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提问:有哪些纪录片是愿意看第二遍的?

2005-05-31 00:56:51   来自: karency
  [这个贴子最后由karency在 2005/05/31 09:00am 第 1 次编辑]
  
  我在想,有的电影,我愿意看第二遍,通常是因为镜头摄影特别好,或者就是情节结构编排比较有趣.
  但是,这些似乎都不是纪录片的优势.那么纪录片怎么吸引别人看2遍呢?
  有些纪录片,似乎从开始到结束,情节故事甚至镜头处理都是在我预料的范围内.无论它实际是关注所谓底层或关注自己的心灵
  另外,好象台湾的一些纪录片机构,不仅参与创作,更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参与社会变革,不知现象有没有什么想法?
  

2005-05-31 12:15:29  cici (纪录片牢房)

  在这里看到真正来探讨纪录片问题的不多,因为这里大多是并没有真正拍过纪录片的人,也许真搞纪录片的大都在忙着拍摄或做后期。
   “现象”里大多数是喜欢虚构的剧情片的,我发现做纪录片的可以理解做剧情片的手法,而反过来,热衷剧情片的却总拿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去看纪录片。所谓“镜头摄影特别好,或者就是情节结构编排比较有趣”,对于纪录片来说,只是区区皮毛而已。
   搁行如隔山。
   如果你本身是做纪录片的,很多好片子就不只看两遍了!当然也有很多片子一遍都看不下去。
  

2005-05-31 12:51:49  happy1544 (北京)

  我的小小心得就是记录片太难了!呵呵!要说完可不容易!
  

2005-05-31 16:06:54  cici (纪录片牢房)

  恩,楼上说得极是!
   在我看来,纪录片的表现方法是高难度的。从某种角度来说,电视剧好拍,因为你想让人物哭他就可以哭,想让他笑他就可以笑,你可以“杜撰”任何情景,只要你想得到;而那种主题先行、靠“解说加访谈”的专题片也好拍,因为你想说什么你就可以说什么,只要你会妙笔生花。而纪录片却是真人现时即兴“演播”的情景剧,你不能摆布他,更不能替他说,但同时既要达到像电视剧那样“情节生动”、又要像专题片那样“主题鲜明”。
   这样,它就必须有另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纯粹来自现场,在沉寂平淡中搜寻、在瞬间即逝中捕捉、在杂乱无章中分辨——这就是纪实,所有的镜头都几乎没有第二遍的可能。
   就像有一种猜字游戏,你看到一个成语,你不能直说,只能用动作去表现,来让你的同伴明白这是什么成语(比如请你用动作表现一下“忧国忧民”)。
   纪录片对解说的使用是非常吝啬的,通常是白描式地交代必要的背景,而极少抒情和发表评论。
   纪录片的画面语言是极为朴实的,是实实在在的,是直探到人们心灵底层的。它极少唯美的抒情、刻意的雕琢、精心的摆布、居高临下的评说,它把推拉摇移、特技、音乐、记者问话等这些主观“动作”都减小到最低程度,小心地让观众忘记拍摄者的存在,使之全身心地进入所拍人物的世界。
  

2005-05-31 17:24:12  karency

  楼上,恰恰说反了。
  我是个纪录片的爱好者,也会怀着宗教般的热诚去观摩一些伟大的片子。
  只是,我也确实没有能够说服自己拿起摄象机去做点什么。
  反而对于剧情片,了解较少。但我需要拿剧情片的一些优势做比较.
  我明白你说的一切,只是,看得越多,就越怀疑自己。为何大部分的纪录片,我始
  终没有愿望看第二遍?
  当然,首先有我自己的问题。比如认知,解读能力。(有时候,也许一幅绝世好画
  放在我的面前,我也无法从中感受到力量或者美感。)
  但是,我也想着,也许是我们现在的纪录片本身的许多问题。DV很容易操作,但是
  用好它,并不容易吧
  也许需要我自己动手拍摄,才能慢慢找到这个答案吧。
  

2005-05-31 19:26:40  林烺 (天津)

  有一部记录片我看了两次以上~~~叫《LIVE FOREVER》讲英轮BIRT-POP音乐的~~~JOHN DOWER编导~~~
  

2005-05-31 20:37:22  cici (纪录片牢房)

  有的片子,每次看后的感觉都不一样,都会发现新的、更深的东西;
  有的片子,不同的人看完,感觉是那么不同;
  这正是纪录片的魅力。
  

2005-05-31 21:51:15  happy1544 (北京)

  我学习拍摄的第一部记录片就是没有解说的,我只希望大家能看懂,然后有点感触就好了,另外也是帮主人公记录下来再也不能拥有的亲情。
  拍得不好,因为偶第一次摄象,瞎晃。不过,胖子的爷爷把它拿去小镇亲戚的超市放,据说很多人看了哭了!
  西西,够了!
  

