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新纪录片一直在顽强地实验着。在曲解与误读中,在大量宣传品的挤压下,在意识形态的夹缝间,在资金和设备匮乏的环境里,一部部诞生了全新的真正纪录片。
由于发行机制的不完善,这其中许多优秀作品很多甚至只有原创作者保存的在DVD都已走向末路的今天看着惨不忍睹的画质的录像带。但,最重要的是,它们保存了一份真实深切的感情记录。
导演简介:彭辉,1965年出生于四川 ,198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6年分配至成都电视台工作至今。1988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进修 。主要作品:《太阳部落》1994年获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王老汉和他的儿女们》 1996年获得法国FIPA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空山》1998年获得匈牙利国际 艺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入围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 。《背篓电影院》 1999年布达佩斯国际艺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平衡》 2000年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国家纪录片电影节等。
凯越尽量寻找这些纪录片的最佳视频奉献。但套用近期鸡飞狗跳的“华南纸老虎”事件,国家林业局发言人一句颇有水平的句式“有没有DVD版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影像被保留了下来”,凯越目前更换了新包装,透明塑料外套很厚实,质量不错,取碟较以前也方便多了,四折包装,内封比较贴心,均按照原版模式四周圆角,而且折痕工整,方便碟友装盒。金线烫码片基平整光洁,经实测,读碟相当顺畅,如果碟友想要观看这部电影,可以选凯越此版本......
《中国新纪录片系列之:彭辉作品选》

《平衡》
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国家纪录片电影节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匈亚利国际艺术电影节
金鹰奖纪录片最高奖:最佳长片纪录片奖
1998年初至2001年,彭辉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来到中国著名的"生命禁区"------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创作一部反映中国政府打击武装盗猎分子的大型纪录片《平衡》。
《空山》
获得匈亚利国际艺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获得第18届法国国际环境电影节最佳人文影片提名奖
入围第十二届法国国际视听节
入围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
入围第16届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
获得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彩虹奖”、最佳摄影奖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最佳摄影奖
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纪录片类一等奖
北京广播学院教学观摩片
2000年北京国际电视周特邀观摩片
纪录片《空山》以大巴山区一个因缺水而贫穷的村落为背景,描述了山民贫困而不消极,艰辛而不乏乐观的生活状态。彭辉和两名摄制组成员,在没水、没电、没粮食和蔬菜的村落采访拍摄,依靠雨水、方便面和两顶帐篷坚持工作生活了六个多月,终于创作出了《空山》。
《背篓电影院》
布达佩斯国际艺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匈牙利国际可视艺术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奖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
中国电视社教节目奖一等奖
入围第175届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
中国彩桥奖
北京广播学院教学观摩片
“背篓电影院”这个奇特的名字其实是十分形象的,本片的主人公张先令和妻子正是用背篓背着简单的放映设备,走乡串户去给村民放电影。张先令对于电影的迷恋比起《天堂电影院》里的少年来也毫不逊色,纪录片《背篓电影院》让人想起童年时期搬个小板凳去看露天电影的情形,从这里你讲看到那被风牵动的幕布电影,并得以重温记忆中乡野的,宁静的,同时也是陈旧的快乐时光。
〖编号〗EX-740
〖容量〗5.61G
〖时间〗平衡(1小时08分27秒)/空山(43分07秒)/背篓电影院(42分30秒)
〖声道〗国语DD2.0(192Kbps)
〖字幕〗无
〖格式〗4:3全屏幕
〖制式〗PAL/WEAVE
〖花絮〗背篓电影院制作特辑(29分20秒)




中国新纪录片系列之王海兵作品集
中国新纪录片系列之狙击英雄
中国新纪录片系列之风流泸沽(三节草+风流的湖)
中国新纪录片系列之爱滋威胁(颍州的孩子+好死不如赖活着)
中国新纪录片系列之徐辛作品选:马皮/车厢/房山教堂
中国新纪录片系列之:演员幕后(彼岸+群众演员)
中国新纪录片系列之:中国式摇滚
中国新纪录片系列之:育人(学生村+高三+我们的日子) 3D*9
中国新纪录片系列开山之作:流浪北京+望长城
中国新纪录片系列之施润玖/孙曾田作品选
中国新纪录片系列之张以庆作品选
中国新纪录片系列之张以庆作品选
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新纪录片一直在顽强地实验着。在曲解与误读中,在大量宣传品的挤压下,在意识形态的夹缝间,在资金和设备匮乏的环境里,一部部诞生了全新的真正纪录片。
由于发行机制的不完善,这其中许多优秀作品很多甚至只有原创作者保存的在DVD都已走向末路的今天看着惨不忍睹的画质的录像带。但,最重要的是,它们保存了一份真实深切的感情记录。
凯越尽量寻找这些纪录片的最佳视频奉献。但套用近期鸡飞狗跳的“华南纸老虎”事件,国家林业局发言人一句颇有水平的句式“有没有DVD版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影像被保留了下来”
第一波是导演张以庆的作品
张以庆1954年出生于北京。在武汉当过十年工人。1987年调入湖北电视台。现为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本碟收录他最为著名的四部作品《舟舟的世界》,《英与白》,《导演》,《幼儿园》。
《舟舟的世界》:一个先天愚型患者,俗称傻子,却因为生活环境,对音乐超常敏感的他,用指挥棒演绎着一个弱智人和音乐的故事。一部中国现实版的《阿甘正传》,给您带来无尽的欢笑,却有更多单纯的感动。让你流着泪,感受着他的幸福。1998年度第四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片大奖;瑞士日内瓦南北电视节特别提名奖;1999年法国FIPA亚洲惟一入选决赛片;台湾首届国际纪录片双年展提名。
《英与白》:曾经引起极大争议的一部记录片。“英”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的、可以上台表演的、唯一与人生活在一起的大熊猫。“白”是武汉杂技团的一位驯化师,已经和“英“生活了十几年。他们生活在一个房间,一起看电视,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像极了一家人。因为国际公约,英不能上台表演,白的训练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显得毫无意义。但两个人的关系,并非因表演与训练而存在。获得了金熊猫奖“人文及社会”类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创意、最佳导演和最佳音效的四项大奖,第十九届电视金鹰奖记录片最佳编导奖。
《幼儿园》: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导演记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生活的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获2004年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