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用画面说事
2004-12-19 15:02:33 来自:
半人马公主
用画面说事(转贴)
高老师让我给电视系研修的学生讲堂课,高老师叫高晓虹,是我大学四年的老师,她说的事儿我能说不吗?我想都没想,拍着胸脯一口答应了。
断了线我开始犯傻,像我们这种只知道练活的人连整话都说不好一段儿,不讲得屁滚尿流才怪。于是乎就发了好一会儿呆,想起季羡林在书里说北大的一位什么老师,管他台下千军万马,人家老哥哥就是自说自话。“学者风范,这才是学者风范”,抱着自说自话的主意我心里就踏实多了。再说了,电视学院高老师最大,有高老师撑腰还不够我臭屁的吗,一边搓泥我一边浮想连翩。
找这种半吊子感觉还真不难,要点就是四肢放松,陷在椅中,两眼无神,绝无焦点,意念在混元之中,声音在九霄之外。讲了好半晌我回过神来,定睛一看,差点没被气呛着。拿京腔扯上一句,真是“满堂春色――羡煞人啊……”。窗外秋意肃杀,屋内春意融融,一对对痴男怨女,眼送秋波,颊带菲红,传条的传条,递水的递水,最气人的是有一对儿什么都不干,就在那照眼儿,我从来不信诗里说的“竟无语凝咽”,想不到今天在自个儿课上看到了。顿时我语风一变,装着和蔼可亲的样子说:“请部分同学们照顾一下想听课的同学,OK?说话声音稍微小一点,或者非要说不可的呢就向后坐一点,OK?或者就是要说还要大声说的同学们呢就到外面去说,OK?我也不是你们正经老师,保证不打你们小报告。OK?”说完了我直想抽自己,怎么这么没出戏啊,这些最没出戏的话今天全让我说了。学生们根本不吃这套,这种话听得多了,安静了30秒之后,一切照旧。
我银牙暗咬,再这样下去,这里就变婚姻介绍所了,网上写的明白,中国人平均性伴侣19.3个,谁能保证这屋里有几对是真的,婚姻介绍所还OK,变窑子可就太说不过去了。教不严,师之惰,NND,看样子不玩点真功夫是不行了。
这真功夫我一般不讲的,太珍贵,我偷个一招半式不容易,就像旧社会学徒一样,把老师哄高兴了才云里雾里的教你一点儿。人家戚长发教躺尸剑法,一句“落泥招大姐,马命风小小”就算对的起你了,剩下事儿您得自个儿琢磨。但是今天我不能不讲了,为了高老师的嘱托,也为了对的起这六十几个阶级兄弟,我就来给大家讲讲画面,怎么用画面来说个事儿。(看过这篇稿子的同志有福啊,这是不传之密,可惜在广院漏了。――编者按)
这一招我是跟着Mr•廖学的,但这可不是廖老师教的,当然了,廖老师教我的太多了,唯独这一招偏偏不是,是我自个儿体会的,要不怎么说珍贵呢。这话要回到三年多前,我当时在剪一部讲宇宙大爆炸的科教片,花了公家大把的银两做了许多动画,在剪后期的时候突然咔壳了,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剪不下去,傻了。于是乎我无路可走,就坐在机房里看廖老师编片子。廖老师干什么呢?廖老师在做一部关于鼯鼠生活的科教片,素材是他80年代在密云的山沟里拍的,名字起的呱呱叫、别别跳,就叫《鼯鼠》。时隔近二十年重新再剪一版,镜头还是那些镜头,但是结果可完全不一样,简直换了春色满人间。我一开始是有一搭没一搭,看着看着,突然就跟过电似的,脑子里灵光乱闪,内存溢出,就想抱着廖老师的脚好好的亲上一亲。所以说,这是我应得的,而看了这篇文章不劳而获的同志们,没有经历我痛苦彷徨的一段就得了廖师真传,真是活在了蜜罐里。于是乎,我正襟危坐,对着同学们说:“接下来,让我们来点干货。”
鼯鼠是个什么东东呢?鼯鼠是一种会飞的鼠,它和松鼠是一科。它不是真飞,而是在两个小爪子边上长了翼,用这对翼来滑翔。直到廖老师拍到鼯鼠前,知道这种小动物的人并不多。
我们来看看Mr•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版,我假设各位看官都是编导或是正在蹂躏编导的人,所以我说镜头。在二十年前,廖是这样编的:第一个镜头,大全景,一面绝壁;第二个镜头,绝壁上扒着一头小鼯鼠的中景;第三个镜头,小鼯鼠的近景,它一展翅,出画;第四个镜头,运动,全景,跟拍小鼯鼠的滑翔;第五个镜头,大全景,村子的远景,天空有些密度,这分明是个清晨;第六个镜头,全景,风吹树梢,枝叶摇曳中;第七个镜头,中景,摄影机通过嵌入崖壁的铁丝向崖壁推去,用来模仿鼯鼠的主观镜头;第八个镜头,近景,鼯鼠入画,一收翼,停在了山崖之上;第九个镜头,回到绝壁的大全景。
