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公告]法国纪录电影·学术交流展映(北师大放映)

2004-09-18 13:17:55   来自: puppy328
  [公告]法国纪录电影·学术交流展映(北师大放映)
  法国纪录电影·学术交流展映
  (9月23-26日)
  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主办、法国驻华使馆、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东京事务局、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当代电影》杂志社协办的“2004北京国际纪录片展”正在北京举行。这次影展集中放映30多部(集)影片,这些影片中绝大部分都是首次在中国大陆放映,总放映时间达到50多个小时。这是解放以来(可能也是中国电影史)在中国内地举办过的规模最大的专业性纪录片学术观摩。
  由于主场(华北大酒店和新影厂)的票数有限而且票价极其昂贵,使得很多人与这一盛事无缘,难得一见这些珍贵的纪录片作品。为了尽量让更少的人留下遗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特精选“2004北京国际纪录片展”的部分展映片目,于9月23日—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进行展映。展映的8部法国纪录片中,有纪录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有近年来在国际上受人瞩目的新作。这些作者年龄、身份各异,作品的题材、风格、手法各不相同,但是无论是哪一部作品,都足以丰富我们的观看经验,让我们通过他们的取景框,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甚至看到我们自己。
  这些影片全部35mm胶片放映,中文字幕。
  剧场能容纳200多人观摩,有兴趣者请提前订票。
  展映地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国剧场
  咨询电话:58801357 田
  9月23日(周四)  晚上6:00
  《浩劫》(上) 导演:克罗德·朗兹曼  1985年 总时常550分钟
  本片探讨二战期间欧洲的犹太人大灭绝,“……有关死亡的绝对性,而与幸存者无关。”这部曾经引发“浩劫”现象的纪录片巨著,“从历史和记忆的角度看,《浩劫》与其他反犹太人大灭绝的影片相比,在证词的强烈程度和证词的严谨上高出一筹。”同时,也是纪录片制作艺术的创新典范……
  导演是电影导演、哲学家、作家、法国《现代》杂志主编克罗德·朗兹曼。作品自1985年完成起在世界上产生矿日持久的影响,很多人反复走进影院观看这部超长巨作。西蒙·德·波伏娃看了影片后说:“谈论《浩劫》不容易。这部影片中有股魔力,魔力不可解释。战后我阅读过很多有关隔离区和集中营的证词,我们感到过震撼。然而,直到看了克罗德·朗兹曼的奇妙影片,我们才发现自己从前一无所知。虽然我们拥有大量知识,但我们距离悲惨的体验十分遥远。观看克罗德·朗兹曼的影片时,我们才第一次在脑中、心中、肉体中体验这种悲惨。”
  9月24日(周五)  晚上6:00
  《浩劫》(下)
  9月25日(周六) 上午10:00
  《尼斯景象》 导演:让·维果 35mm默片 1930年 22分钟
   29岁时真相不明地死于狱中的让·维果,凭《操行零分》和《驳船亚特兰号》等4部作品就足够在法国电影史上占据不容忽视的重要一页。
  《尼斯景象》是这位天才导演的处女作。影片既具有所有“都市交响曲”的共同点:以现代都市中散漫的日常景象作为想象的依托,而不是以特定事件的叙事线索为结构;作者所关注的首先是被纪录的物象在种种光影条件下的造型意韵,以及它们在镜头前的运动形式和节奏,并把这一切元素按音乐性的蒙太奇节奏加以整合,与此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透露出作者对存在世界的某种看法。与那些醉心于形式的先锋主义不同的是:让·维果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作品是“鲜明的社会电影”。这部由考夫曼摄影的城市影片,充满了幽默和尖锐的讽刺,它是纪录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几乎对以后的所有法国纪录片产生影响。
  《是和有》 导演:尼古拉·菲利贝尔 35mm彩色 2002年 104分钟
  影片拍摄于只有一个班级的学校,整个村子的孩子都由一个老师教课,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孩子们在这个小集体里朝夕相处,一起经历苦与乐。导演说:“我想讲述一个故事,激发情感,与故事中的人物分享磨难、快乐、伤心,与他们一起学习读写算,感受他们的成长过程。”无疑他做到了这一点,观众将和导演一起重温学校生活,回忆学习与成长之艰难。本片2002年在众多电影节获得4项大奖,并正式入选当年的嘎纳电影节。2002年,欧洲出现了“《是和有》现象”
  
