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公告]影像现场之上海人文纪录片《乡愁》放映暨舒浩仑导演恳谈会

2006-06-05 10:47:56   来自: kavkalu
  时间:2006年6月25日 周日 下午2:00– 5:30
  地点:乍浦路245号(虹口区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免费
  主办:上海市影视文献图书馆 朱屺瞻艺术馆
  协办:上海虹口区图书馆 北京现象工作室
  北京协调人:朱日坤
  上海策划人:武佳敏、Kavkalu、Nirvara
  

  
  家,是一间房子?还是一间房子里的人以及他们和周围邻人的关联。当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拔地而起的时候,它往昔的一些记忆就将被推土机深埋于地下,作为城市居民他们欢欣鼓舞于乔迁之喜,而作为影像留存就需要有人以平实、客观的心态留存一些城市里的记忆。
  只要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一定不会对《乡愁》里出现的石库门以及祖居于此的人们陌生,而对于改革开放后进入上海的新上海人而言,《乡愁》可以让你触摸到上海发展的脉络以及石库门文化真正的人文状态。
  作为一个开埠很早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它的文化多样性是别的城市所不具备的,要了解它就必须沉下心来去倾听和感受,舒浩仑导演的可贵是他自觉充当了这个城市的变迁的见证人。导演这样描绘他的拍摄心态:我觉得在记载历史的过程中,也在表述我个人的心路历程。那么,我们跟着他的镜头去感受石库门文化对于这个城市的意义。
  导演将纪录片定义为第一人称的纪录片——first person纪录片,作为摄像机本体而言其实永远是主观的,它代表着导演对于眼见的割舍,所以,聪明的导演用了两台摄像机来呈现主观和客观视野对于同一事物状态的不同表述,这种表述里有着导演自己对于这个家族历史的认知以及作为“观者”的游离,这种游离往往是带有思辩性的,它让奶奶成为叙事者也同时成为切入点的“客体”,这样的选择丰富了记录片的表现形式。
  作为策展人,我们看到了导演对于上海人文记忆的关注以及那份平易,在导演的访谈里我们看到了他对怀斯曼的敬意以及在国外留学的经历给他的记录片观留下的影响,导演认为:一个纪录片不仅是document the reality (纪录那种物质的真实),而且更应是reveal the truth(揭示真相)。
  为了配合《乡愁》放映和导演见面会,我们策划了一个重返大中里里的活动,回访片中出现的那些人以及对于大中里拆迁前进行最后的回眸。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邮箱报名联系,
  我们更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带动关于上海人文纪录片的拍摄,我们也正在策划一个《5分27秒》(5分27秒寓意来自于上海解放)的本土(上海)人文纪录片的计划,我们希望DV爱好者端起手中的摄像机拍摄一个长度为5分27秒的关于上海的短片,纪录你周遭的生活和你对于这个城市的认知,在明年5月通过专家和纪录片爱好者的评选颁发奖项(此活动还在协商中)
  工作邮箱:shanghaimovie@126.com
  或策划人邮箱:kavkalu1967@126.com
  策划人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上海《影像现场》策划组 2006.06.05
  

2006-06-10 14:49:27  kavkalu

  影像现场工作日志之《乡愁》三:在失去之前的选择
  题记:
  《乡愁》的意义决不仅仅因为他对旧城的回眸,它更直接的意义在于纪录了从20年代延续至今的石库门文化的变迁过程,据舒浩仑导演介绍,现在的大中里因为居民下一代的长大,除了留恋于此的老人更多是外来人员的借居,其实,这种状态是应该引起我们城市的社会学者关注的
  ――――卡夫卡·陆(KavkaLu)
  