在讲新的编法之前我故意铺垫了一下,我说廖老师可是个牛人,人家第一部片子就获得过金鸡奖,过了两年再接再厉,成了两界金鸡奖得主,小奖那是毛毛雨,都不值得说。于是我请大家挑挑毛病,直到此时我才知道自己真是个半吊子心理员,这不说廖老师牛还好,一说他牛,满屋子出类拨萃的第八代导演全红了眼。也真是的,如今这个社会,谁比谁牛啊?所以大家纷纷说,编成这样那是扯蛋,听的我惭愧的抬不起头来,恨不得尿遁也。可是我为什么顶住了这么大的压力没出走呢?就是因为同学们在肯定了编得一塌胡睹的前提下,没有一个更牛X的方案提出来。
此时课堂的气氛空前高涨,尤其在我说编的很好的发言后,同学们的钉钯就一下一下冲我脑袋钯了过来。我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看同学少年,挥斥方遒,含笑着想,无论如何是终于听课了,我也算对的起大家了,死就死吧,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说真的,我觉得这组镜头编的相当流畅,反正换我就到这儿了,百分之百还超不过这个水平。以我愚见,这组镜头的毛病不在编辑上,它唯一的问题是提供的信息太单调了,也就是说,没有用画面来说事儿。这么多个镜头接在一起,表达了什么观念呢?鼯鼠会飞是肯定的啦,然后展现了一下飞行状态,到此为止。
二十年后,从美国回来的廖导又是怎么编的这组镜头呢?佛罗里达学派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我的幸福时光,就是那天我坐在了廖老师背后的那一刻。
新片的名字与过去的有些改变,新片叫《飞鼠》。飞鼠、鼯鼠都是鼠,当然名字不如锦毛鼠那么有噱头,但是做为一部科教片,这两个名字那个好就不用我说了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组镜头的编法,在介绍这组珍贵的镜头前,我不厌其烦的再描述一下前场镜头的大意。这是节目开始的第一段,在北四环中国科学院动物所里拍的。镜头跟着一位动物学家进入动物标本库,专家拉开厚厚的大铁门,一直向里走,走到一排大铁柜前拉出其中的一截铁抽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鼯鼠的标本。在这一段中,解说词是这样的:“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库里,藏着一种小动物的标本,这种长得象松鼠,有个毛茸茸的大尾巴的小家伙生活在从北美经过欧亚大陆,一直到非洲的山林中。但是,关于它,动物学家们能告诉我们的却不多。”
OK,到这里,廖老师重编的镜头闪亮登场了,因为假设观众都是编导或正在蹂躏编导的人,所以还是说镜头:第一个镜头,大全景,村子的远景,天空有些密度,这分明是个清晨(这是原来那组的第五个镜头);第二个镜头,全景,风吹树梢,枝叶摇曳中(这是原来的第六个镜头);第三个镜头,近景,一只睡着的狗突然醒了,两支耳朵腾的立了起来(这是片中的一个镜头,接在这里来用了);第四个镜头,特写,一个黑影顺着山崖一划而过;第五个镜头,中景,摄影机通过嵌入崖壁的铁丝向崖壁推去,用来模仿鼯鼠的主观镜头(这是原来的第七个镜头);第六个镜头,全景,风吹树梢,枝叶摇曳中(这是原来第六个镜头的延续),至此,这一场终止。与这段画面对应的解说词是这样说的:“飞鼠是黑暗的影子,在夜幕降临两个小时以后,它才会象幽灵一样出没在这一带到处可见的悬崖绝壁上,它行迹诡秘,除非是当地猎户,一般人很难看到它。”
到了这里也许大家还不明所以,但是下一句解说词一出来就是传神之笔,可以说是全篇的题眼,Mr•廖写道:“飞鼠真是会飞吗?”
