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影视娱乐的影响力
2005-01-19 19:17:51 来自:
di7dai
(北京)
不管人们的娱乐方式有如何之多的选择,影视恐怕总会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何况在电视被看成稀罕之物的年代。
当年一部流行电视剧的影响力,远胜于如今花费上亿美金大力宣传的效果。各位翁美玲的忠实影迷可默念8字真言:83版《射雕英雄传》。
1978年:
《望乡》
这部原名《山打根八号妓院》的日本电影对国人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反响程度竟达到了北京电视台转播市民代表座谈会实况的地步。有人说:还可以有色情场面更浓厚的镜头。
1979年:
第一个电视商业广告
幸福可乐广告于3月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硬派小生和他的板寸
《追捕》中高仓健凭着硬汉形象把充斥中国荧屏的奶油小生们(以唐国强为代表)打入冷宫。此后经常听见寻找男子汉的呼声。留着披肩长发,穿着皮靴,外表清纯,内心如火的真由美成了中国男青年第一代的梦中情人。
1980年:
麦克哈里斯旋风
电影《佐罗》的观众达到创纪录的7000万人次。但这一年最火的是《大西洋底来的人》的主人公麦克哈里斯,据说当时某单位评选先进典型,有的选票上竟填写了“麦克哈里斯”的大名。他的“麦克镜”可以写入未来的中国服饰史,游泳池里多了一种泳姿—麦克式。这部电视剧还使一项健身运动风靡全国,那就是飞盘。
偶像时代来临
文革后的第一代青年偶像在这一年诞生,他们是: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歌星”一次替换了“歌唱家”和“唱歌的”。
邓丽君是一些人的梦中请人,对那些听惯了口号式歌曲的男女老少来说,邓丽君那情意缠绵,柔情万缕的歌声,让人情不自禁的“蠢蠢欲动”,刘文正和罗大佑带来了长达10年流行期的校园歌声,罗大佑更被奉为“音乐教父”。
《兰花草》的歌词源自胡适的诗作《希望》,随着胡适的暮年漂泊到台湾,然后又随着刘文正手中的吉他再一次流行内地。早恋的男生几乎都会唱“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而听到的女生则会心有灵犀的宛然一笑。罗大佑1979年创作的《童年》举国传唱。紧跟着是《光阴的故事》、《恋曲1990》、《你的样子》、《滚滚红尘》、《明天会更好》等.
1981年
剃光头和学武风
《少林寺》有人看了5遍,甚至18遍。离家出走到少林寺拜师学艺的孩子不在少数,男孩子都梦想成为武僧。
1982年:
走上神坛的山口百惠
《血疑》是山口百惠成为中国的超级偶像,满大街“幸子衫”,“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包”不仅让个体户赚个钵满盆满,也让中国大众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名人效应”。
电视版的“狮子王”
日本动画片《森林大帝》开播,讲述了小狮子雷欧成长的故事。《森林大帝》标志着中国广告业进入新时代。日本广告商提供动画片,可在节目进行30分钟后插播1分钟商业广告。
1983年:
《排球女将》
小鹿纯子展示“流星赶月”的发球和“晴空霹雳”的扣杀时,中国女排正进入鼎盛时期。街上流行“纯子头”。
锅盖头
第一部在内地播放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黄元申和梁小龙剪的那种前面有刘海,后面长及脖子的发型流行于年轻人中。
春节联欢晚会风靡。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季、姜昆、王景愚、刘小庆主持的春节联欢晚会。虽然电视在当时还不太普及,但是娱乐活动单调,电视节目匮乏的年代,这台晚会还是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李谷一连唱了“乡恋”等7首歌曲,而最煽情的场面是刘晓庆向父母拜年。 现场气氛空前热烈。演播厅里,掌声、笑声、欢呼声、4部直拨电话铃声几乎没有停过,北京电信86局的线都烧热了,技术人员非常紧张,备用器材、消防器材都准备好了。虽然当时多数人看的都是黑白电视,但一点也不影响晚会效果。春节晚会从此成为大年夜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同时也造就了无数艺人的大红大紫
