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记录片思考
2005-03-30 05:26:25 来自:
刘兵
记录片思考
来源:清韵影视乱谈 作者:香金木
其实记录片和故事片有很相似的地方,记录片拍摄真实的故事,而故事片虚构真实的故事,再经过表演而完成。记录片中的人物其实也是演员,他们表演自己。记录片之所以真实,是因为,包括拍摄者在内的所有人只知道要拍什么,但对其结果并不完全把握。也因此,它时刻都有悬念隐藏其中,而使拍摄者总保持一种兴奋状态。反过来说,真实的记录,客观地反映在屏幕上之后,就令观众也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好奇,对故事的发展倍加关注。譬如,第一集走出国门,是否可以从准备,甚至更早的一些时候就开始跟拍,那么在此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随着人物的出现,事物的进展,一些矛盾自然迸发出来,那么主人公如何去处理,等待他的又是什么,这应该是一条主线。而另一条辅线,则应围绕表现其复杂的甚至紧张的心理展开。这样,节目有立体感,在展示过程的同时,还传达了心灵的对白。如果是多人物,有时可以进行交叉编辑,让人有蒙太奇的感觉。但过程不应该是重复罗列的,应以一个很有特点的为主,切入其他移民家庭的不同故事,这也避免了记流水账的可能。这种拍摄适用于正在发生的事情。
还有一种比较多发生的情况,就是可能事情已经过去了,但又很有意义,就得采用当事人讲故事的手法了。我记得我在2000年初拍摄的40分钟的《面对歹徒》就是这种情况。播出后,不少人打电话来说,虽然是40分的节目,但看的时候愣是没动地方,有一种喘不过气的紧迫感。在节目中,没有一句解说词,所有的内容都是由当事人讲述出来,而且,在现场拍摄了许多模拟当时情景发生的镜头,就是很形象的还原了当时的场面。所以,我想,在《移民故事》中是不是也应该保留其最原始的一些回忆,一些场景,人物甚至“道具”等。所谓“道具”就是指能引起当事人讲述故事的一些实物。这种东西往往能够让人触景生情,把自己曾有过的美好感受再一次娓娓到来,对电视受众来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至于多人物,多线索,时间跨度大,那当然再好不过。因为,我知道美国在拍摄百年移民的时候,曾经采访号称至少超过百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节目自身的信息量增大,内涵丰富,从而进一步做到记录片所要求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标准。
说到拍摄,我觉得在记录片中摄像机是一个活生生的第三者,没有它的时候,我们和采访对象可以谈天说地,而它一启动,真正的故事也就开始了。现在的记录片追求真实的风格,甚至有些家庭成员拍摄的乱晃的镜头也被解释成一种真实的风格。我不这么认为,真实的体现并不能靠拍摄的失误来诠释,我觉得只要拿起DV,你的工作就开始了,一定要作到认真地捕捉每一个镜头,不能漏掉任何一处细节,这样你的节目才能好看,才能与众不同。因为是DV拍摄,而且是记录片,那么,移动拍摄,长镜头跟拍等记录片特有的拍摄手法必然是家常便饭。这种长镜头的拍摄可以表现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真实,那么,这就更要求摄影者的拍摄水平,你不能把人跟丢了吧,你不能晃动,抖动的太厉害吧等等。另外,拍摄大环境场面也是非常必要的,交代人物之前势必要把人物生活的环境以及居住的状况适时的展示一番,特别是在国外拍摄,随人物而变换的各种居住及居家环境会不断出现,这其实也是国内人或其他地区人非常想看到的。那么这种环境镜头就要拍摄的大气且全面,有层次且有细节。因此摄影是关键,而现场收音也是很重要的,没有现场声,没有环境声是绝对不能的。有的时候还要故意录到一些声音,因为音乐甚至固定节奏或环境的声音有时也可以成为一部片子的辅线呢。拍摄记录片的光线绝大部分采用自然光,但也要利用自然光,来形成光线的层次,尽量避免阴天时的大平光拍摄。一旦遇到好的天气,就多拍外景,多拍移动采访等。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RsOMxTAzYisn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
