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女儿与情人——《伊莎贝拉》

2006-04-11 15:20:29   来自: 火雀
  无论彭浩翔拍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对自己‘玩性’上的加倍扩展还是仅仅想表现自己对情感的底线尝试,当《伊莎贝拉》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注定了这部对亲情与爱情混合模糊的电影在华语电影上对这类型的开拓与尝新,也避免不了观众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对叔本华提出的‘道德自由’的再次思考。或许彭浩翔构想这部电影时,动机只是因为这句“女儿是父亲最后的情人”这句戏言。这部电影妙也就妙在,在男女主角间似情侣又似父女的微妙关系中,不点破,不越位,在关键地方模棱两可处理。画面色彩与运镜角度虽偏暧昧,但电影里男女主角间的关系,把他们看成父女或情侣,这两种看法都可以成立。比起《公主复仇记》那种硬撑过渡的工匠气质,在运镜自信剧情调度游刃有余的《伊莎贝拉》中,彭浩翔已有着大师风范。
  《伊莎贝拉》完全是和观众在玩心理游戏。这个游戏持在我们的道德底线上游离不定,但绝不过火,也没有明显偏向亲情或爱情的哪边,选择权仍在观众自己,你说他俩是父女就是父女,说他俩是情人也是情人。电影开始半小时里,电影似乎已经失控,这里也已经突破了观众可以承受的心理底线,男主角阿成向女主角阿欣怒斥道:“你明知是我女儿还跟我干?!”看到这里,想着这部影片毁了,只能朝着这个死胡同走下去了。在门口楼梯过道再次见到阿欣时,阿成一掌打飞她正在吃着的碗面,要她马上消失在自己眼前。但阿欣却哭着说道,那晚他喝醉酒一起回来的妓并不是她。电影也用阿欣脚上的鞋与身上的衣服向观众说明,他俩确实没有发生过关系。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阿成在洒巴里向朋友说阿欣是妓,会给她用酒瓶暴头的原因了。阿欣知道阿成是她父亲,但阿成却一直不知有着这个女儿。在阿欣峰回路转的说清原因之后,电影继续暧昧,而观众在似是而非的‘乱/伦’事件之后,退一步地接受了这种模糊不清的暧昧关系。这部电影的开端就是高潮,然后再来慢慢地释放情绪。无论是电影里的,还是电影外的。
  谈及‘乱/伦’,这是我们在道德操行上的一个底线。叔本华在他《论意欲的自由》一文中把自由分为三类:A,身体上,物质上的自由。B,智力上的自由。C,道德上的自由。在提倡‘自由’的现在,‘道德上的自由’到底是恶性的放纵,还是对人性道德束缚的解脱回归?在这部电影里没有提及。但哲学家们对‘恶’的认可,并在他们自己‘糟糕透顶的人生’里,研究着关于人糟糕透顶的事时,‘道德’是他们不屑一顾的。而现在的电影也在用影音思辩着这个问题,但相对文字而言,电影只是提出问题的一方。正如《伊莎贝拉》般,无论你认为里面的那对男女是正常父女关系还是不正常的父亲关系,都无法避开这个问题:伦理道德还存在么?有趣的就是,无论答存在,还是答不存在,都符合这部电影。
  电影里喧宾夺主的音乐,很容易让人想起北野武电影里的音乐。明显的是,金培达没有久石让与电影溶为一体的功力。在情绪表达及对电影剧情推助上,《伊莎贝拉》的配乐绝对是功不可没,但所有的过渡都用上配乐推动,反正令人感觉过火了,整得如同MV那般。灯光色彩的设致是彭浩翔的长项,在《买凶拍人》时,李栋成的那间小屋里杀手和阿成对话时的背景色彩与两人脸上身上各种细微入致的打光就可见一斑。在《伊莎贝拉》中,可以见到对灯光的设计,确实已是骨致到家了。而《伊莎贝拉》暧昧凌乱的屋内戏,特别是男主角阿成与吧女的搂抱还是他抱着喝醉酒的女主角阿欣回来,和王家卫《2046》里梁朝伟和章子怡在屋里的楼抱十分相似。而《伊莎贝拉》这两个几乎相同的镜头也十分的有意思,给观众一个难解的迷团,到底那晚阿成喝醉酒搂着回来的吧女,是不是阿欣?仍是这样:可以答是,也可以答不是。
  彭浩翔的这部电影并没有令人失望,可以说是今年以来,看到的最好一部香港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想玩的,不想玩的,都可以收获而归。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