱德华本人。这样说起来很绕,但事实就是,俱乐部会员看到的搏击会精神领袖泰勒的模样,是爱德华的样子,而爱德华认为泰勒的模样,是皮特的样子。这样说起来十分简单。但,他俩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人物?这问题又泛复杂了,在搏击俱乐部的会员眼里,只存在着一个人物,他就是泰勒。他的模样正是爱德华。而爱德华自己本来真实性格的身份,在众人眼里是不存在的。嘿嘿,电影把这个绕脑筋的问题玩得十分尽兴,‘搏击俱乐部’是由爱德华的肉体及皮特的精神组成。在电影里出现的两个人物,咱不可以说谁是不真实存在,也不可以说谁是真实存在的。至少爱德华扮演的杰克至死也不认自己会是泰勒。只是觉得自己很奇怪罢了。
当明白电影里两个男主角是同一个肉体时,就可以理解‘搏击俱乐部’的意义了。非常明显,在爱德华扮演的小白领晚上失眠搭飞机四处去的时候,已在飞机所到之处建起了一个个‘搏击俱乐部’,每一处地方都有着和他一样,失眠,对物质生活极度厌恶的白领们,通过在搏击会里与每一个人单挑的过程,让肉体的疼痛给麻木的精神打上一注兴奋剂。慢慢地把搏击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当泰勒的俱乐部在慢慢形成气候时,爱德华在惊叹,皮特这小子正在建立一个军队。在电影里看到‘军队’这个词的出现时,咱观影的诸位难免会把泰勒的意图与政府联系上。和政府绝没干系,泰勒的军队。他想毁灭的不止是对方,也是已方。所有物质性的东西,泰勒都要一一的破坏掉。在结尾时他把自己俱乐部所有的人都召集在爆炸地点,就可以看出了他的意图。不过他对俱乐部帮众的编制方式,确实是用着军队的那一套,每个人都没有名字,只有编号。绝对的服从俱乐部每一个破坏计划,而不是服从泰勒本人。这样一来,俱乐部的每一个人,都像泰勒一样,为了自己的精神而战,而不是为了泰勒.德顿本人的意图而战。皮特扮演的泰勒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在说出大家的心声,而不单单只是代表着泰勒本人。十分有意思的是,泰勒.德顿的对白,也是代表着观影者的心声。绝妙的煸情,天才式对民众的控制。
讽刺与嘲弄,是这部电影的基调,电影在爱德华握着女主角的手,挺着吞枪后仍不死去的肉体歉意十足说“你在我生命最奇怪的时候遇上了我。”在一栋栋知名大厦的倒塌中一起结束时,我们或许会原谅了导演这种往死里来涮的调调,一起记住这个悲情无比,只有女主角一人晓得他存在的爱德华。
我们都不是精神领袖皮特,我们只是那个以为别人都知道自己存在着的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