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央视热播纪录片《同饮一江水》总导演李晓山 讲解影像叙事入门

2008-04-02 10:24:23   来自: bjdoc
  [watermark]
  纪录片的种类
  你什么意思
   要表达什么/纯粹记录/以此为盈利的手段
  我是谁(视角问题)
   主观和客观/拍摄者的立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左和右)
  影像叙事
   虚构与非虚构的分别/影像叙事的基本基础(参见备忘)/
  过程与状态
   经验/对材料的熟悉/技术和纪实/片比
  发现
   知识构架/思辨能力/再说经验(经历)
  纪录片是剪出来的
   实际场景和流程/心理长度和实际长度/应该用多长时间
  生活不是单调和灰暗的
   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态度/对人和物、事件的态度
  作家电影
   影像不是文学/一个更高的要求
  备忘
  一种手段:正面宣传就是只说好的不说坏的,摄像机只去拍摄光明的而不去拍黑暗的。这种解释简单明了,可以不动脑子而处理任何题材。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不负责任,效果是常常事与愿违。最简单明了说好的例子是文革中的一首歌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就是好!”好在哪里呢?“红旗飘”、“传捷报”。可当时唱歌的人回了家却要去排大队买配给的鸡蛋,好在那里不知道。而钻空子的外国坏人就把买鸡蛋的队伍拍摄下来,再配上“就是好”的歌曲,效果观众自然明白。
  强化光明的结果是授人以柄,这可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只讲光明而出现的问题也并不是没有。
  赞美的弊病:把事物简单地分成光明的和黑暗的、好的和坏的,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只讲好的不讲坏的,决非真的就是正面宣传了。另外,在资讯业日益发达甚至无孔不入避犹不及的今天,用这种“只说好不说不好”之类的做法显然也非常不现实。受众已经接收了各种渠道传播的众多的观点,以至可能已经形成了其自认为明确且合理的看法,简单而视野窄的信息传达只会使受众质疑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而否认其观点的正确性。最令人沮丧的是受众会因为信息本身的缺陷而忽略这条信息。不幸的是,我们电视节目常常就陷于这样的境地。
  其实,这种简单的做法缘于一个简单的动机:赞美。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力图通过抹煞被表现对象具有的缺陷而凸现该对象具有的优点。有些理论把这种做法归类为绘画或其他的艺术形式所使用的表现方式,将对象“筛选、浓缩、提炼、升华”,于是作品就美丽了。问题在于,作品的美丽并不代表被表现对象的美丽,电视节目并非艺术作品,电视节目的制作也不是艺术创造。任何人都很难否认电视节目据有艺术性,然而电视的本质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作品本身形态的可观赏程度并非受众的主要诉求对象。电视观众更多的是希望电视节目给他们带来全面、准确的信息,并且了解制作者依据这些信息得出的合理结论或者有新意的看法。因此,很多时候艺术手段并不完全适用于大众传播体系内的电视节目。当然,电视节目要好看、有可视性,无法排除艺术手段在其中的作用。我只是说,艺术的手法仅是做电视节目手艺中的一部分。
  任何事物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因此,用抹煞被表现对象的缺陷来赞美它的做法是既幼稚又愚蠢的,同时由于要掩盖那些缺陷而被迫放弃尊重基本事实的原则。批评同样也有这个问题和缺点。
  基于意识形态的主观判断都会有失之偏颇的问题。
  事实上,纪录影片所针对的主要对象由于主要是社会中的主流人群,这些受众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他们要用自己的常识和价值观念对电视节目提供的事实进行判断,对其中提出的的论点和论据进行逻辑推理。掩盖缺陷的手法实在不大高明,于是这种西洋景式的影片就完全不具有公信力。向受众提供讯息并非是没有选择、不经过组织和杂乱无章的。选择和组织的原则是合理及逻辑推断。
  我们必须在告诉受众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对事实和缘由进行分析、推理,也就是进行合理的逻辑联系,以使人们了解到情况是实实在在的;
  尽管这个国家有非常多的问题,尽管这个国家的人民和任何国家的人民一样在抱怨(能公开抱怨不就是个进步吗?),但是这个国家在变化,朝好的方向变化。假如我们相信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正在蓬勃向上日渐兴旺发达的国家,大多数的人民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也就是说“主流是好的”,那么在制作电视节目的时候有什么必要去伪饰现实呢? 
  正视现实、向受众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才能使纪录影片具有可信度,也才能让受众在巨大的信息流中澄清真伪,影片制作者的赞美或者批评才能让观众接受并产生共鸣,这种影片才有依据,才是有意义的。
  影像制作程序
  正像厨师烹制美食必须熟悉材料、工具和品尝美食的人一样,纪录影片的制作者也必须要熟悉主题、题材、受众等等。对这几方面的了解是他平日不断积累的结果,是做好节目的必要准备。
  首先是对材料的熟悉。厨师面对的材料是山珍海味,还是一般的鸡鸭鱼肉,哪些东西要“发”,哪些东西要“焙”,都是将来菜品成败的关键。如果某一样东西厨师从没有见过,就不敢保证头一回就能烧出佳肴来。
  纪录片制作者面对的材料是主题、题材,总之是准备被赞美、被贬损或是被介绍的对象以及有关它的一切。对材料的熟悉是拍摄制作影片的基本条件。只有深入了解将要拍摄的题材,才有可能充分发挥想象,找到合适的故事、场景、人物等等去说明那个主题。有相当多的编导领到一个节目后,就马上或者尽快提出设备去拍摄。介绍中国戏曲的编导假如连行当都分不清,又怎么能拍出象样的片子呢?假如不了解环境保护的情况也许在介绍饮食的节目里还要大谈“发菜”如何如何好呢!因此在制作节目之前,一定要充分调查、深入了解自己将要处理的那个对象。
