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我认为坛上坛下最具独立精神的:《热闹》

2007-05-29 05:59:25   来自: 帮主
  [这个贴子最后由帮主在 2007/06/07 10:31pm 第 1 次编辑]
  
  我认为坛下最具独立精神的《热闹》
  王我——疯狂创意、爆炸专家
  《热闹》 Noise 62 mins
  导演(Director):王我Wang Wo
  摄影(Cinematography):王我Wang Wo
  剪辑(Editing): 王我 Wang Wo 
  简介:1967年生于河北省邯郸市;童年在太行山中的一座战备工厂度过;少年在邯郸市郊区的一处工业区生活,并开始学习绘画;1984年——1991年入工业区的一座发电厂做工人;1991年——1995年,考入中央工艺美院装潢艺术设计系学习(本科);1995年——1998年,先后在北京国安广告公司、创维广告公司和老虎工作室从事平面设计工作;1998年——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2004年,北京朗色企业策划有限公司工作。
  2003年,开始进行独立制片工作;
  2003年——2004年,拍摄《马头街》;
  2004年——2005年,制作完成纪录片《外面》;
  2007年, 制作完成纪录片《热闹》;
  Born in 1967 in Handan, Hebei province, China.
  Mr. Wang lived in a power plant for combat readiness near the Tai Hang Mountains during his childhood. Before long, he moved to the industrial zone in HanDan, and began studying art.
  From 1984 to 1991, he had worked in the power plant as a worker.
  From 1991 to 1995, he studied in the Centra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After his graduation, he worked in Beijing CITIC Advertising Co., Ltd and Chuangwei Advertising Co.,Ltd as a designer.
  From 1998, he came back the academy to study. In 2001, Mr. Wang graduated from the Centra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the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of Tsinghua University now), where he completed thesis Graphic Design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Awarded a master degree. From then on, Mr. Wang has been doing graphic design in Beijing Lava Lase Design Company.
  In 2004, Mr. Wang finished his first independent feature film which named "Ma Tou Street". It was chosen to screen in a short film festival in Seoul, Korea.
  In 2005, Mr. Wang finished his first documentary film "Outside".
  In 2007, Mr. Wang finished his first documentary film "Noise".    
  梗概 Synopsis
  镜头中的漫无目的,眼睛里的司空见惯,喧闹暴戾的噪声,空寂凌乱的画面,略带散漫的影像,给你带来的也许不是享受,不是思考,而是进一步的混乱———你会看到煞有介事满月,一本正经的促销,光天化日下的暴力,不动声色的悲哀,看似天真的成人游戏,举国欢腾的万众狂欢,幽灵一般的焰火和让人战栗的爆裂———像是祭奠着这个喧嚣的年代。
  The flanerie in lens, the indifference in eyes, the sound and fury, the emptiness and mess, the rambling images, possibly, all that bring to you is not entertainment, not reflection, but further confusion: the seemingly serious birthday, the no-nonsense sales promotion, the violence in broad daylight, the apparently naive adult games, the nationwide whoopee, the spookish fireworks and the trembling blowout: as if it is a sacrifice for the riproaring time.
  萧伯纳影评:(老胡译)
  《热闹》英文名:Noise
  “noise ”金山字典翻译:
  noise [nCiz] n. 喧闹声, 噪声, 噪音
  观感:
   那一天我突然看到《热闹》,在跟严肃的看着自己片子的他嘻笑中,我嘲讽他:这是你《外面》的第二盘。我坚持不下去他片子那些霹雳啪啦的爆炸声。我离开了原有和他挨着的座位(其实是机房旁的地板台阶),坐在了《南京路》作者的旁边。那结尾申奥成功红旗飘飘的场面让我还在叹息。但最后一幕,庆祝最后的场面让我目瞪口呆。我傻在那里……。
   我是不会说话的人,这是我发现人也可以在不让你说话的地方,你也可以用另一种语言去表达。
   我想起我看过的一篇文章:“……类似的狂欢或幽默在昆德拉本人的作品中也屡屡可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突出之处是关于性场面游行示威式的或烟花爆竹般的壮观描写。而它们独特的魅力实际上在于产生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它当然是以1968年苏军入侵为背景的,关于这场流血冲突人们从中得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少女们穿着短得难以置信的裙子,任意与马路上来往的行人接吻,以此来挑逗面前那些可怜的性饥渴的入侵士兵(而小伙子们则骑着摩托,挥舞着捷克国旗快速包围着入侵坦克)。这简直是另一场难得的狂欢节,昆德拉对此欣然表达道:‘入侵并不仅仅是一场悲剧,还是一种仇恨的狂欢,充满着奇怪的(永远无法解脱的)欢欣痛快。’”
   我不知道他看过类似的文章和类似的描述没有,从我看……天才绝对都是有共谋的。更何况曾经是在这个只准照一种标准像的社会阵营里背景永远都是相同的。
  “……为什么把这种狂欢称之为“欣快症”即一种病症的原因。这是一种奇特的、无法由自己终止下来的亢奋,仅仅是幽默的一种。在《被背叛的遗嘱》这本书的另一处,昆德拉又将其命名为:“兴奋”。“兴奋意味着在‘自己之外’。”“兴奋的声学形象是叫喊。”那么,小说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之一,是否也意味着这种叫喊?至少,昆德拉本人的作品(尤其是作品中那些最精彩的段落)的确给人这样的震耳欲聋的印象,私人空间和公共场所、人物内心活动和自然景色的描绘都充满了喧闹、喧响。”(崔卫平:驳米兰 昆德拉——关于《被背叛的遗嘱》http://blog.sina.com.cn/u/473d066b010000k4)
   当然王我的的片子有一些问题,但是他最主要的两点做的太好。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抛弃那些唯美评点。这两点是:开头和结尾。
  1. 开头礼炮5分钟。
  时间让蔡明亮的《不散》的最后出电影院前打扫剧场的几分钟用意,王我这5分钟的噪音也绝对只在其上不在话下。我认为这就是他天才的地方。5分钟的噪音当头一棒,不免给观众产生什么想法,胡思乱想的猜测:这是什么意思?而这种长时间就达到了一种趋向于达到某种效果的目的,因为5分钟胡思乱想是驱使人去找到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最后面一个镜头中解决了。
  2. 最后好象是倒数第三个镜头,那个东西一出来明明显显就都能知道的就是隐喻。翻过来想片子的第一个镜头为什么他要用长达5分钟的一个单一镜头。我认为呆滞化、长时间的单一镜头会让人想象各种语义,而这种想象产生的效果在最终的答案就是这个片子所要达到的目的——隐喻。
   我原来认为严格的纪录片是拒绝隐喻的,但我看到王我的《热闹NOISE》我认为中国的纪录片还可以用一种方式去表达不能表达的真实现状。
  

