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永别了,卡夫卡·陆

2007-04-04 08:01:55   来自: 帮主
  [这个贴子最后由帮主在 2007/04/04 10:37pm 第 1 次编辑]
  
  来源:www.fanhall.com 作者:魏晓波 [字体:大 中 小] 
  永别了,我的老朋友,卡夫卡·陆
  今天晚上本来上网发一则我编辑的杂志印刷完毕的消息,却在邮箱中看到了一则MTIME发来的消息,他们说卡夫卡·陆挂了。起初我不敢相信,然后我通过一些渠道调查了消息,确实是这样,卡夫卡·陆永远的走了。
  这是我第一次在电脑前为一个几乎陌生的人泪流满面,虽然我没有和他正式接触过,但是我在三年前就知道了他,并在我的博客上作了链接。唯一的一次交流是在现象工作室的群上,我们很郑重的讨论过中国电影为何失败和中国文人为何阳痿。讨论的仅仅是一些皮毛,根本没有深入。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也许真正的朋友是在精神上共通的,动力来源于两人共鸣时产生的幸福。我经常上他的博客,只要是他写了影评的文章我绝对不会写的,有时候我能先于他看到一些好电影,于是我赶紧写完影评。也有少数电影他写了影评,我也写了影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例如对《时间》的评论,他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了金基德对韩国现状的堂吉诃德式的进攻,而我的评论仅仅是从男人女人的角度,政治只是一些点缀。还有对《我们俩》的评论,我和他几乎是同时发出了影评,我们都喜欢这部朴素的电影,都被电影中流露的世事无常所震撼。
  他说,“纸糊的红灯笼点缀惨白的城市,没有人关注心灵,只有时间的鞭子抽得我们生疼,活着,在中国活着要学会所有的感谢词。”
  说句不中听的话,现在的作家们,写手们有几个还存有骨气?在中国这样一个诡异的阶段,处处是狗儒主义者。也许有的人说咱们国家的政府太牛逼,出头鸟必定会被干掉。呵呵,有些问题,知识分子适当的关注一下,那叫忧国忧民。但是把这些表象的东西揭开,追根揭底,还是会追到那个伟大的哈哈党(这个词汇是老卡的专利!)上。有些小文人,我和他说一点社会问题,他们马上走,他们说他们是搞艺术的,不搞政治。看吧,到处都是这样清高的人,到处都是。现在不关心社会疾苦的人都在清高的举着不谈国事的牌子。老卡也曾为之愤怒,尤其是面对电影圈这样一个不怎么干净的圈子,老卡没留情过。他说,“每个人活下去终归有着理由,这个理由必须有着极大的支撑力,于我,是这些年来眼见让我有了坚持的动力,当生命处于黑暗里,所有的抱怨都是毫无意义的,确实,我们可以选择苦雨斋的避世,抑或从文先生的沉默,然而,终归要有人说真话的做那个孩子的,真话虽然讨盛世的嫌,可,真话是一种力量,他让人看见纸糊的天空背后的东西,这促使生命思考,促使我们在黑暗里寻找光亮和彼此的温暖,这就是生途的意义。”
  说真话的那个孩子……真话讨嫌!我接触了一些所谓的拍电影的畜生,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想当畜生的导演和想当导演的畜生。电影或许从来就没有纯粹过,尤其是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盛世。我知道,有时愤怒没有用,没有一点用,即使我听到骗子导演用恶心的我要自杀的话去骗人骗钱骗逼,我也没有一点办法。有时候真的希望自己是个傻子,不要理会这些气人的事。但是毕竟不是傻子,作为一个人,怎么能没有一点批判意识,怎么能没有一点点良知?!
  不知道这些文字是写给老陆,还是写给我自己,还是写给别人。这个世道本来就是死人不死,活人不活。每天都有人在祭奠别人,不知道有多少祭奠是真诚的,即使是真诚的,不知道有多少对以后有意义。死人被一次次的拉出来鞭尸,供后人一次次的意淫,祭奠似乎成了懦弱者哭泣的怀抱。也许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弱者,但是我们对于昨天的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应该是强者的。在祭奠别人的时候似乎我们先应该祭奠一下自己,看一下我们究竟是死去还是活着。我说的活着不是指走路吃饭和操,而是把生命变成节日。老陆每一天都很精彩,我知道这背后藏着深深的孤独。没有人像他这样玩命似的写影评的,绝对没有。
  他已经把自己奉献给了电影!
  走好,我的老朋友。
  我会继续拼下去的,一直到我死!!!
  
