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原创]

2002-10-17 04:16:11   来自: 双鱼0585 (北京)
  残酷亲情,残酷轮回
  小保姆兴奋地喊:“姥姥快看谁来了!”80多岁的妈第一反应是拿起电话接听。50多岁的女儿站在门口,衰老的妈问她:“你找谁?”
  影片的结尾处,小保姆又在喊:“诃阿姨快看谁来了!”女儿就像死去的妈一样,第一反应是拿起电话接听。女儿的女儿、20多岁的“书包”站在门口,笑容渐褪,因为已呈老态的妈在问她:“你找谁?”
  仿佛,那掺杂着忽视、不耐烦、埋怨和粗暴的爱,又将开始新的一个轮回。
  很难想象有人能把《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拍成电影,所谓的煽情片亲情片早就让我们看得刀枪不入了,而且我一直觉得坐在一大堆陌生人中间飙眼泪是一件很羞耻的事。可是这部电影......我看见戴锦华坐在我前面,看见她抬手拭去眼泪。
  我觉得让我鼻腔酸涨、眼眶失控的原因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感到疼痛,和多年前看张洁这本日记体小说时一个样。这部小说以及这部电影里的母女之爱,绝不是那种经过美化、升华、煽情的刻意制造的“催泪弹”,它真实到残忍,直面一贯被歌之颂之的亲情里,那些急躁、恼怒和粗暴,而恰恰是爱导致的这些急躁、恼怒和粗暴,最后成了终生的悔恨。因为在不知不觉的疏离中,那种彼此和煦的真情流露是多么的少啊。
  我知道《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里面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原著是极度琐碎的,琐碎到微小,就是那些微小的细节,展示着亲人之间因为忽视导致的隔离,隔离导致的焦急,焦急导致的粗暴,粗暴导致的痛悔。我看着屏幕上,作家诃为妈毫无必要的节俭大光其火,诃冒着大雨手忙脚乱把妈塞进出租车拉着上医院,诃急得硬扳妈的腿,诃气得抱住妈往床上一撂,诃吓唬妈,诃训斥妈,诃因为妈没完没了上厕所简直烦死了,诃因为妈竟然在地上爬动几乎恨死了......当然也有欢笑的时候,诃给妈洗澡,松弛、愉快,诃亲吻妈的脸颊,彼此都感到温暖与快乐。可是这样的时刻是那么有限,这样的时刻为什么不能持续和永远,为什么拦不住下一波的烦怨,难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是彼此疼爱的吗?其余的人,又有谁会在乎我们的情绪起落。可是既然如此血肉相连,为什么却不能亲密无间?
  一切与疾病奋争所做的努力,因为用力过猛,虽然其情可鉴,却仍挡不住急转直下的结局,挽回不了妈的生命,反而在妈最后的日子里,在当时当刻,给彼此造成了某种伤害......这才是活着的人最大的、永远的痛悔。
  一部很本色的电影。斯琴高娃在这部片子里,有突破以往表演套路的企图。一直觉得斯琴高娃的演技属于很“表演”的那种,当然她演得好,但是比较戏剧化、舞台化,她演得最自然的,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饰演马小军的妈。而这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最值得一提、表演最本色的当属饰演母亲的黄素影。啊,该怎么说呢?我觉得她真的就是一妈,一个衰老的、余日无多的妈。
  一直觉得亲情本身有很残酷的一面。即使不发生死别,在日常中,亲情也有着残酷的一面。看完电影以后,我恍惚觉着,妈、诃,还有“书包”,就像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可能就是我、我妈、我外婆,还有,我的小孩、小孩的小孩。
  

2002-10-17 12:54:58  patch (北京朝阳)

  这个片子可以当作老龄化问题的教育文本来看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