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我纪录,我存在

2003-07-10 04:23:52   来自: 一对盒子 (北京)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对盒子在 2004/02/26 11:53am 第 1 次编辑]
  
  
  靠朋友的帮助,纪录片《白塔》的后期终于制作完成,浮出水面了,喜欢纪录的同行可以跟我联系,看一下片子,提提意见。希望能在这里多认识同行和一些有理想的朋友!
  纪录片——《白塔》简介
  甲,男,34岁,少时药物过敏导致听障,自营工艺美术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他的小门市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由于耳聋造成的沟通上的障碍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又导致他两次与正常人的婚姻都以失败而告终。事业的苦恼和两次婚姻的不幸遭遇使甲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面对今后的生活和事业,面对再次选择人生伴侣,他无声的讲述着他的故事……
  乙,女,31岁,药物过敏导致听障,父母离异多年,母亲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2002年年初,结束了一段长达十年感情之后的乙开始再次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先是经朋友的介绍认识了台湾聋人丙先生,并准备与之结婚。后在朋友家中偶遇刚结束第二次婚姻的甲,两人相见恨晚,身边的朋友们也开始撮合她们。但乙的妈妈及亲友团却极力反对此事,认为甲经济方面无法保证女儿今后生活的幸福。一时间内形成了在爱情与金钱的抉择上两方对垒的局面,也使得乙在亲情和爱情的选择上陷入两难的境地……最后,乙在妈妈的大包大揽下终于嫁给了台湾人丙先生。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本想嫁到台湾过幸福生活的乙却被丙先生告知:他要解除婚约……
  

2003-07-10 20:52:58  Neveronline (戰國)

  能否寄给在下看看?谢谢。
  地址:
  北京海淀区知春路锦秋知春9号楼2006室 现象工作室 100088 朱日坤 收
  

2003-07-11 14:25:26  一对盒子 (北京)

  你好朋友,你是说给你寄过去?但是目前我只有一套VCD,我就在人民大学附近住,你方便的话我可以带上去你那看。
  13910297941苏青
  

2003-07-12 17:57:44  费拉拉 (上海)

  听上去不错
  

2003-07-14 21:53:41  一对盒子 (北京)

  看上去也不错呢,周六在三里屯南街哈特沙龙酒吧(隐蔽的树对面)有我的片子放映,晚6:30开始
  

2003-07-16 23:23:58  一对盒子 (北京)

  周六在三里屯南街哈特沙龙酒吧(隐蔽的树对面)纪录片《白塔》放映,晚6:30开始
  http://www.mov99.com/dvdbbs/dispbbs.asp?boardid=4&id=13690&star=1#190645
  

2003-07-25 00:40:46  一对盒子 (北京)

  (转载)
  白塔放映
  
  北京碟友会
  原有信息:
  序 号:923377
  标 题:北京dvd蝶友会首次dv首映成功举办! (3千字)
  发信人:我为电影狂
  时 间:2003-7-20 22:24:44
  阅读次数:128
  详细信息:
  7月19日晚,本论坛与哈特艺术沙龙成功联合主办了首次dv记录片首映式,放映了dv记录片《白塔》。这次活动不仅吸引了坛子上的朋友,也吸引了其他论坛和社会上的dv爱好者,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观摩交流,其乐融融!
  这里特别表扬哈姆扎依同学,他一直很认真地观看了本片,并在放映之后主动和两位编导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不同观点,“挑”起了大家的话题!对于这样真正热爱电影的碟友我们肯定是应该特别鼓励支持,并一定要宣传的众人皆知地!:)
  还有尔鱼我猫同学,风雨无阻地参加了每次沙龙活动,特此表扬,并呱唧呱唧!
  当然了,每位参加活动的和没参加活动的都是好同学,希望我们组织的各项活动都能是满足大家的需求,同时增进了大家彼此的友谊的!
  
