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原创]那些事儿,由观看《铁西区》想到的
2005-03-31 16:02:37 来自:
刘兵
[这个贴子最后由狙在 2005/04/01 00:04a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那些事儿,由观看《铁西区》想到的
象我这个年龄的人应该对旧版的人民币还有一些印象,在我的记忆里自己一直对那种五块钱面值的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为它上面印着的头像在我当初看来很有型,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显得非常的酷。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大概是一个钢铁工人的画像,手里拿着的好象是一根铁钎之类的工具,穿着很硬朗的工作制服,那时侯我会把所有穿制服的人都认为是当兵的,而他手中拿着的东西又很象枪,很自然的,我对之怀有一种隐秘的好奇和敬意。同样也是在那个时候,每一次母亲带着我去姥姥家,因为要到城市里坐火车,所以我总能看到那块屹立在火车站前广场上的巨幅宣传牌,那上面同样也是几个穿着制服的人并排站在一起,带着我以为只有当兵的才会戴的帽子,每当看到那块宣传牌我的头脑里都会涌现出一幅幅炮火连天的画面,就仿佛是在看电影。
当然后来我知道了他们并不是打仗的,而是工人。什么是工人,我当时也不甚了然,只记得当时母亲和父亲吵架的时候经常会骂他是“屯老二”,我问什么意思,她解释说因为工人是“老大哥”,所以象父亲这样的农民就是“屯老二”。母亲是小学教师,那个时候赶上逢年过节亲戚们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和母亲开玩笑,说她是知识分子。然而什么又是知识分子呢?直到上初中,我从课本上接触了一个名词——阶级,才明白原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都是一种阶级。然而除了应付考试,我也懒得理这些了。
大概是在我上大学之前吧,有一个词开始流行起来,就是下岗。当然大家在说到这个词的时候,大都是以一种开玩笑的口吻。我还记得那个时候一个同学讲过这样一个笑话,说半夜里有一个人走在街上碰到一个强盗,这个人就说大哥别抢我了,我都下岗一年了,强盗一听就说,我才下岗三个月就来抢啦,那你和我一起干吧。听这个笑话的时候大家笑得都很开心,再加上那个同学讲的绘声绘色,所以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这是我听过的笑话之中比较经典的一个。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母亲曾经和我念叨过的一句话我印象比较深。她和父亲去市里去卖菜,回来后和我说现在的工人可真穷,连买菜都拣别人挑剩下的,还不如农民。她还说,原来那些工人可不是这样,一提起“联合化”,那还了得。她所说的联合化是指四平联合化工厂,而四平是东北的一个中等小城,联合化工厂就位于这个小城的铁西区。
由于以上的原因,当我听说有一个叫王兵的人拍了一个反映东北下岗工人题材的记录片叫“铁西区”时,我以为就是四平的铁西区。因为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除了四平,别的城市也有铁西区。但后来听说不是,是沈阳的铁西区。看过这部记录片以后,我的一个想法就是,全中国也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铁西区啊,只是我们大家都不知道,因为我们根本不关心。
就象前面我所说的那样,在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对于和我一样的大多数人而言,可能大家根本不曾关心,也没有兴趣了解发生在那些工人身上的事情——在一种身不由己的时代洪流之中,他们由中兴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这些就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普通百姓,曾经莫名其妙的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荣誉和政治地位,转瞬又稀里糊涂的被抛离社会前进的中心轨道,在底层和边缘苦苦挣扎、忍耐,最后不知所终。
幸好有王兵拍摄的《铁西区》,作为一种见证,让“沉默的大多数”发出自己的声音,至少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多一些反思,并从此多留意那些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群。我想作为一部记录片,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已经是功莫大焉了。至于就艺术本身而言其他更多的,则又是另外的话题。[/watermark]
文字
文字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5-04-01 10:58:10
安花儿
买了这套盘,一直放着,你让我找到了看它的契机,和兴趣.呵呵
2005-04-01 12:17:50
刘兵
谢谢!谈的只是一些即兴的感受,这是部很厚重的作品,我暂时还没有能力去全面解读,留待日后吧.
片子很好看,尤其是艳粉街的部分观赏性更强,和我事先想象的一样,呵呵!