这才是画龙点睛的问题。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从开头在动物所,编导就给予观众一个很神秘的气氛,他说,对于这种小动物,就是动物学家知道的也不多。接下来,在密云的深山老林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一只正在飞翔中的鼯鼠,可是所有的镜头都隐隐然指向这个小东西似乎会飞翔。然后,问题出现了,“飞鼠真的会飞吗?”,这句问题衔接了上面两个段落给观众留下疑问,注意,不是解说词带来的疑问,而是画面带给大家的疑问,解说词的提问到这里是顺理成章。编到此时,观众的第一个好奇心被勾出来了。
用画面说事,就有这样一层意思,它能剪出解说词之外的含义,而且自成系统,通过剪辑完成对观众的调度,而不是用解说词来说明,将情节引入更深的方向。廖老师的第一种编法并非不好,但是它不适合现在的收视节奏,展示的过程多,形成情节的段落少。可惜的是,我们用来做反例的剪辑节奏却是现在大多数纪录片的主流节奏,也难怪很多观众会感到有点不耐烦了。
我的不传之密也不多,为了这六十几个阶级兄弟也真是掏箱底了,至于同学们怎么理解的,同意或者不同意,都好,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我爱捧廖老师臭脚也是我的事,就是一点没想到,怎么这么难得的一屋子专家让我给撞枪口上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自已还真是悲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早就没了,大团圆的结尾就是谁都对,没有错的。我呢?最后就只有阿Q的那一套,躲在没人的角落里哼哼,徒弟打师父,妈的,这世界全乱了套了(转贴自:
http://duanmingdi.blogms.com)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5-04-10 21:23:58
倚天
(广东广州)
看完了,感觉挺贫的:)
说了半天,还是跟画面无关,倒是跟结构有关。
结构决定了解说词怎么写,解说词怎么写决定了画面怎么贴——还是看图说话。
但不可否认,廖老师这趟美国没白去,至少学会了故作玄虚,也就是吊观众胃口。其实一部科学教育片中规中矩也不见得不好。
想知道真正“拿画面说事”的朋友,最好去看一看《梦与鸟飞行》。有本事就拍那样的片子——几乎没解说词,就现场声加音乐——那才叫硬生生的拿画面说事,而且纯粹。
2005-05-06 09:24:44
飞-009
(山东)
请问究竟应该画面为解说词服务还是解说词为画面服务?主题表现重在画面还是解说?
2005-05-06 11:35:48
cici
(纪录片牢房)
小飞啊,你是干啥的?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高老师让我给电视系研修的学生讲堂课,高老师叫高晓虹,是我大学四年的老师,她说的事儿我能说不吗?我想都没想,拍着胸脯一口答应了。
断了线我开始犯傻,像我们这种只知道练活的人连整话都说不好一段儿,不讲得屁滚尿流才怪。于是乎就发了好一会儿呆,想起季羡林在书里说北大的一位什么老师,管他台下千军万马,人家老哥哥就是自说自话。“学者风范,这才是学者风范”,抱着自说自话的主意我心里就踏实多了。再说了,电视学院高老师最大,有高老师撑腰还不够我臭屁的吗,一边搓泥我一边浮想连翩。
找这种半吊子感觉还真不难,要点就是四肢放松,陷在椅中,两眼无神,绝无焦点,意念在混元之中,声音在九霄之外。讲了好半晌我回过神来,定睛一看,差点没被气呛着。拿京腔扯上一句,真是“满堂春色――羡煞人啊……”。窗外秋意肃杀,屋内春意融融,一对对痴男怨女,眼送秋波,颊带菲红,传条的传条,递水的递水,最气人的是有一对儿什么都不干,就在那照眼儿,我从来不信诗里说的“竟无语凝咽”,想不到今天在自个儿课上看到了。顿时我语风一变,装着和蔼可亲的样子说:“请部分同学们照顾一下想听课的同学,OK?说话声音稍微小一点,或者非要说不可的呢就向后坐一点,OK?或者就是要说还要大声说的同学们呢就到外面去说,OK?我也不是你们正经老师,保证不打你们小报告。OK?”说完了我直想抽自己,怎么这么没出戏啊,这些最没出戏的话今天全让我说了。学生们根本不吃这套,这种话听得多了,安静了30秒之后,一切照旧。