1984年:
《我的中国心》
当年春节晚会推出的香港歌星张明敏红遍南北,特别是他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成为除国歌外,中国人都会唱的歌曲。
1985年:
上海滩
周润发主演的《上海滩》开播。从一个学生到黑道枭雄的演变突破了内地作品的题材禁忌,而江湖、爱恨、快意恩仇的主题至今仍未过时。许文强头戴礼帽、西装革履,白围巾轻拭鼻尖的派头倾倒无数少女。
1986年:
崔健和中国摇滚的崛起
《信天游》引爆了“西北风”,寥寥数首名作成了“全国粮票”;以齐秦、苏芮为开端,港台艺人大举登陆,原人原唱原作,是大陆歌坛“翻唱歌曲”宣告灭亡。这时,一个穿着黄军装、挽着裤腿、其貌不扬的家伙用沙哑的嗓音喊出了一代人的心声:对自由的渴望,对传统的叛逆、对激情的追求。
王朔说过:“我第一次听《一块红布》都快哭了。写得透!当时我感觉我们千言万语写得都不如他这三言两语的词儿。”有这感觉的决不只朔爷一个人。
崔健的声音就像是我们自己的怀疑:“为何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那时,崔健的歌是我们唯一相信的东西,他的爱情让我们温暖,他的愤怒是我们的不平,他的晦涩令我们拘谨,他的温柔是我们的声音。
《一无所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心态。
1987年:
霹雳舞
美国电影《霹雳舞》上映后,“太空步”开始席卷内地,是当时最酷的舞蹈。有些人在大街上跳舞,引得观者如云,堵塞交通。年轻人烫爆炸头。
费翔铸就第一批追星族
混血儿的外貌和奔放的舞姿在冬天点燃大火,从此,崇拜明星现象逐渐成为都市文化的主流。第一批追星族出现了。
1988年:
《红高粱》
这部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作品,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复苏。张艺谋和他所属的第5代导演日渐活跃。
“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作为呈堂证供。”《神探亨特》使这句英美法系中的名言路人皆知。
王朔年
王朔的4部作品在这一年被同时搬上银幕,文学界、电影届、评论届不约而同的称1988年为“王朔年”。
港台明星引进年
大批台湾歌星的盒带正式引进,形成自邓丽君以来第二次港台歌曲输入的高潮。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千百惠、小虎队、红唇族、谭咏麟、梅艳芳等港台歌星风靡一时。
王杰
王菲出道
正式闯荡歌坛时,她还是那个叫“王靖雯”的女孩,模仿邓丽君。然而,当她使用“王菲”一名后,就变成了流行风向标,从熊猫眼、蝴蝶妆到晒伤妆,无一不令人惊艳。
1990年:
第一部国产泡沫剧
《渴望》是知青时代最后的回光返照。刘慧芳和宋大成深入人心。
1991年:
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武侠连续剧《射雕英雄传》(83版),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非现在的肥皂剧所比,甚至使人翻墙去看,经久不衰,多年后仍回味无穷。
1992年:
炒股
全民炒股从此开始,潘虹主演的《股疯》反映了举国的疯狂。
辉煌的校园风
《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内地校园歌曲风起云涌,高晓松、老狼、沈庆等人将中国歌坛带入新时期。
大半个中国都在笑。
王朔“触电”就成了最大的通俗娱乐制造者,他编剧的第一部国产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让李冬宝和戈玲式的幽默,笑倒了大半个中国。一代笑星葛优问世。国人头一回发现,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世面上令人烦恼的不正之风也可挖掘出调剂快乐的元素。从这一年起,我们开始学习在各种困境中找到快乐。一年后,英达与梁左又推出了120集《我爱我家》,它是国内第一部情景喜剧(现场有观众、掌声和笑声),成为国产情景轻喜剧里不可逾越的高峰。
1993年:
出国就为了给老外刷盘子?
