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传奇由《对话》开始
2006-02-05 16:51:47 来自:
火雀
弗朗西斯.科波拉以这部《对话》在二十七届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他人生第一个金棕榈奖。这个说法挺有意思,一些导演穷一生精力也没法得到这几片金叶子。与他第二次摘得金棕榈的影片《现代启示录》相比,这一部《对话》的成本可算是极低了。同是对人性哲理的探索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同样直接把似是梦境的恐惧抽丝剥茧地揭开。但单单从趣味性与更容易让人共鸣来说,《对话》要比令投资者倾家荡产的《现代启示录》胜上一筹。《对话》在故事布局上,多有希区柯克遗风。那不断重复的几句对话,峰回路转的剧情机关。只是科波拉在关于人性哲理的探索上,走得比较彻底。
《对话》的内容只是一个职业窍听者在广场上按客户要求录得的一段对话。在对录音的多次处理后,在广场上说着悄悄话却让人偷录到手的那对男女似乎面临着一场关于他们的谋杀。男主角正是那个在窍听界大名鼎鼎的科尔。而当他在处理后期录音时发现这次的交易可能会导致再一次的谋杀时,他开始对这个自己干起来得心应心,令自己声名远播的行业怀疑并动摇了起来。或许一个刚涉世事的小伙子对自己干的行业信心动摇时,不算得什么,年轻人还没有把自己半生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一个行业中去。一个中年人,无论他对自己从事数十年的行业喜好与否,当他因某种原因而怀疑自己现在所从事的行业时,等同于怀疑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对本就无什么意义可言的人生,在中年时分背上罪责的十字架,不能不说这样子的心路历程,任谁也难以在此时清醒冷静。其中的迷茫不知所措,正如这部影片里的男主角般在一次又一次对那一段录音的重复里,却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放大自己的恐惧与迷茫。
电影以一个空降式的俯视镜头开始。当时广场上一切都再普通不过。歌声,霹雳舞表演者,霹雳舞观者与行人。一个十分普通的午后场景。随着歌声在空中俯视而下的镜头,在空中俯视而下的数秒过程中,对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发生了一次十分奇妙的诱导。在空中鸟瞰一片模糊的地面情况,在镜头的俯降中模糊的地面变成了广场,广场看到了人群,又在人群中看到了霹雳舞表演者,然后镜头再跟着霹雳舞表演者的走动而调度。在这个过程中,那从天而降的镜头如同观看这部电影诸位自己的眼睛般,如同电影观众自己寻找着不知哪里来的歌声,在电影里从天而降。当发觉里面没什么特别时,努力寻找着电影会以哪个人为主线叙述。这一个开场的镜头十分的有趣。电影里以观众为切入点来调度的镜头很多,但是在越来越窄的空间里,开始的这个镜头最为开朗。一个明亮欢快的开始。
和开始时对观众有着诱导意味的镜头一样。在电影开始的十几分钟里。就已把影片所有实质上的内容都讲完了。不外乎那广场上那对男女间的几句咋听下平平无奇的对话。可以这样说,在电影的前半部里,几乎不知导演欲表达什么,但电影对主角心理刻划的着墨与生活细节均下浓彩,让看时不会因为故事线索的不明朗而兴趣索然。其实故事中谋杀案的真相直到电影结局那个新闻发布会上才让主角与观众知晓,而在这之前导演在讲故事就如一如行走在雪地上的狡狐般,一边走一边扫去足迹,这样把一个推理性的故事在如此大程度上的去繁就简,目的就是导演为了让自己在电影里所思辨的哲理与所要批判的社会现象,可以令观众更容易看懂,更能清楚地感受到他所表达的东西。
渐渐收窄的空间感与慢慢放大的恐惧。