2005-05-31 22:16:28  cici (纪录片牢房)

  小飞的起点很高啊
  

2005-05-31 22:48:10  happy1544 (北京)

  不高,因为是自己瞎拍的,没人教,也没人带,也没有对比,只是看过一些片子,然后是学电视的,可能我更多用做专题的手法在做。
  因为杭州的好人很多啊,都帮助我,甚至文化局的一些领导,很感激。
  后来才知道片子是多么的糟糕和失败,但是我想要的东西已经有了,我要的感动和满足已经有了,而且敲了警钟,就够了么!我要求不多!
  但是后来再也不敢给人看了,呵呵,直到现在,后来的记录片也没给人看过。不过却成了我和胖子的许多美好回忆!呵呵!
  

2005-05-31 23:50:37  刘兵

  复看性的确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一个标准,至少对我个人是如此,一个片子如果不能让我产生再次观看的愿望,那其艺术价值在我看来至少不会很高.无论对剧情片还是纪录片肯定都是如此.回到纪录片本身来看,这样的片子也不是没有,比如<持摄影机的人>,就值得一看再看.
  非常赞同cici对纪录片创作的一些看法.我觉得一些人之所以把创作纪录片看得简单,是因为其没有看到记录片创作过程中形式化处理的难度.也就是说,创作者并不是在现实和机器面前完全被动的,相反这里面需要一个不断淬火和反复提纯的过程,需要付出时间和心血.如果一任素材本身处于杂乱无章的原始状态而缺少形式化和结构的努力,那么这肯定不是艺术,而只能是机械的复制和照搬照抄.
  从创作内在的难度上讲,纪录片的确比剧情片具备离艺术更近的潜质,因为放弃了讲故事的简单噱头,叙事的中断让时间空间在光影的诗意中凸现,这更加符合电影的本质.当然你也可以说纪录片是可以叙事的,但此叙事已经不再仅仅是建立于戏剧性和线性逻辑链条之上的故事,而是充满未知又预示着无限可能的"生活渐进线"和"物质现实的还原"
  

2005-06-01 00:05:04  cici (纪录片牢房)

  斑竹说得精彩!我先拷贝下来,多看几遍,两遍是不够的.
  

2005-06-01 10:29:39  lujipian

  自然探索,动物世界类的我都看好几遍而不厌。
  可见人类是没什么意思的!
  

2005-06-06 11:13:27  魏晓波 (共产大党好)

  《河殇》《迁徙的鸟》《昆虫世界》都值得看三——N遍的。虽然这些片子风格迥异。我不喜欢说什么艺术不艺术的,记录片就是记录人的生存状态的,不管是正面还是侧面。
  《河殇》严格说不是记录片,但我还是把它归纳记录片中。它对社会影响以后一定会得到最诚挚的肯定。当时电视演的时候我尚年幼,只知道有种很悲壮的调子一直伴随着片子。后来看了片子的解说辞,荡气回肠。只是这个专制国家的政治总是那么不讨人喜欢,和鬼一样逃避着光明。
  《迁徙的鸟》花了好多钱呀。但花的值。我无法想象摄制组是如何跟踪一群迁徙的鸟的。就是那一群作为线索的鸟,有一只脚脖子上栓着网的。还有《昆虫世界》,拍这样的片子从商业角度说简直在撕钱玩。聪明的中国人是不会去做这样的傻事的,聪明的中国人喜欢插科打诨,喜欢高消费,喜欢吃鸟,吃孔雀,吃夜莺的舌,喜欢砍森林做自己家的摆设,中国人太聪明了。聪明的中国人很少管身边的动物和环境的,聪明的 中国人更不会几十年如一日在森林中和鸟兽一起生活。用京腔说珍妮古道儿就是:你丫傻逼!
  看这样的片子让人惭愧,还有很多,关于原始部落,关于南北极的,关于政治的。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一部《华氏911》呀。中国也有还有很多所谓拍记录片(央视就有很多)的专门到边远山区和特穷的地方拍,采取俯视的态度,象鸟一样看那些古怪的山民的生活,满足其猥亵的小资情调。这种鸟人拍的肤浅的东西究竟有什么意义?
  