来源:清韵影视乱谈 作者:香金木
其实记录片和故事片有很相似的地方,记录片拍摄真实的故事,而故事片虚构真实的故事,再经过表演而完成。记录片中的人物其实也是演员,他们表演自己。记录片之所以真实,是因为,包括拍摄者在内的所有人只知道要拍什么,但对其结果并不完全把握。也因此,它时刻都有悬念隐藏其中,而使拍摄者总保持一种兴奋状态。反过来说,真实的记录,客观地反映在屏幕上之后,就令观众也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好奇,对故事的发展倍加关注。譬如,第一集走出国门,是否可以从准备,甚至更早的一些时候就开始跟拍,那么在此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随着人物的出现,事物的进展,一些矛盾自然迸发出来,那么主人公如何去处理,等待他的又是什么,这应该是一条主线。而另一条辅线,则应围绕表现其复杂的甚至紧张的心理展开。这样,节目有立体感,在展示过程的同时,还传达了心灵的对白。如果是多人物,有时可以进行交叉编辑,让人有蒙太奇的感觉。但过程不应该是重复罗列的,应以一个很有特点的为主,切入其他移民家庭的不同故事,这也避免了记流水账的可能。这种拍摄适用于正在发生的事情。
还有一种比较多发生的情况,就是可能事情已经过去了,但又很有意义,就得采用当事人讲故事的手法了。我记得我在2000年初拍摄的40分钟的《面对歹徒》就是这种情况。播出后,不少人打电话来说,虽然是40分的节目,但看的时候愣是没动地方,有一种喘不过气的紧迫感。在节目中,没有一句解说词,所有的内容都是由当事人讲述出来,而且,在现场拍摄了许多模拟当时情景发生的镜头,就是很形象的还原了当时的场面。所以,我想,在《移民故事》中是不是也应该保留其最原始的一些回忆,一些场景,人物甚至“道具”等。所谓“道具”就是指能引起当事人讲述故事的一些实物。这种东西往往能够让人触景生情,把自己曾有过的美好感受再一次娓娓到来,对电视受众来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至于多人物,多线索,时间跨度大,那当然再好不过。因为,我知道美国在拍摄百年移民的时候,曾经采访号称至少超过百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节目自身的信息量增大,内涵丰富,从而进一步做到记录片所要求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标准。
说到拍摄,我觉得在记录片中摄像机是一个活生生的第三者,没有它的时候,我们和采访对象可以谈天说地,而它一启动,真正的故事也就开始了。现在的记录片追求真实的风格,甚至有些家庭成员拍摄的乱晃的镜头也被解释成一种真实的风格。我不这么认为,真实的体现并不能靠拍摄的失误来诠释,我觉得只要拿起DV,你的工作就开始了,一定要作到认真地捕捉每一个镜头,不能漏掉任何一处细节,这样你的节目才能好看,才能与众不同。因为是DV拍摄,而且是记录片,那么,移动拍摄,长镜头跟拍等记录片特有的拍摄手法必然是家常便饭。这种长镜头的拍摄可以表现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真实,那么,这就更要求摄影者的拍摄水平,你不能把人跟丢了吧,你不能晃动,抖动的太厉害吧等等。另外,拍摄大环境场面也是非常必要的,交代人物之前势必要把人物生活的环境以及居住的状况适时的展示一番,特别是在国外拍摄,随人物而变换的各种居住及居家环境会不断出现,这其实也是国内人或其他地区人非常想看到的。那么这种环境镜头就要拍摄的大气且全面,有层次且有细节。因此摄影是关键,而现场收音也是很重要的,没有现场声,没有环境声是绝对不能的。有的时候还要故意录到一些声音,因为音乐甚至固定节奏或环境的声音有时也可以成为一部片子的辅线呢。拍摄记录片的光线绝大部分采用自然光,但也要利用自然光,来形成光线的层次,尽量避免阴天时的大平光拍摄。一旦遇到好的天气,就多拍外景,多拍移动采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