  魏晓波
  2007.4.3 23:36 于长沙天马山下
  

2007-04-04 16:05:25  帮主

  大家看看卡夫卡·陆 写的影评:
  奥塔·伊奥塞利阿尼:灵魂之路上的游吟诗人(1)
  奥塔尔·伊奥谢里阿尼1934年生于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学过多种专业,最后进入莫斯科苏联国立电影大学师从于杜甫仁科。他在1962年拍成毕业作品没有对白的实验性影片《四月》,因为和但是政治环境不符被打入冷宫,接着他一连串的影片因为针对时弊而遭禁。 失望的他被安排到铸造厂熔炉车间当工人,直到1982年移居法国才重新焕发艺术青春,他在法国受到了法国艺术电影大师雷内·克莱尔(Clear Rene)和喜剧大师雅克·塔蒂(Jacques Tati)的提携,所以他作品风格将具通俗喜剧的诙谐和人文电影的凝重,自1975年,《田园牧歌》获柏林电影节国际评论奖
  这个套装包括《田园牧歌》、《曾经活着的画眉鸟》、《于是有了光》、《星期一早晨》、《托斯卡纳修道院》、《再见我的家》、《匪徒第七章》、《四月》、《落叶(又名《收获葡萄》)》、《月神的宠儿》、《狩猎蝴蝶》包括了大师的重要的获奖作品。
  奥塔·伊奥塞利阿尼在第比利斯学过钢琴、作曲和指挥的经历使得他的影片在音乐的选用上偏向于古典,在《田园牧歌》《月神的宠儿》等影片都以四重奏为背景音乐。
  他的影片总是充满着人文关怀和对有钱阶级的批判,故事情节比较散,但是正是这种缓缓道来的叙事方式比较容易带动观众情绪,而且他的作品视觉语言丰富容易让人接受,在导演很喜欢在电影里以便器做道具有着现代派的荒谬感,同样,在他影片里窗户是象征视野和个人自由的,室内空间里的照片让我们有了时间的延续性和生命的没落感。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他的演员班底相对稳定,对体现导演意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论】
  奥塔尔·伊奥谢里阿尼1934年生于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学过多种专业,最后进入莫斯科苏联国立电影大学师从于杜甫仁科。他在1962年拍成毕业作品没有对白的实验性影片《四月》,因为和但是政治环境不符被打入冷宫,接着他一连串的影片因为针对时弊而遭禁。 失望的他被安排到铸造厂熔炉车间当工人,直到1982年移居法国才重新焕发艺术青春,他在法国受到了法国艺术电影大师雷内·克莱尔(Clear Rene)和喜剧大师雅克·塔蒂(Jacques Tati)的提携,所以他作品风格将具通俗喜剧的诙谐和人文电影的凝重,自1975年,《田园牧歌》获柏林电影节国际评论奖
  这个套装包括《田园牧歌》、《曾经活着的画眉鸟》、《于是有了光》、《星期一早晨》、《托斯卡纳修道院》、《再见我的家》、《匪徒第七章》、《四月》、《落叶(又名《收获葡萄》)》、《月神的宠儿》、《狩猎蝴蝶》包括了大师的重要的获奖作品。
  奥塔·伊奥塞利阿尼在第比利斯学过钢琴、作曲和指挥的经历使得他的影片在音乐的选用上偏向于古典,在《田园牧歌》《月神的宠儿》等影片都以四重奏为背景音乐。
  他的影片总是充满着人文关怀和对有钱阶级的批判,故事情节比较散,但是正是这种缓缓道来的叙事方式比较容易带动观众情绪,而且他的作品视觉语言丰富容易让人接受,在导演很喜欢在电影里以便器做道具有着现代派的荒谬感,同样,在他影片里窗户是象征视野和个人自由的,室内空间里的照片让我们有了时间的延续性和生命的没落感。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他的演员班底相对稳定,对体现导演意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片名《四月(April)》1961
  片长:45分钟
  导演:歐塔·依奧塞里安尼 Otar Iosseliani
  演员:T.羌徒雷T. Chanturia、A.齐克维茨A. Chikvaidze 
  推荐指数:IMDB: 8.0/10 (5票)
  【简介】
  一对工厂区的恋人住在老房子里,此起彼伏的音乐演奏让整个小区很有艺术情趣,他们再此相恋,在大自然里约会,不久,他们离开这里,搬进了新的公寓,宽敞的屋子和方便的现代化生活,煤气灶和自来水让他们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兴奋,虽然他们的生活比较贫寒却爱的快乐。可是,平静很快被一个黑衣的古怪老头打破,他送给他们一个椅子,从此他们开始盲目添置家具,物质的丰富却没有让他们更加欢乐,公寓房的相对封闭使他们变得烦躁,他们开始无休止的争吵,甚至到了彼此冷漠的地步,为了挽救爱情,有一天他们回到了原来的老房子才意识到生活质量的意义更在精神,重修于好的他们在大自然里携起手来,找回幸福生活的未来,这是一个关于现代生活和传统情趣对比话题的影片。因为和当时的宣传导向相背,所以被禁多年。
  【简评】
  作为杜辅仁科(Alexandre Dovjenko)的学生拍出这样实验性强烈的电影是不奇怪的。这部极少对白靠影像说话的电影,反映的是年轻人被物质化生活吞噬的过程和最后回归精神家园的过程,导演以原野上一棵巨树被砍伐,表现了在国家建设里传统文明的消失,男青年墙上挂的旧居照片反映对于昔日人文环境的纪念,公寓里一对老年夫妇无所事事擦拭玻璃器皿的镜头和他们不久同样举动形成对拥有目的的再思。这种寓意深刻的镜头在片中反复出现,对于心灵亲和以及生活目的的思考让整部影片充满哲理。而公寓房不断加上的门锁则表明了人渐渐的冷漠。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价值之间的矛盾,物质丰富后人与人却产生了隔阂,导演以他们衣服不断改换的蒙太奇镜头表示争吵的频繁,直到最后,他们回到老房子在阳光里的漫步的慢镜头有着一种归返和睦的渴望,导演其实提出了公寓里被忽视的人情如何再建的问题。而牛和残留的树墩又孕育着质朴的希望,这是导演对明天美好的祝愿
  影片思辩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针对恋人拥有财富和渴望财富后产生的诸多问题以对面街窗里丰富多彩的生活(老人的演奏,青年的健身,女孩的芭蕾等等)寓意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家具不断的增加是物质欲望不断增加的表现,那最终过度需求的象征物家具被扔出窗外表明了他们不愿被物质主义束缚,一种生命价值观的觉醒。他们在爱情里已经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乐园。但这些镜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被认为是和苏维埃的对抗,影片随即被打入冷宫。
  而花朵的开放,煤气火焰的重燃和水喉重新出水点出和谐生活的方式在于知足常乐,同时通过重又响起的管弦乐演奏带给了观众艺术创造将来的思想。扔家具的场景和多年后《搏击会》有着本质的相似。影片的喜剧风格和音乐叙事的手法和法国喜剧大师塔蒂(Tati)有着共通之处,哑剧式的表演方式让演员成为导演表述自己观念的方式,是导演中心论的体现。
  作为导演的早期作品影片进行了影像和声效结合的有益尝试,音乐和象征性的镜头,开头人们拿着椅子去占有屋子的场景有着财产重新分配的寓意,电影给了我们这样的警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进步才是生命和谐的方法,在当年的历史背景里具有前瞻性,而他的忧患在人类此后的历史里充分得以证实。
  