2007-05-29 16:06:52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论坛一恢复,各路神仙都出蛰了。
  

2007-06-06 23:19:45  他是SB你别骂

  致敬!敬畏的敬。
  

2007-06-06 23:35:12  我就是掩呀

  致敬!敬酒的敬。
  

2007-06-06 23:47:40  常忘了我是谁

  新华网5月31日也有一篇来自上海的报道,对一些动輒动员上万人大型活动,表示难有喜悦之感。报道举例,某些活动一定要甚么数字都得凑出个「2008」,例如2008对新人迎奥运集体婚礼、2008张笑脸拼成迎奥运「微笑地图」,2008位老太太集体跳舞迎奥运等,已是「流於形式,或铺张浪费」。
  

2007-06-07 12:32:13  我就是掩呀

  知道咱们2008的热闹是怎么创意的么?不知道请问我。
  

2007-06-09 00:02:28  我就是俺呀

  掩可不是俺呀
  

2007-06-10 01:47:35  我就是俺呀

  俺可不是掩呀
  掩可不是俺呀
  

2007-06-10 01:50:52  老猪 (暫住中國)

  热闹。
  

2007-09-03 07:14:58  常忘了我是谁

  [这个贴子最后由常忘了我是谁在 2007/09/03 07:16am 第 1 次编辑]
  
  我们的乡愁是什么呢?
  人是有轮回的,思想是有轮路的。
  谁说这里面没有创造?
  我们用木轮创造了木车,西方用铁轮打败了我们铁马。
  我们不好战,好读书,好叫卖。
  我们往何处去?
  热闹的背后、尘封的背后、年轮的背后,有很多启示,
  王我给出了几个答案,而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答案。
  我们没有背问号的责任,但或多或少有这个义务。
  