与《现代启示录》中的迷茫异曲同工,只是在《现代启示录》中迷失在丛林里的人性,与《对话》相比反而有些散了。《对话》的主角科尔以已身认为的道德标准,在紧迫的时间里,模糊的东西慢慢清楚。如道德,故事本质,主角科尔的人生观。在这紧迫的时间感里,反复播放并从中得到蛛丝马迹的那段‘对话’,镜头里越来越收窄的空间,主角科尔在这一段时间里慢慢放大的恐惧感。导演科波拉有着自己坚定的人生信仰,但他也怀疑着人存在的意义,在他两部戛纳得奖影片中,电影里的人物都对人生迷惘得如同一头野兽,在透明的笼子里冲撞嘶咬,无人能给他们答案。在《对话》里不可以忽视随着故事与主角模糊心境慢慢清晰而收窄的空间感。
电影在特定时间而造成的空间紧迫感,这种系在一起的奇妙感觉,和开始时的那个俯降镜头相似。但不是由地方的大小来表达这一个‘空间感’的收窄,而是由镜头的视野来让观众感受到。如主角每一次的进屋,镜头必定跟着主角科尔的眼光环视屋里一圈,再回到主角身上。在开始时,科尔进屋时镜头对屋内的环视舒展缓慢,也表明了科尔不急不燥的心情。但随着他对自己任务内容及那段录音对话的了解,电影用这种随着主角科尔眼光观察周围事物越来越急燥越来越快的回旋镜头,营造出一种让观众难以释怀的空间紧迫感。特别直至科尔走入谋杀现场房间里的那个回旋镜头,在旋转中完全模糊了周围的景物,在无声中似乎可以触摸到科尔的心跳。
在这种慢慢令观众如铅坠身的时间与空间的紧迫感里。主角科尔在慢慢地迷失。他是一个职业窍听者。在这一个专门以窍取他人隐私为生计的行业里干活,他不敢在自己的口中出现“上帝”这个词,让背负着这种有渎神明的职业的人口里不该出现这个词。他也不容许同行在心烦时叫出这个词。特别在他罪恶感越来越重之时,助手无心叫了一声“上帝”让他暴怒不已。在广场上那对男女的录音对话成了他一付越来越沉重的十字架。在明确的谋杀时间里,科尔在被跟踪,反被窍听,自己的隐私一点点流失时,无助而又急燥的恐惧感在他身上慢慢地蔓延。当他在这一次‘对话’录音谋杀事件完结后,放下了心在屋里吹着萨斯风已给人窍听,并打来电话告知他时,看着科尔在屋里找着窍听器时,他在电影里的恐惧感在此时达到了极致。电影这时的喻意已十分的明显,讽刺美国社会里的公民完全没有可以保障的隐私权。在科尔几乎把屋子拆了也找不到窍听器藏于何处后,坐在一片狼籍的屋中一角,继续吹着他的萨斯风时可以理解为导演对这种社会现象的隐忍与无奈接受。因为仍是要生存下去。
这部电影在戛纳的得奖,扯开了科波拉这个电影家族的大旗。而弗朗西斯.科波拉本人也成了美国电影70年代至80年代的一个代言标志。虽然他一部《现代启示录》在投资上近乎胡闹的乱来,让投资者倾家荡产血本无归,虽然他的《教父3》并不怎么尽人意。但科波拉这个名字,现在已成了一个美式传奇,这个传奇由《对话》开始。
文字
文字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原论坛]成都独立电影推广中心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对话》的内容只是一个职业窍听者在广场上按客户要求录得的一段对话。在对录音的多次处理后,在广场上说着悄悄话却让人偷录到手的那对男女似乎面临着一场关于他们的谋杀。男主角正是那个在窍听界大名鼎鼎的科尔。而当他在处理后期录音时发现这次的交易可能会导致再一次的谋杀时,他开始对这个自己干起来得心应心,令自己声名远播的行业怀疑并动摇了起来。或许一个刚涉世事的小伙子对自己干的行业信心动摇时,不算得什么,年轻人还没有把自己半生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一个行业中去。一个中年人,无论他对自己从事数十年的行业喜好与否,当他因某种原因而怀疑自己现在所从事的行业时,等同于怀疑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对本就无什么意义可言的人生,在中年时分背上罪责的十字架,不能不说这样子的心路历程,任谁也难以在此时清醒冷静。其中的迷茫不知所措,正如这部影片里的男主角般在一次又一次对那一段录音的重复里,却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放大自己的恐惧与迷茫。
