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讨论]我们都看过什么纪录片?

2004-05-25 16:44:50   来自: Neveronline (戰國)
  我们都看过什么纪录片?印象深刻的或者觉得好的有哪些?
  欢迎参与讨论
  

2004-05-26 01:37:48  SC

  索库罗夫的《玛丽亚》和《俄罗斯哀歌》。另一个也是俄罗斯裔导演(名字忘了),作品是《FLASH BACK》
  

2004-05-26 11:38:53  房囚 (北京海淀)

  中国的偏多,最近也在圣雄的帮助下,看了些日本的
  

2004-05-27 19:40:55  Neveronline (戰國)

  看来大家看的纪录片确实不多。
  不应该呀。
  

2004-05-27 20:46:39  我爱小鱼 (北京海淀)

  有很多原因的,,
  

2004-06-01 13:27:35  lvshoutian

  我觉得《食指》《彼岸》《老头》《铁路沿线》《群众演员》《八矿》都是近两年来国内相当不错的记录片
  国外的维尔托夫、伊文思等
  怀念2002年在北影的第一届独立电影节,有幸看到那么多好片!
  

2004-06-01 13:28:19  萧狼 (北京)

  其实从最初弗拉哈迪的《北方纳鲁克》到格里尔逊的《漂网渔船》到真实电影到80年代的新纪录电影,都大略看过一些。
  伊文思的《风的故事》印象深刻,不过已经不知道叫不叫纪录片了。
  最近正在大看DISCOVERY的科学探索类纪录片,很有意思。
  

2004-06-05 21:43:18  云南闫琳 (云南昆明)

  差不多能找到,都看过吧!我觉得还是比较多!毕竟在云南看纪录片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吧!
  

2004-06-06 19:13:21  猪头猪智慧

  纪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
  http://127.0.0.1:9333/03http-qqq.5piyGQpt5.ncb/Qbt--/morningsun1.jpg
   纪录影片《八九点钟的太阳》的片名出自一句广为流传的毛泽东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影片《八九点钟的太阳》以两小时篇幅展示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历史。它以1964年到1971年间的事件为主体,上溯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和四十年代的延安整风,下延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和1980年对“四人帮”的公开审判,时间跨度纵横数十载。《八九点钟的太阳》以新中国同龄人的经历为主要线索,探讨共产党建国后不断激进的革命教育与革命文化对这代人的影响,讲述当时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的不同经历与感受,以及他们或主动或被迫卷入政治运动的复杂动机,从而力图再现一代人由热衷乌托邦理想转变为面对现实独立思考的心路历程。
  《八九点钟的太阳》不以编年记事的方式来综述文革,它侧重于展示曲折的个人故事和家庭的悲欢离合,以此来发掘文革这样一个对千百万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内涵。
  影片中的十几位受访者中,有分别来自三个家庭的成员——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遗孀王光美和女儿刘亭、文革期间因言至罪而遭枪杀的遇罗克的弟弟遇罗文、及曾一度担任毛泽东秘书的李锐和女儿李南央。影片的其他受访者包括在红卫兵运动初期深具影响力的骆小海、名字被媒体歪曲利用的宋彬彬、为文革留下珍贵影像见证的摄影师李振盛和赵立魁、著名画家黄永玉、学者朱学勤、徐友渔、王力雄等。
  《八九点钟的太阳》影片由Long Bow Group制作,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提供主要经费。导演卡玛(Carma Hinton)、白杰明(Geremie Barmé)、高富贵(Richard Gordon)曾联手执导轰动一时的反映一九八九年天安门事件的纪录影片《天安门》。
  