2007-10-04 22:27:09  新伟

  期待能够观看到。
  

2007-10-05 00:19:05  我就是俺呀

  这片子对未满30岁的儿童不宜
  

2007-10-09 00:30:25  我就是俺呀

  [这个贴子最后由我就是俺呀在 2007/10/10 03:04pm 第 2 次编辑]
  
  热闹——讲述农民工自己的故事
  文章来源:http://www.douban.com/review/1215083/
  2007-09-29 03:57:49   来自: 麦草秆儿 (北京)
  热闹的评论  
   在2007香港亚洲电影节(HKAFF)上参展的纪录片,在他的介绍上说是“可能是近年最重要的中国纪录片。一段煞有介事的城市交响曲,令人不寒而栗,观影过后,抖颤半天......这首在北京市中心响起的交响曲,带来的不是享受,不是思考,而是进一步的混乱.... ”
   
   我觉着,这简介不应该是一大陆人写的,如果真按他那样说,我们的纪录片真挺没前途的了。因为我们带着对北京的思念进电影院,看到的却是一群陌生的人在陌生的地干陌生的事。
   
   片子只有一个小时,分为放鞭炮,春运,城管,捞死人,农民工假日生活,申奥成功,和限放这几段。除了申奥成功这段挺不错的外,其他的都是完全不靠谱的。里边的时间段拉的特别长,从满街都是小夏利的九十年代,到申奥成功的世纪初,再到一水儿索纳塔的这两年,这么长的时间,都找不到点具有北京特色的事儿拍。
   
   这就是最让我们气愤的,因为这部片子根本就不是在拍北京,除非导演认为,北京就是一农民工城市,除非导演认为,门头沟的村里的人围观打捞死人就算在北京市中心响起的交响曲。其实拍农民工和乡下没什么不好,那就起名叫农民工生活纪实就得了,干嘛没事来这误导港澳人民,搞得人都以为首都人民现在还过着连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呢。
   
   我真的可以很负责任的说:
   北京五环以内是不允许放鞭炮的,尤其是那种垃圾车改装成的礼炮;
   北京市内的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柏油的,除了绿化带之外没有土路;
   北京的农民工同志很少会到公园里围成一大圈唱大花轿,玩逮人游戏;
   那种饭店开业还要请乐队演奏地道战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旧时代已经过去了,都改演奏贝多芬了;
   如果发现河里有死人,北京人民基本上都会打电话叫警察叔叔的,很少有勇者用大树枝把死者扒拉上岸;
   北京没有商场会让质朴的业余乡村女歌手铺红地毯放噪声喇叭在自家门口开演唱会,地儿都给超女留着呢。
   
   其实作为一纪录片,尤其是一部城市纪录片,至少能保证这真的很具代表性,能让我们这些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看到这片的时候乐着说:啊!可不就是这样么!只有那些关注生活细节的人拍的出这样反映现实纪录片。把一般人身处其中却从不重视的现实提取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也是这种低成本记录片的吸引力所在。北京的韵味并不只有春运,城管,堵车,也并不是拍一堆城市阴暗面就叫记录真实,就算想挑阴暗面,难道除了这种是人都知道的事就没别的了么?这不用关注生活,关注新闻联播就成了。
   
   就像如果只是想记录 春运人多,城管抓人,这样的事,从新闻和七日七频道里边截就成了,情节流畅声音清楚,不比在遥远的马路对面举着晃晃悠悠的dv拍出来的效果好得多?尤其是城管抓人,《热闹》里拍了两段,一帮人围那儿,就看见满地滚的桃子了(两段还都是没收桃,城管是缺这了吧),其他具体发生什么都不知道。我干嘛放着好好的电视不看,花六十多块钱来电影院看这个?
   