  相当多的节目做得不好,并非是因为编导不努力或不想努力,实在是因为编导日常没有做任何准备。我们中国的多数电视媒体由于操作方式的原因,节目大多酝酿时间很长,案头时间却极短,导致拍摄过程相当紧张,后期编辑的结果和初衷相距甚远。很多人,包括决策的人(当然还有编导们)认为,只有提着机器去拍摄,才是真正的工作,否则就是闲着。结果很多节目制作部门在工作日程规划中,没有给先期的知识准备和情况调查留出充裕的时间,真正决定要干的时候总是离要播出的期限不太远了。在这种制片方式运作中,编导们假如没有日常的大量知识准备,情况必然是:机会一旦临头,张皇不知所措,仓促应付完了,最后遗憾终生。平时总有人说起“功夫在诗外”的话,虽是老生常谈,然而的确是个道理。
  实际上,不光是电视,所有媒体都在要求从业者是“多面手”或者“万金油”,也就是要求新闻媒体的从业者要花大量的时间为将来可能遇到的题材和主题进行准备,当然这就意味着在摄制节目的过程期间和没有摄制节目期间,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丰富自己。
  电视行业的从业者在各种媒体中普遍被认为“学问”不够。因为有了复杂的制作流程和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的制作设备,倒常让电视编导们“傲视群雄”,认为电视这个工作“专业”非凡,因而不必为“学问不够”感到自卑。显然这种想法非常不实际,因为“学问”是为了处理自己面对的题材和主题所需要的,并不是用来傲人的本钱。如果相关知识与背景准备充分,既可以把节目做得更好些,也能加快节目制作的进度。
  第二也就是对自己要运用的工具的熟悉。
  工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流程 ※设备 ※蒙太奇
  流程
  影片制作程序最简单的可分成案头、前期、后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由若干个工序组成。流程,就是确定制作过程中每一工序先后的排列方式以及操作方法,简单说就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当然,任何影片的出发点(制作节目的意向)和终点(完成片)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节目种类的不同、题目的不同甚至节目风格不同,从出发点到终点的路径就有可能很不同,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影片会有不一样的制作流程。每一个影片的制作当然都有基本的模式,但对每一个影片来说,基本的模式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流程要考虑效率、经济、可控、易理解几个因素。一个好的流程设计,将会使影片制作者胸有成竹,清醒地面对被处理的题材,也能大大提高影片影响和声音的技术制作质量。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有时会遇到各工种之间不太合作的问题。其实这种不合作中相当一部分原因出于流程设计不合理,造成工序间衔接不好,进而相互误解、埋怨,导致心情不畅甚至发生冲突,当然要影响制作。还有很多节目品质低劣譬如声音失真、图像损失之类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出于流程设计的毛病。
  在确定影片流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想下面这些问题:
  影片的目标已经明确,我们应该最先做什么?
  制作的基本环节中我们可以省掉什么?
  有没有两项甚至更多项工作可以同时干的?
  有没有其他工作必须要等某一项工作的结果?这是必须的吗?
  摄制组全体或者部分工作是否取决于别人的答复?
  摄制组中每一个人是否能理解别人的工作?
  有没有重复的工作?
  前面一道工序是否为后面的工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有没有缺了某人,别人就不能接手干的问题?是不是必须当面交待?
  ……
  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都关乎节目是否能做得更快、更好。
  要想把流程设计得更合理、更简单,制作者还必须了解影片制作的各种设备。
  设备
  表达手段的进步取决于技术设备的进步
  自从电影发明一百多年以来,活动影像产品的任何进步都是制造工具不断进步带来的结果。透明染料使胶片有了色彩,光学和机械录音创造了有声电影,磁记录的发明完全改造了影片的面貌,数字化又开拓了图像和声音记录与传输无限广阔的前景。当然,任何一个小的表达技巧,新的拍摄方式,也全部要仰仗技术才能实现。因此,影像工作者就必须熟悉这些技术,尽可能多地了解技术上的原理和技术可能的发展。技术的物化表现就是设备。只有熟悉什么设备能做什么事才能合理地安排好流程,更重要的是我们才能知道怎样实现我们的想象,其实,想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设备(或者叫技术)了解的多少。存在决定意识。
  掌握技术对于艺术、思想表现的重要性。
  蒙太奇
  这个源于建筑学的法文词汇在俄罗斯人那里得到了真正的理解和阐释,成为电影美学的基础部分,进而扩展到各种活动影像产品。每一个学习电影和电视的创作的学生都必须学习蒙太奇的理论,其他制造活动影像产品的人也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或多或少的思考。
  大家都知道蒙太奇理论的最简单的说法,也就是1+1≠2。这个公式来源于俄罗斯电影导演、电影教育家库里肖夫的一个实验,也被称为“库里肖夫实验”。实际上这是一个心理实验。实验的内容不仅是电影胶片的剪接,同时还包括了观众对实验材料的反应,才是完整的实验。由于这个实验的科学性,使后来任何质疑蒙太奇理论的尝试最终不可避免地要被规范到这个理论中去。时至目前,尚未出现一个能完全推翻蒙太奇理论的理论体系。于是在一般的理解上,蒙太奇理论的具体实践都被简单化成“剪接”。这里当然很容易就产生谬误。
  并非这个理论就是万应灵药,理解这个理论也不是那么容易。因此,活动影像产品的制造者尽可能地掌握这个理论,以使自己能对产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基本的估量。
  刚才讲到完整的“库里肖夫实验”不仅是胶片的剪接,还包括观众的反应,这也就涉及到“三熟悉”:对受众的熟悉。产品的对象是些什么人,他们需要些什么,因为我们在此讨论的并非是纯艺术范畴,而是讨论受众接受的活动影像产品。譬如开饭店,要有更多的客人,就得欣赏他的厨艺。但是口味不同,好的厨艺也不一定能让所有的人都接受。
  详情请关注:http://www.bjdoc.com/dayanpeixun/zxtz.htm
  http://blog.sina.com.cn/bjdoc123
  [/watermark]
  

