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小乔纪录随笔:让纪录片学者去吃屎?

2004-08-02 15:55:08   来自: 萧狼 (北京)
  [这个贴子最后由萧狼在 2004/08/30 10:03pm 第 1 次编辑]
  
  :em22: :em27:
  来源:央视国际 ■陈晓卿
         :em27:
   北京时间2004年7月5日凌晨5点,里斯本光明体育场,刚刚出炉的欧洲冠军希腊队队员在教练雷哈格尔的带领下,在场地里疯跑着。万里之外的CCTV《见证》栏目办公室,一群人为欧洲杯出人意料的结局而垂头丧气。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康健宁先生,康老师眯着因为20多天熬夜看球积劳成疾的兔子般的眼睛,举着和他眼睛一样红的麻辣小龙虾,简直就是一位先知:“我预测得怎么样?希腊拿冠军了吧,啊?雷哈格尔,战术大师啊!”
   康老师说的雷哈格尔出生在德国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个矿工,从小他接受的培训是如何做好一个油漆工。他没踢过职业足球,脚法恐怕还不如我们的中超球员,但后来他却成为一名名震德国乃至世界足坛的足球教练。雷哈格尔之所以让我郁闷,是因为他取得的成就让我必须接受一个现实,不会踢球的人也能当教练,这太难接受了!
   好,回到纪录片的话题吧。
   我一直有个误区,认为没拍过片的人最好不要指导大家如何拍片。这个论调来自北师大的张同道教授。有一次,他愤世嫉俗地说:“看看现在有些学校影视学科的个别的老师,自己一个片儿都没拍过,楞要教会别人如何拍片儿。”张教授自谦地引用自己在国外访问的经验说,“人家那些教传媒的老师,净是在媒体里摸爬滚打了多年,最后也没混进管理层的,为了保全自己的颜面,只好去大学里教书。哪有我们这样从学校到学校就开始教方法论的!”张先生说的那种“学者”我还真听说过,公文包夹着几盘录像带,各地方台乱窜,说出话来头头是道,但是自己都不知道对不对,还被那些地方台奉为教父、教母的。怪事儿了!这让我想到别人挤兑我当主持人的短信: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唬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后来又有一个人给我讲了个笑话,更坚定了我的观点。
   这个笑话是说,两个学经济学的博士一边走路一边争辩,内容都是关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大事儿”。突然,他们发现了路边有一堆狗屎,博士甲对博士乙说:“如果你把这堆屎吃下,我给你五千万。”博士乙掏出计算器,吧啦吧啦一算,可吃性很强啊!于是吃了那泡屎,甲只好写了一个五千万的欠条。
   甲乙继续往前走,心里那叫一个郁闷,乙觉得为一张欠条吃了一泡屎,甲觉得平白无故折了五千万。这时,另一泡狗屎映入了他们的眼帘。于是乙说,你丫把它吃了我就把这五千万欠条还给你。甲立刻在心里做了一个模糊数学算式,发现,靠,可吃性太强了,三下五除二就把它给办了,于是两个人两清了。这时,哥俩更郁闷了,敢情啥也没干,一人吃了一泡屎!两人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去找自己的导师。
   导师是国内的经济学权威,听完他们的陈述,老爷子拉着两人的手,涕泪纵横:“知道吗,你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为咱们国家的GDP增加了一个亿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讲笑话的人给我总结道,“要让咱们的国民生产总值持续飙升,就让经济学博士们去吃屎吧。”他接着诡异地对我说:“同样的道理,要让纪录片有更大的突破,就让那些研究纯理论的同志……呵呵。”
   电视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纪录片更是。从来没有站在摄像机的旁边清楚地复原一个生活场景,却要教大家纪录片ABC,在很长时间里我实在是难以接受这个现实。但是今天欧洲杯血的教训让我猛醒:有过实践经验的人最多可以教一教技巧,诸如怎么收光圈啊,机位怎么调度啊,场面如何控制啊,节奏怎么调整啊等等,形而下啊!也就是教教人家如何停球、转身传球这些基本动作,最多是四则运算;而人家研究纯理论的人才是给大家灌输思想,教大家球队阵型、调解队员心理……那等同于高等函数啊!毕竟,人家没吃过你肉也还见过你跑嘛。
   现在希腊人民恨不得让雷哈格尔同志去点燃雅典奥运会的火炬,这个矿工儿子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其实不会踢球的人也能当好教练,没拍过片儿的人也能教会大家如何拍纪录片。背不住我们哪天就会看到在咱们的纪录片界要出现几个“战术大师”,比如叫“刘哈格尔”、“李哈格尔”什么的。
  

2004-08-03 12:24:19  房囚 (北京海淀)

  好文,鼓掌.
  

2004-08-03 13:52:26  jsh (其它)

  应该支持一下 ~!
  

2004-08-03 16:06:34  萧狼 (北京)

  呵呵,支持吃屎还是不吃屎啊?
  

2004-08-09 09:52:46  房囚 (北京海淀)

  偶让他们吃屎
  

2004-08-10 00:04:30  萧狼 (北京)

  不管大家希不希望他们去吃屎,他们反正是不会吃的,应该尊重吧,人家自由存在的必要。另有些“创作者”尽浪费题材和金钱拍些屎片,似乎也应该吃点屎了,呵呵。
  

2004-08-10 13:59:18  Neveronline (戰國)

  我觉得不能太偏激。学者有学者的作用,他们不是创作者。
  

2004-08-24 14:11:18  萧狼 (北京)

  支持,支持!
  

2004-09-03 22:07:54  水边可可树

  我觉得制作人之间的坦率交流与非制作人间的天马行空来得更有效……特别是对那些尚在开掘阶段的年轻作者
  

2004-10-06 17:11:26  dimstar

  经济学博士的那故事挺有意思的,文章也写得好,但是有些偏激啊!呵呵
  

2004-10-15 15:12:34  李昂 (北京)

  哈哈!精彩的比喻!幸好,偶已然不在吃屎的行列了!
  

2004-12-17 13:26:37  刘兵

  莎士比亚在抨击批评家的时候曾比喻他们“就象站在轮子上的苍蝇,嘴里高唱着瞧啊,轮子的转动都是我的功劳!”,海明威也说过,《老人与海》中老人就是老人,大海就是大海,什么都不象征,只有鲨鱼象征着批评家。
  好象搞创作的人本身都比较反感批评家,但这并不影响批评家们自得其乐,正所谓”二十一世纪是批评的世纪”。个人认为理论和创作应该是各自独立并行不悖才好,而不要彼此寄生。“六经注我”无所谓,但要是拿着理论的大棒隔靴搔痒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当然最理想的状况应该是理论家们也能偶尔实践一下,而搞创作的人本身就应该具备相应的理论修养。反正从我个人来说,更喜欢看到就艺术创作内部规律和形式美感来谈论作品的“细读式”批评和艺术家们的经验谈。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