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吴文光:小川绅介
2005-12-27 15:03:40 来自:
刘兵
[这个贴子最后由狙在 2005/12/27 11:10pm 第 1 次编辑]
(虽然是吴的老文章,但没看过和感兴趣还可以再看看)
吴文光:小川绅介
小川绅介年轻时在电影公司做导演助理,后发现自己对纪录片情有独钟,便开始纪
录片制作,1966年完成第一部长纪录片作品《青年之海》,时年已31岁。次年,小川开
始拍摄标志其纪录片光辉生涯的作品《三里塚》。1966年日本东京郊区的三里冢一带爆
发了当地农民反抗为修建成田机场强占耕地的活动,1967年小川即带摄制组进到三里塚
,开始了持续11年的“三里塚”拍摄,以后成片7部、共16个小时的片子,其中以《三里
塚:第二道防线的人们》为纪录片史上的经典之作。德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乌里希·格雷
戈尔在其所著《世界电影史》里,论述到1960年以来的日本电影时说,日本的纪录片“
首先应提及的是小川绅介拍摄的一组报道多年的反对建立成田机场斗争的纪录片《三里
塚》”,“这套影片中最杰出的也许要算《第二道防线的人们》,其现实性达到迄今为
止一般政治纪录片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具有古典武士戏剧的水平。”
以后20年时间,小川绅介陆续制作了以《古屋敷村》为代表的八部纪录片作品,其
视角仍一贯关注乡土农民。小川坚持“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为自己信条,其制作
片子过程以“尽可能呆在现场”最为著名,不少部片子拍摄时间常在三、五年。
小川一生除致力于纪录片制作外,还为推广纪录片不遗余力,最为人称道的是其每
制作完一部片子,都将携带作品到拍摄地和其它地方为人们免费放映。1989年,小川在
其纪录片制作基地山形当地市政机构帮助下,创办了亚洲至今为止唯一的国际纪录片电
影节? 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小川绅介1992年因病去世,终年57岁。其一生贫困,身后留下的遗产是21部作品和
一些摄影器材。
看小川纪录片《三里塚:第二道防线的人们》
——吴文光
95年十月,在日本的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见到洋子女士,她给我看了一盘录像带
,内容是小川绅介生前在他的工作室和几个中国电影人的谈话,其中有我。我当然没有
忘记这是五年前的事,地点是东京小川的工作室,那是我第一次面晤久仰的日本纪录片
制作人小川绅介先生,谈话是在看了他的纪录片《第二要塞的农民》之后。
小川绅介
第一次知道小川绅介这个名字应该更早些,是80年代中期在德国人乌里希.格雷戈尔
所著《世界电影史》里,著者论述到“1960年以来的日本电影”时说,日本的纪录片“
首先应提及的是小川绅介拍摄的一组报道多年的反对建立成田机场斗争的纪录片《三里
冢》”,“这套影片中最杰出的也许要算《第二要塞的农民》,其现实性达到了迄今为
止一般政治纪录片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具有古典武士戏剧的水平”。这些高度概括的史
料性的文字,肯定没办法写出小川绅介这个活的人和他活着的电影,仅仅是名字,就像
出现在同一本书里的另外数百名导演的名字一样,他们都成为卡片,夹在电影史的档案
袋里。
91年的这一天,在小川的工作室,卡片变成银幕上活着的《第二要塞的农民》。影
片是黑白,长度两小时,内容是60年代末“三里冢”的村民们反对为修建东京成田机场
让他们迁移的抗争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纪录片,无解说,无配乐,三或四分
钟左右的长镜头特别多,坐在银幕前感觉像是身在20年前的那个现场,目击着当时人和
事在怎样进行和发生。
其中:一个农妇和她的女儿在强行驱赶者来临之前,坐在地上,旁边是一棵树,她
们在相互用铁链把自己锁在树干上。雨飘着,周围不断有乱哄哄的脚窜来窜去,母女俩
面色平静。女儿说:很冷啊。母亲把一件衣服披在女儿身上。看片到这里,我忍不住眼
睛潮湿。另一个段落是画面里一边是一个农妇,一边是一排头戴钢盔、手持盾牌的警察
。农妇对警察说,你们回去吧。你们知道吗,这是我们住了好多年的地方,我们不能离
开。你们知道吗?农妇重重复复地说着这些话,警察沉默不语。这个镜头也是一动不动
持续了四分多钟。
那天看片,和田壮壮同班同学的彭小莲也在场,她是拍故事片出身,正在美国读电
影,她看着银幕上的英文字幕为在场的其他中国观者念出中文,农妇后面的话她因为声
音哽咽而念不下去。在这些个完整保留的真实现场空间里,有肉和钢铁、热忱和冰冷、
