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时间的重量”纪录片展映寻求资金支持

2004-07-20 02:27:31   来自: flyingbird (北京海淀)
  “时间的重量”纪录片展映寻求资金支持和加盟联办
  我们希望能在这个秋天来临的时候,走进大学校园,走进关心纪录片的人群之中,一起回顾那些刚刚过去的年代和依然记忆犹新的经历,回顾那些曾经令我们心动的老片子。因此,我们将举办的这个展映命名为《时间的重量——转型中国之纪录片高校巡回展》。
  这样一个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我们希望能有公司或者企业等单位给与支持与帮助,共同完成这个有意义的活动。
  本次展映已得到国内著名纪录片作者的支持,整体质量、规模都将是空前的。现寻觅有识之士加盟联办,详情请致信:PLA1975@msn.com
  qq:17097738
  也希望热爱纪录片的人们能为我们出谋划策!
  
  
  
  时间的重量
  ——转型中国之纪录片高校巡回展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转型期”。这个时代消散了此前各个时代的集体乌托邦光芒,在通往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却比任何时代都走得更快更远——正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前所未有地面对现实,前所未有地重视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时代主题催生了一种比文字更有力量的历史文本,这就是异军突起的中国纪录片。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纪录片开创了从纪实主义到表现主义的各路新风,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和作品,并迅速进军国际纪录片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纪录片作为一股新生的文化力量,既是转型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像见证,也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参与建构者,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宝贵的人文品格。经过十余年的漂洗和沉淀,这些纪录片把几代人的生命凝聚成影像历史,为飘逝如烟的往昔岁月附上了沉甸甸的重量。
  本次展映将首次按照个人作品专辑的秩序,全面梳理转型时期中国纪录片经典作品。同时邀请著名纪录片导演、研究学者与文化评论家与中国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面对面,以人为本,以影像为镜,共同回顾与反思我们刚刚走过的艰辛旅程。
  本次活动拟展映以下纪录片人的作品:(姓氏笔划为序)
  王 兵、王海兵、孙曾田、张以庆、陈晓卿、段锦川、
  渠陆军、梁碧波、康健宁、彭 辉、蒋 樾
  
  拟邀请导演简介
  1、梁碧波:
  成都电视台主任记者,四川大学电影电视系客座教授,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家、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家、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成都市十佳新闻工作者。
  他创作的纪录片《冬天》获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三节草》获第20 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特别奖;《婚事》获 2000匈牙利国际视觉艺术节大奖、第五届罗马尼亚阿斯特拉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其作品12次入围国际影视节,部分纪录片在日本NHK、法国ARTE、澳大利亚SBS和芬兰国家电视台、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播出。多次赴美、法、荷、意、德、澳等国出席国际电影节等国际学术活动,曾在美国做过电影电视访问学者。
  
  2、孙曾田:
  中央电视台高级记者,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纪学会理事、北京广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大型系列片《黄河一日》、《点击黄河》、《新丝绸之路》总导演,其创作的电视节目近百部(集)。
  他创作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获“亚广联”大奖,成为央视第一个纪录片国际奖项,并获第九届“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影节特别纪录片奖。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获“帕尔努”传记片电影节评委会奖、柏林人类学电影节评委会奖、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会特别奖、国际纪录片协会“劳伦斯”提名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并参展北欧人类学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
  
  3、康健宁:
  纪学会副会长,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宁夏电视台国际部主任、副台长。1985年起开始制作纪录片。
  主要纪录片作品:
  《闯江湖》(50分钟,1988年)
  《沙与海》(50分钟,1990年,与高国栋合作,获“亚广联”纪录片大奖)
  《生活》(60分钟,1992年)
  《公安分局》(50分钟,1993年)
  《阴阳》(180分钟,1994年)
  《当兵》(85分钟,2000年)
  《听樊先生讲过去的事情》(85分钟,2002年)
  《唐之韵》(2003)
  《晋商》(2003)
  