电影以一个空降式的俯视镜头开始。当时广场上一切都再普通不过。歌声,霹雳舞表演者,霹雳舞观者与行人。一个十分普通的午后场景。随着歌声在空中俯视而下的镜头,在空中俯视而下的数秒过程中,对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发生了一次十分奇妙的诱导。在空中鸟瞰一片模糊的地面情况,在镜头的俯降中模糊的地面变成了广场,广场看到了人群,又在人群中看到了霹雳舞表演者,然后镜头再跟着霹雳舞表演者的走动而调度。在这个过程中,那从天而降的镜头如同观看这部电影诸位自己的眼睛般,如同电影观众自己寻找着不知哪里来的歌声,在电影里从天而降。当发觉里面没什么特别时,努力寻找着电影会以哪个人为主线叙述。这一个开场的镜头十分的有趣。电影里以观众为切入点来调度的镜头很多,但是在越来越窄的空间里,开始的这个镜头最为开朗。一个明亮欢快的开始。
和开始时对观众有着诱导意味的镜头一样。在电影开始的十几分钟里。就已把影片所有实质上的内容都讲完了。不外乎那广场上那对男女间的几句咋听下平平无奇的对话。可以这样说,在电影的前半部里,几乎不知导演欲表达什么,但电影对主角心理刻划的着墨与生活细节均下浓彩,让看时不会因为故事线索的不明朗而兴趣索然。其实故事中谋杀案的真相直到电影结局那个新闻发布会上才让主角与观众知晓,而在这之前导演在讲故事就如一如行走在雪地上的狡狐般,一边走一边扫去足迹,这样把一个推理性的故事在如此大程度上的去繁就简,目的就是导演为了让自己在电影里所思辨的哲理与所要批判的社会现象,可以令观众更容易看懂,更能清楚地感受到他所表达的东西。
渐渐收窄的空间感与慢慢放大的恐惧。
与《现代启示录》中的迷茫异曲同工,只是在《现代启示录》中迷失在丛林里的人性,与《对话》相比反而有些散了。《对话》的主角科尔以已身认为的道德标准,在紧迫的时间里,模糊的东西慢慢清楚。如道德,故事本质,主角科尔的人生观。在这紧迫的时间感里,反复播放并从中得到蛛丝马迹的那段‘对话’,镜头里越来越收窄的空间,主角科尔在这一段时间里慢慢放大的恐惧感。导演科波拉有着自己坚定的人生信仰,但他也怀疑着人存在的意义,在他两部戛纳得奖影片中,电影里的人物都对人生迷惘得如同一头野兽,在透明的笼子里冲撞嘶咬,无人能给他们答案。在《对话》里不可以忽视随着故事与主角模糊心境慢慢清晰而收窄的空间感。
电影在特定时间而造成的空间紧迫感,这种系在一起的奇妙感觉,和开始时的那个俯降镜头相似。但不是由地方的大小来表达这一个‘空间感’的收窄,而是由镜头的视野来让观众感受到。如主角每一次的进屋,镜头必定跟着主角科尔的眼光环视屋里一圈,再回到主角身上。在开始时,科尔进屋时镜头对屋内的环视舒展缓慢,也表明了科尔不急不燥的心情。但随着他对自己任务内容及那段录音对话的了解,电影用这种随着主角科尔眼光观察周围事物越来越急燥越来越快的回旋镜头,营造出一种让观众难以释怀的空间紧迫感。特别直至科尔走入谋杀现场房间里的那个回旋镜头,在旋转中完全模糊了周围的景物,在无声中似乎可以触摸到科尔的心跳。
在这种慢慢令观众如铅坠身的时间与空间的紧迫感里。主角科尔在慢慢地迷失。他是一个职业窍听者。在这一个专门以窍取他人隐私为生计的行业里干活,他不敢在自己的口中出现“上帝”这个词,让背负着这种有渎神明的职业的人口里不该出现这个词。他也不容许同行在心烦时叫出这个词。特别在他罪恶感越来越重之时,助手无心叫了一声“上帝”让他暴怒不已。在广场上那对男女的录音对话成了他一付越来越沉重的十字架。在明确的谋杀时间里,科尔在被跟踪,反被窍听,自己的隐私一点点流失时,无助而又急燥的恐惧感在他身上慢慢地蔓延。当他在这一次‘对话’录音谋杀事件完结后,放下了心在屋里吹着萨斯风已给人窍听,并打来电话告知他时,看着科尔在屋里找着窍听器时,他在电影里的恐惧感在此时达到了极致。电影这时的喻意已十分的明显,讽刺美国社会里的公民完全没有可以保障的隐私权。在科尔几乎把屋子拆了也找不到窍听器藏于何处后,坐在一片狼籍的屋中一角,继续吹着他的萨斯风时可以理解为导演对这种社会现象的隐忍与无奈接受。因为仍是要生存下去。
这部电影在戛纳的得奖,扯开了科波拉这个电影家族的大旗。而弗朗西斯.科波拉本人也成了美国电影70年代至80年代的一个代言标志。虽然他一部《现代启示录》在投资上近乎胡闹的乱来,让投资者倾家荡产血本无归,虽然他的《教父3》并不怎么尽人意。但科波拉这个名字,现在已成了一个美式传奇,这个传奇由《对话》开始。
文字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