  下面是偶写的新闻稿件,先刊登出来,供大家批判!:)
  北京DV观影小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身边的朋友陆陆续续地纷纷添置了那种简称dv的东西,聚会时嘴里总时不时蹦出这个英文缩写,爱深究的我一打听,原来就是家用的摄象机,不过是因为这几年数码技术的兴起,现在的家用级的数码摄象机也可以自己拍摄之后通过电脑和专用软件来编辑处理加工出属于自己的片子了。而且世界上很多做独立电影的人就是通过dv开始自己的影象之路的,去年好莱坞著名青年导演索德博格也拍摄了一部dv和胶片结合的电影《正面全裸》,引得朱丽亚·罗伯茨这样的大明星都来助阵呢!
  数码技术对我这个网络一族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于是,当我从北京最大的dvd论坛——北京碟友会上得知,他们和三里屯哈特艺术沙龙联合主办了dv记录片《白塔》的首映活动,便决定要去看个究竟了。
  19日晚8点,在哈特沙龙墙壁上那些似乎闪动游离的幅幅油画的衬映下,众多dv爱好者齐聚一起观看dv记录片《白塔》的首映,这是一部反映聋人生活和情感的长记录片。
  首先本片的编导苏青和米娜分别介绍了一下这部记录片,苏青特别提到,他之所以拍摄这部记录片是因为他的哥哥就是一个聋人,也因此他会哑语,他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能够记录下他眼中聋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生活,使大家能够开始关注这个弱势的群体。
  在放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男性对片子内容的关注程度似乎要大于女性观众,就象放映结束后苏青所说,其实虽然他记录的是一个聋人男人和一个聋人女人的故事,但那个男人身上表现的无奈和无助,在我们每个普通男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地体现着,可能观众中的男性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辛酸。而女性观众更多地提到,是不是片中的女主人公的经历应该从更广泛的社会性的角度去关注和解读,毕竟个性不和共性找到融合交汇的点,是很难引起更多的人的共鸣的。
  放映之后的与编导的面对面的交流真诚热烈,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而成为了朋友,大家在一起谈了很久很久!并相约下次继续观摩交流。
  这个观摩活动使我更加强烈地认识到了网络的力量,和民间爱好者对影象制作的热情和关注。这个活动完全是由网络里热爱电影的网迷们自发联合组织,由哈特艺术沙龙友情提供场地而举办的。无法想象,如果不是因为网络把这些本来陌生的却有着相同爱好的人联系在一起的话,这样的活动是不可能这样的形式,这样的规模,这样的速度组织起来的。
  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相关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人们对影象由单纯的观看,到逐渐想要表达,到去拍摄,这个过程将衍生出很多有趣的故事和人物,并以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呈现在北京这个中国最具文化特征和魅力的城市里。也许某一天,走在大街上的你就可能成为某个dv影片中的人物,因为dv往往是记录的人们最普通的生活。
  当一切能真正来自生活时,那些尽管有些粗糙,未经雕琢的影象,却会象阳光午后的一杯清茶,散出一缕虽不浓郁,却可沁心的芳香。看过黑客2,看过T3,不妨也来看看这些dv影片,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感觉,使你觉得视觉刺激之后,还有一种更加真实的——感动!
  

2003-10-18 22:24:08  心空

  [quote]下面引用由一对盒子2003/10/09 11:08am 发表的内容:《白塔》海报[/quote]
  你好,因我在国外,很可惜看不到你的片子,有机会我们认识一下,你可以联系我leizhangfr@hotmail.com再聊!
  

2003-10-29 18:41:38  一对盒子 (北京)