  4、彭 辉:
  1965年生于成都,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1985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进修。1986年起,集制片人、编导、摄影、撰稿于一身,先后从事专题片、文艺片、纪录片等电视节目创作。现为国家二级导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次荣获全国“最佳摄影奖”,2次获得全国“最佳导演奖”,被评为“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还曾担任全国青年电视短片大赛、中国电视金鹰奖和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评委。先后有31部作品荣获国内外69个重要奖项,连续4年问鼎中国电视艺术最高奖——“金鹰奖”,其作品《平衡》获得金鹰奖纪录片最高奖:“最佳长片纪录片奖”。
  其纪录片作品多次入围法国、匈牙利、加拿大等国际影视节,获得国际评委会大奖等多个奖项,并多次应邀在法、意、美、日、加、匈牙利、荷兰、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展映;其中,5部作品被“台湾电视资料馆”列为馆藏作品;《平衡》、《空山》、《背篓电影院》等作品被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复旦大学等高校列为教学观摩片。
  
  5、张以庆:
  1987年调入湖北电视台从事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创作至今。现任纪录片编导、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2002年8月获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
  主要作品:
  《红地毯上的日记》(1990年)、《起程,将远行》(1995年)、《导演》(1996年)、《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等。
  其中,《英和白》获得第6届四川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创意、最佳导演和最佳音效奖;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最佳编导奖。2002年5月入选INPUT国际电视大会,巡演于欧洲、印度。《幼儿园》获得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创意大奖。
  
  6、王海兵:
  四川电视台国际部副主任、高级记者,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1994年获“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1998年获首届全国文联“德艺双馨”称号、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并获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破格晋升为高级记者。
   他创作的纪录片曾多次获国际奖。从业以来,计有60多件作品80多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曾两次获“中国新闻奖”、两次全国电视新闻特等奖、两次全国电视专题节目一等奖;还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纪录片奖;少数民族题材“骏马奖”;获全省电视节目一等奖共21项。
  主要作品:
  《藏北人家》  《古格遗址》  《昌都喇嘛》  《武陵源印象》  《深山船家》
  《灯城自贡》  《四川龙门阵》 《回家》 《青藏高原之旅》  《巡线一日》 
  《从昆仑到唐古拉》 《乌蒙赤子赵春翰》 《四姑娘山》 《山里的日子》
  代表作“三家”(《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曾连续三届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两次)和“提名奖”(一次);《回家》三次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获一项“评委会特别提名奖”;还入围蒙特卡洛电视节、英国自然银幕电影节、法国环境电影节、葡萄牙电视节、巴西里约电视节等,并在美国风城纪录片电影节、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上展映。《山里的日子》入围罗马尼亚阿斯特拉人类学文献记录电影。
  
  7、陈晓卿:
  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制片人,纪学会理事,北京广播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
  1965年11月生于安徽,1986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摄影专业,同年被保送就读该学院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分配至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纪录片栏目《地方台30分钟》编辑。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2001年被聘为高级编辑。
  主要作品:
   《孤 岛 记 事》 被选送至法国戛纳电视节目展;
   《远在北京的家》 获1993四川国际电视节大奖;
  1993年全国社教节目评比特等奖;
   《龙 脊》 获1995四川国际电视节特别奖;
   《南狮北狮》 任编导;
   《大哥大 桑塔纳 破小褂》 任编导
  《朱 德》(50分钟* 6集) 任总编导
   《刘 少 奇》(25分钟*12集) 任总编导
   《百年中国》(35分钟*52集) 任总编导
  
  8、渠陆军:
  中央电视台驻北京军区记者站主任记者、纪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导演专业,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从1991年开始从事纪录片创作,迄今已有百余部电视纪录片作品。其中,有15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彩虹奖”、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奖等奖项。
  主要作品:
  1995年 《旺 旺》 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二等奖;
  1999年 《侯家家事》 获全国军事电视节目评比一等奖,
  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
  金鹰奖提名奖;
  2001年 《兵 者》 获全国军事电视节目评比一等奖,
  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二等奖,
  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音效奖,
  “彩虹奖”二等奖、最佳音效奖;
  2002年 《老 镜 子》 获第21届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
  第九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二等奖,
  2003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评审团大奖
  