语言和沉默、希望和无奈的对峙,其中可以读出太多太多的涵义。我想象不出使用镜头
反复切换,或者推进特写等等什么样的技巧可以达到这样的份量。
我自己和很多人一样爱看故事片,但我看故事片的经验里从未获得过像小川纪录片
里的那种震撼。我看故事片,知道那是虚拟的现场,编剧和导演们把他们的理解和想象
编织成一个个场面,那是场景而非现场。我认为的优秀的剧情片是在创造我们想象之外
的另一种生活,或者说是另一种真实,它是我们的经验之外却在体验之内的另一种残酷
的真实。但是,故事片愈来愈堕落的今天,我宁愿去看纪录片,尤其像小川的纪录片,
他始终“在场”的镜头之眼,完整呈现出他所目击到的真实现场,这种现场是不可复制
和还原的,20年后它依然是现场,是历史的现场。
以后,还是在小川的工作室和小川有过几次单独谈话,记得他比较多的谈到说“纪
录片的第一要素是时间”。这个“时间”,就是拍摄人在现场实际工作的时间单元,它
决定了所记录的内容和含金量。我经常和一些同行一起谈某部片子的失憾之处时爱说,
镜头不在场。小川说,碰到这种时候,他恨不得跳楼。“不想跳楼”的小川在拍他的纪
录片《三里塚》时,带着拍摄人马住进了这个叫三里冢的村子。当时是1967年,这个村
子里的人保卫自己土地的抗争活动一直持续到1972年,五年时间里,小川的镜头一直“
呆在那儿”,完成了《三里塚》这套被电影史家称作的“具有记录史的纪录片”,《第
二要塞的农民》是其中一部。
再回想五年前第一次看《三里塚:第二道防线的人们》,是一种在荒漠里行走多日
,终于发现高山却仰而望止的感觉,心情是既狂喜又沮丧。那一年,我做完《流浪北京
》一年多,正是迷惘空虚之中,看了小川的纪录片,狂喜自己终于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纪
录片的努力方向,暗想奋斗若干年,可以干出点名堂,但如今五年过去,小川这样的人
还是像座大山横亘在面前。忍不住想,像小川这样拍纪录片的人,也许你真的无法逾越
他,一辈子只能望其项背。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5-12-28 16:46:46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那一年,我做完《流浪北京》一年多,正是迷惘空虚之中,看了小川的纪录片,狂喜自己终于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的努力方向,暗想奋斗若干年,可以干出点名堂,但如今五年过去,小川这样的人还是像座大山横亘在面前。忍不住想,像小川这样拍纪录片的人,也许你真的无法逾越他,一辈子只能望其项背。 "
我是看了<流浪北京>和<铁西区>后开始我的记录片行动的.这两座大山也横亘在我面前,虽然不是高的不可测,但是也够人爬上一阵子!!!!
2006-12-18 01:48:37
帮主
党在自己面前的是你自己的眼睛,不是别人。要知道对大师的仰视,就是对背后面的孙子们鞠躬。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虽然是吴的老文章,但没看过和感兴趣还可以再看看)
吴文光:小川绅介
小川绅介年轻时在电影公司做导演助理,后发现自己对纪录片情有独钟,便开始纪
录片制作,1966年完成第一部长纪录片作品《青年之海》,时年已31岁。次年,小川开
始拍摄标志其纪录片光辉生涯的作品《三里塚》。1966年日本东京郊区的三里冢一带爆
发了当地农民反抗为修建成田机场强占耕地的活动,1967年小川即带摄制组进到三里塚
,开始了持续11年的“三里塚”拍摄,以后成片7部、共16个小时的片子,其中以《三里
塚:第二道防线的人们》为纪录片史上的经典之作。德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乌里希·格雷
戈尔在其所著《世界电影史》里,论述到1960年以来的日本电影时说,日本的纪录片“
首先应提及的是小川绅介拍摄的一组报道多年的反对建立成田机场斗争的纪录片《三里
塚》”,“这套影片中最杰出的也许要算《第二道防线的人们》,其现实性达到迄今为
止一般政治纪录片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具有古典武士戏剧的水平。”
以后20年时间,小川绅介陆续制作了以《古屋敷村》为代表的八部纪录片作品,其
视角仍一贯关注乡土农民。小川坚持“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为自己信条,其制作
片子过程以“尽可能呆在现场”最为著名,不少部片子拍摄时间常在三、五年。
小川一生除致力于纪录片制作外,还为推广纪录片不遗余力,最为人称道的是其每
制作完一部片子,都将携带作品到拍摄地和其它地方为人们免费放映。1989年,小川在
其纪录片制作基地山形当地市政机构帮助下,创办了亚洲至今为止唯一的国际纪录片电