2008-04-02 19:18:10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很深刻很有思想!但是我看了还是入不了门啊。
  要我说,花两三千块钱买个DV,每天拿着拍,拍大街拍朋友拍家人拍陌生人拍火车,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拍出的片子就是纪录片。要是运气好,拍出的片子就是好纪录片!
  

2008-04-09 16:22:08  bjdoc

  [这个贴子最后由bjdoc在 2008/04/09 04:23pm 第 1 次编辑]
  
  纪录片 也是要有技术 和艺术含量的, 不然只能留给自己看了。 
  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2008-04-09 17:22:46  bjdoc

  进入专业纪录片领域第一站
  第八期•专业纪录片制作人&制片人训练营
  
  【培训简介】 国内首个以专业纪录片制作流程和制片流程为课程内容的专业培训,由国内第一家专业纪录片公司北京零频道主办,前身是已经成功举办6期的中国纪录片导演训练营。专业纪录片制作人&制片人训练营是我们借鉴了国际纪录片领域的专业经验和工作方式,结合国内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和现状,特地为有意进入纪录片专业领域的制作人及制片人度身定制的课程,是帮助非专业人员进入纪录片专业领域的第一站。
  【课程目标】
  ①掌握从确定选题到展开调研、从了解资金渠道到如何申请、从作品完成到市场销售的所有环节的专业知识。
  ②了解当下世界纪录片行业的状况,及进入专业市场的规则和标准
      