2005-06-06 11:27:22  刘兵

  《河殇》我也只是看过解说词,这个太复杂了,很80年代的激情和理想主义,虽然懵懂冲动但毕竟是一腔热血.
  

2005-06-06 16:28:46  安花儿

  不少纪录片,我都会看第二遍.
  好的纪录片,再看一遍,会离拍摄者更近一点,会让你喜欢片子后面的人。
  碰到难得的片,第一遍看到,就会有心被轻轻触了一下的感觉,这样的片子,我会忍着忍着,过一段时间以后再翻出来看,那种感觉,像一见钟情之后的再看一眼,看的时候,会有一些不忍有一些期待有一些久违……
  

2005-06-06 20:06:27  老片 (北京)

  高夫瑞.雷吉奥的《机械生活》4D5 不知大家是否看过?不仅要看还要多看!寓意很深,值得当今现代人思考!!! :em17: [DISABLELBCODE]
  

2005-06-07 14:55:04  安花儿

  对的,高弗莱·雷吉奥包括<失去平衡的生活>〈战争生活〉在内的生活三部曲都值得看。
  另外雅克汗贝的天地人三部曲(《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马拉雅》)也很好,还有《植物私生活》、〈国家地理三十周年特别节目〉、〈时间之旅〉……
  好片很多呢,这些我都看了不止两遍:)
  

2005-06-07 20:26:14  老片 (北京)

  《乐满夏湾拿》《是和有》《世纪宋美龄》和《狐狸的故事》看过很多遍!都是非常有水准的记录片。希望国产记录片努力!
  

2005-06-07 20:51:28  刘兵

  《是和有》《迁徙的鸟》有看,前者在日常状态中纪录生活中的奇迹,后者在自然奇观中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2005-06-07 22:04:38  林烺 (天津)

  对~~~《微观世界》也是值得多看的片子~~~
  

2005-06-08 11:49:37  安花儿

  我要去看《是和有》,谢谢推荐!
  

2005-06-08 20:33:54  老片 (北京)

  《哭泣的骆驼》也一定要看!!!
  

2005-06-19 18:59:31  lb8849 (北京朝阳)

  我看过的纪录片不多
  说说吧
  我最喜欢的是《意志的胜利》看多少遍都不会烦
  再有就是《失去平衡的生活》太经典了,画面,音乐,线条
  再加上幼儿园吧,看两遍肯定能,现在我正在处于一个失去童年而呼唤童年的年龄
  

2005-06-20 09:18:09  然然 (上海徐汇)

  记录片和电影差远了。
  要说电影为什么可以看几遍,那是虚的,后期做的好呗。
  记录片所能吸引你的就是真实。千万别从技术的角度去看记录片,那就玷污真实了。
  记录片影象是我们最初在追寻的方式,电影只是他的发展附属品。
  现在社会,发展之快,作为真正热爱记录片的朋友,真的应该拿起手中的摄像机,把眼前的这个社会记录下来。
  就象上海的石库门越来越少,北京的胡同越来越少一样,我们渐渐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而记录片是唯一可以记录下原始的印记。
  P S 我手头有个关于旧上海之恋的记录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络我。我在上海。
  

2005-06-20 16:08:43  jhjwl

  有没有好的记录片可以下载?
  

2005-06-20 18:17:40  soulinair

  王光利【我毕业了】
  

2005-06-20 21:34:05  刘兵

  [quote]下面引用由然然2005/06/20 09:18am 发表的内容:
  记录片和电影差远了。
  要说电影为什么可以看几遍,那是虚的,后期做的好呗。
  记录片所能吸引你的就是真实。千万别从技术的角度去看记录片,那就玷污真实了。
  记录片影象是我们最初在追寻的方式,电影只是他的发展附属品。
  ...
  [/quote]
  这样说有点过于简单化了.
  纪录片怎么就和电影差远了?我们反复的看一部电影,难道只是在看后期,在我看来那些技术才真正乏味呢,有什么值得反复看的?
  美感如果只源于所谓的真实那纪录片的确还算不上是一种艺术.而且我觉得这样说多少是在玷污纪录片了.
  再者什么叫附属品,那要你这么说美术和雕塑还是壁画的附属品了,文学诗歌也成了民歌的附属品了,这样的角度不是理性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2005-06-30 15:39:22  梵谷

  楼上各位都没有看过吴文光1988年~1990年拍的《流浪北京》吗?非常好的一部记录片,值得反复观看咀嚼。该片记录了80年代末自外地到北京追寻自己的艺术理想,栖居于北京圆明园附近艺术村的一群充满激情的狂热的艺术家的生活。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