2005-04-01 16:06:00
阿德的故事
(北京海淀)
嗯,看了楼主的感受,更想快点去找来这部片子了
2005-04-01 20:32:57
小水洼
沈阳我几年前就去过了,铁西区在当地确实属于被工业摧毁了的城中城,而他的原貌在我脑海中也留下了一些悲伤的印象啊!渴望见到这部片子,要马上找来看!
2005-04-04 09:53:47
安花儿
片中"^我就是东北一只虎!"一段让我笑喷了,之后又觉得挺难过的.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RsOMxTAzYisn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watermark]那些事儿,由观看《铁西区》想到的
象我这个年龄的人应该对旧版的人民币还有一些印象,在我的记忆里自己一直对那种五块钱面值的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为它上面印着的头像在我当初看来很有型,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显得非常的酷。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大概是一个钢铁工人的画像,手里拿着的好象是一根铁钎之类的工具,穿着很硬朗的工作制服,那时侯我会把所有穿制服的人都认为是当兵的,而他手中拿着的东西又很象枪,很自然的,我对之怀有一种隐秘的好奇和敬意。同样也是在那个时候,每一次母亲带着我去姥姥家,因为要到城市里坐火车,所以我总能看到那块屹立在火车站前广场上的巨幅宣传牌,那上面同样也是几个穿着制服的人并排站在一起,带着我以为只有当兵的才会戴的帽子,每当看到那块宣传牌我的头脑里都会涌现出一幅幅炮火连天的画面,就仿佛是在看电影。
当然后来我知道了他们并不是打仗的,而是工人。什么是工人,我当时也不甚了然,只记得当时母亲和父亲吵架的时候经常会骂他是“屯老二”,我问什么意思,她解释说因为工人是“老大哥”,所以象父亲这样的农民就是“屯老二”。母亲是小学教师,那个时候赶上逢年过节亲戚们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和母亲开玩笑,说她是知识分子。然而什么又是知识分子呢?直到上初中,我从课本上接触了一个名词——阶级,才明白原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都是一种阶级。然而除了应付考试,我也懒得理这些了。
大概是在我上大学之前吧,有一个词开始流行起来,就是下岗。当然大家在说到这个词的时候,大都是以一种开玩笑的口吻。我还记得那个时候一个同学讲过这样一个笑话,说半夜里有一个人走在街上碰到一个强盗,这个人就说大哥别抢我了,我都下岗一年了,强盗一听就说,我才下岗三个月就来抢啦,那你和我一起干吧。听这个笑话的时候大家笑得都很开心,再加上那个同学讲的绘声绘色,所以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这是我听过的笑话之中比较经典的一个。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母亲曾经和我念叨过的一句话我印象比较深。她和父亲去市里去卖菜,回来后和我说现在的工人可真穷,连买菜都拣别人挑剩下的,还不如农民。她还说,原来那些工人可不是这样,一提起“联合化”,那还了得。她所说的联合化是指四平联合化工厂,而四平是东北的一个中等小城,联合化工厂就位于这个小城的铁西区。
由于以上的原因,当我听说有一个叫王兵的人拍了一个反映东北下岗工人题材的记录片叫“铁西区”时,我以为就是四平的铁西区。因为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除了四平,别的城市也有铁西区。但后来听说不是,是沈阳的铁西区。看过这部记录片以后,我的一个想法就是,全中国也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铁西区啊,只是我们大家都不知道,因为我们根本不关心。
就象前面我所说的那样,在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对于和我一样的大多数人而言,可能大家根本不曾关心,也没有兴趣了解发生在那些工人身上的事情——在一种身不由己的时代洪流之中,他们由中兴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这些就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普通百姓,曾经莫名其妙的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荣誉和政治地位,转瞬又稀里糊涂的被抛离社会前进的中心轨道,在底层和边缘苦苦挣扎、忍耐,最后不知所终。
幸好有王兵拍摄的《铁西区》,作为一种见证,让“沉默的大多数”发出自己的声音,至少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多一些反思,并从此多留意那些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群。我想作为一部记录片,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已经是功莫大焉了。至于就艺术本身而言其他更多的,则又是另外的话题。[/watermark]文字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