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美国电影行规

2004-06-13 15:43:38   来自: 猪头猪智慧
  美国影业为了行业保护,1927年成立了电影协会MPAA(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二战后又成立了负责海外发行事务的MPA。虽然是相对独立的组织,但是背后依然是八大影业在撑腰。电影是个系列化的产业,除了拍摄、制作和出品者外,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放映者,即电影院。如果电影市场没有强行的规范,影业公司才不会主动去遵从什么社会道德,肯定是怎么赚钱怎么来。实力强劲如八大影业也有头疼的对手,就是各地影院组成的联盟----影院协会。
  电影分级制度
  早在三四十年代,美国就有15000家影院,那时候电影是为数不多的大众娱乐形式之一。每到周末大家都涌向电影院,使得电影对美国民众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后来出现的电视给予了电影极大的冲击,直到现在美国也才拥有30000家影院,虽然这个绝对数目很庞大,但比七十年前才增长了一倍而已,其发展之缓慢也旁证了电视的威力。但无论如何,上万家影院的联盟是一个极具声势的组织。
  早在默片时代,电影里就出现了一些女人赤裸的镜头,但那时候还不太强调身材,纯是一种写实的拍摄。但在当时看来已经算是比较色情之举了,这引起保守派如天主教等的极大不满。所以探讨性爱话题的电影还来不及在美国的银幕上出现时,当时的邮政大臣Will Hays便尝试制定了一套初步的电影拍摄指南(Production Code’s guidelines),作为规范电影市场的参考,告诉影业公司哪些是被禁止的,被称为Hays code,它被制定于1930年,并且得到了MPAA的认可。Hays认为电影具有教化民众的公用,不可随意为之。可是欲盖弥彰,这一举动反而引起了人们对性题材电影的关注,好奇心使得“禁止什么流行什么”。影业公司为了市场需要根本不买Hays的帐,随后几年又有一些尝试性的直露电影出现。后来一位保守的天主教徒Joseph Breen意识到问题的结症所在,他开始游说影院协会的巨头们支持Hays code,并煽动天主教会的参与。教会公然告诫教徒,不要去电影院那种有伤风化的地方。迫于教会的压力,终于在1934年,这个比较模糊的标准被强制执行了,由电影协会与影院协会再加上教会负责监管。影业公司的电影需要通过审查才能在影院联盟所属影院上影,否则将被禁演。真是恶人自有恶人磨,影业公司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种审查制度。他们曾经与一些小型影院联合并自己投资建了一些影院试图反抗这种制度,但效果微乎其微,毕竟投资拍出的影片需要更多的人观看才能赚钱,除了屈从别无选择。所以一些不能被通过的电影只得进入了地下小影院或者午夜场,不能堂而皇之的大范围公映。
  Hays code不够清晰的标准和较差的可操作性,反而使得电影公司缩手缩脚,不知在哪里就会被禁。在四十年代,电影中甚至不能有女主角过于露出的乳沟出现,接吻也不能直接出现嘴部动作,这种审查角度居然对我国的现代影视还在产生影响。当时影业公司为了宣传女星的性感,在海报中隐晦得用两个烟圈中加两点来暗示电影的卖点。五十年代后出现了一些尝试走性感路线的明星如梦露等,但比起当进非常流行的四处张贴的美人照浪潮来,电影中的试探程度实在是小儿科。比起欧洲电影来,美国电影的敏感镜头在Hays code的监管下更是难望项背。欧洲是个奇怪的大陆,很少把性当作忌讳的东西,在艺术中更是大胆,一些大胆电影进入美国时,惊掉了老美的下巴磕。不要以为美国是性开放的大本营,其实美国人比起欧洲人来相当保守,尤其是在电影艺术中,曾有过三十多年的禁欲生涯。其性开放的潮流是七十年代才兴起的,泛滥了一阵后到九十年代又向保守回归,就算到了现在,比之欧洲仍有不及。因为欧洲电影的冲击以及越战等背景,美国影业公司极力要求行业协会的松绑,呼吁建立合理的电影分级制度,特定电影可以为特定人群服务,不要一棒子打死一大片。但是这个建议一直没有被采纳,直到一部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的电影出现。这部电影中,制作者极尽能事,全片没有一个镜头是直接与性有关的,但导演通过双关的对白,挑逗的共舞等,无时无刻不在宣扬着一种性的诱惑,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被人们称为code death之作,向旧的电影审查制度挑战。看来光靠阻止画面是挡不住电影文化发展的。终于在1968年,一套真正易于操作的电影分级制度诞生:
  G级:任何人均可观看
  M级:含有部分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
  R级:17 岁以下儿童必须有家长陪同
  X级:17 岁以下儿童不得观看
  这套制度也影响了香港电影,只不过他们将M级称为IIA,R级称为IIB,X级称为III级,也就是三级片。X级不单是有直露性镜头的,还有血腥、暴力的,严重犯罪之类。
  终于,在这套分级制度下,我们看到了极具争义的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的成名片《毕业生》(The graduate),如果说这部片子只是一种性冲动的话,那么70年代的一部X级经典片可以说是性解放的前奏,它就是至今仍为男人们津津乐道的《深喉》(Deep throat)。从此,美国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性解放运动,直到九十年代才有所收敛。可以说这些与电影分级制度有密切关系,当然随后录像带技术的普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朋友认为电影分级制度是美国电影的一种保守和道德的行为,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电影公司使堕落题材更合法化的保护伞。
  这套制度几经修订,到了1990年,为了加强电影对孩子的保护影响,电影协会又推出了新的分级版本:
  G:所有人都可观看
  PG: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由家长决定孩子是否可以观看
  PG-13:13岁以上青少年由家长陪同观看,13岁以下孩子不适合观看
  R:17岁以下青少年需父母陪伴观看
  NC-17:17岁以下青少年禁止观看
  可以看出,NC-17便是X级影片,中间三级都是涉及儿童的部分。这一版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电影的分级不再由电影协会说了算,而是成立了专门的评级部CARA,其成员如同陪审团一样是普通百姓,由他们从普通父母的眼光来判断一部电影适合多大儿童观看,以决定它的等级。这样的评定当然有时候会有失偏颇。比如著名的指环王(The lord of rings),虽然拍得美仑美奂,却被归入了PG-13,可能由于杀伐场面过多,也可能是当时的评级部里的家长有晕大象的。
  一个矛盾很明显地摆在影业公司面前,理论上来说G级影片的市场最大,票房最多,但是好莱坞真正的商业套路是为人熟知的,枪战、爆炸、飚车再加上香艳,这才是保证票房的捷径,拍一部既有票房又干净的G级电影谈何容易。令人不甘的是,放弃可观的青少年市场等于又放弃了四分之一的票房,所以大部分影片都争取打着擦边球,明明是NC-17非要挤入R级,多提高一级就会多一部分票房,当然条件是原先的商业套路要尽量保留。通常在此时他们会请一位富有经验的剪辑师,凭借他神奇之手,在不损原味儿的情况下,为影片迎得更高的评级。但不可避免的,一些精彩的镜头会被剪去。其实电影不单是内容受限,如果想要在全国电影院公映,电影的长度、音响效果等都有所要求,这也是出于影院协会自身的利益考虑。很明显,像指环王这样的三个多小时的超长电影,占用了平时两部90分钟电影的资源,而票价却无法卖到普通电影的两倍,无疑是影院的损失。
  

2004-06-14 13:46:38  疯僧孤竹

  挺长知识
  我顶
  不过猪兄这帖好象发在影片资料里好一些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gcynoeublp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