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人文纪录片《乡愁》上海首映暨舒浩仑导演见面会交流记录稿

2006-06-27 10:03:06   来自: kavkalu
  [这个贴子最后由kavkalu在 2006/06/27 07:24p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
  受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委托,作为《影视现场》策划人之一本人(卡夫卡·陆)主持了见面交流会
  

  参加今天交流活动的嘉宾有马宁(上影策划 ,电影《世界》制片人),2,陆杰(关注上海变迁的摄影家),3,陆元敏(长期纪录上海的摄影家)、4,美国REEL CHINA 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总策展人,张平杰,5,大中里的老住户代表卫金昌先生,
  参加研讨会的来宾还有刘海波博士(上大影视学院),罗西亚博士(曲阳文化馆副馆长),谢海涛(南都周刊),张明春(大连晚报),金珏(上海星期三报社),上海当代艺术家朱神刚等等
  卡夫卡·陆: 每一座城市都要发展,发展就会有一些我们记忆里的往事随着城市的变迁消失,大中里曾经留下过近代上海第一段移民的历史,而今天它就将完成历史的使命成为我们回忆的往昔。
  随着上海的城市发展很多城市建筑都会随变成新的地标,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纪录是一种文化责任,我呼吁大家拿起DV机和照相机留下自己生活环境的即时记忆,这些平凡的记存也许在将来某一天成为会成为城市、社会以及后人共同追忆的往事!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参赛片《妮娜的旅行》就是一个个人记忆还原成族群记忆的片子。
  陆杰:这个是一个很感动人的片子,是城市改造的记录,片子不是很宏大,但是内容丰富。从我的角度来看,摄影的最大功能就是记录。拍这样的纪录片要自己有自己的目标,不能只在意钱,想着怎么拿它卖钱。虽然我认识舒浩仑有点晚,从我看过的片子来说,我很喜欢这个片子。舒浩仑他把自己家的那张“底片”放大了。我真的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在自己生活的空间里去寻找。
  舒浩仑:是啊, 艺术创作是在自己身边,而不是跋山涉水嘛!
  提问:你片子里的“初恋”那段是搬演的吗?
  舒浩仑:是的
  提问:那小时候的那些电视节目展现呢?
  舒浩仑:是电视台里找的资料
  丁盈:一般人用图片来讲故事,而你是用镜头来讲述一个故事,而为什么这些片中的人物的表现回这样自然?
  舒浩仑:因为他们是我的亲人,不是演员。而我是完全融入到里面的,我们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了很多年,关系非常的密切。这样一种密切的关系其实既是一种互相的帮助,也是一种互相监视。有个记者问起我们的邻里关系,我可以举这么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石库门的房子在夏天是很热的,我家在前厢房,我们邻居在后厢房,如果夏天的晚上我们把门关了,后厢房是根本没有办法睡的。所以,我们以前就是把门都打开,让大家晚上可以睡的舒服。我们没有觉得这是什么付出,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是应该的。这些感人的东西,我很难从我生活的大中里、以及80年代以后再看到(注:这种没有个人私秘生活是农耕族群向城市文化进程里的一段,它只属于我们的祖辈,这种情感的共同记忆是社会学家应该研究的话题)。
  张平杰:曾经有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教授和我说上海有个舒浩仑有个新片子,我今天看了以后心情很复杂。我在纽约做推广纪录片的事情,上海现在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我是上海人,91年离开上海,7年后回来已经不认识了。舒浩仑将上海记录在自己的作品里,我觉得很有意思,曾经在美国肯德基州有个老镇子要拆,政府就请人培训摄影师去拍下来,作为文献存起来,后来成为了传统。再后来有个人叫SOMI的去云南宣传这个传统。住在上海的人能记录自己身边的变迁是太有意义的事情了。片子很细致,也很深入,每个角落都有“色”、“香”、“味”,外国人很喜欢这样(显示人文状态)的片子,因为报纸报道都是表现(宏观发展的),不够深入的,舒浩仑的片子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谢谢舒浩仑导演!