  【适合对象】所有专业及非专业领域的影像制作人及制片人
       
  【课程设置】① 如何做前期调研
  ② 如何讲故事
  ③ 如何撰写纪录片剧本
  ④ 如何申请资金(包括了解资金渠道)
  ⑤ 如何准备纪录片提案
  ⑥ 国际市场实践演练:如何进入国际纪录片市场、预卖流程、如何寻找买家和定位自己的观众群
  ⑦ 与纪录片制作及制片相关的法律实务
  ⑧ 获得国际认可的导演首部作品一手经验分享
  ⑨ 国际当下最新获奖纪录片赏析
  【师 资】
  1.贾樟柯:电影导演 (2006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得主)
  主要作品:《站台》《小武》《三峡好人》《无用》
  主讲课程:纪录片拍摄的基本问题:拍摄主题的选择、故事表达的结构、声音和画面质量的重要性、现场的控制、后期工作
  纪录片的资金筹集和主要流通渠道:可以参加的重要影展、拍摄资金的筹集、纪录片的拍摄要从国际视角出发
  2.李杨:电影导演 (曾获柏林电影节“艺术贡献银熊奖”)主要作品:《盲井》《盲山》
  主讲课程:如何讲故事、撰写剧本、如何有效控制拍摄现场\
  3.杨紫烨:纪录片导演及剪辑师(被誉为纽约剪辑皇后)(曾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短片奖)
  主要作品:《颖州的孩子》
  主讲课程:纪录片剪辑的基本规则和功课
  4.安雪枫(加拿大)加拿大资深独立纪录片制片人
  主讲课程:如何做前期调研、调研中的人际沟通、如何寻找资金、如何找到买家、如何最大化地寻找到你的观众群、你的市场在哪里、预卖实战演练
  5.司马优(Sam Voutas)澳大利亚资深独立导演兼制片人,多年国际合作经验。
  主讲课程:根据观众定位你的影片、怎样在预卖中向买家有效表达提案、预卖实战演练
  6.陈为军 资深纪录片导演 作品《好死不如赖活着》获得多项国际大奖;2007年新作《请投我一票》入选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主讲课程:拍摄主题的选择、故事表达的结构、现场的控制、后期工作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7.蒋樾:著名纪录片导演 央视《生活空间》栏目创始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彼岸》《幸福生活》《爱情战争》《暴风骤雨》《粉墨春秋》(联合导演)
  主讲课程:预卖七步:1,建立资金运作意识2,学会讲故事 3,采集影像、通过选题4,在调研中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5,制定拍摄方案,准备拍摄器材6,正式拍摄时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件并妥善处理与被摄对象的关系7,后期剪辑中选定表现主题
  8.刘浩 电影导演《好大一对羊》 获得2005年加拿大维多利亚国际电影节金奖,法国维苏尔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美国华盛顿国际独立电影节评委会奖。处女作《陈默和美婷》获得200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最佳亚洲电影奖和处女作特别鼓励奖。
  主讲课程:首部作品从资金筹措到完成到进入市场的全过程、导演如何进行现场控制和协调
  9.冯艳 著名纪录片导演,《秉爱》荣获2007年山形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小川绅介奖。曾翻译《小川绅介的世界》。
  主讲课程:如何做前期调研并选择拍摄主题、如何申请基金、与被拍摄者的关系处理、海外电视机构合作须知
  10.季丹资深纪录片人,云之南纪录影像展选片人和NHK电视台长期合作作品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奖项
  主讲课程:如何申请基金、如何写申请方案、海外电视机构合作常识、国际纪录片节介绍
  11.李晓山:中央电视台资深纪录片导演《澜沧江—湄公河》总导演
  主讲课程:讲故事的有效方法、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处理
  12.米子:资深制片人 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颖州的孩子》制片人
  主讲课程:国外和国内的资金渠道及筹集方式、制片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13.魏星:资深纪录片人。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是国内最早,影像作品获得国际承认的导演之一。拍摄了大量珍惜动物黑颈鹤和滇金丝猴的影像资料。
  (主讲课程:拍摄中如何发现有价值的素材、怎样处理拍摄中与被拍摄者的关系、野生动物拍摄的必备功课和基本技巧)
  14.李京红:知名纪录片导演,独立纪录片人,作品《姐妹》堪称国内销售最好的纪录片
  (主讲课程:怎样找到想要拍摄的对象、如何处理与被拍摄者的关系、独立制作人的生存之道)
  15.钱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科技园数字音乐科技中心主任 。资深影视配乐人。为多部奥运会宣传片创作配乐