  为了《乡愁》的诸多事情,我和勤勉的策划人小武兄弟在赤日炎炎的城市奔走……
  静安区作为中心城区正在迅速窜高,与之带来的就是老城的迅速消失,作为弄堂或者石库门长大的孩子大多数已经进入装修豪华的新居,一道铁门将昔日的亲如一家的邻里情阻隔在“猫眼之外”。
  我们无法跃过时代讨论“私密”的话题,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它的价值所在,当现在的孩子在网络上建立起庞大的虚拟友情,我们儿时在弄堂里的嬉闹和磕碰却成为集体主义的方法论,友情需要的是面对面的眼睛直觉。
  《乡愁》的意义决不仅仅因为他对旧城的回眸,它更直接的意义在于纪录了从20年代延续至今的石库门文化的变迁过程,据舒浩仑导演介绍,现在的大中里因为居民下一代的长大,除了留恋于此的老人更多是外来人员的借居,其实,这种状态是应该引起我们城市的社会学者关注的,在20年代随着远东城市上海经济文化因为(外国殖民以及一战后外国游资的大量涌入)时代的因素而充分发展,昔日在清末留洋的一代也在这个城市成为经济利益的受益者,由于对于外文和国外文化的了解他们大多数成为了一个新兴阶层:买办。而在传统中国的文化里乡土是永远无法割舍的,于是,他们就开始呼唤同乡来到上海,“一个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开始有了第一次的现代移民热潮,他们刚来上海的时候,就像舒浩仑爷爷那样在石库门里问二房东租借一个居室,寻得一个还算体面的安身之所。
  作为从石库门出来的孩子我深知上海石库门文化的复杂性和人员构成的多样性,从时间段来说20年代到孤岛是一个时期,孤岛到国民党接收是一个时期,内战爆发到公私合营是一个时期,公私合营到文革是一个时期,文革到1992是一个时期,1992到2000是一个时期。标注这么多时期的意义在于它是每一个时间段都是一个移民和石库门人员状况的拆解和再组合过程。
  所以,石库门文化的复杂性足以让我们从中挖掘出大量的城市电影的题材,那么在一个迷恋数码技术和古代江山美人影视的年代,就需要一些有心人自觉纪录他们眼中的城市,在将来每一天有导演意识到城市人文重要性的时候,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影像就会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民间记忆,舒浩仑的《乡愁》正在做着这样一件事情,那些耄耋老人的言谈里我们看到了乡土的认同,也让我们意识到作为移民城市上海的博大胸怀。
  作为上海的《影像现场》活动,我们更注重的是现场的这个概念,现场和在地以及介入有关,现代化的城市的成长必然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更多的大中里即将在这个城市记忆里消失,在这个冬天到来的时候你只能看见一堆瓦砾和行将走远的老人以及他们鲜活的历史,那么做个有心人吧,带着你的DV机以及你的慧眼,纪录这个城市,纪录属于你家族的民间史诗
  上海从来不是一个闭塞的城市,自1842年以来各路移民的进入和经济收入的不均等让这个城市变成了一个个地域文化的小世界,只要你有心你就能在其中发现太多的有趣和可爱的生活。
  从环境塑造上我们应该向拍摄过《人约黄昏》的陈逸飞先生学习,在人文认同上我们应该学习侯咏先生的方法论,这个城市没有一年半载的生活基础你想要了解纷繁复杂的人际和人文境遇对于石库门而言完全不可能,在这个城市有依靠道听途说和资料造就的知名女性小说家,也有雄心勃勃拍摄上海女性三部曲的前文艺片女性导演,可悲的是她们两人因为缺乏对于上海职员阶层(石库门文化的中流砥柱)的了解,拍出的、写出的往往是隔靴搔痒式的肤浅。
  (未完待续)
  卡夫卡·陆(Kavkalu)郑重申明:
  以上行文不代表《影像现场》策划组的观点,只是我个人的见解,文责自负!
  【附录:《乡愁》见面会资料】
  影像现场之上海人文纪录片《乡愁》放映暨舒浩仑导演恳谈会
  时间:2006年6月25日 周日 下午2:00– 5:30
  地点:乍浦路245号(虹口区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免费
  主办:上海市影视文献图书馆 朱屺瞻艺术馆
  协办:上海虹口区图书馆 北京现象工作室
  北京协调人:朱日坤
  上海策划人:武佳敏、Kavkalu、Nirvara
  感谢《DVD导刊》的帮助以及树老师的帮助
  现场口琴演奏:中国口琴音乐网站站长王锴
  邀请嘉宾:马宁(上影策划 ,《世界》制片人),2,陆杰(关注上海变迁的摄影家),3,陆元敏(纪录上海的摄影师)(名单还在增加)
  2006年6月10日 星期六 下午142时10分 阳光普照云间 寒鸦精舍
  《影像现场》策划:卡夫卡·陆(KavkaLu)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或shanghaimovie@126.com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