  片名《落叶(又名《收获葡萄》)》1968
  片长:91分钟
  格式:法国二区
  演员:雷曼茨·乔各贝尼Ramaz Giorgobiani,Gogi Kharabadze
  推荐指数:IMDB: 8.4/10 (23票)
  
  【简介】
  年轻的工程师尼克应聘来到国营联合制酒厂,在他感受工人劳动辛劳的同时也发现工厂的管理层的许多不正之风。为了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指标将劣酒以次充好当成精品卖。年轻气盛的他挺身而出阻止,但是他的仗义执言却不为人理解,他的同伴也叫他不要声张。厂里的女解说员有些喜欢他却因此害的他被人修理,尼克仿佛已经四面楚歌,倔强的他却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让一天到晚打台球的厂长不得不听从他的意见,让伪劣葡萄酒不流出工厂。电影为观众了树立了一个刚正不阿的青年形象,有着人格魅力。
  【简评】
  导演善于发现生活的细节并且喜欢以镜头之间的对比来反映状态之间的差异,影片开始以一组田园梦幻式的镜头表现格鲁吉亚农庄收获葡萄,发酵到酿制葡萄酒的整个过程伴以颂歌式的音乐,展现农人劳动的艰辛并歌唱着丰收的喜悦。那些老人表情丰富的特写看得出导演受着苏联纪实美学的影响,观众在他们寻常生活里感受劳动的快乐。下一组镜头是对比性的,城里青年工程师尼克家墙上照片证明着他们家过去的显赫,他们闲适,优雅的生活和农人成为对照。在塑造人物上电影以尼克进入工作,目睹一团糟的管理情况后不屈不挠的抗争强化了人物性格,
  影片对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和为了迎合而故意弄虚作假进行了讽刺,品酒会上那么多的品酒员只是摆设,领导的一言堂让我们看见了专制的弊端,尼克的直言引起的只是一阵哄笑。导演通过厂方对酒厂参观者们的华丽谎言来说明他们的虚伪。最为讽刺的是他们不吃他们厂自己酿造的酒。正直的尼克受到排挤就成为必然的,这样的环境就像染缸吞噬着人的灵魂,背景声里女声的歌声讽刺着官僚制度对人的毒害。学过音乐的导演在整部影片里以各种音乐渲染了人物的情绪,使得观众更加容易接近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尼克在挨打后以行动阻止酒厂以次充好极端举动是他人格的升华。导演在这部影片里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在表现感情的戏中导演让我们看见了情感的多面性从而反证了尼克的单纯。
  
  片名《田园牧歌(Pastorale)》1984
  片长:95分钟
  格式:法国二区
  演员:内斯特·派皮拉Nestor Pipia、瑞宙·哈克拉许维拉Rezo Harkhalashvili 
  推荐指数:IMDB: 8.4/10 (20票)
  题记:
  森林里一匹狼想吃一头羊,于是,猎人开枪打死了狼,然后,他应该怎样处置这头羊?
  【简介】
  一帮格鲁吉亚城里的音乐家到乡村去度假,他们住在一个卡车司机家里,卡车司机的可爱女儿对这些城里人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这些年轻的艺术家经常在凉台上进行排练,他们的悠闲和农庄的日常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青年们也在这段日子里了解了农人的艰辛,村子里的人总是观望着这群城里人,当他们开始相互了解的时候,假期却结束了,小女孩站在土坡上向大巴上的音乐家告别,从此,音乐家留下的礼物唱片为这个小女孩开启了新的视野。而且导演成功地将一种对于土地的诗意的化成了对于体制的隐喻。
  【简评】
  这部导演在格鲁吉亚拍摄的电影也是反映文化对比的,影片里拖拉机的轰鸣声和乡间的田园里动物的欢唱形成了反思,背负饲料的老农和衣着时髦的城里的青年音乐的反差有着对历史真实的记录,农人们的辛苦和音乐家们的悠闲的度假成为生活的两极。导演喜欢在作品里进行人文的对比,孩子们听见四重奏的雀跃反证了农村文化的匮乏。那些民间艺人的弹唱记忆了民俗和历史也反映了导演对格鲁吉亚的热爱,大多数的台词被设计成格鲁吉亚语更加增加了交流的隔阂感,形成语境和事件的对立。音乐家问小女孩关于狼和羊的故事有着对于历史的讥讽,导演通过对比来揭示官僚制度的不平等,老农私割牧草被没收了镰刀而官员在河里炸鱼巡查员却视而不见,这种讥讽的镜头当然是为体制不舒服的。影片当年被苏联打入冷宫十分正常。
  当少女送走音乐家,听着他们留下的唱片若有所思的一刻,我们看到了农村新的一代对城市的向往。
  影片没有起伏的情节,只是以大量对比镜头反映城市和农村思维和认知的不同。大量农活的镜头是城乡差异的最好写照,细节化的描绘了农人的生活、争执和向往。影片记录了格鲁吉亚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在平静的四重奏音乐里透出导演对城乡差异的思考。
  《曾经活着的画眉鸟》1970
  片名:《曾经活着的画眉鸟》(初名《日常生活》)
  片长:85分钟
  格式:法国二区
  演员:Gogi Chkheidze、美狄亚·贾佩雷Medea Djaparidze
  推荐指数:IMDB: 7.6/10 (46票)
  
