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阿姆斯特丹:黄文海与《喧哗的尘土》

2004-11-04 17:20:54   来自: 萧狼 (北京)
  喧哗的尘土:入围阿姆斯特丹
  前几天,独立纪录片导演黄文海收到一封邀请函,署名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组委会。邀请函的大致内容如下:
  您的纪录片作品《喧哗的尘土》入围了本次电影节竞赛单元,将参与本次电影节几个项目的评奖,并且被定为本次电影节的首映影片。本次电影节将与2004年11月18日至28日在阿姆斯特丹举行,希望到时您能来到这里,参加电影的放映和研讨以及其它项目,我们将为您提供来回机票和在这里的食宿,谢谢。
  《喧哗的尘土》是黄文海的第二部纪录片作品,完成于2003年11月。黄文海说,他在今年6月份时曾给阿姆斯特丹电影节组委会写了封信,附上片子的介绍和阐述。在去年他带着首部纪录片作品《军训营纪事》去法国“FIPA”国际电影节时,顺便去了趟荷兰,跟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人有过接触,他们对黄文海的印象不错。看到黄文海的信后,电影节组委会对《喧哗的尘土》很感兴趣,就让黄文海把带子寄过去。整个的过程就是这样。
  这次《喧哗的尘土》入围的是电影节竞赛单元,是参赛影片而不只是参展影片。参赛与参展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参赛比参展有份量得多,所以无论是观众还是纪录片购买者都会更关注参赛影片,这直接关系到片子在国外的发行情况。另外,参赛影片和参展影片的放映地点和条件是有差异的,参赛影片会正式地在影院单独放映,参展影片的放映则要随意得多,观影条件也要差一些。以前国内也有许多片子去了阿姆斯特丹,但多是参展影片。因此这次黄文海的阿姆斯特丹之行是比较特殊的。
  黄文海介绍说,一部片子在欧洲电视台的播出费一般是3500欧元,以我们国内纪录片的投资水平,卖两个电视台基本就能收回成本了。法国艺术台能卖到2万欧元,BBC则高达3万欧元。去年,法国制片商代理了《军训营纪事》的发行,他们当时预计能卖6万欧元。最后《军训营纪事》最后没卖那么多,但也相当客观。黄文海很欣慰地说,正是因为《军训营纪事》给了他一笔钱,《喧哗的尘土》才能顺利完成。这次的阿姆斯特丹电影节应该是一个更好的销售跳板,更多的纪录片代理商和电视台负责人在这里会聚;这对《喧哗的尘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机会。
  另外,阿姆斯特丹电影节有一项重要活动叫FORUM,即论坛,纪录片制作人在现场有5分钟时间,向欧洲最重要的12家电视台的纪录片购买人当面陈述自己的计划,购买人当场讨论并作出决定,一旦制作人的计划被某电视台采纳,就可以签合同获得资金开始拍摄。这叫投资预买,据说成功率在70%左右。
  所以你这次黄文海这次去阿姆斯特丹应该有三个目的。一是看《喧哗的尘土》能不能得奖;二是看能不能将《喧哗的尘土》卖出去;三是为下一部片子寻找投资。
  但对于这次入围黄文海却没有太多激动:“其实《喧哗的尘土》对我来说是一年前的事情,是过去式了。这有我的情绪在里面,在片子的创作过程中,我和我的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幻灭,片子似乎对我的命运有种预测。这让我很沉重,所以片子完成后,我只好将它和过去一起打了个包,压入箱底。而这次电影节又突然把过去拉回到我眼前,这让我有些无所适从。现实让我把片子送到阿姆斯特丹,不只是它能给我经济上的支持,也因为国外更能接受独立的声音,国内却缺乏对纪录片的基本判断力。但在情感上,我已经进入了下一部片子,另一种状态,我不愿意重温那个阶段;所以我不自觉地有种疏离和排斥情绪。”
  
  黄文海简历
  黄文海,湖南人,1971年出生。1995年从湖南老家来到北京,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摄影。
  1996年进修毕业,担任16mm故事片《纸》副摄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荷兰鹿特丹影展开幕影片。之后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
  1996年至2000年,一直在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当记者和编导,采制的新闻报道多次获得各种新闻奖项,期间也创作了一些纪录片,如《大河沿》,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新光杯”获奖作品。
  2001年离开中央电视台,成为独立制作人。当年作为制片人摄制了16mm故事片《北京郊区》,86分钟,参加了2002年洛杉矶纪念法国新浪潮40周年的“新中国电影展”,入选2002年(未公开发行类)全球最重要的十部影片之一。
  2002年创作了纪录片《军训营纪事》,71分钟,参加了法国“FIPA”国际电影节“创意纪录片”竞赛单元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并在欧洲多个电视台播出。
  2003年创作纪录片《喧哗的尘土》,111分钟,入选2004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近日成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首映影片,是今年唯一入围该电影节的中国作品,将参与“特别评审奖”和“观众评审奖”的角逐。
  2004年拍摄了纪录片《梦游》,正在进行后期制作。
  