《北京人在纽约》
港台影视歌星火热,
追“星“族,当时青少年迷恋港台地区各类影星歌星,香港四大天王,BEYOND乐队等更是众人皆知,粤语歌流行。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深受群众欢迎。
1994年
《过把瘾》
根据王朔的《过把瘾就死》、《空中小姐》等几部小说改编,王志文和江珊成本年度最受注目的影视明星。
1995年:
《大话西游》
本年拍摄的“大话”系列在香港并没有为周星驰赢得多少声誉,但转战内地后,却造成空前而漫长的轰动。他的“无厘头”风格——要么一本正经地去干件无聊事,要么嬉皮游戏地去搞件正经的事;语言幽默,甚至低俗;动作夸张,甚至下流,但,就这样抓住了千百万年轻人的心。
在当代中国,只有3个文化人被尊称为“爷”,即,金爷(金庸)、朔爷(王朔)、星爷(周星驰)——正是《大话西游》成就了他这个“爷”梦。它分上下两部:《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处处都是经典桥段,被1970年代和1980年代出生的人长期地大面积地引用,痴迷者要看上十几遍才觉过瘾。
1996年:
韩流入侵
这股潮流从歌坛吹到影视界,连韩国高科技公司也受益匪浅。
9月,SM公司包装推出了H.O.T组合,这5位唇红齿白小男生凭借劲爆的视觉张力、颇具颠覆性的自我表现舞曲及炫丽的舞台效果,刮起了强劲的旋风,席卷了整个亚洲及中国,迷倒18岁以下的少年人。他们是第一支被中国正式引进唱片的韩国乐队。 2000年2月1日,H.O.T乐队在北京举行演唱会,现场狂热犹如当年欧美追随披头士。H.O.T穿着裤管异常肥大的超级“水桶裤”,戴着亮闪闪的首饰,耳朵上挂着耳环——无一不被争相模仿。中国最大的韩国流行音乐俱乐部Do-re-mi有约1万名会员,鼎盛期每月以3000人的速度递增。随着韩国音乐大行其道,安在旭、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明星在中国的声望如日中天;韩剧流行,到《我的老婆是大佬》及《野蛮女友》时达到顶点;三星电子和LG等韩国公司也大借东风,中国区销售额节节攀升
1997年:
香港回归
7月1日,香港地区终于重回国人手中。香港的回归使中国的大众流行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亚洲最活跃的娱乐天堂,香港大批的明星可以更自由地到内地发展,内地庞大的电视、电影和演艺市场变得更加活跃;从香港开始的时尚流行都能更迅速地渗进内地;香港娱乐圈的狗仔精神和八卦新闻移植到内地娱乐界。
回归前,内地的流行差了香港一截,到此后,就扯平了。
1998年:
小燕子飞上天
琼瑶在今年暑期档推出的电视剧《还珠格格》,连续火了两年后,至今仍有电视台重播。女主角小燕子的扮演者赵薇一跃成为中国内地最热门的偶像明星,甚至引发社会上“小燕子热”的大辩论——因为其拥趸都是少年儿童。
冯氏电影称霸影坛
内地第一部贺岁片、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登场,中国终于有了跟国际大片较劲的电影。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5-01-20 17:06:42
木匠
黎叔很生气...!
2005-01-20 17:17:34
房囚
(北京海淀)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
2005-01-20 19:48:51
雨不亭
(北京海淀)
后果很严重!
2005-01-21 00:51:34
di7dai
(北京)
我最讨厌你们这些抢劫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2005-01-22 09:29:38
renxing
(江苏)
大哥
稍等一会儿
我先劫个色^0^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灌水/闲话
当年一部流行电视剧的影响力,远胜于如今花费上亿美金大力宣传的效果。各位翁美玲的忠实影迷可默念8字真言:83版《射雕英雄传》。
1978年:
《望乡》
这部原名《山打根八号妓院》的日本电影对国人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反响程度竟达到了北京电视台转播市民代表座谈会实况的地步。有人说:还可以有色情场面更浓厚的镜头。
1979年:
第一个电视商业广告
幸福可乐广告于3月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硬派小生和他的板寸
《追捕》中高仓健凭着硬汉形象把充斥中国荧屏的奶油小生们(以唐国强为代表)打入冷宫。此后经常听见寻找男子汉的呼声。留着披肩长发,穿着皮靴,外表清纯,内心如火的真由美成了中国男青年第一代的梦中情人。
1980年:
麦克哈里斯旋风
电影《佐罗》的观众达到创纪录的7000万人次。但这一年最火的是《大西洋底来的人》的主人公麦克哈里斯,据说当时某单位评选先进典型,有的选票上竟填写了“麦克哈里斯”的大名。他的“麦克镜”可以写入未来的中国服饰史,游泳池里多了一种泳姿—麦克式。这部电视剧还使一项健身运动风靡全国,那就是飞盘。
偶像时代来临
文革后的第一代青年偶像在这一年诞生,他们是: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歌星”一次替换了“歌唱家”和“唱歌的”。
邓丽君是一些人的梦中请人,对那些听惯了口号式歌曲的男女老少来说,邓丽君那情意缠绵,柔情万缕的歌声,让人情不自禁的“蠢蠢欲动”,刘文正和罗大佑带来了长达10年流行期的校园歌声,罗大佑更被奉为“音乐教父”。
《兰花草》的歌词源自胡适的诗作《希望》,随着胡适的暮年漂泊到台湾,然后又随着刘文正手中的吉他再一次流行内地。早恋的男生几乎都会唱“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而听到的女生则会心有灵犀的宛然一笑。罗大佑1979年创作的《童年》举国传唱。紧跟着是《光阴的故事》、《恋曲1990》、《你的样子》、《滚滚红尘》、《明天会更好》等.