  题记:
  这部影片的现实主义的、喜剧的、欢娱的表面之外,可以觉察到它所具有的一种含义,即主动而顽强的道德品质似乎与现在的社会制度是格格不入的。
  ――――《世界电影史 德国 乌利希·格雷戈尔》
  【简介】
  吉亚是乐团里的定音鼓演奏员,他性格热情、善良,可是办事没有章法有些毛糙,他有着太多的男女朋友被各种琐事缠身,因此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约会老是迟到,为了朋友,他疲劳奔波于各种无谓的事务里,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他有才气,却总是用的不是地方,吉亚为了取悦大家,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奔波在各种莫名其妙的事务里。乐队指挥对他直摇头,女友也经常数落他,而他依旧我行我素,直到一次意外的车祸总结了他的悲剧人生。
  【简评】
  这部摄制于格鲁吉亚的影片刻画了一个唐璜式的人物,影片的开头是吉亚在花草丛里沉思,表明着他喜欢做白日梦。导演以一系列的事件揭示他热情而好色的个性,他好客却总是遭遇尴尬,他好色在图书馆里偷窥她人而被人侧目而视,影片对这个忙忙碌碌却总是不太顺心的
  小人物寄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也对他的不务正业进行了批判,结尾处出现的时钟画面让大家明白光阴的无情流逝,生命的短暂,不要到死亡的临近才知道后悔。这是导演早期电影有着相当的喜剧色彩,吉亚差点被飞坠的花瓶砸伤和差点误食实验室的药物都让观众看见生命的脆弱和偶然性。他把自己的人生消解在许多杂事里,他没有恶意,也拼命想做好每件事情却往往事与愿违,影片的摄影构图非常用心,吉亚和女朋友在瞬息万变的街上走动的跟拍镜头有着法国新浪潮的特征,而因为回头看美女而不幸撞车的镜头和特吕弗的电影异曲同工,这个镜头有和开头的车祸相呼应,有着宿命的色彩。
  在喜剧样式的影片里留下沉重的悲剧感伤。
  当影片在被打开的手表特写镜头和夸大的音效里结束,人生易逝的主题得到了深化,让观众有所思考!
  
  片名《于是有了光(And Then There Was Light)》
  演员:塞格伦·塞纳Sigalon Sagna、莎利·白纪Saly Badji
  推荐指数:IMDB: 6.7/10 (36票)
  【简介】
  影片描绘非洲原始部落里一个停留于母系社会的部落在文明进程里发生的故事,这个以物易物维生的部落由女人掌权,男人们成为女性的附庸而没有地位。整个村落巫师的地位最高,少妇欧卡诺罗(Okonoro)因为她的丈夫生性懒惰而离开了他,欧卡诺罗的休夫得到了女伴们的支持,于是,耶尔(Yere)进入了欧卡诺罗的世界,可是,婚后的生活并不开心,为了寻找自己的位置,耶尔选择了云游,在这个过程里他看到了城市文明对于原始民族的侵蚀,最后,他们都融入了一种新的文明形式,而他们的家园随着伐木的汽车永远失去了。
  【简评】
  对于人文的东西导演十分关注,这部影片更像是非洲原始部落的人文记录片,以一个停留在母系社会的非洲部落的故事反映现代文明对它的侵蚀。片中女性狩猎,掌权,男性却做着洗衣等等杂务。整部影片对白很少,可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读出影片的内容。本片对我们了解非洲民俗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土著人传递爱意和讯息的方式是击鼓充满了非洲大陆的情趣。里面更有着匪夷所思的事件,一个被斩头的武士在巫术的作用下竟然奇迹般的复生,求雨的巫术也是文明社会无法理解的,片子里的人们虽然贫穷可是有着自己的快乐。在残酷的生存环境里老人选择自己离开成为保持部落繁衍的方法,这种做法有些悲壮但是却是无奈的选择。
  影片记录了原住民的情感世界和他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他们有着合作,也有着纷争。两个女人为了争夺一个男人的争风吃醋而争斗,那个男的只能站在一旁忍气吞声,最后还被那个女的揣了一脚。男人在这样的母系社会环境里是没有任何地位的,男人成为了育种的工具,导演在女声的吟唱里以茅草屋的晃动来表现情爱是比较有意思的章节,完事以后,男的获得了一大串的香蕉有着非常的满足感,他们狩猎,捕鱼充满着非洲特色。特别是他们在大树上的跳跃让城市里的我们瞠目结舌。通过这些画面使得观众对于他们的世界有所了解。
  影片反映的是工业化给非洲原始部落带来的改变和冲击,片子里重型卡车和拖拉机带来的不仅是森林的失去,也是传统土著生活方式的失去,机器所到之处就是神性消失的时刻,表明任何生活方式的变化都只是相对的进步意义。特别是耶尔出走的路上导演通过他脱下裙子换上裤子直到穿上衬衫反映了城市文明对于部落文化的渐进改变。在结尾处那巫术的图腾变成了小贩手中的玩具,导演有着一份伤感与无望。影片片名《于是有了光》具有反讽的意思,它表明了导演对于文明社会给原始部落带来的一切的担忧。影片也反映了非洲部落从图腾崇拜到天主教文明的过程,此部影片和赫尔措格南美记录片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而这种人文关注使得导演再一次获得威尼斯电影节(45届)特别评审团大奖。同样非洲原始部落的音乐也让观众获得了不同的体验。
  