  另一个江湖
  ——纪录片《白塔》诞生始末
  一对盒子
  2002年五一节前夕,我所在的广告公司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走向溃败边缘,这使我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事业恐慌之中。混得好的朋友打来的电话多是征询五一节的出游计划,而我毫无心情。几年来淤积下来的用影像表达自我的想法围绕着我,既兴奋又惆怅。我跟米娜说,咱们五一节别休假了,去拍纪录吧,我说我想通过记录片反映聋人真实的生存状况。
  为什么要拍这样一个片子呢?说来话长。
  我哥哥就是个聋人,他三岁那年高烧不退,去医院打了几针链霉素,就是这几针链霉素,使他从此进入一个无声的世界,也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因链霉素中毒造成了当时中国成千上万的儿童致聋),因出事时他年龄太小,致使尚存的语言能力也逐渐丧失,成了一个“真正的”聋哑人。我童年时总是跟哥哥形影不离,他比我大四岁,聋哑学校和哥哥自行车的前大梁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我在很早的时候就跟他学会了手语,成了家里的“小翻译官”。那时候我和哥哥一起上街时常常听到身边的人叫我们哑巴,还有些人故意模仿我们打手势的动作,嘴里还发出“啊…啊…”的怪叫,有一次几个坏孩子冲着我们在地上画了个圈,然后在圈里吐了口吐沫,把哥哥气坏了,上去就跟那伙人打了起来,后来他说那个动作是最侮辱聋哑人的。
  哥哥在聋哑学校上了八年学,但语文水平不及小学生三年级,写一句话说好听点是倒装句,其实就是颠三倒四语句不通,以至于他到外地那几年写来的信,常常让我们搞不清楚他到底是说回来还是不回来?哥哥在外地闯荡了几年,结交了不少江湖好友,回来后竟是一家三口,让家人大为惊异,关于那段闯荡生涯,哥哥一直不愿多讲,回来后爸帮他和嫂嫂安排了工作,在包钢大集体上班,虽然挣得不多,但也能保证基本生活,看起来和别人没什么不同,那是85年左右的事情。这几年哥哥他们的情况非常不好,夫妻双双下了岗,每个月单位发给一百多元的生活费,生活完全没有了着落,孩子又在上中学,他们没有能力去和健全人去竞争抢饭碗,生活的艰难和窘迫可想而知……。
  哥哥有个朋友也是他的同学,叫薛玉明,人长的高大帅气,这个人不简单,曾经是国内聋人圈里的风云人物,他的第一任女朋友曾是我的中学同学,是健听人。八十年代初期,薛玉明手下就有几十个人,以到全国各地企业推销工艺美术品的生意(简称“卖画”)起家,后来发展成以盗窃、抢劫为主的聋人犯罪团伙,不到十年间积累了上百万的不义之财。薛玉明心狠手辣,曾经传说他的一个手下外出一整天行窃未果,薛知道后用手语说既然你不会用手干活,那就把手砍掉吧,即派手下砍掉那人的一只手,后来发现此人竟到医院把手接上了,他大怒,再次砍掉。上世纪八十年代,薛玉明曾是国内聋人圈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明星”,大多数聋人只知道他叫王明(手语的误读)。九十年代初,薛玉明犯罪势力在北京连续盗窃高级轿车后终被截获,并在几天之内全军覆没,报刊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聋哑老大”薛玉明的犯罪始末,还配有他和他漂亮太太的照片。
  十几年前的哥哥家常常宾朋满座、烟雾缭绕,和现在的哥哥家萧条寂寥的景象形成对比,那时常有各地的男女聋人聚集在哥哥家,衣着光鲜,相互炫耀自己的传奇经历,或者通宵看黄色录像。那时我也常在哥哥家出入,看着他们打着南派北派的手语,配合着夸张的表情,似乎每个人都显得传奇和神秘,这常常让我有一种幻觉,觉得那是另外一个社会,另外一个江湖。
  我曾经有一个野心,想做一部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各地聋人大串联、卖画和有关犯罪的纪录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国企改革、下海经商的大潮,聋人也纷纷背起了行囊,他们打着“聋哑人也是人,我们也要吃饭!”的旗号,旅行包里装的是自制的布面、绒面山水画和书法作品,带着塑料膜包好的介绍信到各地企业去推销,开始时比较容易,企业同情聋哑人总要买一些。但很快这股风就刮遍全国,尝到甜头的聋人们奔走相告,全国各地的便蜂拥而上,大一点的企业几乎每天都有聋人光顾,企业领导也从最初的热情接待,变成了一见背旅行包的聋人就躲就跑的地步。从卖画这件事上看出来聋哑人的智商绝不低,他们惯常使用的对策有软磨硬泡死缠烂打法、美人计法(重要的手段之一)、假扮怀孕妇女法、里应外合法、同健听人打配合法等,后来发展到你不买我的东西我就顺手牵羊,只要办公室没人我就敢拿东西,得手后往往用“兴你们腐败就不兴我们小偷小摸?”的思想平衡自己的心态。这种自发的聋人大卖画运动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逐渐降温,关于那帮人的去向据了解:一部分人解甲归田,继续过起温饱或是勉强度日的生活。一部分搞起了犯罪组织(如让人闻风丧胆的黑老大薛玉明),这些人后来有的落入法网,有的仍逍遥法外。剩余的少数人则走向正规的、职业化的道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聋人卖画已基本绝迹,只是极个别的散兵游勇乐此不疲,但收入大不如从前,大多数企业的保安根本不让他们进门,并把他们看成是小偷。