  (主讲课程:纪录片的音响(音效、声场、声源)的处理和选择、纪录片中音乐音响的思维训练、纪录片的音效对影像质感的影响、影片实例分析)
  16.王宜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电影研究。
  (主讲课程:全球当下最新优秀纪录片赏析)
  17.余力为 著名摄影师和导演。贾樟柯“御用”摄影师.毕业于比利时国立高等舞台艺术学院(INSAS)电影摄影专业。
  (主讲课程:独立制片方向选择以及镜头语言。)
  1999年获金马奖最佳摄影提名(《千言万语》);2005年获西班牙巴马斯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世界》)。
  摄影作品:《三峡好人》导演:贾樟柯;《花样年华》导演:王家卫;《千言万语》导演:许鞍华;《站台》导演:贾樟柯;《世界》导演:贾樟柯;《小武》导演:贾樟柯.
  导演作品:《明日天涯》剧情片 2003年 入围嘎纳电影节;《天上人间》剧情片 1999年 入围嘎纳电影节
  香港国际影展国际影评人联盟特别奖《美丽的魂魄》纪录片 1996年
  18.段锦川 1984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之后长期在西藏工作,1992年回到北京。现为独立电影人。
  主要作品:1986年《青稞》;1992年《青朴——苦修者的圣地》(与温普林合导),73分钟;1994年《广场》(与张元合导),100分钟;1997年《八廓南街16号》,100分钟、《天边》,140分钟、《加达村的男人和女人》,100分钟.本片获得1997年法国庞毕度中心“真实电影节”的首奖,是中国纪录片在世界纪录片影展获首奖的第一部作品
  19.张以庆 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湖北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获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新闻名人奖,湖北省劳动模范。
  (主讲课程:纪录片的艺术创作,解析影片。)
  主要作品:《红地毯上的日记》(1990年)、《起程,将远行》(1995年)、《导演》(1996年)、《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等。其中,《英和白》获得第6届四川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创意、最佳导演和最佳音效奖;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最佳编导奖。2002年5月入选INPUT国际电视大会,巡演于欧洲、印度。《幼儿园》获得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创意大奖。
  20.司徒兆敦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导师《东方全记录》栏目总顾问.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纪录片学会会员.中国电影界硕果仅存的元老,一生致力于纪录片的研究,堪称中国纪录片之父。
  (主讲课程:纪录片的概念,以及关于真实性的探讨。)
  主要作品:电影——《父子婚事》 (1992)  导演;《竹》(1980)  导演.编剧;《青山夕照》(1984) 导演 ;纪录片——《路》、《环境艺术》、《光辉的历程》和《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1997年,获颁北京电影学院的最高荣誉金烛奖。他被誉为中国纪录片最重要的几位代表人物之一。
  21. 顾铁流 资深纪录片导演。
  (主讲课程:拍摄中如何发现有价值的素材、怎样处理拍摄中与被拍摄者的关系。)
  主要作品:《温飘贝哲》,《牵 手》(2001),《一起走过的日子》(2003),《赶马帮的女人》(2002),《大山里的忘年爱》(2002),《伸出你的手》(2003),《一路有歌 》(2004),
  22.倪晓红:律师系德恒律师事务所中国合伙人、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负责人。
  主讲课程:与纪录片制作及制片相关的法律实务
  【训练培训时间】
  2008年
  第一期03月10日-15日(已经结束)
  第二期05月25日-30日
  第三期08月01日-05日
  第四期10月25日-30日
  5天集中班授课,每日上午9:30-12:00 下午13:30-16:00
  【地点】西三环北路25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拉片实验室
  【费用】整课3000元/人 散课800元/天
  为确保教学品质,采取小班授课,每期限招15人以内
  【咨询】
  电话:88550623/24  email:verycats@126.com /channelzero@vip.sina.com
  负责人:邹娟 贺志文
  更多详情请登录:http://www.bjdoc.com/dayanpeixun/zsjz.htm
  