  片名《再见我的家Farewell, Home Sweet Home》1984
  格式:法国二区
  演员:尼科·泰来拉夫Nico Tarielashvi、莉利·拉维纳liLily Lavina、欧塔·依奥塞里安尼 Otar Iosseliani
  推荐指数:IMDB: 6.4/10 (238票)
  【简介】
  20岁少爷尼可是个富裕家庭的长子,整天酗酒的父亲和公务繁忙的母亲让他得不到亲情,虽然生长在庄园古堡衣食无忧却心理空虚,年轻人反叛的心理注定了抗拒传统富有家庭的束缚,于是,他每天穿著整齐出门,开着游艇出门,上岸后更换衣服在街上摇身一变混迹于扒手、乞丐队伍之中,直到有天参与狐朋狗友的抢劫被捕才如梦初醒。回到家后他迅速进入了他应处的世界,而他的父亲却放弃了富足和老乞丐驾着游艇扬帆远行,而尼克却步起父亲后尘进入了新的轮回,消沉在酒精里…
  【简评】
  依奥塞里安尼的影片对贵族和有闲阶级的的生活描绘总是批判性的,他们总是有着和《孤星血泪》类似的场景奢华却死气沉沉,充斥着霉烂的气息。为了目的的凑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家庭成员的矛盾影响了孩子。尼可出外游荡是因为他内心的孤单,他不图钱的为人擦窗、洗盘子,为乞儿也告地状和为他打抱不平这些在他们体系里出格的行为只是尼克为了寻求自身价值的极端表现方式,有着青年人叛逆心理的反映。通过他的游荡引导我们发现城市里另一种生存态度。同样从他家族角度而言因为商务活动的繁忙而忽视了人基本的情感交流导致此后尼克此后的不幸,导演想通过比较呼唤家庭成员之间不要忽视亲情的存在。因为物质的富裕和精神的富足不是一回事,孩子更需要的是关爱,尼克的宿命也是现代文明的宿命,被物质所掩盖的灵魂空洞。属于这个阶级的尼克在一系列的荒唐后回到了自己的阶层,他开始重复他的父亲那种悠闲却漫无目的酗酒的日子,而他的父亲却离家出走奔向了大海。电影以玩具火车周而复始的行走表明着尼克无法躲避的怪圈,而镜头以大海结尾表明了导演的期待,死亡并不恐惧,令人窒息的是精神没有乐趣。尼克的父亲被他母亲禁锢在家里唯一的朋友老乞丐被赶走后,尼克父亲临窗大叫凸现了他的孤独,导演随后是空窗户的仰拍镜头充满着辛酸。
  导演有些镜头表现得十分巧妙,尼克因为没洗干净盘子而被炒鱿鱼时那个举报的黑人望着尼克背影的沉思有着丰富含义。而咖啡馆老板的女儿在父亲死后投身到大自然攀岩活动中让我们在宿命里看见些希望。值得一说的是扮演尼克父亲的是导演本人,他出色演绎了垂暮老人的孤独,可见他的多才多艺。
  片名《托斯卡纳修道院Un petit monastère en Toscane》1984
  片长:53分钟
  推荐指数:IMDB: 9.2/10 (6票)
  【简评】
  影片没有什幺故事性,只是平静记录了意大利托斯卡纳修道院隐修士的日常起居以及祷告,隐修院的修士虔诚祷告和乡村里世俗生活形成了两种生活模式的对话,在圣歌的陪衬下人类宰猪的过程,血淋淋的画面透着理性的冰冷。圣诞夜宗教的庄重和人们的狂欢表明时代的特质,导演让我们看到的是修士们不为现代生活利诱简朴而严肃的生活方式,这种几乎和外界隔绝的生活方式可以支持多久,现代生活和理想主义的落差在哪里导演以画面给观众自己思索,本片其实是人文主义姿态的记录片,他不仅记录了修士的生活也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并且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对比两种生活态度的未来和价值,片子比较沉闷,但是圣咏十分好听。
  片名《狩猎蝴蝶 Chasing Butterflies》1992
  片长:115分钟
  演员:尼达·布兰切特Narda Blanchet,皮来特·庞庞·比尔莱瞿Pierette Pompom Bailhache
  推荐指数:IMDB: 6.1/10 (80票)
  
