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好死不如赖活着

2006-03-17 10:53:39   来自: ly884
  [watermark]  
  
   最早时读陈为军的拍摄笔记,关于艾滋病病人的描述,他如何在因缘际会下结识这些病人,如何会有机会去拍这样的一部纪录片,还讲到片中那些,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的情景时,我的心是暖的,软的,我有种看公益广告,看报纸新闻,或是一般电视纪录片的感觉,那应该是一种非常短期的情感反应,因为我知道我只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注入自己的感情,加入自己的习惯想象,而一回头,一分散注意力,情绪可能就完全跳到别的地方去了。然而,当我看到这部《好死不如赖活着》(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的纪录片时,我的心凉极了,死亡在影像中,没有得到任何的修饰,它游荡在女主人雷妹那张,因为无力赶跑苍蝇,而被叮满的脸上,洋溢在刚会走路的小儿子马占槽,跌跌撞撞不知走向何方的身影中,驻留在男主人马深义面临死亡、面对家庭重担时的那份无奈与坚持中……看到那些生活片断,看到他们的对话,我突然明白,马深义在被陈为军问到,是否介意拍这样一部纪录片时,为什么会一口答应,因为他们太需要与外界沟通,太需要述说了。当绝大多数的人,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死神一样,这种被隔绝的感觉,可能比身体的痛苦来得更有摧毁性,所以当陈为军和他的摄像机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在雷妹死亡的那个夜晚时,镜头前的病人还是被这种关注所感染。
   陈为军拍摄的素材有40多个小时,最后剪成了80分钟,如何取舍,剪成怎样一个结构,这对于纪录片制作者,同样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电视台工作的陈为军起初还是习惯性地想往故事性的路子上靠,想在画面的衔接上处理得更为顺畅,合理一些。但不久,他就发现,这样的思路做不下去了,于是最后他将片子,以农历的节气分为几个部分,夏至到大暑是天气最狂躁的一段时间,马深义的情绪也特别不稳定,因为雷妹躺在那儿,时时刻刻在刺激他,预示着他的未来;雷妹,一个默默无知的农妇,是死在霜降,草本植物的大限;而到春节,感觉上已经是相当平和的一家人,马占槽学会走路了,马妞也开始知道她妈妈的病……这部纪录片还参加了美国圣丹斯电影节,2003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国外有十来家电视台播了这个片子,包括美国的HBO和英国的BBC。2004年5月,获得了第63届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
   观看此片时,我感觉到一种震动,一种对于死亡的恐惧,我不能说很能体会艾滋病病人濒临死亡的感受,但至少能让我更为直接地想想活着的意义。就在看纪录片的前一晚,我在报纸上了解到,我曾就读过的高中,有一个女生因为学习压力而服毒自杀了,而作为一个过来人,学校老师与教育部门的一些言论,更是让我心寒,而这种寒冷延伸进《好死不如赖活着》,我意识到身边有着太多的事情和人物,需要你去关注与关怀,而不仅仅是到了生存与死亡的最后关头。
  
[/watermark]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