2008-04-09 17:31:17  bjdoc

  花 钱 学 到 真 知 识
  --我在专业纪录片训练营的感受
  
  
  --------------------------------------------------------------------------------
  
  
  我们大家参加社会上的培训班都怕花钱学不到真知识,这次参加零频道组织的纪录片制片人训练班却使我感受非常。
  我们这批同学是第七期的,成员有部分是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这就说明如果训练班的内容和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大家需求的话,大家是不会罢休的.我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通过几天的学习,我的收获是超过我的预期了的,最开使我来的目的是想学一些具体的有关纪录片拍摄的内容,.但零频道组织的纪录片制片人训练班却使我学到了从题材选择准备,故事准备,预买准备,与被拍摄人的交流,拍摄过程中的技巧, 以及拍摄制做纪录片相关法律问题等等专业知识,这一方面是零频道课程设置和定位符合一般纪录片制片人的需求,一方面由于授课的老师都是这一行里的专家,大家有什么纪录片创作中的问题不管是课上讨论还是课下交流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我们的问题在他们的工作中基本遇到过并解决了。我本人多次将我在拍片中遇到的如何选题,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如何解决肖像权等问题提出,老师们都给予了我满意的回答。下面就是我对诸位老师讲课内容的总结。
  
  
  李晓山:进一步教会了我如何用镜头语言讲故事,如何用画面介绍环境,纪录片也需要艺术化展现,不能故步自封,要有开放的角度和眼光,充份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
  
  刘浩:介绍了国内纪录片进军国际市场的条件,加强外语的学习,剧本创作要规范化。要有真本领才能带领团队工作,要善于同各种干扰拍摄的势力周旋。
  安雪枫:介绍了纪录片开始筹拍前的调研工作,这是国内目前最不重视的工作,以前我们都是先拍了再说,等到拍不下去了,或没戏了损失就大了,筹拍前的调研工作使你有把握的控制拍摄节奏,不会节外生支。如何将自己的作品预买给国际买家也是她课程的重点,她告诉我们拍的作品要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不论中外和年龄,这样的纪录片才是国际买家真正需要的。在国际交易预演游戏中大家互相按国际买家的规则对同学所拟的纪录片故事品头论足,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国际预买的规则。她课下告诉了我一条与被拍摄者沟通的方法可真是叫绝。
  
  李京红:教会了我如何选题,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拍自己熟悉的题材,这样一来就能少走弯路,要能坚持,不要为设备条件所困。
  陈为军:介绍了在国内现有条件下拍摄纪录片的一些方法,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倪晓红:介绍目前国内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如肖像权,音乐著作权,创益的保护等,以及纪录片制片人如何应对的知识。
  朱琳:讲解了声音效果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如何用现场声来增加气氛,用声效实现专场,常用录音设备介绍。原来声音的学问怎么大,以前一直忽略。
  冯艳:历时14年完成一部分作品,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学习,使我明白了创作纪录片是一个艰苦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
  
  
  以上就是我对我们这期老师的平价,总之我学到了我所想学的内容,并且在与老师的交谈中解决了很多我的实际问题,几天的学习马上就过去了,训练班那浓浓的学术气氛还在影响着我,课上老师精彩的课程,同学们和老师的热烈交流,不时有针锋相对的言语,更多是大家的思考和感悟。我们确实应感谢零频道举办的这次训练营,它带给我们不光是专业知识,还有对纪录片创作的认识。
  
  感谢零频道
  感诸位老师
  感谢邹娟 贺志文
  零频道是我们纪录片创作者的大本营!
  
  第七期学员 陈明议2008-3-18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XLukwNXrZhVF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