  【简评】
  玛丽·艾格尼丝·德·巴尤奈是旧俄贵族的后裔和堂妹住在法国的一座古堡里,她们过着悠闲而平淡的生活,邻居也喜欢这个和善的老妇人,有天,来了一伙日本人想要收购古堡,被她们婉拒门外。日本人希望巴尤奈早日归天而谋求古堡。一日,她终于寿终正寝,她的亲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葬礼,期间发生了偷窃事件搞得大家很不愉快。他们希望她的遗嘱有自己的一份。哪知她却将所有的财产赠与了远在俄罗斯的妹妹海琳,众人大失所望乘坐火车离开,中途不幸遭遇了恐怖分子炸弹的袭击。海琳将古堡卖给了等待已久的日本人后回到俄罗斯,海琳的女儿奥尔加托母亲的福成了有钱人,而日本人也如愿以偿将古堡变成了自己的产业。不久,小镇恢复了宁静,而出现在街头的日本人日渐增多。
  【简介】
  整部影片看似一个古老家庭分遗产的故事,却在里面包含着历史的变迁,从法国人到流亡法国的旧俄贵族到最后古堡落入日本人手中,正好从古堡数度异主的过程里反映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影片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开头古堡生活像一曲世界的哀歌,弥漫着没落的情绪,老照片,油画和带着旧时代记忆的家具,在昏暗古堡里孤独的老人们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和现代社会疏远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的生活单调和乏味,他们唯一的乐趣是凑在一起演奏和教堂聚会
  只有小狗和世界各地的参观客给她们带来一点生气。无论是音乐演奏、打枪和射鱼都是老人排遣孤独的方法。片中也展示了这个族群古怪的一面和对财产的贪婪,那些推满油画和艺术品的屋子非常的压抑。影片人物各种肤色都有。导演敏锐捕捉到当代各个种族间的融合性和资金流向问题,使得前半部分象一个世相万花筒。
  影片后半部情节围绕旧俄贵族巴尤奈最后的人生展开。带有魔幻色彩
  巴尤奈看着老照片回忆丈夫在旧俄时期和人决斗的场景,而她丈夫的幽灵潜进了古堡在她桌子上放了一支烟,然后老太太吸了一口离开了尘世,这种死亡的表述是独特而有传奇性的。雨中葬礼和葬礼后的聚餐都成为展示人物性格最好的地方,同时也看得出两代人之间对于金钱的不同看法。影片最后是十分搞笑的,日本人在古堡围墙的门上写了一个硕大的 “财” 字,这显然是导演对于东方文化错误的了解引起的,因为财是不可分的,这种举动是破坏阴阳五行的。在意识形态方面导演也有些偏激,他故意放大了苏联窃听公民电话的细节和雪中排队购物的场景。影片是针对整个世界的,他以视觉让观众去辨别怎样的生活才是适合自己的,而导演对历史脉络的正确把握能力和对于生活本质的领悟让他成为电影获奖的专业户,此片荣获了1992威尼斯影展评审团特别奖。
  片名:《匪徒第七章(Brigands,chapitre VII)》1996
  片长:117分钟
  演员:阿米伦·阿米伦奈许维拉Amiran Amiranashvili、Dato Gogibedachvili
  推荐指数:IMDB: 6.9/10 (60票)
  【简介】
  电影审查员审查新片,醉酒的放映员颠倒了次序,结果首先出现的是结尾,于是,整个故事的次序就乱了,影片其实分三部分,古代国王外出讨伐让妻子穿上贞节带,等他打了胜仗星夜归来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偷人,为了面子,他下令刽子手砍了她的头。另一条线索是一个小偷被人利用成为现代专制国家的首脑。这个国家言论受到严厉控制,任何有不利政权的举动都将处死,于是举国上下人心惶惶,甚至危及专制者本身,最后一次政变颠覆了旧的政权却依旧迎来了新的专制。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巴黎流浪汉和军火商的故事,剧情相互搅合在了一起,主题都是控诉非人道和专制的。影片前后呼应,三段故事由相同的演员表演,表明了历史的重复性。
  【简评】
  显然这是一部政治寓言电影,人物影射着某些政治人物。电影从画家赢得美人归的梦境开始,当他被窗外的枪炮声音震醒,他发现自己处在国家的内战里,不连贯的剧情控诉着专制统治,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是为了增加控诉的力度,特别是那段古代国王折磨犯人在书本里寻找折磨的方式和下个镜头专制政府警察查的是同一本书,这个组接是意味深长的。电影里屋顶上的狙击兵对路人漫无目的的射击,草菅人命。秘密警察可以闯入持不同政见的人家里非法占有他们的屋子。小偷窃取了国家的要责,以高压政策对待人民。警察局长向儿子展示监狱里的刑具而熟视无睹的儿子毫不在乎,这种画面是令人深思的。监狱里刑具准备室里那些狱吏在准备拷问的刑具时候的若无其事是让人震惊的。影片表现了专制者的无耻暴行,当一位女士因为不愿意受到侮辱而用镇纸砸倒了政府官僚,她的正当防卫却被诬陷而遭逮捕,然后她在歌剧院排演领袖歌剧的丈夫同样遭到逮捕,而后株连九族的抓捕开始了,最为震惊的是他们的囚车上的标记竟然是红十字。不久,他们成为了郊游政客的活靶,这样的暴力在鸟语花香的地方施行的时刻对专制的控诉也到了最大的极限。导演更以在乐池乐队成员越来越少表明了迫害的泛滥和无情。这种视觉冲击让观众在他人之死里有所触动。那些无辜的人刚刚被枪杀衣服就被剥去,这样的镜头是令人发指的。统治者毫无怜悯接着举行了酒会,导演以他们在宴会上射击取乐反映了他们对于暴力的偏好,而酒醉的警察局长差点误杀自己的儿子,大发酒疯将宴会搅了,酒醒后他十分当心他的政治前途,最终他还是难逃厄运被人注射药物投入大狱。而秘密警察又用新的傀儡代替了旧的,显示了历史的重复性。导演让巴黎军火商的儿子死于枪击,而军火商门却也死在乱枪下,表明着世事的因果的轮回,这种对应性的镜头影片里很多是历史对于现实的投射,也是讽刺。影片在优雅的古典音乐下展示暴行表明导演的悲悯心境。这部黑色影片获1996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是当之无愧的,它的寓言性甚至超过了另一部前苏联的反思电影《悔悟》。
  片名:《月神的宠儿》(Favourites of the Moon)1984
  片长:104分钟
  演员:卡嘉·卢普Katja Rupé、阿里克斯·德·芒迪蔲Alix de Montaigu
  推荐指数:IMDB: 6.7/10 (82票)
  【简介】
  这是一部散文式的电影,表现的是生命在人群里的心灵孤单,影片通过时空交*的手法,在看似杂乱无章的情节里以一个枪支经销商、一伙艺术品小偷、一帮疯狂的老男人、一个压抑的警察以及形形色色的怪人因为一幅被盗的19世纪的油画和一个 18 世纪破损的陶瓷餐盘落和入不同人手中的产生的不同故事,带出导演对艺术和生命偶然性的思索,导演让这种戏剧性匆忙了黑色幽默和人性的绝望,有着一种对流逝莫名的伤怀和法国电影特有的艺术情趣。
  【简评】
  影片以优雅的弦乐四重奏贯穿全剧和电影里险恶、卑微的人性的产生了鲜明的戏剧冲突。影片开始于18世纪同样结束于这个年代,影片以黑白画面表述18世纪女模特在画室的场景有着关于艺术永恒的追忆,而被砸碎的瓷盘则有着逝者如斯的感怀。影片以跳切手法剪接对观众理清头绪是个考验。
  片子里导演以残垣断壁和马蹄下的碎瓷表明了战争对于艺术的无情践踏和损害。同样抽烟的孩子,争夺出租车的人们这些市井的场面是导演对当下法国人文环境的看法,
  有些细节十分有意思,那般狂人炸了街心花园后,警察局里按部就班传递公文的滑稽镜头是隐喻性的。同样,枪支经销商和他妻子举办沙龙,两人在客人面前的温文尔雅和客人走后各进各的房间和情人幽会的场面是对中产阶级虚伪假面的批判和辛辣讽刺。导演以寥寥几个划出镜头就已经表现了这类沙龙的造作和乏味,而经典的场景是出现在夫妇俩送客以后,各自回房各自偷欢,所以好的影像是可以通过画面本身说话的。看似凌乱的场面里有着作者对于历史和人生的独到见解。电影隐晦指证了资本主义婚姻的虚假,特别是警察局探长家里自己家孩子一起抽烟的场景有着对次序维护者的疑问,通过这些无人管束的孩子反映着成人世界的隔阂和伪善。同样通过枪械商人家的兴衰反映了人就是历史过客的主题,能够留存的是艺术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艺术品占有者的名声。
  影片情节安排上也是比较巧妙的,孩子们在街头玩耍将玻璃片放在汽车轮胎下为此后追捕时枪械商人的束手就擒形成了必然的联系。影片最后许多主人公因为各种原因被杀了,一方面表示了当代社会的动荡,另一方面又反衬了人是过客的主题。
  影片结尾有着法式的忧伤,那代表着历史传承的老屋被推土机推倒,而黑白影像里前人的优雅只是记忆里的,导演在这部影片以瓷盘和一幅画在不同人手中的轮回,讥讽了人的贪念和偶然性里人的无奈。用一个物件作为线索贯穿整部电影的有很多,比如中国的早期影片《压岁钱》,但是,能够从中读解出深层人文意义的,此片导演的艺术见地无疑是高明的,此片是导演第一部法文影片,它在优雅的姿态下隐喻了生命的逝去…影片以它深刻的人生寓意而获1984年威尼斯电影节特别评审团大奖
  