  9月25日(周六) 下午1:30
  《美国一号公路》 导演:罗伯特·克莱默 1989年 225分钟
  9月26日(周日) 上午10:00
  《世界的记忆》 导演:阿仑·雷乃 1956年 22分钟
  阿仑·雷乃的名字与《夜与雾》和《广岛之恋》等电影联系在一起,他拍摄于1956年的这个短片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明天什么最能证明我们今天的文明?
  《区区小事》 导演:尼古拉·菲利贝尔 1996年 35mm彩色 105分钟
  《是和有》导演的另一部作品,这个曾经获得6项大奖的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精神病院的日常生活,流逝的时间,孤独和疲乏,却也有快乐的时光和笑声,“影片讲述的是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我们能否为别人留出位置……讲述的是身处异境的别人能让我们看清自己。”
  9月26日(周日) 下午1:30
  《夏日纪事》 导演:让·鲁什,埃德加·莫兰 1961年 90分钟
  拍摄者围绕着“你幸福吗”同期随机采访巴黎人,他们对着镜头谈他们的日常生活,谈可望不可及的幸福。随着这部电影一起诞生了一个名词——“真理电影”。
  《S21》 导演:里蒂·潘 2003年 101分钟
  2003年嘎纳电影节参赛片。影片回溯1975年到1979年间柬埔寨红色高棉有组织大规模屠杀时期……作品同《浩劫》存在着某种联系,都是在出作一种试图通过视觉手段重现被湮灭或者被赝品冒名顶替的记忆。
  

2004-09-19 00:01:30  airdrunk (北京)

  太好了!非常支持!
  但票是要多少钱怎么订呢?外校的也可以吧
  

2004-09-23 00:36:24  萧狼 (北京)

  直接到北师大艺术楼北国剧场,现场买就行啦,不用麻烦。
  

2004-09-24 10:50:06  carvetime

  昨天放的浩劫怎么声音那么差呀
  

2004-09-24 16:02:57  airdrunk (北京)

  前几天说拷贝出问题明天和后天的都不放了,是真的吗?明后天还放吗?
  

