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梦想万岁 流浪北京
2005-06-09 09:44:54 来自:
四化大墙
知道吴文光和他的代表作纪录片《流浪北京》已经很久了,却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心中总是有一些遗憾。
突然,有一天,在淘碟的时候看到了《流浪北京》的DVD,顺便还搞到了另外的一部经典由德国女导演莱尼•利芬斯塔尔打造的《意志的胜利》,当时的心情,我就不在这里多废话了。
《流浪北京》讲的是五位自由艺术家上个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活。五位人物是:写字的张慈(女)、拍照片的高波、画画的张大力和张夏平(女)以及戏剧导演牟森。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摆脱家乡或者是体制内的沉闷、无聊,纷纷来到或留在伟大祖国的心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影片分为六段:1、为什么到北京;2、住在北京;3、出国之路;4、1989年10月;5、张夏平疯了;6、《大神布朗》上演。
张慈对她原来工作的地方和她原来的工作状态的描述巨逗,不愧是搞文字的。她说在她那时候在云南《个旧文艺》当编辑。个旧有两坐伟岸的名山,一曰老阴山,二曰老阳山,老阴山比老阳山高,因此那个地方的女人比男人厉害。更绝的是,老阴山的形状酷似女性的生殖器,连小孩子都知道,成天在那里指指点点。那个地方几乎天天下雨,人们的性格也是湿漉漉,慢吞吞的。张慈的编辑生涯就是无所事事的同义词。后来她看都没看一眼老阴山和老阳山,去了北京,开始了自由作家的生活。
片中的另外一个女人,画画的张夏平给人的感觉总是神经兮兮的。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种类型的女人,事儿事儿的。她其实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包括她开画展的时候作品位置的摆放都有明确的要求,达不到她的要求绝对别想过关。导演吴文光专门安排一个段落讲她疯了,在我看来其实她没有疯,只不过是开画展之前紧绷的神经和长久以来压抑的情感得到了一种释放,她躺在展厅的地上胡言乱语的时候让人心碎。好在后来张夏平也嫁到了国外,嫁到了在我看来是理想天堂的奥地利,在吴文光追踪他们后来生活的纪录片《四海为家》中,张夏平和她的外国丈夫还有两个孩子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湖边过着看上去很幸福的生活。比起在国内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处蹭朋友的日子,宛如隔世。
三个男人就显得比较平淡,也许是男人面对苦难要坚韧一些,或者是不太善于表达的原因。《流浪北京》用了比较大的篇幅介绍牟森的话剧《大神布朗》,该剧的主人公布朗只有依靠胶水才能粘合的人格/面具经常被分裂在这两个势同水火的空间里,想到几位艺术家的梦想和残酷的物质生活,也不难理解吴文光为什么要在他的纪录片里向观众兜售牟森的话剧了。
拍照片的高波后来去了法国,继续他的摄影生涯。画画的张大力娶了一个美国老婆也走了,牟森还呆在国内玩他的先锋话剧。
有一个重要提示,别忘了吴文光是《流浪北京》的第六人。他1956年10月出生于云南昆明。1974年中学毕业后到农村当“知识青年”务农至1978年。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2年至1985年在昆明和新疆的中学任教。1985年至1988年在昆明电视台做记者。1988年至今,定居北京,写作和拍摄纪录片。他和片中的人物一样都是为了艺术流浪在北京的。借朋友的机器,蹭公家的机房,于是有了这部“中国新纪录片”开山之作。不易啊!
当年和我媳妇刚认识的时候,我们俩特别想去北京发展。有一次她非常认真地问我“你愿意和我去北京就那么飘着吗?”我忙不迭回答“乐意,乐意”。后来还是禁不住安逸生活的诱惑,我们至今仍呆在体制内苟活着。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服了!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5-06-09 19:33:32
刘兵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片子其实有不少问题,比如大段大段的人物访谈.这情形多少有点象所谓的"伤痕文学",作为发轫之作虽功不可没,但却经不起太多的推敲.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wdURxKlX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突然,有一天,在淘碟的时候看到了《流浪北京》的DVD,顺便还搞到了另外的一部经典由德国女导演莱尼•利芬斯塔尔打造的《意志的胜利》,当时的心情,我就不在这里多废话了。
《流浪北京》讲的是五位自由艺术家上个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活。五位人物是:写字的张慈(女)、拍照片的高波、画画的张大力和张夏平(女)以及戏剧导演牟森。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摆脱家乡或者是体制内的沉闷、无聊,纷纷来到或留在伟大祖国的心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影片分为六段:1、为什么到北京;2、住在北京;3、出国之路;4、1989年10月;5、张夏平疯了;6、《大神布朗》上演。
张慈对她原来工作的地方和她原来的工作状态的描述巨逗,不愧是搞文字的。她说在她那时候在云南《个旧文艺》当编辑。个旧有两坐伟岸的名山,一曰老阴山,二曰老阳山,老阴山比老阳山高,因此那个地方的女人比男人厉害。更绝的是,老阴山的形状酷似女性的生殖器,连小孩子都知道,成天在那里指指点点。那个地方几乎天天下雨,人们的性格也是湿漉漉,慢吞吞的。张慈的编辑生涯就是无所事事的同义词。后来她看都没看一眼老阴山和老阳山,去了北京,开始了自由作家的生活。
片中的另外一个女人,画画的张夏平给人的感觉总是神经兮兮的。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种类型的女人,事儿事儿的。她其实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包括她开画展的时候作品位置的摆放都有明确的要求,达不到她的要求绝对别想过关。导演吴文光专门安排一个段落讲她疯了,在我看来其实她没有疯,只不过是开画展之前紧绷的神经和长久以来压抑的情感得到了一种释放,她躺在展厅的地上胡言乱语的时候让人心碎。好在后来张夏平也嫁到了国外,嫁到了在我看来是理想天堂的奥地利,在吴文光追踪他们后来生活的纪录片《四海为家》中,张夏平和她的外国丈夫还有两个孩子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湖边过着看上去很幸福的生活。比起在国内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处蹭朋友的日子,宛如隔世。
三个男人就显得比较平淡,也许是男人面对苦难要坚韧一些,或者是不太善于表达的原因。《流浪北京》用了比较大的篇幅介绍牟森的话剧《大神布朗》,该剧的主人公布朗只有依靠胶水才能粘合的人格/面具经常被分裂在这两个势同水火的空间里,想到几位艺术家的梦想和残酷的物质生活,也不难理解吴文光为什么要在他的纪录片里向观众兜售牟森的话剧了。
拍照片的高波后来去了法国,继续他的摄影生涯。画画的张大力娶了一个美国老婆也走了,牟森还呆在国内玩他的先锋话剧。
有一个重要提示,别忘了吴文光是《流浪北京》的第六人。他1956年10月出生于云南昆明。1974年中学毕业后到农村当“知识青年”务农至1978年。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2年至1985年在昆明和新疆的中学任教。1985年至1988年在昆明电视台做记者。1988年至今,定居北京,写作和拍摄纪录片。他和片中的人物一样都是为了艺术流浪在北京的。借朋友的机器,蹭公家的机房,于是有了这部“中国新纪录片”开山之作。不易啊!
当年和我媳妇刚认识的时候,我们俩特别想去北京发展。有一次她非常认真地问我“你愿意和我去北京就那么飘着吗?”我忙不迭回答“乐意,乐意”。后来还是禁不住安逸生活的诱惑,我们至今仍呆在体制内苟活着。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