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你的乡愁,我的乡愁 舒浩仑之《乡愁》工作日志之二

2006-06-01 15:45:04   来自: kavkalu
  题记:
  起风了/鹰是黑色的灯/照亮灵魂
  ――――古马《西藏之灯》
  

  
  舒浩仑的《乡愁》是一部关于上海的私人影像记忆,记录了一个将要拆迁的静安区石库门小区大中里的当下和往昔,片中出现的人物都是和导演生活记忆息息相关的亲人和邻居,舒浩仑导演以平实的心态记录了作为宁波移民的祖孙三代在这个城市变迁过程里经历的一切,在这些耄耋老人的回忆里我们甚至可以感到我们自己的童年,这部记录片告诉了我们一个方法论,怎样在一个小的题材里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境遇。
  导演说过这样一段话:首先这个电影肯定是个人记忆,因为艺术本质是个人的,艺术的欣赏就是一个个人(群体)对另外一个个人通过其作品的解读。
  其实个人记忆的累加就会成为族群记忆,一个族群的迁移史也就是城市成长的过程,于是,自觉和不自觉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以影像作为介质留存其实也就完成了自己家族记忆的一个时间段的历史,同过去的族谱不同的是影像使得这样的记录变得生动和永恒,镜头里的世界或许会随着城市的成长而消失,然而,影像里的一切就像是彼岸的梦境,在你关注的那刻和你的心声共鸣。或许导演本身并没有注意到片中这栋老宅的一些有趣方面,比如阿婆的电水壶,比如隔壁老人非常随意的言论里看得到我们这个国家的开放和国家的亲和力。
  导演将纪录片定义为第一人称的纪录片——first peron 纪录片,作为摄像机本体而言其实永远是主观的,它代表着导演对于眼见的割舍,所以,聪明的导演用了两台摄像机来呈现主观和客观视野对于同一事物状态的不同表述,这种表述里有着导演自己对于这个家族历史的认知以及作为“观者”的游离,这种游离往往是带有思辩性的,它让奶奶成为叙事者也同时成为切入点的“客体”,这样的选择丰富了记录片的表现形式。
  作为策展人,我们看到了导演对于上海人文记忆的关注以及那份平易,在导演的访谈里我们看到了他对怀斯曼的敬意以及在国外留学的经历给他的记录片观留下的影响,导演认为:一个纪录片不仅是document the reality (纪录那种物质的真实),而且更应是reveal the truth(揭示真相)。
  在truth被展示的过程里,观众找到了自己的关注点成为新的truth的起点,所以,我们非常赞同导演回到现场的愿望并以最大的诚意帮助导演实现回到大中里放映记录片并加以记录的心愿,这个愿望相信在中旬就可以完成。
  我们期待上海的记录片爱好者以及市民加入到重返现场的活动,用你手中的相机、DV机记录下当下,它会成为你生命里的一次体验和一段美好回忆。
  具体主办方、协办方、后援单位、网络支援和传媒报道《影像现场》策划组都在积极协调中,我们会尽快告知观众。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参加,也希望您们一如既往的支持
  注:本文一些内容参考了北京现象工作室朱日坤和导演的访谈
  《影视现场》策划组 2005.06.01 下午22时10分
  执笔:卡夫卡•陆 
  工作邮箱:kavkalu1967@126.com或shanghaimovie@126.com
  策划人之一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2006-06-04 11:01:06  刘兵

  感觉这个活动挺有意思的,好象在合肥展映的时候现场就有人提出过类似的想法。另kavkalu兄,你题记当中引用的古马那句诗,我也在《读书》上看到了
  

2006-06-05 00:16:48  kavkalu

  俺也是《读书》上看来的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