1981年
剃光头和学武风
《少林寺》有人看了5遍,甚至18遍。离家出走到少林寺拜师学艺的孩子不在少数,男孩子都梦想成为武僧。
1982年:
走上神坛的山口百惠
《血疑》是山口百惠成为中国的超级偶像,满大街“幸子衫”,“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包”不仅让个体户赚个钵满盆满,也让中国大众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名人效应”。
电视版的“狮子王”
日本动画片《森林大帝》开播,讲述了小狮子雷欧成长的故事。《森林大帝》标志着中国广告业进入新时代。日本广告商提供动画片,可在节目进行30分钟后插播1分钟商业广告。
1983年:
《排球女将》
小鹿纯子展示“流星赶月”的发球和“晴空霹雳”的扣杀时,中国女排正进入鼎盛时期。街上流行“纯子头”。
锅盖头
第一部在内地播放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黄元申和梁小龙剪的那种前面有刘海,后面长及脖子的发型流行于年轻人中。
春节联欢晚会风靡。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季、姜昆、王景愚、刘小庆主持的春节联欢晚会。虽然电视在当时还不太普及,但是娱乐活动单调,电视节目匮乏的年代,这台晚会还是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李谷一连唱了“乡恋”等7首歌曲,而最煽情的场面是刘晓庆向父母拜年。 现场气氛空前热烈。演播厅里,掌声、笑声、欢呼声、4部直拨电话铃声几乎没有停过,北京电信86局的线都烧热了,技术人员非常紧张,备用器材、消防器材都准备好了。虽然当时多数人看的都是黑白电视,但一点也不影响晚会效果。春节晚会从此成为大年夜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同时也造就了无数艺人的大红大紫
1984年:
《我的中国心》
当年春节晚会推出的香港歌星张明敏红遍南北,特别是他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成为除国歌外,中国人都会唱的歌曲。
1985年:
上海滩
周润发主演的《上海滩》开播。从一个学生到黑道枭雄的演变突破了内地作品的题材禁忌,而江湖、爱恨、快意恩仇的主题至今仍未过时。许文强头戴礼帽、西装革履,白围巾轻拭鼻尖的派头倾倒无数少女。
1986年:
崔健和中国摇滚的崛起
《信天游》引爆了“西北风”,寥寥数首名作成了“全国粮票”;以齐秦、苏芮为开端,港台艺人大举登陆,原人原唱原作,是大陆歌坛“翻唱歌曲”宣告灭亡。这时,一个穿着黄军装、挽着裤腿、其貌不扬的家伙用沙哑的嗓音喊出了一代人的心声:对自由的渴望,对传统的叛逆、对激情的追求。
王朔说过:“我第一次听《一块红布》都快哭了。写得透!当时我感觉我们千言万语写得都不如他这三言两语的词儿。”有这感觉的决不只朔爷一个人。
崔健的声音就像是我们自己的怀疑:“为何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那时,崔健的歌是我们唯一相信的东西,他的爱情让我们温暖,他的愤怒是我们的不平,他的晦涩令我们拘谨,他的温柔是我们的声音。
《一无所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心态。
1987年:
霹雳舞
美国电影《霹雳舞》上映后,“太空步”开始席卷内地,是当时最酷的舞蹈。有些人在大街上跳舞,引得观者如云,堵塞交通。年轻人烫爆炸头。
费翔铸就第一批追星族
混血儿的外貌和奔放的舞姿在冬天点燃大火,从此,崇拜明星现象逐渐成为都市文化的主流。第一批追星族出现了。
1988年:
《红高粱》
这部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作品,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复苏。张艺谋和他所属的第5代导演日渐活跃。
“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作为呈堂证供。”《神探亨特》使这句英美法系中的名言路人皆知。
王朔年
王朔的4部作品在这一年被同时搬上银幕,文学界、电影届、评论届不约而同的称1988年为“王朔年”。
港台明星引进年
大批台湾歌星的盒带正式引进,形成自邓丽君以来第二次港台歌曲输入的高潮。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千百惠、小虎队、红唇族、谭咏麟、梅艳芳等港台歌星风靡一时。
王杰
王菲出道
正式闯荡歌坛时,她还是那个叫“王靖雯”的女孩,模仿邓丽君。然而,当她使用“王菲”一名后,就变成了流行风向标,从熊猫眼、蝴蝶妆到晒伤妆,无一不令人惊艳。
1990年:
第一部国产泡沫剧
《渴望》是知青时代最后的回光返照。刘慧芳和宋大成深入人心。
1991年:
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武侠连续剧《射雕英雄传》(83版),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非现在的肥皂剧所比,甚至使人翻墙去看,经久不衰,多年后仍回味无穷。
1992年:
炒股
全民炒股从此开始,潘虹主演的《股疯》反映了举国的疯狂。
辉煌的校园风
《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内地校园歌曲风起云涌,高晓松、老狼、沈庆等人将中国歌坛带入新时期。
大半个中国都在笑。
王朔“触电”就成了最大的通俗娱乐制造者,他编剧的第一部国产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让李冬宝和戈玲式的幽默,笑倒了大半个中国。一代笑星葛优问世。国人头一回发现,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世面上令人烦恼的不正之风也可挖掘出调剂快乐的元素。从这一年起,我们开始学习在各种困境中找到快乐。一年后,英达与梁左又推出了120集《我爱我家》,它是国内第一部情景喜剧(现场有观众、掌声和笑声),成为国产情景轻喜剧里不可逾越的高峰。
1993年:
出国就为了给老外刷盘子?