  《喧哗的尘土》介绍
  英文片名:《Blatant Dust》
  导  演:黄文海
  片  长:110分钟
  出品时间:2003年
  2003年SARS疫病前后,在湖南一座叫耀扬的小城里生存着这样一些人。宏伟和妻子经营着一家非法的麻将馆为生,却是麻烦不断。麻将馆隔壁非法同居着一对青年男女,牛振宇和王蓉,是打胎还是结婚,金钱与感情纷杂交织。阿紫下岗后几经起伏,最后开了一家按摩院,却要倚仗地痞小丘勉强维持。全城风行六合彩赌博,阿龙赌得很凶,输得一塌糊涂,但他认为没有其它出路。
  这是一个纷乱无稽的底层世界,生存的悖论主宰着人们的生活,真实却荒谬。非典袭来,宏伟一家最终关了麻将馆到乡下送瘟神;王蓉无奈地打掉孩子,独自躲在黑暗的街角哭泣;阿紫和小丘在生意惨淡的焦虑中打闹,却演变成一场暴力;只有买六合彩的人们依旧狂热,但发财的梦想一个接着一个破灭。
  一群年轻人在酒桌上谈论着过去、未来、生命、金钱、机会、江湖和命运;十六岁的按摩女在昏暗中力不从心地挤捏着,两具肉体在床上扭打、撕咬……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介绍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创办于1988年,经过16年的成长,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纪录片电影节之一。电影节由荷兰电影协会、荷兰博物馆共同创办,受到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该电影节在每年的11月至12月间举办,为期10天左右,主要放映地点在阿姆斯特丹阿尔发艺术电影院。多年来,每届都有超过150部的纪录片作品从全世界汇集到这里,观众在5万5千人次以上。全世界任何时期的纪录片作品均可参赛参展,评委会由国际著名的纪录片艺术家组成。
  该电影节设有“电影竞赛”、“录象竞赛”、“处女作”、“影像反馈”、“论坛”、“儿童”等许多项目,奖项则有“伊文思奖”、“银狼奖”、“特别评审奖”、“最佳处女作奖”和“观众评审奖”等。除了进行评奖,电影节还举办各种主题展映、主题研讨会和纪录片展销会。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有不可替代的特色。首先,包容形式各异多有争议的实验性纪录片,同时也在探索发掘着纪录片发展的新趋势。其次,是世界各地纪录片购买者的会聚之地,因此也是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创作者寻找资金支持的最佳平台,是纪录片作品最理想的交易市场。
  

2004-12-11 06:48:59  浮狗 (广东深圳)

  我去了看。 当时班上的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个信息,他让我们去看看,因为我们也正好在拍一个纪录片,所以希望能去那里学到点东西。 当时老师也说他很有兴趣看中国的纪录片制作。
  我一拿到目录,就留意到了这个作品,虽然不是唯一的中国纪录片,但是我觉得值得去看。 不知道为什么上面会说英文标题是:《Blatant Dust》,因为当年海报和宣传小册子都是写的《Floating Dust》?
  耐着性子看完了整篇,老实说有点失望。 可能因为有比较,得出的落差比较大。 整个片子我看得很乱,而且给在场观众的反应是: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赌博? 而黄导演也没做正面的解释。 我觉得很失望,因为在场除了大多数的欧洲人以外,还有美国人,这个片子所反应的区域现象导演并没有加以解释。 纪录片简单来说就是记录现象的,但是在场我看到的反应是被误导了。 我很失望。 或者正像黄文海当时说的,他只是第二次拍纪录片,还没摸清楚门路。
  回去英国了以后,我开始着手拍摄我的第二部纪录片。 借鉴于当时在那个电影节的所有中国作品,我和我的搭档更意识到了一点:一定要“记录”!真实的呈现你想要呈现的对象,一不小心,观众就会被误导了!
  我的纪录片的题目是:《What is CHINA to You?》
  补充一句,当时还有一个纪录片我觉得是中国作品里面最好的,是Yu Jian的《Jade Green Station》,122分钟。
  

2004-12-11 21:35:39  老猪 (暫住中國)

  别把电影节看的太重,似乎如上帝一般,虽然那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有些做法会让人反感。
  

