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以死亡救赎生命——《深海长眠》

2006-03-13 14:18:19   来自: 火雀
  《深海长眠》在解读上总有着不能明确的忧悒。雷蒙对死亡的追求和《肖生克的救赎》里安迪对自由的追求异曲同工,一样都在漫长的时间里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在生命里寻得一次梦想中的解脱。但已经全身瘫痪的雷蒙,在他孜孜不倦以死亡为自己最甜蜜的爱人来追求时,需面对的问题,层层引出,令这部电影所要承载的意义及其难免的争论性,都远远超出了电影里的内容。
   电影立场鲜明地捍卫个人对生命的自主权。但个人能否拥有自主生命的权利?生命的义务与权利,这两者代表束缚与自由两个终端。传统对正常死亡的理解就是‘自然地死去’,无论天灾人祸与否,当还能活下去时,就该存活着。每个人都在一个概定的轨迹里反复地做着说着组成自己人生大部分的几个行为与几句话,活着这个事实对自己而言,根本就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死亡在想像中,是充满馥郁的黑暗。世界各地的宗教都为‘死亡’这一概念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但都明确地说明:活着是每个人的义务,且绝不允许个人拥有自主生命的权利。在电影里的雷蒙向社会上公开了自己需要安乐死的意愿之后,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来自传统各方的对这一要求的质问。但痛苦的死去与安乐的死去,该怎样来区分?这是一个完全属于个人的问题,且永远不会有明确答案。而在对‘安乐死’的寻求过程中,面对已成思想桎梏的传统概念,在宗教与舆论面前,就如一次次冲向风车的堂吉柯德;挑战这已固若金汤的传统思想。
   这种争议性话题一般都难以讨论出结果。如同电影里的雷蒙,在自己几十年不变的坚持中赢得了舆论的支持。但是欲改变宪法,令自己合法地梦想成真这个想法在传统压力下没有完成的可能性。庄严而又敏感的雷蒙,在他死去那一刻,仍是改变不了公众对正常死亡的理解,也得不到法律上的支持。虽然他一再表明自己对死亡的寻求是他自己的想法,并不想针砭任何人,包括身体状况和他一样的患者;但是当他已把这个想法公开,如果能得到法律的认可的话,其影响力与后续问题怎会是雷蒙一句不想审判别人,也希望别人不要审判他可以了结。不过影片并没有纠缠于这个问题上。而是就主角雷蒙的态度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平衡这个无法说清的话题。
   雷蒙在不管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时,赢得了民众的支持。民众对雷蒙的尊敬完全是出自于他对某一事物的坚持。或者说,他有点类似精神英雄的模式,他坚持着死亡的追求相对于民众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个在坚持着理想的人存在着。如同那个一直为生活所困的女人罗莎,把雷蒙不变的坚持当成自己的信仰,并且仰幕着这个已四肢瘫痪的男人,在他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活下去的勇气。当罗莎在公园里推着雷蒙散步时和他说,在他身上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时,雷蒙十分惊讶并难以接受;他自己坚持的是与死亡约会呀,为何别人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意思来,并以此为生存勇气?在雷蒙略有些惊慌眼眸中,他似乎已知晓自己认为单纯的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定位意义。这是一个他无法改变的事实。
   当决心与死亡举行婚礼时,家人在爱雷蒙的方式上左右为难。支持与不支持这种行为都不能令自己的良心过得去。多年来一直在生活起居上无微不致照顾着雷蒙的家人,没有说过支持或不支持他要找个人或机构来了结自己生命的话。但他们都是真心爱着雷蒙,当他们在电视上听到牧师说雷蒙一心寻死是因为在他的生活中缺少爱的话时,令他们感到难堪与愤怒。雷蒙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爱;爱情亲情,他都不缺少。而他对死亡这种理想式的追求,更是一种反叛式的追求自由。如同他在年青时把自己一头栽向沙滩令自己全身瘫痪为生命束缚的开始,死亡对于他来讲,更是终止这个束缚,如同年青时般重新自由地出海。
   电影里对人物最妙的设定并不在雷蒙身上,而是那个身患家族性疾病,在慢慢失明与失忆中死去的律师胡利亚。她与雷蒙之间因为处境的相似而相互理解,并产生一种生死与共的依赖情感。胡利亚在撑着身子为雷蒙收集打赢这场修改法律官司的证据时,深深为雷蒙写的诗触动,并想把这些诗发表,她向雷蒙许下这样的诺言:等书出版了时,我带着第一本书过来和你一起死去。这句话对于雷蒙来说,比婚礼上那句‘我愿意’还甜蜜。但是胡利亚的症状就是会慢慢地失去记忆,坚持某种信念对于她来说几乎成了奢望,她在为雷蒙的诗集忙碌时,疾病也在此时发作。等她已把书出版了出来时,她已失去了记忆。她在海边拿着那瓶毒药时茫然不知所措,已完全忘记了自己初衷,在她的痛哭声中开始另一段喻意束缚的开始。在胡利亚身上那种无法逆转的无奈比起一直清醒坚持着自己信念的雷蒙更为深刻哀婉。电影加上胡利亚这条线与雷蒙相互呼应,使剧情结构更为平衡,也令主题更为突出。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并不是单单针对‘安乐死’这个话题大肆渲染,相对这个可能令人感到无奈并有着颓靡意味的话题,电影里呈现的却是一种积极虔诚的气氛,虽然影片在结局时以雷蒙在摄像机前喝下毒药来表明导演自己的立场,但在雷蒙坚持追求的过程中,影片给予观者的感觉已不只是‘个人自主生命权利’那么简单。如同罗莎在雷蒙的寻死过程中得到了自己生存的勇气般,观者对电影的理解也并不只是限于导演所表达内容。这种在猜测中各执已见的现象十分有趣味。
   电影里有一个以雷蒙想象自己飞向海边的长镜头令人过目难忘:从窗边开始,镜头在空中随着呼吸声起伏俯瞰掠过地面,在镜头高速飞行中听着雷蒙的呼吸声,感同身受,扑面的凉风,树林上湿润的空气,在清晨汽流中自己凉浸浸的身体,当镜头越过高山这一片绿色之后在空中忽然静止,仰视着浑蓝一色的天空再急切地望向沙滩,旋转着降下。在这高速飞行后的忽然舒缓中,望着那片渴望中的大海与镜头一起天旋地转,洋溢着难言的幸福感。这个镜头就是雷蒙对自己所追求的‘死亡’的诠解,美妙非常。
   死亡后和出生前,那个地方神秘如海。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