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第三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和纪录片
2006-04-06 20:58:35 来自:
cocycocoa
今天看了部可怕的电影——《第三次世界大战》。
据说是美国05年的超级战争片,所以我以为一开始又是丢个突发的矛盾,然后一个什么邪恶组织要毁灭地球,美国某英雄和外国美女配合出生入死,最后一秒拆除核弹呢……结果我慢慢就傻了……
这是一部“纪录片”,而第三次世界大战在片中真的发生了……
影片是完全的典型纪录片模式,有解说词,有访谈,给人的感觉全是资料画面。如果抹去我对于1989年-1990年的世界历史认识,那我绝对会认为这是一部纪录片,而且是绝对真实的。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地球没有毁灭,而我看到的这部完完全全表象真实的纪录片中却都发生了。看完后,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我的记忆和获得的历史信息是不是都是假的?
当然,结果是这部电影是假的,也不是纪录片。而是一个建立在假象情节基础上的,但是手段完全是纪录片(还不是纪实性,也不是非职业的表演和摇晃的镜头),甚至我可以说,它比纪录片做得还像纪录片!导演将收集的大量的各种资料镜头用蒙太奇手法完全贴合了预定的情节(他几乎将手中收集的自彩色电影和彩色电视诞生以来所有的有关各国军队演习、事故、坦克、飞机、舰船、潜艇打靶等等等等的实拍镜头都奇迹地剪辑成一场非常逼真的世界大战,而且非军事资深人士根本看不出来),而解说词和演员扮演的访谈人物(演技之高简直可怕)用语言来传达具体的叙事信息给予画面意义。
片中70%的画面是真实的资料画面,一些只有资深军事迷才能看出来是表演的战斗画面也做了绝对完美的旧化处理,由演员扮演得虚拟的各国政要和真实的政治人物的新闻资料画面通过剪辑和画面质量做旧用蒙太奇剪辑让人感觉到他们出现在同一个时空,并在共同推动着虚拟的情节。
比如联合国开会一场,先是一个看不清具体人脸的大全景真实资料画面,同时画面延续,由演员扮演的苏联外长的话音先入几秒,再切到这个演员扮演的苏联外长的虚构画面,他的发言一结束,穿插进各国外长的反应镜头,我看到了中国外长钱其琛,这个反应镜头于是肯定是从某次联合国会议的资料画面中扒下来放在这里的。而刚才演员其实也是在拍摄时真正在当年联合国开资料镜头那场会的地方表演的,或者就是美工做了一个一样的景。于是仿真实的虚构画面和真实资料画面被逻辑地剪辑在了一起,再加上由解说词和访谈构成的整体叙事的导向,观众就真的会认为包括我们中国的外长在内的各国政要曾真的和这位假的苏联外长还有假的美国外长开过这么一次讨论是否开战的联合国会议。
在这样的一种制作策略的作用下,影片通过仿佛却有其事似的解说词(极度严谨),还有由演员扮演的苏联总统(影片设计戈尔巴乔夫被强硬派推翻。而且所有扮演的政治人物的名字是虚拟的)苏联外长美国国务卿、东德陆军司令、西德陆军司令、东德一个自由主义青年、西德一个女市民等人的访谈,还有若干个群众演员逼真的街头采访;另外还用了真实的资料中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老布什总统一些在柏林墙风波中的谈话,以及很多在此危机中街头群众的真实采访。让我们把这些巧妙混合在一起的叙事话语镜头(扮演占多数,真实资料占少数)和精心剪辑的非叙事镜头(扮演占少数,真实资料占多数)在大脑中形成综合的观看体验——于是,虚假的真实感,而且是理性层面的真实感产生了!
了解历史真相的观众在观看中被影片纪录片的外在形式和表象真实的内容所欺骗了,产生了真实感。同时不断地否定这种判断,因为之前的记忆截然相反。影片赋予观众的表象真实和观众被现实生活赋予的真实认知产生了最激烈的心理矛盾。而这种做到极致的矛盾正是导演想要的。在这种体验之后,观众等于目睹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母亲在自己出生前被杀死的纪录片,他们知道这是假的,那么看完这部母亲被杀的纪录片后观众心里对于现实中活着的自己母亲是怎么想的呢?
这就是影片的目的。
美国人太富于挑战,他们用这部电影彻底摧毁了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标准,宣告了就连纪录片的表象真实也是虚伪的,同时也动摇了剧情片的创作模式。虚构元素与非虚构元素交织的一部虚构影片,模糊了虚构电影(剧情片)和非虚构电影(纪录片)之间严格的界限。这种尝试几乎摧毁了我对纪录片的信任与认识,当然它也给了我们基于思想废墟上的新思考——
纪录片的真实本身是个伪命题,真实只存在于生活中,这个是理论界公认的。而通过纪录片中的表象真实体现的现实真实在很大程度声依靠着编导的良心是可以实现的,但不是绝对的。纪录片其实只是某种程度上编导的游戏,取决于他想不想玩。还有一点,这类历史类纪录片其实是一个“泛文本”产物,除了影片声画系统构成的文本外,还基于受众已有的集体记忆文本,是一个影片声画系统内文本和受众集体记忆文本的共谋产品。而这部《第三次世界大战》正是一个影片声画系统文本和受众集体记忆形成悖论的“泛文本”产物。
本文版权归张珂所有
发表于张珂个人博客
http://www.blogcn.com/user42/cocycocoa/index.html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6-04-07 23:44:37
行天女巫
貌似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是很多人都喜欢讨论的一个东西,一个老师曾经花了两堂课来讲这个,最后得出结论说只要具有真实感就可以算是纪录片的真实,这一点我个人是比较同意的,不过总觉得讨论这个问题好象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因为有许多片子已经没法严格地确定到底算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了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据说是美国05年的超级战争片,所以我以为一开始又是丢个突发的矛盾,然后一个什么邪恶组织要毁灭地球,美国某英雄和外国美女配合出生入死,最后一秒拆除核弹呢……结果我慢慢就傻了……
这是一部“纪录片”,而第三次世界大战在片中真的发生了……
影片是完全的典型纪录片模式,有解说词,有访谈,给人的感觉全是资料画面。如果抹去我对于1989年-1990年的世界历史认识,那我绝对会认为这是一部纪录片,而且是绝对真实的。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地球没有毁灭,而我看到的这部完完全全表象真实的纪录片中却都发生了。看完后,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我的记忆和获得的历史信息是不是都是假的?
