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生命宛如恶疾》:我承认我是傻逼

2005-10-24 15:36:12   来自: 火雀
  因为这部电影的题目,这段时间里一直渴望着看看这部电影。想知道导演要表达什么。因为标题的影响,我记住了这个导演。他叫扎努西,波兰人。
  在看电影之前,我反复地玩味这个电影名字。但是当看完这部电影时,慢慢的反绉,慢慢的失望。开始对这种说教电影失望,用宗教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电影或文字,起点就是为了说教。在只需感官刺激纵情欢乐的现在,说教得如何深刻,也不能给谁带来或留下什么东西。
  呵呵,只是当导演拍的东西代表着自己想法时,本身就已是在说教了。那么,就看这说教者是否能引看官入局了。艺术电影或者电影,很难摆脱这个‘说教者’的身份,娱乐片与艺术片的最大区别,也就在表达形式与说教上的多少。
  这部电影,妈的,算是‘极品’了。从头到尾居然都是说教。而我居然。。。。。。看完了。
  一,反宗教电影
  这部片子是反宗教的电影。整部影片都在宗教气氛下进行并思考着‘死’对于‘生’,是不是解脱。而里面正忍受着病痛的主角,是一个见惯了死亡的医生,当他的生命已成了忍受着病痛等待死亡时,‘死’对他来说就是解脱。‘安乐死’成了这老医生摸索跟去的光线。在这个时候,老人怀疑自己从医的初衷,怀疑宗教的本义。当死亡是一个确定的事物时,那么,就不要再在痛苦里等待了。对上帝的否定,在阴森的教堂里,老演员那仰望小雀的微笑与镜头里对光线强弱的瞬间处理,这种否定只能算是摇摆不定,底气不足的否定。毕竟几千年来的宗教意识已深深植入欧洲人的骨子,就算敢对上帝说‘不’,也只敢藏在一大堆的赞语里轻轻带过。
  二,导演:夫子自道不是悲天悯人
  只因导演在处理上的欲语还休,在拍这本该大气并悲天悯人的主题时,十分的底气不足。特别是那对青年恋人的插入,虽然用他们代表着‘生存’还该继续下去的做爱来使这部电影对生命不绝望到底。却因他们的插入,使得整部影片在前几十分钟营造的反喻气氛全乱了。
  也证明导演不敢把这个主题坚持到底。
  片头的十几分钟,本是让我如何的惊艳呀:片头的一段戏中戏,讲宗教可以令一个千方百计想着逃跑的死犯,变得像圣徒般的走向刑台。当这犯人走向刑台时,我本来要就此罢了,有这样宣传宗教的吗?!但里面有人喊“停!”,噢,原来是在拍电影。这个片段令我十分的惊喜。在这个时候喊停,导演就在这里提出了他的问题:一个热爱着生命的人(虽然是个犯人),宗教可以令他欣然向死,那么,在宗教的教义里,‘死’与‘生’是否都包含并接受?
  在这个美好的开头里,道出了那位老医生的现况:肺癌晚期。
  导演从头到尾都没有悲天悯人的心态,只用他的那含糊不清的镜头,跟着老医生的脚步一直走。在定下了他的死期时,导演再次提出他的问题:人一出生已开始等死,恶疾只是让这一过程加速。那么,与其忍受着痛苦等待死亡的来临,不如自己选择死亡。
  这里再次因为导演的含糊,把所有的自杀行为都归为了‘安乐死’。
  我气愤原因就是,他借着老医生与传教士的对话,否定了人的诞生,却说不清自己否定的理由。再次用老医生身上的疾病,连生存的意义也否定了,却仍也是说不清否定的理由。或者可以这样开脱:一部短短的电影藏不了这么厚重的主题。噢,不是的,不是装不下。而是导演不敢说清。当他用圣经为电影理论的依据时,态度十分的暧昧不清。令我十分的不爽。
  三,对比国产艺术电影
  这电影看完本来连鸟都不想鸟它。
  但想想咱现在国产滴‘艺术电影’:玩高深主题,玩回归,玩另类。玩便玩嘛,全世界都在玩这个。却在运用镜头语言表达意识想法上,相比这部令我现在无比讨厌的电影,就像是你听口吃并气急败坏的小屁孩讲与听风趣并不缓不急的老者讲同个道理那般。一个咱只能忍着听他讲完,而另一个却让我们在他讲话过程中得到乐趣。
  噢,想说的是国内艺术电影与欧洲艺术电影的差别了。差别?看着国内现在如春笋般冒起的‘艺术电影’,比起我所看到的欧洲‘艺术电影’在区域文化上的差别不说。但在文化底蕴方面来说,我国的导演却是比欧洲的差去远了。
  国人的拿来主义向来强,但在这二十几以来,无论从商业,文学,绘画,电影各个方面,看似百家争鸣,一片正在乱世的好现象。但,却还没有一个领域能让人心服口服的去做强做大。国人的拿来主义,在这些东西的模仿上,更有一种画虎不成成犬类的不知所措。因为一心的‘学习’再‘学习’。自己的东西正在迅速流失。
  在国内,就算拍出像这部有着反思自己文化的片子,已可算是上品了。但大家都在玩高深,拍出一堆比这部垃圾还垃圾的东西。
  

2005-10-25 14:02:01  伤心的茄子 (四川成都)

  一切都在西化,,,,西方人却在钻研我们的老子和庄子。
  国内的艺术电影必须从哪里找到出路?我也不知道。。
  人性的、内省的、宗教的,生与死的艺术的………………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