  《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制作者
  《八九点钟的太阳》由美国独立制片公司——长弓影视(Long Bow Group)制作,由卡玛(Carma Hinton)、白杰明(Geremie Barmé)和高富贵(Richard Gordon)联合执导。
  卡玛(Carma Hinton)一九四九年生于北京,在文革中渡过青少年时光,当过工人,一九七一年离开北京。美国宾州大学毕业后,曾任教于韦尔斯利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麻省理工学院(MIT)等院校,讲授中国语言、文化和电影,一九九九年获哈佛大学中国美术史系博士。卡玛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倾注多年心血,将这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再现出来。影片中的采访均由母语是中文的卡玛用中文提问,从数百小时的内容中精选出来。
  在摄制《八九点钟的太阳》之前,卡玛与丈夫高富贵(Richard Gordon)已有二十多年合作制片的经历,曾拍摄多部有关中国题材的影片,如反映中国绘画艺术的《张大千》、以农村民俗为题材的《正月》、《高跷》。他们合作拍摄制作的表现中国大陆农村社会变迁的三部曲——《小喜》、《天地玄黄》和《百草》曾在美国及世界各地的全国性电视台放映并获二十多种国际电影大奖。高富贵(Richard Gordon)是摄影师出身,除了与卡玛合作之外,曾担任多部中国和美国题材影片的摄影师,其中包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加拿大国家电影协会、美国公共电视网的《新星》、《前线》、《美国经历》等节目系列,以及许多独立制片的摄制组,如《远方的和谐——帕瓦罗蒂在中国》和《中国革命》等。一九八六年、一九八八年高富贵分别荣获古根海姆基金会奖金和洛克菲勒文化基金会的奖励。
  一九九五年底,卡玛、高富贵及历史学者白杰明(Geremie Barmé)联手执导的反映一九八九年天安门事件的纪录影片《天安门》问世,其独立深入的研讨和史学价值受到世界众多史学家、社会学家和电影评论家的一致赞誉,同时也引起中国政府和海外民运人士的争议纷纷。《天安门》获多种国际奖励和好评。
  白杰明(Geremie Barmé)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教授,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他与卡玛共同担任撰稿。白杰明曾于文革后期在北京、上海、沈阳等地居住学习多年,七十年代在香港担任《九十年代》杂志的英文编辑,对中国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具有长期的观察和体验,先后撰写和编辑多部关于中国社会、文化的著作,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介绍、评论中国知识界、文化界的新潮人物和现象。主要著作有:《赤字:当代中国文化论》、《毛的阴影》、《艺术的逃难:丰子恺的一生》、《火种:中国良心的声音》、《新鬼旧梦:中国异议者的声音》等等。白杰明还翻译了巴金、杨绛等中国作家的大量作品。作为中国问题的权威评论者,白杰明的文化时论、图书评介等多种文章广见于各种中英文杂志、报刊和学术期刊
  

2004-06-06 19:14:55  我以前叫桔生 (北京海淀)

  《新闻简报》
  

2004-06-08 18:41:04  叫叫蝴蝶 (久远的墓地)

  CDFF2004: 《伯克利的六十年代》 Berkeley in the Sixties
  作者:CDFF2004
  
  片名: 《伯克利的六十年代》
  国家:美国
  出品:1990年
  时长:117Min
  导演:Mark Kitchell
  
  导演介绍:Mark Kitchell美国记录片导演。主要作品《伯克利的六十年代》
  影片介绍:1990年奥斯卡最佳记录片获奖影片《伯克利的六十年代》
  历时六年,千余人参与拍摄的记录片《伯克利的六十年代》再现了一场60年代从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发起、由一场言论自由运动开始的一代人反传统文化思潮的社会革命的景象。这个记录片片中使用了大量60年代的记录画面。影片交织于15个当时的学生领导,如Allen Ginsberg, Mario Savio等人,的回忆中。这些回忆是由从上千幅胶片记录下的历史中节选出来画面以及访谈构成的。影片包括三个部分:对抗学校、对抗美国、对抗历史。
  
  TITLE: Berkeley in the Sixties
  
  COUNTRY: USA
  
  YEAR: 1990
  
  LENTH: 117Min
  
  DIRECTOR: Mark Kitchell
  
  DIRECTOR: Mark Kitchell,a documentary director in USA. Work : Berkeley in the Sixties.
  
  FILM: 1990 Academy Award Nominee, Best Documentary Feature
  Six years in the making and with a cast of thousands, Berkeley in the Sixties recaptures the exhilaration and turmoil of the unprecedented student protests that shaped a generation and changed the course of America. This highly acclaimed documentary chronicles the 1960s counterculture as it was born and br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What began as a campus Free Speech Movement blossomed into a generation's social revolution--eventually encompassing the antiwar movement, women's liberation, and the Black Panthers' struggle. Key figures from the period (such as Allen Ginsberg, Mario Savio, and Huey Newton) offer their assessment of the events. One interesting segment examines how the political contingent parted ways with the hippies, who were not especially concerned with politics. BERKELEY IN THE SIXTIES unrolls in three sections: Confronting the University, Confronting America, and Confronting History.    
  ============================
  这是我看过并最喜欢的一部
  

2004-06-10 17:24:09  房囚 (北京海淀)

  国内其实有很多还算不错纪录片的,只是很多人没渠道而已
  

2004-06-10 21:56:11  萧狼 (北京)

  现象可以做啊,推出国产纪录片经典系列(当然是民间的经典,非共产党),作成音像制品。我肯定买。
  

2004-06-11 14:08:36  yooser

  渠道不多,看得也不多,哪里能弄到这些片子?
  

2004-06-13 15:40:42  房囚 (北京海淀)

  注册了就跟你说,不注册显得没诚意
  

2004-06-14 16:07:07  电影虎

  许鞍华的《去日无多》很不错,布努艾尔的《无粮的日子》,文德斯的《都市时装日记》和《寻找小津》都可以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ReginaldoVejprava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