《北京人在纽约》
港台影视歌星火热,
追“星“族,当时青少年迷恋港台地区各类影星歌星,香港四大天王,BEYOND乐队等更是众人皆知,粤语歌流行。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深受群众欢迎。
1994年
《过把瘾》
根据王朔的《过把瘾就死》、《空中小姐》等几部小说改编,王志文和江珊成本年度最受注目的影视明星。
1995年:
《大话西游》
本年拍摄的“大话”系列在香港并没有为周星驰赢得多少声誉,但转战内地后,却造成空前而漫长的轰动。他的“无厘头”风格——要么一本正经地去干件无聊事,要么嬉皮游戏地去搞件正经的事;语言幽默,甚至低俗;动作夸张,甚至下流,但,就这样抓住了千百万年轻人的心。
在当代中国,只有3个文化人被尊称为“爷”,即,金爷(金庸)、朔爷(王朔)、星爷(周星驰)——正是《大话西游》成就了他这个“爷”梦。它分上下两部:《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处处都是经典桥段,被1970年代和1980年代出生的人长期地大面积地引用,痴迷者要看上十几遍才觉过瘾。
1996年:
韩流入侵
这股潮流从歌坛吹到影视界,连韩国高科技公司也受益匪浅。
9月,SM公司包装推出了H.O.T组合,这5位唇红齿白小男生凭借劲爆的视觉张力、颇具颠覆性的自我表现舞曲及炫丽的舞台效果,刮起了强劲的旋风,席卷了整个亚洲及中国,迷倒18岁以下的少年人。他们是第一支被中国正式引进唱片的韩国乐队。 2000年2月1日,H.O.T乐队在北京举行演唱会,现场狂热犹如当年欧美追随披头士。H.O.T穿着裤管异常肥大的超级“水桶裤”,戴着亮闪闪的首饰,耳朵上挂着耳环——无一不被争相模仿。中国最大的韩国流行音乐俱乐部Do-re-mi有约1万名会员,鼎盛期每月以3000人的速度递增。随着韩国音乐大行其道,安在旭、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明星在中国的声望如日中天;韩剧流行,到《我的老婆是大佬》及《野蛮女友》时达到顶点;三星电子和LG等韩国公司也大借东风,中国区销售额节节攀升
1997年:
香港回归
7月1日,香港地区终于重回国人手中。香港的回归使中国的大众流行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亚洲最活跃的娱乐天堂,香港大批的明星可以更自由地到内地发展,内地庞大的电视、电影和演艺市场变得更加活跃;从香港开始的时尚流行都能更迅速地渗进内地;香港娱乐圈的狗仔精神和八卦新闻移植到内地娱乐界。
回归前,内地的流行差了香港一截,到此后,就扯平了。
1998年:
小燕子飞上天
琼瑶在今年暑期档推出的电视剧《还珠格格》,连续火了两年后,至今仍有电视台重播。女主角小燕子的扮演者赵薇一跃成为中国内地最热门的偶像明星,甚至引发社会上“小燕子热”的大辩论——因为其拥趸都是少年儿童。
冯氏电影称霸影坛
内地第一部贺岁片、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登场,中国终于有了跟国际大片较劲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