2004-12-11 23:47:17  房囚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浮狗2004/12/11 06:48am 发表的内容:
  我去了看。 当时班上的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个信息,他让我们去看看,因为我们也正好在拍一个纪录片,所以希望能去那里学到点东西。 当时老师也说他很有兴趣看中国的纪录片制作。
  我一拿到目录,就留意到了这个作品,虽然不是唯一的中国纪录片,但是我觉得值得去看。 不知道为什么上面会说英文标题是:《Blatant Dust》,因为当年海报和宣传小册子都是写的《Floating Dust》?
  耐着性子看完了整篇,老实说有点失望。 可能因为有比较,得出的落差比较大。 整个片子我看得很乱,而且给在场观众的反应是: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赌博? 而黄 ...
  [/quote]
  我是这么认为的,纪录片能开拓一个人的视野,这也是纪录片的一个责任之一,当然它并不一定是主要的。
  我想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是不会体会到这部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的,我家族里每个人都打麻将,我姐姐家的冰箱空调全是打麻将赢来的,我们甚至跟她开玩笑封她为“李高麻”(高级麻将师的简称)。至于赌码,我相信每个湖南湖北的人都会知道是怎么回事,举个例子,我们那有个镇曾经是我们市里最富庶的镇,但现在那里的人家当基本上全部空了,全是赌码赌的。至于他们为什么会沉迷于打麻将赌码,我想反问一句,如果他们不干这些他们能干嘛?而且我想这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的问题是要观众去思考的,而不是导演直接就能给答案的,别的不敢说,湖南湖北的现状现在就是如此,把这两个地方加起来,可以大过欧洲的一些小国家了,它所讲的绝对不是个别现象。
  就像杜海滨说得一句话,你可以说我的事情讲得不好,但是你不能说我看到这些是不对的。我认为《喧哗的尘土》是部好的纪录片,我今年看得那么多纪录片中,除了《寻找林昭的灵魂》,就应该是这一部了,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是个慢热的过程,就像在一杯清水里面滴进一滴墨汁,它是一点点侵释的过程,直到满杯水都是淡淡的黑色。
  如果不能理解,我想,可能是我们对我们的国家了解得不够多。一家观点,欢迎讨论。
  

2004-12-12 20:58:49  云南闫琳 (云南昆明)

  看了上面的讨论,我觉得大家都在争论纪录片的更深次价值,在我看来也就是饭后闲话了!一个纪录片给人带来的都是一个表面,但是不同的人从这表面背后看到的都不同!楼主提到的(Yu Jian的《Jade Green Station》,122分钟)应该就是于坚老师的《碧色车站》吧!我个人认为那个片子在结构上使我至今都不明白!这点还想听听楼主的看法!
  

2004-12-12 22:22:51  水边可可树

  “……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是个慢热的过程,就像在一杯清水里面滴进一滴墨汁,它是一点点侵释的过程,直到满杯水都是淡淡的黑色。”
  赞同房囚的看法。理解黄文海。
  今年,我回湖南老家去拍摄一部“理想风土的纪录电影”,一部我们工作室献祭小川绅介《牧野村千年物语》的作品。考大学来上海后,都8年时间没有在家呆过了。
  没预料到,家里人和全地方的人都在买码……癫狂之极,无以形容了。
  我想,这些稻田中的“莠草”,国家中所谓栋梁之材外的居奇囤己的“小农民”们,真是,真是纯粹,将千百年来中国水稻产区(我也许顶多能了解到洞庭边水稻产区内的农民)人性之物欲尽情地、毫无遮蔽地展露了出来,多么本真,本真至纯粹。我“反思”我眼中也未有过什么“国家理想、社会中流”的概念,我眼中也只有今日,因此,觉得这种癫狂的物欲是本真的,因此纯粹,因此才与生活的结局有点雷同……好玩,我是说买码……
  合适的时候,欢迎大家看我的纪录片《细毛家屋场甲申阴阳界》 DVCAM 119MIN 也许较客观地分析了一个13户人家的水稻产区的自然村落(屋场)内,一年内生者(阳界)、死者(阴界)、巫师(阴阳界)的现状。
  

2004-12-13 11:24:03  房囚 (北京海淀)

  发过来看看先,如何?
  

2004-12-15 09:44:18  水边可可树

  行,近几天会递给老猪
  请多提意见,哈哈
  

2004-12-15 13:25:44  阿德的故事 (北京海淀)

  上次在盒子看了他的<军训纪事>,不错的说~~~很少看见这种反映当前中学生教育的片子,支持!!
  

2004-12-17 10:56:24  刘兵

  客观的说,记录片的确带有更加强烈的个人化色彩,也就是“自来水笔”,呈现一个人眼中看到的世界。这个世界有些是可以通约的,更多的情况下则可能仅仅是“一个人的秘密”。在这样的编码过程中,我们怎样找到那把“钥匙”?我觉得更为根本的不是要求导演给出额外的解释(当然必要的结构和形式感除外),而是要观看的人本身去寻找和建构,也就是欣赏者自我精神的填补和生成。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生命经验的拓展以及合乎审美规则的体误和交流。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