影节? 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小川绅介1992年因病去世,终年57岁。其一生贫困,身后留下的遗产是21部作品和
一些摄影器材。
看小川纪录片《三里塚:第二道防线的人们》
——吴文光
95年十月,在日本的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见到洋子女士,她给我看了一盘录像带
,内容是小川绅介生前在他的工作室和几个中国电影人的谈话,其中有我。我当然没有
忘记这是五年前的事,地点是东京小川的工作室,那是我第一次面晤久仰的日本纪录片
制作人小川绅介先生,谈话是在看了他的纪录片《第二要塞的农民》之后。
小川绅介
第一次知道小川绅介这个名字应该更早些,是80年代中期在德国人乌里希.格雷戈尔
所著《世界电影史》里,著者论述到“1960年以来的日本电影”时说,日本的纪录片“
首先应提及的是小川绅介拍摄的一组报道多年的反对建立成田机场斗争的纪录片《三里
冢》”,“这套影片中最杰出的也许要算《第二要塞的农民》,其现实性达到了迄今为
止一般政治纪录片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具有古典武士戏剧的水平”。这些高度概括的史
料性的文字,肯定没办法写出小川绅介这个活的人和他活着的电影,仅仅是名字,就像
出现在同一本书里的另外数百名导演的名字一样,他们都成为卡片,夹在电影史的档案
袋里。
91年的这一天,在小川的工作室,卡片变成银幕上活着的《第二要塞的农民》。影
片是黑白,长度两小时,内容是60年代末“三里冢”的村民们反对为修建东京成田机场
让他们迁移的抗争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纪录片,无解说,无配乐,三或四分
钟左右的长镜头特别多,坐在银幕前感觉像是身在20年前的那个现场,目击着当时人和
事在怎样进行和发生。
其中:一个农妇和她的女儿在强行驱赶者来临之前,坐在地上,旁边是一棵树,她
们在相互用铁链把自己锁在树干上。雨飘着,周围不断有乱哄哄的脚窜来窜去,母女俩
面色平静。女儿说:很冷啊。母亲把一件衣服披在女儿身上。看片到这里,我忍不住眼
睛潮湿。另一个段落是画面里一边是一个农妇,一边是一排头戴钢盔、手持盾牌的警察
。农妇对警察说,你们回去吧。你们知道吗,这是我们住了好多年的地方,我们不能离
开。你们知道吗?农妇重重复复地说着这些话,警察沉默不语。这个镜头也是一动不动
持续了四分多钟。
那天看片,和田壮壮同班同学的彭小莲也在场,她是拍故事片出身,正在美国读电
影,她看着银幕上的英文字幕为在场的其他中国观者念出中文,农妇后面的话她因为声
音哽咽而念不下去。在这些个完整保留的真实现场空间里,有肉和钢铁、热忱和冰冷、
语言和沉默、希望和无奈的对峙,其中可以读出太多太多的涵义。我想象不出使用镜头
反复切换,或者推进特写等等什么样的技巧可以达到这样的份量。
我自己和很多人一样爱看故事片,但我看故事片的经验里从未获得过像小川纪录片
里的那种震撼。我看故事片,知道那是虚拟的现场,编剧和导演们把他们的理解和想象
编织成一个个场面,那是场景而非现场。我认为的优秀的剧情片是在创造我们想象之外
的另一种生活,或者说是另一种真实,它是我们的经验之外却在体验之内的另一种残酷
的真实。但是,故事片愈来愈堕落的今天,我宁愿去看纪录片,尤其像小川的纪录片,
他始终“在场”的镜头之眼,完整呈现出他所目击到的真实现场,这种现场是不可复制
和还原的,20年后它依然是现场,是历史的现场。
以后,还是在小川的工作室和小川有过几次单独谈话,记得他比较多的谈到说“纪
录片的第一要素是时间”。这个“时间”,就是拍摄人在现场实际工作的时间单元,它
决定了所记录的内容和含金量。我经常和一些同行一起谈某部片子的失憾之处时爱说,
镜头不在场。小川说,碰到这种时候,他恨不得跳楼。“不想跳楼”的小川在拍他的纪
录片《三里塚》时,带着拍摄人马住进了这个叫三里冢的村子。当时是1967年,这个村
子里的人保卫自己土地的抗争活动一直持续到1972年,五年时间里,小川的镜头一直“
呆在那儿”,完成了《三里塚》这套被电影史家称作的“具有记录史的纪录片”,《第
二要塞的农民》是其中一部。
再回想五年前第一次看《三里塚:第二道防线的人们》,是一种在荒漠里行走多日
,终于发现高山却仰而望止的感觉,心情是既狂喜又沮丧。那一年,我做完《流浪北京
》一年多,正是迷惘空虚之中,看了小川的纪录片,狂喜自己终于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纪
录片的努力方向,暗想奋斗若干年,可以干出点名堂,但如今五年过去,小川这样的人
还是像座大山横亘在面前。忍不住想,像小川这样拍纪录片的人,也许你真的无法逾越
他,一辈子只能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