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和结尾的镜头感觉都很好啊,就是不知道访谈部分处理得如何,期待可以看到
《卖书者说》:一个人的时代

2005-08-27 14:18:08 刘兵

2005-09-29 18:08:50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在我这里还有一盘碟,我在湖南。以后技术上攻克了难关之后就发到网上,现在出了点问题。
《我想去北京》
《T179》
《开学了》
记录片真是好东西啊,要是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我愿意为之奉献一辈子!!!
《我想去北京》
《T179》
《开学了》
记录片真是好东西啊,要是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我愿意为之奉献一辈子!!!
我自小爱书。不管在哪里生活,我都先和那里的卖书的混熟。片子中拍的卖书者叫孙明夫,三年前我在他店里卖书时与他讨价还价,逼他说出了自己家的境况不好,而且腿不方便,还让我看了他做午餐的两个从家里带的小馒头。这些对我的神经有些触动,最让我欣赏他的是他把在小县城最赚钱的言情,武侠书放在柜台的最下面一层,甚至是地上。县城里其他的小书店除了专门赚学生钱的那几个没有像他这么卖书的。
他买书的地方叫西关街市场。小时候那里是商业中心,那里有最好玩的玩具卖,有最美丽的衣服卖,有数不清的美女,反正人多商品也多。那时候进城不逛逛西关街那真是白进城了。后来,西关街和国营百货大楼里的女营业员一样衰老,甚至要消失。各种超市,购物广场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西关街彻底衰落。《卖书者说》纪录的就是这条街。
本来我想给片子命名为《西关街中厅17号》,后来觉得有些不太感性,就让它叫《卖书者说》,这样显得我比较有文化,学过《捕蛇者说》,有中学文凭。
片头是轰鸣的军用直升机队,有十几架,从县城的一条大路上空飞过。有个这样的画面,屏幕上半部分是灰蒙蒙的天,飞机在飞,下面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筑,也就是西关街市场的东大门。小商贩很少有看飞机的,即使它们的声音那么大。拍摄这个镜头的时候我有说不出的兴奋,我突然就感觉到这就是我曾经思考过积累过的有关电影的东西,关于变化,碰撞,或者说就是这么一种让人莫名其妙的激动的现状。我把这个镜头作为全片的开头,大环境小环境全出来了,这是我最满意的镜头。还有,逆光拍摄的路旁的柳树也像一个符号。
之后是一段长镜头的纪录,语言说不明白这一段。
在后面的访谈中,孙明夫道出了很多往事,有辛酸也有光荣,还有两个美妙的小故事,这对从小喜欢故事的我来说又是一笔飞来的财富。他娓娓道出了他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中的他。从修水库受伤,到去湖北洪湖治病,还有瘫痪八年,自学美术,婚姻破裂,一贫如洗……他前半生基本上都是在很无奈的情况下过来的,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生活的渴求,希望。在访谈过程中,几个顾客还有孙明夫的老同学的出现使片子更完整。拍摄的过程基本都是偷拍,我不能影响他的生意。他的老同学说了一些电视上不让说的话,我实在不舍得删,我还是尊重了事实和真正的民间话语权。在权力和自由面前,我选择自由。在做字幕的时候我还是做了一些处理,毕竟有些人对政治敏感的过敏。还有几个顾客,我从素材中选了有代表性的两个,他们为片子增加了悲凉的黑色幽默感。“采访证?我那里有个贵宾证。”
片子结尾是昌邑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一座叫做朝晖的雕塑,它的脚下是川流不息的车,右边是一个巨大的福利彩票的牌子,福利二字被树叶挡住,只剩下彩票。
这是我第一次拍大片,64分钟,对我来说真的是大片了。这是在资金和设备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拍的,也许能支撑我做下去的就是对电影的爱,当然,仅仅凭一腔热情是不会做好纪录片的。《卖书者说》中也有很多缺憾,但是就让他那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