  片名:《星期一早晨 Monday Morning》2002
  片长:122分钟
  演员:贾奎斯·毕度(Jacques Bidou)
  推荐指数:IMDB: 6.2/10 (193 票)
  【简介】
  文森特全家住在法国里昂的郊外,他是一个大型化工厂的中年电焊工,枯燥的工作和压抑的生产模式使他失去了对所有事物的热情,他唯一给自己的乐趣是在空闲时间里画风景画解闷,这种日复一日的单调让他觉得生活的乏味。终于有一天他他白发苍苍的老父亲的鼓励下决定自己放假,寻找一些人生的乐趣。他暂别了妻儿,一个人去往威尼斯旅游。他在火车上结识了一个威尼斯的当地人,在他的导游下他愉快地游玩了这座水城,告别的时刻文森特才发现自己的钱包早已被盗窃集团偷走,他顿时陷入了窘境,不过,那个威尼斯的朋友再次帮助了他,他成为了远洋轮上的电工,开始了环球的航行,等他回到家乡,一切就如往昔,他开始了和从前一样的生活,而他的儿子迷上了无动力滑翔机,翱翔在蓝天的一刻带着。
  【简介】
  影片第一段工厂里嘈杂的音效,烟雾缭绕的气体让我们看见了工人生存环境的恶劣,虽然夸张,却一下子让人产生厌恶感。这种体验来自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也反映了他对压抑的强力反弹。导演的反思往往是全方位的,站在人性上的,影片也通过这个小镇喜欢以望远镜偷看少女换衣服的牧师,为了生计在酒吧假扮女人的衣帽间服务员,纵酒高歌的老头,这些寻常生活镜头组接在一起让我们看见当代人的心灵空虚和找不会家园的苦闷。导演更以居住在威尼斯文森特远亲,一个过气贵族的古怪举止喜剧化表现了没落贵族生活在幻觉里的滑稽,这种优雅的举止立刻被背转身去后的粗俗打烂,导演揭穿了他们虚张声势的本质,而这个老头由导演自己粉墨登场扮演的而且痒的非常到位。而威尼斯也不再是人间天堂,小偷团伙的疯狂偷窃让城市蒙上了阴影,所以导演才说:“你不得不爬上威尼斯顶端去看这个城市的精神”的感慨。导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回答:本片讲述日常生活的「无趣」本质,工厂是如此,而家庭也是如此,缺乏情感和互动。男主角是个迁就现实的奴隶,他被种种窘况给役使…。境遇是导演一直关心的问题,从贵族生活的批判到此片描绘的工厂生活表明了导演视野关注的倾斜。而前后有两个进入工厂大门的类似镜头(威尼斯和法国)将现代生活被制约的感受真实表现了出来。导演试图通过他的这趟旅游展示一种自由的生活态度,在威尼斯水边的作画,在聚会上的欢畅,然而真实世界人早已为大工业吞灭,人类创造了一个时代也因此失落了个体多元性的可能。柏林电影节评委授于导演影评人费比西奖时评语是“对庸常生活的荒谬和无趣非常深刻和精彩的刻画。”此片也获得了当年的最佳导演银熊奖
  【碟评】
  因为片子涉及语言太多,所以翻译漏的较多,作为一个著名导演除了预告片外几乎没有花絮,这是个遗憾。这套碟片最大的特点是音乐性,音乐包括了各民族的音乐元素,影片经过修复画质色彩饱和度比较好,有着油画般的质感。
  

2007-04-04 21:12:54  帮主

  在另一个国度里,他依然神采飞扬!
  我代表现象纪录论坛为他英年早逝深感悲痛和惋惜!
  

2007-04-05 18:38:33  刘兵

  悼念!
  网上回过几次贴,感觉是比较认真的一个人!
  走好!
  