  9、段锦川:
  独立制片人,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后长期在西藏工作,92年回到北京。
   主要作品:
   1992年《青朴--苦修者的圣地》(与温普林合导)73分钟;
   1994年《广场》(与张元合导)100分钟;
   1997年《八廓南街16号》100分钟,获法国“真实电影节”的首奖,成为中国纪录片在世界纪录片影展获首奖的第一部作品;
  《天边》140分钟;
  《加达村的男人和女人》100分钟;
   1999年《沉船-97年的故事》(和中央台合作拍摄),60分钟;
   2002年《拎起大舌头》,75分钟;
   2002年《爱情战争》(与蒋樾合导),50分钟
  10、蒋樾:
   1962年出生; 1988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文学系编剧专业;同年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作为黄健中的副导演,参与摄制电影《龙年警官》,《过年》;
   1991年、1992年两次赴藏拍摄纪录片,此间作品有:
   《喇嘛藏戏团》(1991);《拉萨雪居民》(1992);《天主在西藏》(1992,参加1993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3年制作《东方时空•生活空间》首批短片,代表作品有:
  《东方三侠》(1993);《票友》(1993);《上班》(1993);《矿工》(1993)等;
  1993年后有:《彼岸》、《静止的河》、《幸福生活》、《爱情战争》等。
  
  11、王兵:
  独立制片人,1967年生于西安。14岁时因家庭原因中止学业到西安建筑设计院工作。1991年进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学习,1995年毕业后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进修。1999年底回到沈阳,开始用DV拍摄纪录片《铁西区》。
  该片参加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聚焦中国”专题展映,获葡萄牙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003年2月,《铁西区》最终版本的第二部分《艳粉街》参加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获2003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拟展映作品目录
  王海兵作品:
  《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山里的日子》
  梁碧波作品:
  《三节草》、《婚事》、《冬天》
  张以庆作品:
  《舟舟的世界》、《幼儿园》、《英和白》
  彭辉作品:
  《空山》、《平衡》、《背篓电影院》
  渠陆军作品:
  《侯家家事》、《兵者》、《老镜子》
  康健宁作品:
  《沙与海》、《阴阳》、《当兵》
  段锦川作品:
  《八廓南街16号》、《沉船——九七年的故事》、《拎起大舌头》
  蒋樾作品:
  《彼岸》、《静止的河》、《幸福生活》
  陈晓卿作品:
  《远在北京的家》、《龙脊》、《大哥大•桑塔纳•破小褂》
  孙曾田作品:
  《最后的山神》、《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祖屋》
  王兵作品:
  《铁西区》
  

2004-07-20 17:05:59  宋小白 (江苏南通)

  支持,以精神的名义
  因为我没钱
  

2004-07-20 21:29:06  萧狼 (北京)

  可以和现象合作,为你们提供宣传阵地。
  

2004-07-21 00:35:28  猪头猪智慧

  [这个贴子最后由猪头猪智慧在 2004/07/21 00:48am 第 1 次编辑]
  
  我只想看王兵的《铁西区》、胡杰的《寻找林昭的灵魂》、卡码、高富贵《八九点钟的太阳》
  

2004-07-21 13:29:46  flyingbird (北京海淀)

  这只是一个主要篇目,还想临时增加一些独立制片人的作品。
  

2004-07-21 16:31:01  房囚 (北京海淀)

  恩,说句很俗的话,支持!
  

2004-07-22 23:15:31  萧狼 (北京)

  “时间的重量”是央视《见证》栏目做的一个纪录片系列的总题,关于重访。
  

2004-07-22 23:26:50  di7dai (北京)

  支持,不要钱我就去看
  

2004-07-24 01:46:10  萧狼 (北京)

  七代来师大,我请你看,还能叫俩美奴陪你哦。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

GPSujzmYMIC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