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看《在一起的时光》

2004-06-19 06:47:24   来自: 我以前叫桔生 (北京海淀)
  [这个贴子最后由我以前叫桔生在 2004/06/19 02:52pm 第 2 次编辑]
  
  在第二届纪录片研讨会开幕式后看了这部片子。
  片子叙述的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西安市郊(猜的)一农家,男主人在家务农,女主人在城里打工(清洁工),家里俩孩子,儿子脑瘫,女儿健康。片子就围绕这个脑瘫儿子展开――先是二月,然后五月,最后七月。
  几组人物关系的展开有点意思,父子似乎是主线,父亲力主全力以赴救儿子,即使医生说不能做手术(等于宣判儿子的死刑),父亲也还是希望挽留儿子到最后一刻,更神奇的是,父亲居然可以通过儿子的脚跟儿子沟通;母子、兄妹、父亲和祖父可以算是副线,而且都有所变化,母亲从刚回家时的极度悲切(全片好像就她哭过),到最后的木然;妹妹从一开始的没心没肺(似乎),到最后独自一人躺侧在床上抽泣;父亲和祖父的矛盾主要是祖父一直说卖了牛给孙子治病,但两头牛一直没卖,因此引起儿子儿媳的不满,导演将祖父的戏结束在逗弄牛上,老人一改在儿孙面前的愁苦,笑得是那么开心。
  引起我思索的是纪录片的叙事问题。这部片子叙事的总体感觉,跟虚构的剧情片应该说没什么区别,无论是大的结构,还是每个段落。考虑到虚构故事与真实事件的同构性,这样叙事自然没什么不可以。但纪录片与剧情片的一个本质区别,在我看来是前者的纪实性和后者的搬演性,在剧情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是剥离于拍摄内容的,它是为了更清晰有力地讲述一段故事,才根据观众心理的特点编排出那样一套语言,观众也是因为对剧情片搬演性质这个前提的认可,才接受这种镜语的。那么纪录片不具有这个前提,运用这种镜语合适吗?比如这部片子中用了不少正反打,而且还考虑到了动作的衔接,看的时候我就似乎总能听到一个导演的声音在画外指导拍摄对象如何动作(当然,这可能只是我的想像,实际未必如此)。
  很多拍纪录片的导演受的是剧情片的训练,而且还有个片子拍出来好看不好看的问题(其实“好看”这个概念一般也是建立在剧情片的基础上的),这就是我思索的之一:虽然摄影(像)机是一样的,但拍摄内容不同的时候,是不是能够使用同样的镜语去叙事?
  这部片子应该说是认真的,看完了心里也很沉重,死亡这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一直说下去,我手头在写的这个戏里也涉及这个主题。这引出我的第二个思索,纪录片和剧情片在处理同一个主题的时候是一样的,还是应该有所区别?我接触独立纪录片很少,看了这部片子,我的直感是,在挖掘主题的深度方面,纪录片可能有它的局限,它能使用的手段不如剧情片多,但在抓取生活的质感上,剧情片不如纪录片。如果这种区别成立,不同的片种有意识地扬长避短,或许是大家双赢共同生存发展的比较好的选择。
  注:许久不参加集体活动了,感谢现象的朋友们邀请,去世纪坛沾了些人气,又看了这部不错的片子,投桃报李公平交易,怎么也得扔块砖出来。能不能引出玉来,就看大家的了。
  :em27: :em27: :em27:
  

2004-06-19 19:49:14  Neveronline (戰國)

  桔生兄快手啊。
  说得在理。
  纪录片的叙事,我想更多是表现在剪辑上吧,而跟电影的事前设计是不是比较大的区别呢。。。
  

2004-06-20 02:32:58  Neveronline (戰國)

  回应人: dogma_2001 发表日期: 2004-06-19 17:56:36
  没有看过这部片子。
  早期的记录片大多是搬演的,比如《北方纳努克》、《消防员》、《夜邮》……
  现在的纪录片观众接受搬演、排演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除非拍摄者一开始就说明,我这就是搬演、排演的,那倒也符合“真实”。
  怎么“说话”和“说”的是什么,本来就是一回事。如果连正反打都用上了,那在“现场”,可能连“预备开始”都要叫一叫了。
  
  
  球是圆的。 
  游戏只有90分钟,其他一切均纯属理论。 
  昆明电影学习小组
  
  --------------------------------------------------------------------------------
  
  回应人: 张京徽 发表日期: 2004-06-19 18:59:38
  这期《新电影》上有一期记录片的专题。
  生亦何欢 
  死亦何苦
  
  --------------------------------------------------------------------------------
  
  回应人: anderton 发表日期: 2004-06-19 19:36:56
  正反打都用上了还记录个p呀,也就算是专题片吧。
              
   
            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 
  
  --------------------------------------------------------------------------------
  
  回应人: neveronline 发表日期: 2004-06-19 20:52:40
  真快呀
  
  献给我家可爱的猫猫...... 
  Fanhall Studio
  
  --------------------------------------------------------------------------------
  
  回应人: 发达阿姨 发表日期: 2004-06-19 21:21:52
  今天有事不能去成,遗憾。
  上次在北大看了这个片子的后半段。没有太多的感慨。沙青的另一个片子《贡布的幸福生活》给我更深的印象。
  我觉得纪录片的观影语境是由于真实性及其引发的人文关怀而形成的,而剧情片更多的是建立在逻辑性上——逻辑性可以以真实为主,但是也可以加进很多的渲染,而纪录片的真实性却不行了。——剧情片的逻辑性是建立在渲染基础上的,或者说是为了渲染目的而进行架构的。
  