我银牙暗咬,再这样下去,这里就变婚姻介绍所了,网上写的明白,中国人平均性伴侣19.3个,谁能保证这屋里有几对是真的,婚姻介绍所还OK,变窑子可就太说不过去了。教不严,师之惰,NND,看样子不玩点真功夫是不行了。
这真功夫我一般不讲的,太珍贵,我偷个一招半式不容易,就像旧社会学徒一样,把老师哄高兴了才云里雾里的教你一点儿。人家戚长发教躺尸剑法,一句“落泥招大姐,马命风小小”就算对的起你了,剩下事儿您得自个儿琢磨。但是今天我不能不讲了,为了高老师的嘱托,也为了对的起这六十几个阶级兄弟,我就来给大家讲讲画面,怎么用画面来说个事儿。(看过这篇稿子的同志有福啊,这是不传之密,可惜在广院漏了。――编者按)
这一招我是跟着Mr•廖学的,但这可不是廖老师教的,当然了,廖老师教我的太多了,唯独这一招偏偏不是,是我自个儿体会的,要不怎么说珍贵呢。这话要回到三年多前,我当时在剪一部讲宇宙大爆炸的科教片,花了公家大把的银两做了许多动画,在剪后期的时候突然咔壳了,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剪不下去,傻了。于是乎我无路可走,就坐在机房里看廖老师编片子。廖老师干什么呢?廖老师在做一部关于鼯鼠生活的科教片,素材是他80年代在密云的山沟里拍的,名字起的呱呱叫、别别跳,就叫《鼯鼠》。时隔近二十年重新再剪一版,镜头还是那些镜头,但是结果可完全不一样,简直换了春色满人间。我一开始是有一搭没一搭,看着看着,突然就跟过电似的,脑子里灵光乱闪,内存溢出,就想抱着廖老师的脚好好的亲上一亲。所以说,这是我应得的,而看了这篇文章不劳而获的同志们,没有经历我痛苦彷徨的一段就得了廖师真传,真是活在了蜜罐里。于是乎,我正襟危坐,对着同学们说:“接下来,让我们来点干货。”
鼯鼠是个什么东东呢?鼯鼠是一种会飞的鼠,它和松鼠是一科。它不是真飞,而是在两个小爪子边上长了翼,用这对翼来滑翔。直到廖老师拍到鼯鼠前,知道这种小动物的人并不多。
我们来看看Mr•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版,我假设各位看官都是编导或是正在蹂躏编导的人,所以我说镜头。在二十年前,廖是这样编的:第一个镜头,大全景,一面绝壁;第二个镜头,绝壁上扒着一头小鼯鼠的中景;第三个镜头,小鼯鼠的近景,它一展翅,出画;第四个镜头,运动,全景,跟拍小鼯鼠的滑翔;第五个镜头,大全景,村子的远景,天空有些密度,这分明是个清晨;第六个镜头,全景,风吹树梢,枝叶摇曳中;第七个镜头,中景,摄影机通过嵌入崖壁的铁丝向崖壁推去,用来模仿鼯鼠的主观镜头;第八个镜头,近景,鼯鼠入画,一收翼,停在了山崖之上;第九个镜头,回到绝壁的大全景。
在讲新的编法之前我故意铺垫了一下,我说廖老师可是个牛人,人家第一部片子就获得过金鸡奖,过了两年再接再厉,成了两界金鸡奖得主,小奖那是毛毛雨,都不值得说。于是我请大家挑挑毛病,直到此时我才知道自己真是个半吊子心理员,这不说廖老师牛还好,一说他牛,满屋子出类拨萃的第八代导演全红了眼。也真是的,如今这个社会,谁比谁牛啊?所以大家纷纷说,编成这样那是扯蛋,听的我惭愧的抬不起头来,恨不得尿遁也。可是我为什么顶住了这么大的压力没出走呢?就是因为同学们在肯定了编得一塌胡睹的前提下,没有一个更牛X的方案提出来。
此时课堂的气氛空前高涨,尤其在我说编的很好的发言后,同学们的钉钯就一下一下冲我脑袋钯了过来。我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看同学少年,挥斥方遒,含笑着想,无论如何是终于听课了,我也算对的起大家了,死就死吧,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说真的,我觉得这组镜头编的相当流畅,反正换我就到这儿了,百分之百还超不过这个水平。以我愚见,这组镜头的毛病不在编辑上,它唯一的问题是提供的信息太单调了,也就是说,没有用画面来说事儿。这么多个镜头接在一起,表达了什么观念呢?鼯鼠会飞是肯定的啦,然后展现了一下飞行状态,到此为止。