  我哥哥是干过卖画的,干了几年后来解甲归田,嫂嫂也是那时候认识的,好像是在湖南邂逅的,但其实他们是同乡,嫂子家离我父母家根本没多远,也算有缘。他们在外地的时候拍过大量的照片,几乎每到一处必拍照片,从原先的120黑白照片到后来的5寸彩色的都有,装了几大盒子带回来。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凡是聋哑人,无论读书多少年龄多大都喜欢拍照,喜欢收藏自己的照片,现在中国城市中四十几岁的聋人大多有走南闯北的经历,而能够为这些经历提供物证的,就是那些在各地火车站前留下的昔日的英姿倩影。
  我想这个题材拍起来非常具有挑战性,并且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涉及到犯罪),但如果能拍出来该是可以称为“大记事”之类的纪录片吧。
  离题远了,打住!还是说说《白塔》这部片子吧。
  始
  《白塔》中的主要人物李景明这条线索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抓到的,开始寻找拍摄对象时,我们给残联打过电话,先是说明我们的意图,想让他们帮我们介绍一些聋人,得到的答复是:这事挺难办,得跟领导商量一下研究一下,语气里带出怀疑、不屑和嫌麻烦,官僚主义,我靠!再打,说他们也不认识聋人,残联会不认识聋人?那他们叫什么残联?连残疾人都不认识怎么为残疾人提供社会服务?所以说这里面的事情我不用细说大家也都清楚。
  后来联系到北京第三聋人学校(简称三聋),2002年4月30日,跟他们去八大处,拍他们春游,开始也不清楚自己想拍什么?能拍到什么?我们像电视台的记者一样采访了三聋的校长和老师,还拍了一个用假钞买东西被派出所叫去问话的学生。为寻找我们感兴趣的、有特点的拍摄对象,几天后,三聋美术组的王昆老师(聋人)为我们的拍摄组织了一次聚会,在聚会中认识了在中央台做动画的崔荣。我们还在“聋人之星”、“聋友网”的论坛上用“米娜和阿苏”的ID发了“寻找聋人纪录片主角!!”的帖子,摘录如下:
  “这是一部真实的生活纪录。它既客观纪录无声世界的生活点滴,也深入到这个世界幽深隐讳的角落。镜头是沟通有声与无声两个世界的唯一语言。探索无声世界点滴,洞察人性情感欲望,希望志愿者提供生活经历、心情故事,告诉我们你的愤怒、快乐、哀伤、无奈和希望……
  希望你勇敢的从无声处走出来,让这部影片记录下生命的过往,同时你和这部影片将让世界倾听到聋人的声音。”
  5月中旬,崔荣发来短信,说要给我们介绍个聋人朋友,在新街口肯德基见面,在那里我见到了天津的冯亚斌,一个小帅哥,造型极像F4,语言能力非常好,也很聪明,他听不见,但只要看着我就知道我在说什么,除了个别生僻的词语需要重复强调以外,没有让我觉得是在跟一个聋人交谈。冯说他女朋友是做模特的,很漂亮,是健听人,现在他不想让人知道他是聋人了,所以他不想拍纪录片,但愿意尝试故事片。他说他自己做了很多努力才摆脱当聋人的自卑感,以后也不想再跟聋人圈接触了。
  同周晓宁的接触是从OICQ聊天开始的,是上面提到的长的象F4的冯亚斌介绍的,一个郑州的聋人女孩,喜欢艺术,正在准备去美国办画展,男朋友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读研,也是聋人。晓宁和她的同学贺明霞(郑州聋人)合作的剪纸作品入选2002年美国“聋人行”活动,正在办签证等手续,准备赴美参展。
  对于晓宁这个个案当时我觉得还是过于正面化,不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比较犹豫拍还是不拍?她自己说自己的生活比较平淡,建议我不要拍她,但可以拍一下李景明,我说李景明是谁?她说李景明离过两次婚,职业是自营美术装潢部,两任前妻都是健听人,他现在喜欢一个开封的聋人女孩,叫王瑞,人长得很漂亮,但已经有了婚约,很快就要嫁给一个台湾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拍摄对象,而且具备了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讲可遇而不可求的戏剧化前提,当即决定尽快赴郑州拍摄。当时的时间是我们开始拍摄聋哑人纪录片的一个月以后,广告公司已经没有任何业务可做了,所以我也不必再去上班了,靠攒下的一些钱倒是还能先顶一阵子。
  2002年6月25日,我带着一部SONY的掌中型DV机和十几盘录像带,只身一人踏上开往广袤中原地区的列车,到站是郑州。
  晚上10点多,到站,匆忙走出出站口,夜色里的站前广场跑出租的给招待所、旅馆拉客人的和看上去使人起疑心的各色人等一哄而上围住出站的旅客,我三下五除二扒拉开面前的人,举起机子,摄下了夜晚的郑州站站前广场上席地而卧的人们和惊恐、麻木的眼神。
  靠短消息的反复联系,周晓宁和李景明终于出现在人群中,景明开了一辆小轻骑,就是片子里出现的那辆,见面后我用手语向景明说明了我的来意,没想到景明只是用非常正常的口语回答我,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以为自己找错人了,但接下来的接触,却让我一步步走进他的生活里面,那些值得回味的情景开始不断出现在镜头前面,令人兴奋。
  