当然,结果是这部电影是假的,也不是纪录片。而是一个建立在假象情节基础上的,但是手段完全是纪录片(还不是纪实性,也不是非职业的表演和摇晃的镜头),甚至我可以说,它比纪录片做得还像纪录片!导演将收集的大量的各种资料镜头用蒙太奇手法完全贴合了预定的情节(他几乎将手中收集的自彩色电影和彩色电视诞生以来所有的有关各国军队演习、事故、坦克、飞机、舰船、潜艇打靶等等等等的实拍镜头都奇迹地剪辑成一场非常逼真的世界大战,而且非军事资深人士根本看不出来),而解说词和演员扮演的访谈人物(演技之高简直可怕)用语言来传达具体的叙事信息给予画面意义。
片中70%的画面是真实的资料画面,一些只有资深军事迷才能看出来是表演的战斗画面也做了绝对完美的旧化处理,由演员扮演得虚拟的各国政要和真实的政治人物的新闻资料画面通过剪辑和画面质量做旧用蒙太奇剪辑让人感觉到他们出现在同一个时空,并在共同推动着虚拟的情节。
比如联合国开会一场,先是一个看不清具体人脸的大全景真实资料画面,同时画面延续,由演员扮演的苏联外长的话音先入几秒,再切到这个演员扮演的苏联外长的虚构画面,他的发言一结束,穿插进各国外长的反应镜头,我看到了中国外长钱其琛,这个反应镜头于是肯定是从某次联合国会议的资料画面中扒下来放在这里的。而刚才演员其实也是在拍摄时真正在当年联合国开资料镜头那场会的地方表演的,或者就是美工做了一个一样的景。于是仿真实的虚构画面和真实资料画面被逻辑地剪辑在了一起,再加上由解说词和访谈构成的整体叙事的导向,观众就真的会认为包括我们中国的外长在内的各国政要曾真的和这位假的苏联外长还有假的美国外长开过这么一次讨论是否开战的联合国会议。
在这样的一种制作策略的作用下,影片通过仿佛却有其事似的解说词(极度严谨),还有由演员扮演的苏联总统(影片设计戈尔巴乔夫被强硬派推翻。而且所有扮演的政治人物的名字是虚拟的)苏联外长美国国务卿、东德陆军司令、西德陆军司令、东德一个自由主义青年、西德一个女市民等人的访谈,还有若干个群众演员逼真的街头采访;另外还用了真实的资料中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老布什总统一些在柏林墙风波中的谈话,以及很多在此危机中街头群众的真实采访。让我们把这些巧妙混合在一起的叙事话语镜头(扮演占多数,真实资料占少数)和精心剪辑的非叙事镜头(扮演占少数,真实资料占多数)在大脑中形成综合的观看体验——于是,虚假的真实感,而且是理性层面的真实感产生了!
了解历史真相的观众在观看中被影片纪录片的外在形式和表象真实的内容所欺骗了,产生了真实感。同时不断地否定这种判断,因为之前的记忆截然相反。影片赋予观众的表象真实和观众被现实生活赋予的真实认知产生了最激烈的心理矛盾。而这种做到极致的矛盾正是导演想要的。在这种体验之后,观众等于目睹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母亲在自己出生前被杀死的纪录片,他们知道这是假的,那么看完这部母亲被杀的纪录片后观众心里对于现实中活着的自己母亲是怎么想的呢?
这就是影片的目的。
美国人太富于挑战,他们用这部电影彻底摧毁了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标准,宣告了就连纪录片的表象真实也是虚伪的,同时也动摇了剧情片的创作模式。虚构元素与非虚构元素交织的一部虚构影片,模糊了虚构电影(剧情片)和非虚构电影(纪录片)之间严格的界限。这种尝试几乎摧毁了我对纪录片的信任与认识,当然它也给了我们基于思想废墟上的新思考——
纪录片的真实本身是个伪命题,真实只存在于生活中,这个是理论界公认的。而通过纪录片中的表象真实体现的现实真实在很大程度声依靠着编导的良心是可以实现的,但不是绝对的。纪录片其实只是某种程度上编导的游戏,取决于他想不想玩。还有一点,这类历史类纪录片其实是一个“泛文本”产物,除了影片声画系统构成的文本外,还基于受众已有的集体记忆文本,是一个影片声画系统内文本和受众集体记忆文本的共谋产品。而这部《第三次世界大战》正是一个影片声画系统文本和受众集体记忆形成悖论的“泛文本”产物。
本文版权归张珂所有
发表于张珂个人博客http://www.blogcn.com/user42/cocycocoa/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