   另外就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放鞭炮和农民工假日生活和限放。导演还把六七分钟单调的放鞭炮摆到最开始,我觉着吧,就算想表现“热闹”,一两分钟,差不多就得了,鞭炮声再响也架不住这么长时间搏啊,他真的这么急于让我们昏昏入睡么? 至于那段不知所云的一帮农民工在公园草坪上聚餐做游戏唱歌跳舞,是想表达人民热闹丰富的双休日生活吧,可是他哪怕拍三里屯夜店呢,哪怕拍西单五道口呢,干嘛非跟农民工兄弟干上了呢。
   
   纪录片最后是限放的年三十的晚上,以热闹开头,以热闹结束。其实挺好的,如果他能拍的不那么艺术的话——拍了几分钟,看不到烟花,看不到被照红的天,只有摄像机(DV)在快速的左右转动,屏幕上的灯光划出了一条条黄红蓝绿线,跟抽象画似的。只有片尾出字幕的时候有几个正儿八经的礼花,疑似是导演自己放的。
   
   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拍的挺好的,就是申奥成功那天晚上的天安门广场。一群群人举着国旗嚎叫着涌到大街上(虽然这群人还是由大部分农民工组成),在那儿欢呼雀跃,在那儿大声的集体唱歌,从歌唱祖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那儿欢呼,有一个人爬到路灯的坐台上,拿着导游喇叭,大喊“中国~~~” 底下一帮人就欢呼"万岁~~~"。最搞笑的是,长安街上开满了挂人在外边高举红旗的车,有条件的高级车就把顶开开,让人站里边,没条件的面的就把窗户开开,人坐窗棱上,周围的人就冲他们欢呼,让那些举旗子的人都产生了一种国家领导阅兵的快感。其中拍到一女的,特有范儿,这表情都可以去奥斯卡领奖了。
   
   这段拍的特真实,就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都感受到我们首都人民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了,都感受到我们办奥运的无限热情了,也特理解现在首都政府干嘛要好运北京了。
   
   如果不是这个片段,这电影真的可以改名叫《热闹——讲述农民工自己的故事》
  
  2007-09-29 08:48:03: 奸月|我想吃栗子,就是买不到。
   你还能写这么长的东西?
  2007-09-29 13:02:21: 西山晴雪
   哈哈~1800多字呢~的確是一部很爛的片子~
  2007-09-29 16:13:08: 麦草秆儿
   可不是么!我就是一个废话满天飞的人
  2007-09-30 13:35:28: 奸月|我想吃栗子,就是买不到。
   问题你是废话多,从来没正经话!
   所以我纳闷儿你怎么能写这么多。这么多的正经话。
  2007-09-30 15:28:26: 麦草秆儿
   。。。。。。。。。。。。
   好吧 我这不是攒正经话呢~
   哎....我说挺多正经话哒!!!
  

2007-10-09 00:35:48  我就是俺呀

  文章来源:http://yingxiang.org/howie/?p=327
  失重
  Time is never time again
  六 6 十月 2007
  香港电影行之一
  Posted by howie under 光影纪
  9.29
  托“香港亚洲电影节”(百老汇电影中心和影意志合办的,只有香港四间影院参与)的福,看到了两部想看的内地片。
  感谢舒琪,感谢Gary。
  《热闹》
  这部不是想看的,只是时间刚好凑巧,就看了一下。一个62分钟的DV,片尾有打“王我作品”,但这个“作品”未免太容易了一些——就是这个叫王我的人看热闹的时候带上了一部DV而已。除了城管抓小贩、公园民工唱歌、河里捞浮尸、黑社会打人和警察抓人之外,其他基本都是各种场所开业放鞭炮、敲锣打鼓。
  其实就是把DV当lomo,然后随便找了个主题拼起来。这年头拍过很多照片的人太多了吧,弄个关键词“脸”、“手”、“孤独”什么的系列图片展,实在太容易了吧。但相片最多就是拍得烂,翻起来也不太耽误时间;但电影院看烂DV的问题就有点麻烦,因为不能快进。
  这片子开场就是个开业典礼放鞭炮的长镜头,大概有将近10分钟吧,固定机位,不移动摄影机,也不zoom。全片也大多这样,即使手提也拿得很稳,很少左右摇晃摄影机,这大概是仅有的一点优点。看得出来很多热闹都是躲着拍的,站得远远的,或者躲在车里。
  片尾感谢了朱日坤。《谁是浩然》也感谢了他,《槟榔》是他监制的,这些作品中的观念倒是比较一致。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