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视卡07-02:纪录时代 情怀和介入

2007-02-08 12:50:16   来自: kavkalu
  纪录不是侵入,这是我的纪录片原则。
  ―――卡夫卡·陆(KavkaLu)
  

  个人认为,主观的过度介入对于叙事本体而言是一种扭曲甚至是强奸,可是,任何拍摄都是主观的舍取,这种舍取有时候会让被拍摄者产生无限情绪化的放大,娄烨在《苏州河》里说过一句话: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在真实中,这可能吗?显然不可能,纪录片拍摄者的视角不可能不带有主观倾向而让观众深陷你的语境,成为无法判断的他者。
  当代艺术馆所放映的三部片子里,我更喜欢郭静、柯丁丁的作品,喜欢Frederick Wiseman的他们正符合了怀斯曼式的原则:“主要目的是反映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而不是以意识形态(ideology)的标准来把人类简单化”。所以,当一些观众觉得他的拖沓时我却在这缓慢推进里品味到人心的复杂性,那个女孩W的人生因为离异(这些孩子是亚文化和社会边缘化人群的主体,我们从郭静、柯丁丁的镜头里更多看到的是社工的无奈和精神引导的有限性。)而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和对于未来的影响。对于心灵的关注绝非一箪食、一瓢饮那么简单。如果说陈为军的《好死不如赖活着》促进了一个村落和一个集群的变化,那么,《盛夏的果实》将会促进青少年保护方式和以血亲为依托的中国式伦理的变化。
  顺带说一句,某报在放映会后的介绍在方式上是极其不妥的,建议该记者好好反思一下某些命题操作规范,学习一下法律常识。
  舒浩仑的《乡愁》在上海已经放映了三次,第一次是我们影视文献图书馆策划的《影像现场》上放的,接着多伦也做了一场,今次是上海当代艺术馆纪录片展演周的一部分,观众是比较踊跃的,甚至临时加开了一场。随着放映次数的增加,我却有了一些担心,我在我的推介文字里一再强调这是上海的私人影像记忆,舒浩仑导演在这部纪录片里有着强烈的主观情绪, 这种情绪最终影响了作为传达本身的客观性。当然,我们确实可以以散文诗的方式来认同他的影像,可作为人文记存的价值就打了折扣,个人认为,最大限度把视线等同摄影机,记存而不替观众断言,这是纪录片应该的克制之态。
  昨天放映结束后,郭静、柯丁丁、舒浩仑、黎小锋、廖薇和我凑在一起谈了这三部片子的感受,同时也谈了纪录片在未庄的立场和方法论。我很欣赏柯丁丁谈到的一个词:情怀。这个词表明了一种胸襟,一种处世之道,可说,而不可说!
  在中国有着多少如饥似渴的观众,他们想看到的是镜头的真实和历史客观的纪录,这需要纪录片的摄制者极大的克制,这太难了。无论是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的《影像现场》还是上海当代艺术馆的纪录片放映这些都是给这座浮华的城市留下一些感动,留下一些被强大盛世所忽视的东西,这些平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在星移斗转间因为影像而永恒。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2007-02-08 22:32:59  无尚光荣

  [这个贴子最后由无尚光荣在 2007/02/08 10:38pm 第 2 次编辑]
  
  引用:“如果说陈为军的《好死不如赖活着》促进了一个村落和一个集群的变化,那么,《盛夏的果实》将会促进青少年保护方式和以血亲为依托的中国式伦理的变化。”我觉得纪录片没有那么大的功能,除非在D的领导下全民学习此片。
  另外,怀斯曼的方式是科学的方式,是不具有人性的方法论。
  至于舒浩仑的片子,评论的非常恰当。我的朋友说得挺好:此人片子的风格,具有一个典型的上海小资情怀。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