  (卡夫卡·陆:纪录片的意义在于没有主观判别的真实纪录,这种人文状态的记录将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记忆)
  提问:我们可以看的出,除了你之外,另外有一个摄影师是以外来人,外来者的身份参与记录片的,这是为什么?
  舒浩仑:我觉得在这个片子里,我必须进入画面,而不是保持一个假装的客观而躲在镜头之后,我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我一个人的话比较单调,多一个人的话,可以通过对话,或者我本能的诉说的欲望来带出更加多的信息,以及我们忽略了的东西。
  提问:影片拍摄了3代人,但是为什么对父辈的记录比较少?
  舒浩仑:父母现在都不住那里了,我在片子里身为拍摄,只是对根源的东西的记录。我也只是知道三十年代的时候奶奶他们来上海,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一住就是70多年之久。她总是说自己死也要死在大中里的房子里,很遗憾,我今天是要把奶奶和虞家阿婆请来的,但是他们骨折在医院,真的很遗憾。我请来了亮亮爸爸,片子里大家都看见了,这就是中国人的安平乐道,他们这代人,普通人的思想就是石库门里很多人的思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那我想我们就是和谐社会了。亮亮爸爸(老住户卫金昌先生)每天跑步、种花,就是很简单的自得其乐,他以前是手电筒厂的,呵呵,当时我们的手电筒都是从他这里拿来的,一样,我妈妈是护士,里弄里很多人打针就是我妈妈的事儿。
  马宁:看了这个片子我心里感到有很复杂的情绪。我没有搞过纪录片,但是我教过很多年的书,还做过电影的制片。相比较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以及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来说,我在你的纪录片里看到的更多的是种和谐的东西,我觉得很有趣,奶奶不能离开,也无能离开,住了几十年,但是依然在维护一种和谐。我感觉你并不是真正的进入这个片子,你是个外人,而整个纪录片是篇散文。也就是说舒浩伦的主观能动性很大,支配性很大。另外,在上海地区,在49年之前是个华丽的地方,是个充满租界,意识形态非常复杂的地方。政治的影响在片子中也有体现,但是导演还是尽量让片子不那么锋利,也就是维持一种和谐,偶尔有言语上的锋利,比如某口井曾经有人(……),但是真正锋利的东西不多。
  舒浩仑:小马哥说得好,这些东西我想表达,最大的是我要记录即将小时的乡里、家人、族……对大城市的人很缺故乡的感觉,现在的更年轻的一辈更没有了,因为家一直搬,我到读大学才离开大中里的。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要批判,是不是要尖锐,我很纯粹,我只是要拍我要的东西,我就着急着要把它拍下来。陆杰让我接着拍,拍摄(大中里所有变化的过程)。这是每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所以一我通过影像和声音来表现。
  刘海波博士(上大影视学院):马宁先生说不够批判,但是我觉得所有的风格都是在一个“愁”字上,所以我觉得并不需要从一个非常宏大的角度来进行批判。我们从前看类似的纪录片,大多是从一个大的角度方面入手,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部从一个人的私人记忆出发,而且是主观介入的片子,这是一种情绪。很多音乐,场景都能勾起我们的记忆,我也是1972年的,虽然我不是出生在上海。我觉得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很好。
  提问:我很喜欢这个片子,现在有些拍老房子,可能是感情色彩浓重了点,你蛮可取的是你穿插了老电影等素材,很幽默,我要问的是你有种愁绪,你有点对现代的恐慌吗?
  舒浩仑:我对亚洲国家的大发展一直觉得进入了一个误区。我去雅加达参加电影节都不想出宾馆,整个城市都交通堵塞,这已经不是现代化了,我对现在的亚洲国家的现代化很反感,其实社会进步太快不是种好事情,要回头审视的,不要等故乡没有了再后悔。
  提问:你表达的是乡愁,但是你有没有对观众的期许?你对新天地这种改造有什么期许和意见吗?
