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徐辛影像:《车厢》

2006-10-29 06:45:47   来自: 常忘了我是谁
  引述原文:
  《车厢》
  《车厢》是徐辛的一个小作品,只有18分钟。但它给了我们80分钟的遐想和沉思。
  
  闪亮的酒杯高高举起
  这酒里装满了情和义
  祝愿朋友吉祥如意
  祝愿朋友一帆风顺
  感谢生活
  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多么的欢乐多么的幸福
  让我们高声歌唱
  多么欢乐 多么的幸福
  让我们高声歌唱
  多么的欢乐多么的幸福
  在吉祥的日子里
  让我们放声歌唱吧
      (藏民牧歌)
  
  这是片中两三个藏族妇女所唱两段牧歌。在拥挤不堪、臭气烘天的春运列车上,有的人沉默,一言不发,他们是幸运者,有座位,似乎在思考着打工的艰辛和生活的残酷;有的人沉沉睡去,在列车的剧烈颠簸中偶尔睁开迷离的双眼,随即又睡去了;有几个孩子开始还做几个鬼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目光渐至呆滞,面孔的表情渐至僵化了;站在过道上的人们,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条件获得短暂的休憩,他们要从六朝古都南京站到天府之国——成都,麻木也不足以表达他们这种无奈的景况。
  这就是生活,像在黑夜缓慢行走的列车,寂寞而又沉闷。
  这就是生活,白森森的獠牙时隐时现。
  但他们,在1432次列车上的人们却在高声歌唱,他们在“感谢生活,感谢党,感谢毛主席”。记录影像似乎只应该客观地记录事件与真实,而不应当表达作者倾向性的观点。诚然,在这里,徐辛并非急于表达他的看法,即便是对残酷生活的认识,但是他的镜头却神奇般地说话了。他的镜头遭遇这样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时刻,在那样龌龊的环境呈现了那样的曼妙的歌舞。这是缓慢节奏中的异军突起,这是乏味生活的忽起波澜,这是平静叙事中的高潮,影像的巨大张力在瞬间得到了完美的释放。我相信,这个场景是上帝的馈赠——给予徐辛的一种鼓励,是生活的馈赠——给予我们沉思的镜像。
  记录片与剧情片相比,会黯淡一些,苍白一些。但《车厢》的简洁,短小,体现出的韵味,让我越来越觉得它是一首无韵的诗。也许这首诗的名字可以叫《感谢生活》。
  

2006-10-29 14:54:18  常忘了我是谁

  我看徐辛的《车厢》这个片子是2003年在平遥。放的是他剪辑过的5分钟的作品(原因是15个人合作的一个作品叫《2003公共空间》)。说实话 我看完还觉得这是个新华社的记者拍的呢。他让我想到了欣欣向荣的六七十年代的宣传片。我觉得这个短片相当的差,也许是剪得过吧。
  

2006-10-30 01:10:56  常忘了我是谁

  原文文字里面充斥着意义、形容、隐喻,猛往独立、地下、前卫里面靠,这是当下所谓独立电影所时髦的缩影。纪录片还是少用形容词的好。
  反对者请看《车厢》。我说的是文章的粉饰。片子还是非常质朴的。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