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介绍

2007-02-12 12:36:30   来自: 老片 (北京)
  [这个贴子最后由老片在 2007/02/12 08:51pm 第 1 次编辑]
  
  《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介绍
  片名:《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
  导演:施润玖
  时长:55分钟
  出品:中央电视台 上海电视台
  简介:在北京的市中心,有一片拥有400年历史的老居民区----什刹海地区。它的北面是鼓楼和钟楼,南面则是著名的北海公园,清代的皇家园林。
  随着市政规划的发展,这里成为了人们游览京城的旅游热点。现代化节奏越来越快,而老的传统生活却在慢慢消失。
  靖奎大爷,今年已是88岁的高龄了,却仍然每天上午骑着破旧的三轮车从景山西街出发,为住在这片地区的大都失去活动能力的老人们上门理发。
  靖大爷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从农村到北京当学徒。奋斗了十年之后,便在繁华的地安门大街上拥有了自己的理发店。解放以后,理发店被公私合营了,全家只能留下一人在店内工作。他把妻子留在店里,从此独自走街串巷,开始了上门服务。
  四十多年过去了,他还在工作。可是,他的主顾们却越来越少,每年都在死人,或老死,或病死。据靖大爷讲,已经有四百多人被他送走了。
  本片记录的是靖大爷仅存的十几位老主顾们与他的生活。这些老人从65岁到96岁不等,大都是普通的劳动者。理发,对他们来讲,就是他们现在晚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了。因为只有在这一时刻,他们是在享受生活。
  靖大爷说,等这些老人们走了,他也就要走了。
  纪录者的拍摄目的在于关注正在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中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明,以期给后人们留下点滴启示。
  
  

  在刚刚结束的第37届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参赛影片《剃头匠》引起轰动,最终获得了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孔雀奖。
  干净地离开这个世界
  电影《剃头匠》讲述的是一位老剃头匠“敬大爷”的故事:在北京的胡同里,一位老人走街串巷,几十年如一日为他的老主顾们服务。眼看老主顾们越来越少,剃头匠“敬大爷”开始感到了寂寞,免不了为自己的后事发愁。“敬大爷”从12岁学剃头,干了80多年,现在已经94岁了,孤身一人,仍然眼不花、手不抖,服务周到,深得老主顾们的喜爱。每天骑着三轮车上门给顾客理发,沿着一条单调平淡的轨迹生活……其实,这就是扮演“敬大爷”的靖奎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靖奎老人年近94岁,他有80多年的剃头经历,至今仍住在北京胡同的大杂院里,过着北京城里最普通也最平淡的生活。他经常上门为老主顾们剃头、聊天。如今,靖奎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干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打扰子女,不给他们添麻烦。
  靖奎老人经常骑着三轮车到老主顾家给他们剃头,每次只收5元钱,即使别人多给他也不会接受。回家后,他会拨弄自己那座每天慢五分钟的老座钟,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用随身携带的小梳子梳理自己的白发,因为靖奎老人希望每个人都是干干净净的。靖奎老人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他的老朋友,这是他一个人的秘密。他一面给老主顾剃头,一面观察人家的安排。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自己已经多年不照相了,至今还没有一张能够用作遗像的照片。于是,他开始悄悄地为自己准备。靖奎老人虽然生活俭朴,但是个十分讲究的人,他发现,拍一张令自己满意的照片竟很不容易,还有一身体面的中山装,以及殡仪馆的告别仪式要用的500字生平简介等等。
  对于靖奎这样的高龄老人来说,死亡的幽灵每天都会盯着他,但他却泰然自若,一丝不苟地继续着自己一如既往的生活。“每天晚上关了灯,一闭眼,还不知道第二天早上去了哪儿呢。”或许这是很多高龄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靖奎老人感到自己时日无多,给自己准备好了遗像与寿衣。为了照片上的自己体面些,他第一次自己给自己理了发。面对死亡,老人显得十分淡定,十分积极地过着每一天,做着每一件事。
  一生为人剃头
  靖奎老人的女儿说,她父亲10多岁前是北京顺义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的小孩,到北京北海后,从理发的小学徒到理发师傅,他一住就是80多年。出师后,靖奎到别的店里成了理发师傅,后来,他在地安门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他的顾客都很多。上个世纪40年代,靖奎已经同时开了两家店,他的理发技艺在岁月中越发精到,而性格和人生哲学也越发圆熟。“和大官聊天,不喜欢的不敢说,碰了钉子马上改,不然早吃亏了。”后来,他开始了走街过巷的理发生涯。此时的他已是满头银发,但他仍旧是偏分的分头,白得没有一根杂色。
  3年前,一位叫白枫的酒吧老板发现了一个老人,老人住在北海附近的一个小胡同里。他满头银发,脚蹬三轮车,带着剃头的家什,每天穿梭在后海、鼓楼、地安门、德胜门一带,他就是靖奎。于是,白枫跟随老人拍了50多个小时的DV,记录老人的工作和生活。后来,他将这50多个小时浓缩成一部50多分钟的纪录片。
  在80多年的理发生涯中,靖奎老人目睹了不同时代的人来人往,有达官贵人,有平民百姓;他手中剃刀下的发式经历了大辫子、半截刷子、平头、背头、分头、光头等;他手中数过的钞票也不下十几种。靖奎老人当年的理发店生意很好,在老北京非常有名,那时,一些官员、名角都是他的老主顾,有傅作义、梅兰芳以及清华、燕京的一些教授。可以说,靖奎老人当年可是个大红人。但他不势利,不论是当官的、名人,还是穷朋友,顾客来了,他都一样沏茶倒水,一样热情招待。如今,他照例清早出门,为安排好的老主顾逐个理发、剃头、刮脸、剪鼻须、按摩。
  演电影获大奖
  在剧组,善良、可亲的靖奎老人给人留下了两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个是他的敬业,一个是他的悟性。他对自己要求非常高,一闲下来就不辞辛苦地背台词,希望自己能在戏中有个很好的状态。他最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我怕给你们添麻烦。”靖奎老人的女儿说:“老人演的电影得奖后他很高兴。他没想到,晚年上了电视,还演了电影,这也是他剃头人生外的又一个意外收获吧。”影片的结尾是这样安排的,老人“敬大爷”精心地包好那座停了的老座钟,蹬着三轮车消失在胡同口……而生活中的靖奎老人,他那座几十年的老钟依然会走下去,他也会像这钟一样,平淡而又坚强地走完自己的人生路。
  (薛钢荐自《成都商报》丁跃忠、范学凤/文061218)
  

  

2007-02-13 01:24:14  新伟

  刚和朋友在Q上聊到这部纪录片,就发现了这个帖子.巧的很.
  

2007-04-18 20:25:18  胡书记在哪里

  剃头匠那个虚假造作,学生作业的毛病它全有
  

2007-04-18 22:17:53  帮主

  想也是。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