  生活是一段轨迹 
  无论你再做什么 
  都挡不住她的前行 
   
  很多事情都已经注定 
  要求不高 
  尽量做一个好人 
  国产电影论坛
  
  --------------------------------------------------------------------------------
  
  回应人: 鱼龙鸡凤菜灵芝 发表日期: 2004-06-19 22:08:59
  看见桔生了
  Aham avero homi 
   
  abyapajjho homi 
   
  anigha homi 
   
  sukhi - attanam pariharami 
   
  Mama matapitu 
   
  acariya ca natimitta ca 
   
  sabrahma - carino ca 
   
  所以什么事你先别哭,先来责备我,好吗 
  
  --------------------------------------------------------------------------------
  
  回应人: pplu0829 发表日期: 2004-06-19 23:04:58
  haha~老师动作快啊!
  恩,记录片的镜像语言是个问题。导演意图太过明显了。尤其几段交叉剪辑。甚至制造了些戏剧冲突。比如妈妈抱着他出来,他爸爸在井边打水。好像……(看过应该记得。)所以,有些地方看起来象中央台的某些记录片。
  但,除去它本身,我还是有些被感动了。
  但,除去它本身,我想起了一幅照片获了国际大奖,拍的是一只鹰和一个快要被饿死的非洲小女孩。照片狠震撼,但是因为摄影师只轰走了鹰,没去救小女孩。小女孩最终饿死在了那里。摄影师也因为深深自责和舆论的谴责而在获奖一年后郁闷而死。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那幅照片!从二月到七月,孩子瘦成了火柴棍……
  
  把眼泪留给感动! 
  83
  
  --------------------------------------------------------------------------------
  
  回应人: ssyh 发表日期: 2004-06-19 23:11:46
  看了前面一些议论,我觉得非常遗憾,无知可以原谅,但妄语确实可怕。大家本来是在讨论一部作品,但有人没看片子就乱说一气,闲言碎语间充满了伤害性的言辞,有人应该为自己的话感到羞愧。
  我同样是这部片子的一个观众,我为能有人拍出这样一部作品感到高兴,作品打动了我。这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题材,很容易落入那些所谓边缘题材的俗套,但是作者告诉我的是人生的苦难,以及苦难中充满尊严的伟大的心灵。作者用镜头与镜头来推动整个影片的叙述,充满了力量,充分体现了镜头语言的美。这是国内其他纪录片做不到的。如果你是一位细心的观众,你应该能够感觉到作者把握镜头与被拍摄者距离的能力,这个距离太好了,再近或者再远都是不恰当的,这个距离不是训练出来的,这个距离来自作者的内心,天生的距离,充满了悲悯的情怀。而“纪录片”、“剧情片”、“叙事问题”…… 所有裹尸布般的概念都统统滚到一边去,是谁在整天抚摩僵硬的尸首?蹩脚的理论家!谁还想要用这双手去玷污别人用心灵创造出来的东西,可恶!
  
  
  --------------------------------------------------------------------------------
  
  回应人: 鱼龙鸡凤菜灵芝 发表日期: 2004-06-20 01:43:11
  我认为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区别只在于内容的真实与虚构。为表达内容的需要,才相应有纪录的镜语和故事的镜语。但这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定规。有些像纪实文学和小说,小说可以写得平实清淡,纪实文学也可抒情也可用诗体语言。
  今天放的《美国梦》,拍摄者的介入性很强,镜头表达的戏剧性完全不逊于故事片。大量人物近景特写。多角度多景别的叙事。快节奏的剪接。
  《奥林匹亚》,那是绞尽脑汁的技术拍摄。击剑一段,首先出现的是地板上运动员你进我退的影子。叫喊的观众投在墙上的影子。两个运动员的正近景亮相,画外音介绍。几个反打近景。结束。干脆利落又不枯燥。
  《DV在中国》,拍摄者故意穿帮,带种调侃的游戏性。
  就连《北方纳努克》也会用不同角度拍摄一个场景。
  剧情片用长镜头用固定镜头,不动声色不着痕迹地拍摄和剪接,比比皆是,这就不用说了。
  所以,没有一定之规,只看具体用在哪儿,用的分寸。
  其实,不管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都是人为拍摄下来的影片,都要好看。观众不会十足地当它是发生在眼前的真事,观众早就被训练出最起码的看电影的乐趣和思维。看剧情片要看的是剧情片的那个真,看纪录片要看的是纪录片的那个真。纪录片也不是原生态的真,这个观众懂。
  最怕看那种纪录片,卯足劲要让人相信这是真实的,于是粗糙,不讲究,装腔作势地寡淡作派,一点儿不坦然,只是让人看得厌烦。
  
  Aham avero homi 
   
  abyapajjho homi 
   
  anigha homi 
   
  sukhi - attanam pariharami 
   
  Mama matapitu 
   
  acariya ca natimitta ca 
   
  sabrahma - carino ca 
   
  所以什么事你先别哭,先来责备我,好吗 
  
  补充日期: 2004-06-20 01:47:03
  我喜欢<在一起的时光>,拍得很真诚,这个前提为大,小毛病就不用再说
  
  Aham avero homi 
   
  abyapajjho homi 
   
  anigha homi 
   
  sukhi - attanam pariharami 
   
  Mama matapitu 
   
  acariya ca natimitta ca 
   
  sabrahma - carino ca 
   
  所以什么事你先别哭,先来责备我,好吗 
  
  --------------------------------------------------------------------------------
  
  回应人: ssyh 发表日期: 2004-06-20 02:19:11
  “纪录片”?本来就是一个可笑的概念。
  重要的不是做无谓的分类游戏,感受作品的力量,那才是重要的。
  小小的毛病,我想是可以原谅的,对我这样一个普通的观众来说。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