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30集大型历史人文记录片《淮河》寻投资或合作
2007-08-26 10:18:26 来自:
byys
一、本项目的内容
主导拍摄我国影视史上第一部以淮河流域历史和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电视纪录片《淮河》。
二、意义和必要性
(一)拍摄《淮河》的社会意义。古老的淮河,源于盘古开天的河南桐柏山,是居长江与黄河中间的一条界河,它横贯豫、皖、苏三省,纳千河百川,经洪泽湖,入达江海。从秦汉至隋唐,淮河流域的经济空前繁荣,留下了“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古老歌谣。在公元十二世纪,黄河南泛,宋、金战事不断。在这水祸交加的历史时期,淮河两岸的黎民百姓承受了无一数计的磨难,至此,淮河流域水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仅殃及世人,而且埋下了这个地区长期落后的祸根。
“自古淮上出英豪”,古老的淮河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导淮始祖大禹、涂山氏女、夏朝开国帝王启、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以及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神医华佗等。数不尽的历史人物,数不尽的历史古城和遗存。
为了能使全世界的人们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来重新了解和认识淮河,从不同角度来反映淮河流域的历史和人文,用现代化的艺术与技术手段来表现这众多而不为人知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用通俗流畅的叙事方法,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读懂它,让全世界的人们记住,在华夏大地上有一条有着古老传说的河流——淮河。
(二)拍摄《淮河》的必要性。我国电视纪录片起步于1958年。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完整的风格群体。文化纪录片凭借电视再现场景的特长和解说词的煽情力量,把我国各民族的表征物几乎拍遍,涌现出诸如《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望长城》、,《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华之门》、《中华之剑》、《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实》、《故宫》、《大国崛起》等经典制作。
上世纪80年代起,以河流为表现角度和叙事策略的纪录片业绩显赫。在表现长江方面,主要有《话说长江》(中央电视台,1982年)、《再说长江》(中央电视台,2006年);在表现运河方面,主要有《话说运河》(中央电视台,1984年);在表现黄河方面,主要有《河殇》(中央电视台,1988年)。这些纪录片不论在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上,都堪称我国纪录片的里程碑,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
据分析,虽然《河殇》在艺术特色上创造了政论和抒情相结合的风格,历史的忧思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现实的批判激发了观众的收视欲望;但其表现出的“抛弃黄色文明迎接蔚蓝色文明的主张”并不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据有关媒体资料,2006年12月由中央电视台、中国水利部黄河委员会、黄河发展慈善基金会等单位已经联合筹拍44集大型史诗电视纪录片《黄河》。
但是,综观我国纪录片发展历史,除却新闻纪录片(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之外,迄今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影象纪录来全景式的表现淮河,阐发淮河厚重辉煌的文明发展历史。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由于它与现实的密切关系,被赋予了具有“纪录时代进程”的宏大使命。本此拍摄的《淮河》,将以淮河流域民间文化和生态景观的动态变迁为主体,通过对淮河流经区域的深入采风,运用不同视角的电视画面,贯穿不同时期流传的淮河题材民歌,配合深刻而又感人的解说词,引领观众重新认识淮河、了解淮河、发现淮河。
由于开拍在即,希望有志之士加盟或合作。
0552-3522580 13485783448刘先生
byys@vip.sohu.com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7-08-26 20:13:10
常忘了我是谁
徐辛可以去,他了解的民间秦淮人比中央台多。
2007-08-26 23:24:04
老猪
(暫住中國)
应该先去拍尼罗河和密西西比河,听说美国和非洲文化都起于中国。
2007-08-27 11:13:41
byys
谢谢以上两位,我们拍摄的是淮河,不是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那一段,有条件以后可能也拍。
2007-08-28 00:18:28
常忘了我是谁
您来错了地方吧,这里不希望SB来SB的地方。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Ryu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主导拍摄我国影视史上第一部以淮河流域历史和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电视纪录片《淮河》。
二、意义和必要性
(一)拍摄《淮河》的社会意义。古老的淮河,源于盘古开天的河南桐柏山,是居长江与黄河中间的一条界河,它横贯豫、皖、苏三省,纳千河百川,经洪泽湖,入达江海。从秦汉至隋唐,淮河流域的经济空前繁荣,留下了“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古老歌谣。在公元十二世纪,黄河南泛,宋、金战事不断。在这水祸交加的历史时期,淮河两岸的黎民百姓承受了无一数计的磨难,至此,淮河流域水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仅殃及世人,而且埋下了这个地区长期落后的祸根。
“自古淮上出英豪”,古老的淮河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导淮始祖大禹、涂山氏女、夏朝开国帝王启、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以及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神医华佗等。数不尽的历史人物,数不尽的历史古城和遗存。
为了能使全世界的人们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来重新了解和认识淮河,从不同角度来反映淮河流域的历史和人文,用现代化的艺术与技术手段来表现这众多而不为人知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用通俗流畅的叙事方法,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读懂它,让全世界的人们记住,在华夏大地上有一条有着古老传说的河流——淮河。
(二)拍摄《淮河》的必要性。我国电视纪录片起步于1958年。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完整的风格群体。文化纪录片凭借电视再现场景的特长和解说词的煽情力量,把我国各民族的表征物几乎拍遍,涌现出诸如《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望长城》、,《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华之门》、《中华之剑》、《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实》、《故宫》、《大国崛起》等经典制作。
上世纪80年代起,以河流为表现角度和叙事策略的纪录片业绩显赫。在表现长江方面,主要有《话说长江》(中央电视台,1982年)、《再说长江》(中央电视台,2006年);在表现运河方面,主要有《话说运河》(中央电视台,1984年);在表现黄河方面,主要有《河殇》(中央电视台,1988年)。这些纪录片不论在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上,都堪称我国纪录片的里程碑,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
据分析,虽然《河殇》在艺术特色上创造了政论和抒情相结合的风格,历史的忧思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现实的批判激发了观众的收视欲望;但其表现出的“抛弃黄色文明迎接蔚蓝色文明的主张”并不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据有关媒体资料,2006年12月由中央电视台、中国水利部黄河委员会、黄河发展慈善基金会等单位已经联合筹拍44集大型史诗电视纪录片《黄河》。
但是,综观我国纪录片发展历史,除却新闻纪录片(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之外,迄今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影象纪录来全景式的表现淮河,阐发淮河厚重辉煌的文明发展历史。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由于它与现实的密切关系,被赋予了具有“纪录时代进程”的宏大使命。本此拍摄的《淮河》,将以淮河流域民间文化和生态景观的动态变迁为主体,通过对淮河流经区域的深入采风,运用不同视角的电视画面,贯穿不同时期流传的淮河题材民歌,配合深刻而又感人的解说词,引领观众重新认识淮河、了解淮河、发现淮河。
由于开拍在即,希望有志之士加盟或合作。
0552-3522580 13485783448刘先生
byys@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