二十年后,从美国回来的廖导又是怎么编的这组镜头呢?佛罗里达学派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我的幸福时光,就是那天我坐在了廖老师背后的那一刻。
新片的名字与过去的有些改变,新片叫《飞鼠》。飞鼠、鼯鼠都是鼠,当然名字不如锦毛鼠那么有噱头,但是做为一部科教片,这两个名字那个好就不用我说了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组镜头的编法,在介绍这组珍贵的镜头前,我不厌其烦的再描述一下前场镜头的大意。这是节目开始的第一段,在北四环中国科学院动物所里拍的。镜头跟着一位动物学家进入动物标本库,专家拉开厚厚的大铁门,一直向里走,走到一排大铁柜前拉出其中的一截铁抽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鼯鼠的标本。在这一段中,解说词是这样的:“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库里,藏着一种小动物的标本,这种长得象松鼠,有个毛茸茸的大尾巴的小家伙生活在从北美经过欧亚大陆,一直到非洲的山林中。但是,关于它,动物学家们能告诉我们的却不多。”
OK,到这里,廖老师重编的镜头闪亮登场了,因为假设观众都是编导或正在蹂躏编导的人,所以还是说镜头:第一个镜头,大全景,村子的远景,天空有些密度,这分明是个清晨(这是原来那组的第五个镜头);第二个镜头,全景,风吹树梢,枝叶摇曳中(这是原来的第六个镜头);第三个镜头,近景,一只睡着的狗突然醒了,两支耳朵腾的立了起来(这是片中的一个镜头,接在这里来用了);第四个镜头,特写,一个黑影顺着山崖一划而过;第五个镜头,中景,摄影机通过嵌入崖壁的铁丝向崖壁推去,用来模仿鼯鼠的主观镜头(这是原来的第七个镜头);第六个镜头,全景,风吹树梢,枝叶摇曳中(这是原来第六个镜头的延续),至此,这一场终止。与这段画面对应的解说词是这样说的:“飞鼠是黑暗的影子,在夜幕降临两个小时以后,它才会象幽灵一样出没在这一带到处可见的悬崖绝壁上,它行迹诡秘,除非是当地猎户,一般人很难看到它。”
到了这里也许大家还不明所以,但是下一句解说词一出来就是传神之笔,可以说是全篇的题眼,Mr•廖写道:“飞鼠真是会飞吗?”
这才是画龙点睛的问题。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从开头在动物所,编导就给予观众一个很神秘的气氛,他说,对于这种小动物,就是动物学家知道的也不多。接下来,在密云的深山老林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一只正在飞翔中的鼯鼠,可是所有的镜头都隐隐然指向这个小东西似乎会飞翔。然后,问题出现了,“飞鼠真的会飞吗?”,这句问题衔接了上面两个段落给观众留下疑问,注意,不是解说词带来的疑问,而是画面带给大家的疑问,解说词的提问到这里是顺理成章。编到此时,观众的第一个好奇心被勾出来了。
用画面说事,就有这样一层意思,它能剪出解说词之外的含义,而且自成系统,通过剪辑完成对观众的调度,而不是用解说词来说明,将情节引入更深的方向。廖老师的第一种编法并非不好,但是它不适合现在的收视节奏,展示的过程多,形成情节的段落少。可惜的是,我们用来做反例的剪辑节奏却是现在大多数纪录片的主流节奏,也难怪很多观众会感到有点不耐烦了。
我的不传之密也不多,为了这六十几个阶级兄弟也真是掏箱底了,至于同学们怎么理解的,同意或者不同意,都好,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我爱捧廖老师臭脚也是我的事,就是一点没想到,怎么这么难得的一屋子专家让我给撞枪口上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自已还真是悲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早就没了,大团圆的结尾就是谁都对,没有错的。我呢?最后就只有阿Q的那一套,躲在没人的角落里哼哼,徒弟打师父,妈的,这世界全乱了套了(转贴自:http://duanmingdi.blog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