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新纪录复兴运动

2005-04-22 03:35:31   来自: 萧狼 (北京)
  [这个贴子最后由萧狼在 2005/04/22 12:26p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
  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在国内纪录片界推起的市场浪潮还在延续,近日,广州DV纪录片影展又掀起热潮。而云之南纪录影像论坛才在昆明结束,纪学会则将与新浪网共同开辟纪录片网络视频点播专区,并重新祭起“新纪录”大旗……从市场到新媒体,从DV到民间影像浪潮,中国纪录片在今天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态势。虽然低调,虽然不整齐,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整体出击,却并不懈怠于“新纪录”的锐气和意义。而低调或许意味着无处不在的生命力,不整齐或许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并起。如此语境中,呼喊“新纪录复兴”并非没有依据。
   
  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新纪录运动虽然低落过,但我认为它一直在延续,并呈现出三段式发展曲线:90年代前期为第一浪潮,世纪之交为第二浪潮,而如今第三次浪潮已经扬起。以《望长城》和《流浪北京》为起点,第一次新纪录运动浪潮在体制内外全面铺开,体现为一次炽热的社会文化运动。90年代中期,体制内纪录片栏目大量出现,体制外也出现一批成熟的代表作品,新纪录达到第一次高点,随即回落。从1999年开始,新一批纪录片人在民间以独立的方式集体出现,之后的几年中不断上扬,新纪录形成第二次高点。
   
  如果说第一次浪潮是以一种革命的姿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第二次浪潮更多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民间低调运行,那么如今的第三次浪潮则是以真正多元的姿态在各种社会场域发起。首先是民间场域,一批人守护着纪录精神在默默用力,延续着第二次浪潮;从本次云之南纪录影响论坛看,他们已经形成规模。其次是个人和家庭场域,影像神话已被击碎,纪录片走下神坛,进入普通个人和家庭的操作视野;这两年来,作为心情日记或家庭录象的纪录样式已经被实行,并体现为成品。需要强调的是,DV在这两个场域中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再次是市场场域,以体制内的电视台或类似机构以及一批民营公司为主体,如科影现象,如南边的张以庆和北边的李汝建,如零频道的《东方全纪录》。而各种迹象表明,网络新媒体的纪录片场域也在兴起。
   
  这些场域并未成熟,但或略露端头,或已稍成规模。场域与场域之间并未形成合力,但这或许正是多元的意义。新纪录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中国纪录片的含义,而在不同的阶段语境中,它也体现出不一样的内涵。新一次新纪录浪潮,或曰“新纪录复兴”,正以它的广度和宽容度为翼起飞。没有太多的口号,没有太多的宣誓,甚至也无所谓运动,但悄然中,它在萌动着前进。
                                
  2005年4月13日
  [/watermark]
  

2005-04-23 00:06:50  倚天 (广东广州)

  本届云之南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与人类学相关的影像素材开始形成市场。也就是说,国外的一些大学开始收购现代中国人类生存状态的影片。当然,这要正好吻合他们目前的课题——而且他们对影片的技巧毫不关心,甚至“最好没有任何技巧”:)这对记录者来说或许是个悲哀:)
  

2005-04-23 13:29:52  云南闫琳 (云南昆明)

  [quote]下面引用由倚天2005/04/23 00:06am 发表的内容:
  本届云之南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与人类学相关的影像素材开始形成市场。也就是说,国外的一些大学开始收购现代中国人类生存状态的影片。当然,这要正好吻合他们目前的课题——而且他们对影片的技巧毫不关心,甚至“最好没有任何技巧”:)这对记录者来说或许是个悲哀:)
  [/quote]
  最好没有任何技巧?不知道您是从哪得到的消息?可是在我接触的选片人和策展人都一直在强调质量,也就是方式方法和表达!
  而且,目前中国的人类学纪录片被国外机构收购了更多的也是进大学图书馆和相关的博物馆!
  这一点在云之南纪录影像论坛最后一天上午的座谈会上,很多选片人和策展人都做了详细地介绍的!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