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锡鼓》:鼓声与尖叫
2003-05-25 15:54:38 来自:
活着还
(北京)
《锡鼓》:鼓声与尖叫
崔子恩
奥斯卡是一个特殊的“人”。对于影片来说,他既是叙述视角,又是表现对象。作品通过他的眼睛,通过对他的表现,来实现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透视。在影片中,他是个“小人儿”,生活在“正常人”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他的王国有其独特法规和思维方式。他有意无意成了现实的反叛者和戏弄者。经过他的目光扫视或凝视过的事物,都罩上了疑云,不再那么简单而明确,同时又显得更加简单而明确。“巨大的壁画”在一个侏儒的仰视中愈发巨大。不知是它本身足够丰富、阔大和复杂,还是奥斯卡帮助我们发现了大壁画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对于奥斯卡个人来讲,客观时间和年龄几乎是不存在的。他一出生就能看到日后敲着铁皮鼓的自已。他未出生,就知道自己的外婆外公的故事,就能观察母腹世界,并了解自己出生的全过程。他出生之后,可以不再长大,长久保持三岁时的94厘米身高。同母亲、生父、养父、外婆、情妇,他几乎没有过真正的情感交流。在这个世界上,他是“最不幸者”:“孤独的,孤立无援的人站在一个无向度的世界里,他没有心安理得的现在;也没有可怀念的过去,因为他的过去还没有到来;他也没有可以指望的未来,因为他的未来已经过去了,他不可能变老,因为他从来不年轻;他不可能变得年轻,因为他已经老了,在某种意义上他也不可能死,因为他本来就没有生活过,在某种意义上他也不可能生,因为他已经死了。”正是由于奥斯卡的这种天然属性,他才具有超乎寻常的自我控制能力(零增长)和社会批判才能(尖叫与冷眼)。
三岁的奥斯卡挎上红白相间的锡鼓。三岁的奥斯卡发出尖利的叫声从楼梯上跳下去,结束了生长。锡鼓和尖叫从此伴随着他。他将应当运用于肢体成长的生命力灌注到锡鼓和叫声中。它们成为他的生命的组成部分。凝聚的、浓缩的生命力迸发出来,叫声可以击碎玻璃,鼓声可以改变并主宰众人的行动(如搅乱纳粹检阅)。奥斯卡舍弃掉正常人的“正常”,获得“非常”的冲击力和破坏力。那力量,指向“社会丑恶的发展和有组织的谎言”。当他的“父亲”阿尔弗莱德在苏军解放但泽时被打死之后,奥斯卡将锡皮鼓与鼓棒作了“父亲”的陪葬品。作为纳粹成员的阿尔弗莱德的死,象征着法西斯主义时代的结束。白色恐怖高压下的奥斯卡,此时才恢复了生长的愿望和机能。那作为抗议话语的鼓声和叫声,随着恐怖的结束而收起了锋芒。锡鼓与产生它的时代一同被埋葬了。
奥斯卡有两个“父亲”。一个是波兰人,一个是普鲁士人,一个是被纳粹驱逐和镇压的对象,一个是纳粹党徒;一个是母亲阿格内斯的情人,一个是她的大夫。奥斯卡的儿子库尔待也有两个“父亲”。一个是纳粹的冲锋队长,一个是反纳粹的侏儒;一个是普鲁士人,一个是波兰人;一个是生父的“父亲”,一个是“祖父”的“儿子”;一个是母亲玛丽亚的丈夫,一个是她的情夫。在战乱年代,“儿子”成了被迫害的波兰生父和纳粹“父亲”的中间物。他们受着双重的保护和双重的打击。他们既要反抗被迫害者的命运,又要反抗可能成为纳粹的命运(他们名义上都是阿尔弗莱德的儿子)。他们成了一对“兄弟”。库尔特用一块石头击中了奥斯卡的头部,把他从恐惧和反抗强烈抵牾所造成的严密封闭状态中惊醒。奥斯卡的两个“父亲”都死了。库尔特的纳粹“父亲”也死了,只剩下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小父亲。也许正是他创造并预兆了一个新的时代。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崔子恩