  舒浩仑:新天地绝对不是好样板,把文化和人都弄空,这个是盆景,这是我们对古镇什么的之类的保护都有误区,西塘这种地方要收门票,买卖一样的东西,感觉和麦当劳这样的店有是什么区别呢?活生生的地方变成了超市一样,把玩之后再抛弃,很让人痛心的。
  卡夫卡.陆:舒浩伦的情绪很正常,住在老屋里的人其实也是很想出去的,因为条件差,当然也有因为住久了的感情,政府也希望大家可以有好的居住环境,所以这是一个共同的离合的状态。在美国也一样,在发展中必定是要舍弃一些东西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在表现一种人的状态。石库门最早出现的20年代的时候是家庭殷实的人居住的,是那个时候社会上很多在洋行之类工作的人居住的。而后到了40、50年代的时候,开始变成了72家房客的状态。到了现在,石库门里居住的大多数是外来人员。所以说,我们必须往前看,所有的人都是过客,我们要做的只是缅怀。
  提问:你会跟踪再拍吗?
  舒浩仑:没有想好,也不知道。这东西再做参与度会很大,我不特别愿意再拍,因为我有情感障碍。我受不了(童年记忆的消失),我希望(记忆永远)存在。其他人对(问题)的看法,很复杂,当事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样,当然这是个严肃而复杂的问题,需要另找时间单聊。
  卡夫卡.陆:其实舒浩伦的情绪是一种记忆,但很多私人怀旧和真正住在里面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真实的介入,很多东西是过去了便不再的,石库门是一个代表,是一个记忆的载体。
  提问:最近流行怀旧,但是过去不一定都美好,我也不赞成石库门变成新天地。想问问你怎么处理现实和回忆?
  舒浩仑:欧洲的城市对建筑保护有很好的办法。,我们对城市改造放远目光,不要急功近利,我不是城市规划专家,所以也说不好。
  张平杰:谈纪录片和电影,其实他们的区别很大。纪录片保留的是文献,这样后人可以看历史。所以舒浩伦的个性化的记录家族、记忆等已经够了。不应该在记录片中表现一种指向性,也就是说太锋利不是很好,我们应该留一个公正客观的历史给后世。
  提问:你的片子有英文字母,它会参加比赛的对吗?它会可以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吗?有异族情趣在里面吗?问问亮亮爸爸(卫金昌先生)的感受!
  舒浩仑:我没有那么西化,我会送去国际影展,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不喜欢的人他们喜欢静态客观记录,我觉得没有意思。
  亮亮爸爸:我从小看浩仑长大,外婆叫他猪猪,我一直觉得他活络。我看这个片子觉得是真实的、生动的。上海人都是对这个有感情的,片名叫乡愁就切实的。老情怀嘛~看看72家房客,大城市人与人间的感情很柔和。片子嘛总归有缺点的,浩仑要再努力一定可以的很好的。
  提问:前面有人说片子没矛盾,其实我觉得片子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我是苏州人,苏州也一样在这样变迁着,我觉得新天地保留也对,你不要那么遗老遗少呢?
  舒浩仑:我个人对此有不同看法,以后再找时间和你交换意见
  观众:片子是有些忧愁,片子很缓慢的节奏,叙事是温情的回忆,是感动是温暖!
  舒浩仑:老卡说 “所有的人都是过客,所有的城都是过往,我们能做的只是缅怀或憧憬”。,我用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活动!
  (因为某些原因本人对于一些词句做了技术处理,希望嘉宾和提问者见谅)
  最后感谢所有的来宾和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朱屺瞻艺术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于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谢谢虹口图书馆为研讨会提供场地
  本次活动文字稿记录是舒浩仑导演的两位学生帮助完成,我代表影视现场策划组在此表示感谢。
  2006年6月27日 星期二 下午17时12分
  《影像现场》策划:卡夫卡·陆(Kavkalu)于云间,
  [/watermark]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