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邮差》——父与子的遗憾

2006-01-17 16:19:44   来自: 火雀
  由暗喻组成的诗,渔民,诗人。演员几近完美的表演与不温不火的节奏;使得这部电影如同由天籁咏出的诗般,起伏高低间,处处拍打抚慰着观者的心。意大利著名演员马西莫·特罗西演的这个渔民,纯朴中带着地方民众的狡猾,温和中带着世侩的天真。当看着他结结巴巴说着感想,发着牢骚,咏着诗时;观众都会发出由心的微笑,这种类似疼爱的微笑也贯穿着整部影片。马西莫·特罗西演的那个渔民,比起片中的聂鲁达,更富有诗人的气质。也因为他的气质,令电影的诗味极浓。
  在这种诗意里,导演迈克尔·雷德福在电影语言运用上比《1984》时更为成熟,正如电影里诗人聂鲁达对他的私人邮差渔民说,‘诗就是由暗喻组成’。这部如诗般的电影,正也是由暗喻组成。诗人与渔民之间的父子情结与互相等待间的反差。这种反差,就是千古以来,‘父亲’与‘儿子’在教育与接受之间的时间反差。
  聂鲁达这位共产诗人,在这部电影之后,掀起了一阵聂鲁达诗热。我只爱泰戈尔的《新月集》,对聂鲁达的诗没有什么感觉。而《邮差》讲的,也不是聂鲁达这位诗人的诗意生活。电影在他与渔民之间的互动对话中,更似‘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以至后来诗人聂鲁达离开这个美丽的小岛返回那个放逐他的国家后,他的邮差渔民仍是在人前人后,冷嘲热讽中,坚信着诗人会记住他,并且会回来看看他。在这等待诗人回来或能给自己写个只言片语的日子里;渔民用录音来回答诗人问过,之前令他张口结舌的问题。把岛上渔民自认为美丽的东西用录音的形式录下。渔民在等待的日子里,学会了思考,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生活里美丽的事物。却等不来诗人聂鲁达的只言片语,似乎在诗人聂鲁达的记忆里,已不存在这个美丽的小岛与这个可爱的渔民。渔民在这等待当中,写了他人生当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诗,做了共产党员。在首都罗马一个共产党集会的广场上,渔民怀揣着写给最敬爱的人,送给聂鲁达的诗,正想上台向广场大声读出时,在突发的暴乱中死去。电影里‘儿子’对‘父亲’的等待在这里嘎然而止。
  那个渔民向前半曲着手臂,在广场人群中笨拙慌乱跑动的镜头,看得我一阵战粟。渔民死去的事由他的妻子向诗人平静地道出。妻子理解丈夫的死去。而她丈夫在人群里如同惊慌的孩子般笨拙跑动的画面,永远停留在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的心里。当渔民的妻子向在丈夫死去多年后才来造访的诗人说出渔民的死讯与死因后。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海边,悲伤得不知所措。电影在这里做为结局,响应之前渔民对诗人的等待,诗人聂鲁达站在海边的反思遥遥呼应着多年前渔民在暴乱中的死去。
  导演这次在意识的表达上十分隐晦,电影渲染的并不单单只是臆想中的‘父子情结’。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者,传授与接受间的时间反差。父亲这一个角色,恒古以来就是‘教育者’的代表。但他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孩子时,孩子可以记住他的话,却不能马上就可以理解消化。知识与阅历有关,所以当孩子把父亲所说的话当为一生真理去覆行,并等待着父亲前来给自己说上几句赞赏之词时,父亲可能已忘了自己曾向孩子说过了什么话。这就是电影里欲表达的一个反差。在这个反差里,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悟出父亲传授的道理,自己已成了父亲了。电影《邮差》渔民的等待,就是爬行在人生路上的孩子对父亲的等待。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反差,却是最无可奈何。而电影让渔民邮差在那个令人心碎的镜头里笨拙跑动死去的设定,正是要突出这种因为时间带来的遗憾,父子之间永不可站在同个平台上对话的遗憾,因为他们之间隔着不可改变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父亲在淡忘初衷,孩子在慢慢悟通。这种在时间里慢慢的互相淡忘,在时间里消磨了的遗憾,或者不会刻骨铭心令自己难以忘怀;却在猛然想起时,这种遗憾会慢慢蔓延至全身,在这种挥之不去的苦闷中,叹息在时间这道天堑中一分为二,无法直接对话的那份情感。
  渔民的死去和他生前与诗人聂鲁达发生的故事或许真的有此事存在。只是导演选这个故事来拍,表达的却是深藏于导演心底的父与子间因为时间而造成的情感遗憾。电影里渔民在人群里慌乱跑动与诗人聂鲁达在得知渔民死讯后独自站在海边这两个镜头给观者的印象十分深刻。这两个画面里两人喷薄出让人心悸的无奈,在这两个画面里定格的两人,永无对话的机会。这种细水长流,因时间造成的遗憾,就是恒古以来‘父与子’,‘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因时间造成的遗憾。
  但是,时间造就的遗憾又怎止这种!
  《邮差》是导演迈克尔·雷德福的巅峰之作,比起只顾着批判的《1984》,《邮差》用着它脉脉的温情与淡淡的无奈令观众在电影里沉醉思考。让我惊讶的是,《邮差》也是于1994年上映,这一年出了多少的好电影!完全可以给这一个年份贴上这么一个标签:九四一出,必属精品。而《邮差》也去挤了奥斯卡这辆公车,并获得最佳影片提名。必须清楚的就是,一起提名的影片是:《阿甘正传》,《低俗小说》和《肖申克的救赎》。与这几部现在让人提起仍津津乐道的影片一起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只能说它太幸运了。能获得最佳对于《邮差》来讲几乎是没可能的,但却因这一次的提名名声大躁。在多个国家上映,并掀起了一场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诗人聂鲁达的追思怀念。但影片所要表达的却是,诗人与渔民间的‘父子情结’及由此引发因时间造成的遗憾。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