奥斯卡是一个特殊的“人”。对于影片来说,他既是叙述视角,又是表现对象。作品通过他的眼睛,通过对他的表现,来实现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透视。在影片中,他是个“小人儿”,生活在“正常人”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他的王国有其独特法规和思维方式。他有意无意成了现实的反叛者和戏弄者。经过他的目光扫视或凝视过的事物,都罩上了疑云,不再那么简单而明确,同时又显得更加简单而明确。“巨大的壁画”在一个侏儒的仰视中愈发巨大。不知是它本身足够丰富、阔大和复杂,还是奥斯卡帮助我们发现了大壁画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对于奥斯卡个人来讲,客观时间和年龄几乎是不存在的。他一出生就能看到日后敲着铁皮鼓的自已。他未出生,就知道自己的外婆外公的故事,就能观察母腹世界,并了解自己出生的全过程。他出生之后,可以不再长大,长久保持三岁时的94厘米身高。同母亲、生父、养父、外婆、情妇,他几乎没有过真正的情感交流。在这个世界上,他是“最不幸者”:“孤独的,孤立无援的人站在一个无向度的世界里,他没有心安理得的现在;也没有可怀念的过去,因为他的过去还没有到来;他也没有可以指望的未来,因为他的未来已经过去了,他不可能变老,因为他从来不年轻;他不可能变得年轻,因为他已经老了,在某种意义上他也不可能死,因为他本来就没有生活过,在某种意义上他也不可能生,因为他已经死了。”正是由于奥斯卡的这种天然属性,他才具有超乎寻常的自我控制能力(零增长)和社会批判才能(尖叫与冷眼)。
三岁的奥斯卡挎上红白相间的锡鼓。三岁的奥斯卡发出尖利的叫声从楼梯上跳下去,结束了生长。锡鼓和尖叫从此伴随着他。他将应当运用于肢体成长的生命力灌注到锡鼓和叫声中。它们成为他的生命的组成部分。凝聚的、浓缩的生命力迸发出来,叫声可以击碎玻璃,鼓声可以改变并主宰众人的行动(如搅乱纳粹检阅)。奥斯卡舍弃掉正常人的“正常”,获得“非常”的冲击力和破坏力。那力量,指向“社会丑恶的发展和有组织的谎言”。当他的“父亲”阿尔弗莱德在苏军解放但泽时被打死之后,奥斯卡将锡皮鼓与鼓棒作了“父亲”的陪葬品。作为纳粹成员的阿尔弗莱德的死,象征着法西斯主义时代的结束。白色恐怖高压下的奥斯卡,此时才恢复了生长的愿望和机能。那作为抗议话语的鼓声和叫声,随着恐怖的结束而收起了锋芒。锡鼓与产生它的时代一同被埋葬了。
奥斯卡有两个“父亲”。一个是波兰人,一个是普鲁士人,一个是被纳粹驱逐和镇压的对象,一个是纳粹党徒;一个是母亲阿格内斯的情人,一个是她的大夫。奥斯卡的儿子库尔待也有两个“父亲”。一个是纳粹的冲锋队长,一个是反纳粹的侏儒;一个是普鲁士人,一个是波兰人;一个是生父的“父亲”,一个是“祖父”的“儿子”;一个是母亲玛丽亚的丈夫,一个是她的情夫。在战乱年代,“儿子”成了被迫害的波兰生父和纳粹“父亲”的中间物。他们受着双重的保护和双重的打击。他们既要反抗被迫害者的命运,又要反抗可能成为纳粹的命运(他们名义上都是阿尔弗莱德的儿子)。他们成了一对“兄弟”。库尔特用一块石头击中了奥斯卡的头部,把他从恐惧和反抗强烈抵牾所造成的严密封闭状态中惊醒。奥斯卡的两个“父亲”都死了。库尔特的纳粹“父亲”也死了,只剩下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小父亲。也许正是他创造并预兆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