2007-04-14 15:04:54  帮主

  我稍能安慰的是
  因为他及其对电影的热爱和做影评的敬业、认真态度
  让我无法对卡夫卡·陆也有质疑的观点进行我以往疯狗样的攻击
  一个人难免有认识的错误,我也是个混蛋,没有理由指点江山
  我想我应该成熟了
  对待错误,更应该反思自己,宽容他人
  这才可能是一个正常的人
  一个比较合格和温暖一些的版主和坛子
  卡夫卡·陆的离去让我思考什么才是踏实的做事
  而不是我的那种狂躁
  希望大家能原谅我
  给我指出我的缺点
  因为我上网以来从来不缺少勇气
  

2007-04-18 15:55:31  帮主

  怀念老卡:如果天堂里也放电影
  作者:黎小锋
       怀念老卡:如果天堂里也放电影
            (一)
    ——在光影流转中,他就那么过着自己的春夏秋冬!
   四月二日午夜以来,一直处于震惊、悲伤与茫然交织的状态中。出去取钱时,居然把银行卡也丢在柜员机里了。卡夫卡•陆!这么一个热情、善良的好人,这么一个全心全意推广独立电影的狂热分子,他怎么就这样走了呢!
   我和老卡认识很晚,对他的过去极不了解,不仅是我,包括出事那天赶到东方医院的其他朋友都不了解。上海之大,竟然半天联系不上一个他的直系亲属。他父亲早逝,母亲瘫在养老院里,他90多岁的老祖母,显然都不是有能力处理后事的人。好在他唯一的弟弟终于出现了——让我们惊讶的是,弟弟和母亲生活在一切,和自己的哥哥在出生以后20年竟然没有见过面……
    老卡就和他的老祖母生活在一起。他白天在一个民营电影公司上班,是宣传部经理。但一回到家,就是自己的天下,就是按照自己性情,写那些思路飘忽不羁,时有灵光闪现的独立影评。我的MSN只要开着,不管多晚,他肯定都在上面。可以想象,他就在他那贴着海报的“寒鸦精舍”里,在他老祖母的磨牙声中,安静地敲打着键盘,目光清醒而警惕。他的产量非常之高,几乎每天一篇,每篇都不马虎,涉及文化艺术各个门类,当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影评。
   老卡的社会关系非常简单。他写影评,他参与的一系列民间或官方的活动,都与电影有关,而与他局促、紧张的现实境况无关。他仿佛就是一个由光盘里蹦出来的人!他的生活就是由传说中的家藏两万张光碟组成。这是一个真正热爱电影的人,电影建构了他的精神生活,他也在影响别人的精神生活。
   在一次交谈中,老卡说他写了有200万字的影评,而且是纯粹出于爱好而写。他在等待一个机缘,将这些网络文字结集出版。写东西是非常耗人的,一个刚满四十岁的人就已经牙齿稀落,我怀疑这与他的文字生涯有关。我也劝过他少写一点,不要这么拼命。但老卡却不以未然,他说宁愿在4、50岁做自己喜爱的事死掉,也不想象他老祖母那样,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清醒,毫无意义地活着。想到老卡这句话,我又觉得一丝宽慰。他就是用这200万字证明他存在过,他就是以此来抵御死亡。一个靠精神生活的人,他不会死,他的生命会在作品中延续下去!
   希望我们能够促成那么一个机缘,这或许才是对老卡最好的怀念!
                               4月4日
             (二)
    ——卡夫卡•陆的死,再一次提醒我,每个人只是一个过客,怎样活着,才没有枉过自己的一生?
    从东京飞回上海,出了机场,直奔朱屺瞻艺术馆,老卡的追思会现场.那个视频文件做得真好,笛声中,一行行,看到了老卡多年来积累的一些诗歌文字。那些文字直指心灵,相信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难怪,他原来还是一个民间诗人,满怀理想,穷酸轻狂,每天都在思索,每天都有发现,这就是他的青春期!多么熟悉啊,这是很多人的过去。如果他还活着,真想和他紧紧拥抱!刘海波说到一个细节,让我很有同感——在最后接触老卡的身体时,我也感到他肩胛部位还是软的,还有热量。此后,我反复问过人,如果一个人身体还是热的,还能从医学上判定他已经死了吗?
    两周以后的今天,看到他遗像的那一瞬间,我才彻底相信,他是死了。
    在认识他之前,他给我的印象,完全来自他的影评文字。一个网络上无所畏惧的斗士。他的思路或许让人感到不可捉摸,他的观点也是让人难以复制的。但可以确信无疑的是,他是个真诚的人,他在真诚地进行表达!你可以反对他的观点,但你必须尊重他敢于表达的勇气。在他那些灵光闪现的影评文字里,有一种非常可贵的独立精神。就是说,这个人的脑袋是长在自己脖子上,他在进行判断之前,并不会很势利地察看一下他人的眼色。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他要张扬什么,他要反对什么,都出于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一方面,这是因为老卡有这种灵性,有作独立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因为他是个有良知的人,他敢于发言,不会因为害怕失去什么利益而隐藏什么,忌讳什么。
   是啊,老卡也主张要讲策略,也常不无得意地传授他与外部世界周旋的经验,但他文字里的独立精神,却是深入骨髓的。
   张载有一句体现知识分子良知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千百年来,多少中国文人想做而做不到,只能在嘴上聊以自慰的话。
  老卡从不自称是个知识分子,但他却以自己呕心沥血写出的文字,在自觉地担负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他那些真诚的、善意的、充满忧患意识的文字,无时不在提醒我这个内心充满困惑和矛盾的人,逃避现实,远离矛盾,不应该是当代纪录片人、当代影评人的作为。
   永远怀念这个可敬的民间诗人,这个网络时代的斗士!
   天堂里如果有电影,演绎的是肯定还是人世间的一幕幕活剧。老卡肯定还在看着我们这些在仍然在尘世碾转、苦斗的人!
   愿我们能够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活得更精神一些,更纯粹一些!
   愿老卡的灵魂得到安息!
       4月15日,在卡夫卡•陆追思会上本拟发言,无语,后追记于此 黎小锋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