2004-09-25 13:25:06  suzie

  浩劫观后
  印象里集中营总是离人间烟火遥远不已,死亡成为日常生活工作的一部分的地方,残酷得难以想象,索性不再去想,被无数的相关的剧情片感动到一塌糊涂之后,看着《浩劫》的介绍:9个小时,11年的拍摄时间,没有事件当时的画面;我完全没有想法,只是觉得应该去看,我需要在那些曲折的情节和凄冷的故事之外,了解什么叫做真实。
  刚刚看完四个小时,也就是影片的“第一时期”,更加觉得应该看看,所有的人都要看,德国人、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
  一个普通的火车站,一条铁轨,一个小房子,15米之外就是死亡,集中营,毒气,焚尸炉。悲剧从来都发生在人间,每一天每一天都看着一列列火车装着满满的人来走进毁灭,听着他们的叫喊,按时上下班,做工作?朗兹曼简洁而毫不回避地要求工人回忆当年的情形,在我看来无疑于让他们的灵魂质问他们自己:为什么没有(哪怕仅有一次)帮助,帮助一个生命跨越15米的生死之隔?
  为什么?
  犹太人。犹太人。金子,双层的平底锅,里头有金子。钻石。这些都是犹太人的房子,这些也是,很好的房子。漂亮的犹太女人,她们有钱,她们不干活,就是打扮,波兰男人都喜欢和犹太女人做爱。他们坐着普尔曼火车来,他们打牌,他们的衬衫很白。他们挤在火车里,他们要水喝,他们有钻石,有金子。
  这是答案吗?朗兹曼在70年代的波兰农村固执地重复着这些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跟他们说话吗?你们住的房子是犹太人的吗?你们听到了声音吗?你们知道在干什么吗?你们还在干活吗?”浸着汗渍油渍的衣领,所有的男人都穿得很像,蓝色的劣质秋衣,好奇地看着镜头或者躲着镜头……回答者的打扮让人想起中国农村,连语调都很像。
  在镜头前大家回忆起犹太人来,七嘴八舌,那些曾经在他们耕作的土地边被毒死烧掉的犹太人,那些把装着金子的行李放在教堂旁踏上毒气卡车的犹太人,那些他们曾经的邻居,或者雇主。回忆只存在于头脑,这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郁郁的森林,空旷的田野。安静。
  看完第一时期的时候,感觉很愤怒,闷闷的那种愤怒,为什么那些村民、那些铁路工人、那些犹太人劳工队的人没有给每天成批成批被拖向死亡的人起码的可能援助。也许仅仅一个简单的词,一句提醒的话就可以挽救成百上千人的生命。
  我当时是有希望的,看完第一时期的那个晚上辗转反侧,想到的很多都是“如果”这样的句式,如今,想想那夜的感觉,想想我曾经的希望,不寒而栗。没有希望。一点儿也没有。
  一个犹太劳工队的成员告诉一个将要进入毒气室的女人说,你们不是去洗澡,你们会被毒死,两个小时后就被烧掉。这个女人是这个劳工的朋友的妻子,她相信了他,她跑去告诉所有的人,男人、女人,没有人相信她,大家都等待着消毒,等待着给德国人做工,等待着活下来的机会,没有人相信她。她难以忍受,大叫起来,党卫军发现了,折磨她,她不肯说出那个人的名字,他们折磨她,她终于指出了他的名字。他被扔进焚尸炉,活活烧死了!
  几百名捷克犹太人被送到集中营之后,没有被马上处死,甚至没有被隔离,许多人还是一家老小生活在一起,孩子们甚至可以在简易的木棚里上学,他们还排演话剧,德国军官也来看。6个月,他们的死亡率仅仅是25%,集中营里的奇迹。然而,命令终于下达,这批人要被“特殊处理”,犹太劳工队希望可以共同策划一次起义,然而他们不相信德国人会毒死他们,在集中营里关6个月再处死,不合逻辑。这批捷克人的领袖在想做出起义或不起义的决定时,服毒自杀。大家终于像别的人一样,走进了衣帽间,看见了他们早就被告知的那些柱子和柱子上的标语:“跳蚤意味着死亡”。他们明白了。在捷克国歌里,他们走进了毒气室。
  they are dying.隔离区里的犹太人,饥饿,伤寒。尸体,身上没有一件衣服的尸体,大街上到处都是。年轻的德国军官散步时,随手拔枪,看都不看就随意射击。不,先生,他没死。他正在死去。
  为“帝国铁路事务”工作的德国人,调配着一列列的特殊列车开往奥斯威辛,开往特布林卡,开往比克诺。经历繁琐的长途运输手续,沿途各国的货币兑换,终于用犹太人自己的钱把他们送到目的地。“我们很忙,所谓特殊列车就是没有回程票的列车。其他的我不知道”。
  作为犹太区“副局长”的德国人,“隔离区其实是一个自治组织”。
  无数的吃饭用的勺子,眼镜,饭盒……
  “没错,希特勒会输掉这场战争,但是已经没有犹太人了。”
  许多年过去,仅有的幸存者老去,世间只留下安静的树林,空地。这里发生过什么吗?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PcxROcjG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