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特殊无比的《巴尔塔扎尔的遭遇》

2005-11-19 19:28:16   来自: 火雀
  巴尔塔扎尔是一只驴子的名字。在电影史上前无古驴后无新驴的一只绝版驴。先不说在电影里那几个小孩儿给它洗礼时向它喂食了上帝赐给人类的智慧之盐,让它拥有了人类智慧代表的七情六欲却不能向谁表达。它是一只驴儿,除了能在马戏团里表演算数用踏地声表达出答案外,无人能听懂它在嘶叫时欲表达什么,无奈?迷茫?痛苦?无人听得懂,却看懂了。电影能让人看热闹的地方就是这只驴儿那高超脱凡的演技。嗯,先按下导演罗伯特·布雷森不表。
  驴儿有演技?!别的驴不知,目前我也还没被驴骗过。但这只名叫巴尔塔扎尔的驴儿,有演技,而且是娴熟无比脱凡入圣的那种演技。想想,现在如果一个演员拥有梁朝传的眼神,刘青云的大巧于拙,周星驰的肢体语言。这样的一个演员,他该有怎样的成就!而影迷们该如何的欢欣!这几年里,我等呀等,等呀等,等到心灰意冷不再期盼,正打算在花瓶草瓶们的笑容下渡过余生时。这个演员出现了,是一只驴。出现在一部六十年代电影的驴儿,让我赞叹折服。惊为天驴呀!
  看它的眼神,在入马戏团前与笼中猛兽们对视时居然不是惊惶,眼中流露出难以明状的忧郁与哀伤令观众本该为它此前多桀身世难受时,因为它的眼神,气氛突变为驴儿的悲天悯物。一个好的演员,一个眼神就可以扭转现场的气氛与观众的意识去向。目前来说,梁朝伟与这只驴儿都可以算是这方面的表表者,所幸的是,它应该已不在人世了。
  看它的肢体语言,周星驰的肢体语言其实就是在对白上的引伸,从而加深喜剧的效果。《巴尔塔扎尔的遭遇》是一部悲剧。每部电影的结尾成了悲喜剧的定义,这个定律似乎恒古不变。重头戏就放在了这个结尾,莫忘了巴尔塔扎尔是一只驴,在表演上,它除了肢体语言与眼神外便一无所有了。在它被迫给那几个流氓们走私过边境,在边防兵哥哥枪声中,流氓们弃驴抱头流窜。驴儿站在原地,它在枪声中引颈望天的那一幕;中枪后,摇摆走入山下的那一幕;在羊群围观下,静静倒头死去的那一幕。它是我的影帝。悲剧就该如此来演,无需对白,在无言中令观众伤心唏嘘。
  赋予驴儿这般高超演技的导演,名字叫做罗伯特·布雷森。哪里人不知,没去查。影片真正的主角是一个名叫玛丽的女孩子。影片给了她与驴儿同等的时间,有着同样的遭遇。其实电影里名叫巴尔塔扎尔的那只驴儿,就是这位姑娘。导演罗伯特·布雷森用文字无法表达的电影视听语言来实现喻意上的‘两位一体’。若没有了驴儿,只拍女孩子玛丽的生活遭遇,那么观者在看后的震撼与反思绝没有像用这种‘两位一体’的特殊表达方式那么入骨与难忘。似乎自这部影片后,这种‘两位一体’的电影形式没再出现过了,这种形式只能让罗伯特·布雷森自己用,如同帕格尼尼留下的练习曲,为自己而度身定做。倒有一本叫《哈扎尔词典》的小说用‘三位一体’的文字来表达,一样的震撼,一样的站在万物终端,但却是小说。这部电影去却血肉,留下骨骼时,就可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两位一体。巴尔塔扎尔就是玛丽,玛丽就是巴尔塔扎尔。
  导演并不想真的把这个形式隐晦模糊,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在送面包的流氓驯服驴儿巴尔塔扎尔与驯服女孩玛丽这两段用了相同的一幕:驴儿倔不听话,流氓拉不动它便在它的尾巴上绑上报纸点火。在点火时公路上一辆车驶过,流氓忙把火柴藏起,等车过后再点火。驴儿跳着嘶叫着,最后仍是在草苁旁温驯的跟着流氓走,流氓得意的吹响了他的喇叭。驯服玛丽也是在这个公路旁,玛丽开车路过时见着了巴尔塔扎尔,停车下去看它。回头发现流氓已坐在了车上,赶他他不走,弃车而去又不甘心。当坐在他身边想开车时,他把火熄了开始轻薄玛丽。玛丽静静无语流泪任他非礼。当他再想进一步胡来时,姑娘忙下车跑向驴儿,与流氓围着驴儿捉迷藏。当她摔倒在路旁时,流氓向她走近。这时也有一辆车开过,流氓也在这时忙装作无事发生停下动作。当车过后玛丽温驯地与他一起进车。搞完玛丽开车走时,流氓得意的吹响了他的喇叭。这两段是导演专门让观众明白他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与故事发展由两个完全不同的载体来讲叙。这一幕里导演对驴儿与姑娘的表演要求完全一样。开始对流氓的轻蔑到在流氓强硬手段下的温驯服从。目的就是要让观众清楚驴儿与姑娘在意识表达上的‘两位一体’。
  玛丽或巴尔塔扎尔的人生遭遇。就是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人们缩写。教徒向传教士问道:上帝会不会饶恕人们在被迫下犯的罪行?那传教士吱唔难语。谁也不是上帝,谁也不可代答这个问题。而导演却用玛丽或巴尔塔扎尔的一生遭遇,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什么才是罪?借用《哈扎尔词典》的这句话:“上帝注重的是你的意愿,而不是你的行为”。其实,这句话只能对手握一切的王者说,像当自身的命运如同驴儿那般不在自己的掌握中时,一切只能顺自然而去了。导演在这里高明的地方就是,当他把自己的想法溶入这个‘两位一体’的形式并用驴子作为感情渲泄点时,玛丽已无力再为自身遭到的一切不公平而提出反抗。
  导演对镜头的独特调节,在影片中可见一斑。两次拍脚的镜头印象十分的深,一次在驴儿成长的过程,机位与驴脚平衡,拍出了驴的隐忍。一次在玛丽夜里给驴儿头上插上小花,斜角拍玛丽的脚,圣洁无比。
  这部电影,可以真实触摸到导演那颗真正悲天悯人的心。一部悲而不伤真正脱离了说教本色的真诚电影。
  

2005-11-21 21:42:59  伤心的茄子 (四川成都)

  鸟人,你的境界已经越来越深了哈
  一边谈情说爱,一边还生产这么深邃的文字
  实在佩服
  小弟这一段时间偷懒了
  我最近又看香港那些老的娱乐片去了
  不知道何时回头啊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