  (待续)
  

2003-11-04 23:02:46  雨不亭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一对盒子2003/10/09 11:08am 发表的内容:
  《白塔》海报
  [/quote]
  海报设计的挺好的,一切程序上使我相信这个片子是用心去做的,是值得看的。
  可还是要提个建议:"中国第一部用DV拍的......"这句话加上去有些碍眼。
  不知道导演的目的是用“中国第一”这几个炫耀性的字眼来吸引人还是真的想靠这几个字来引起大家对聋人的关注。
  盼望有机会看到这个片子(三里屯太远了)。
  

2003-11-07 14:24:00  一对盒子 (北京)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对盒子在 2003/11/07 02:32pm 第 1 次编辑]
  
  [quote]下面引用由雨不亭2003/11/04 11:02pm 发表的内容:
  海报设计的挺好的,一切程序上使我相信这个片子是用心去做的,是值得看的。
  可还是要提个建议:"中国第一部用DV拍的......"这句话加上去有些碍眼。
  不知道导演的目的是用“中国第一”这几个炫耀性的字 ...
  [/quote]
  海报是朋友帮我做的,我并不认为第一就好,但是觉得《白塔》这个片子从主要用手语来组织情节的这个特点上也可以说目前是第一,我没看过国内有人这么做片子。现在这个海报已经修改过了,现在的是“用DV记录聋人爱情生活”这句话,也不太合适,但也没想出别的说法,暂时这样吧。谢谢这位朋友关注!
  

2003-11-07 14:30:39  一对盒子 (北京)

  〈白塔〉海报
  

2003-12-03 09:26:27  伤痕酒窝

  我们是河北做记录片的。
  对于记录片有一定的探索
  希望有时间 能看到您的作品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oYkzXqdLCNz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