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转帖]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之生于1966的王小帅

2002-07-13 15:43:04   来自: Neveronline (戰國)
  王小帅简历
  1966年出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往贵州。
  1981年考入中央美院附中。
  1981-1985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
  198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在校期间,学生作业《基本筹划》参加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学生电影节。
  1989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90年分配至福建电影制片厂,同年执笔编剧黑白片《妈妈》。
  1993年自筹资金执导黑白片《冬春的日子》。
  1994年入围柏林影展"青年论坛";
  1994年希腊电影节金亚历山大奖,后被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1995年意大利托米诺艺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9年入选BBC"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百部经典影片"。
  1994--1997 年完成《极度寒冷》。
  1997年获得鹿特丹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1996年--1998年完成《扁担·姑娘》。
  1999年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
  1999年执导《梦幻田园》。
  2000年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0年执导《十七岁的单车》。
  2001年获得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最佳新演员奖(李滨/崔林)。
  2001年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剪接,最佳新人奖共六项提名。
  
  
  
  
  
  对话
  王小帅的电影之旅
  对话者:王小帅
  程青松 黄鸥
  程:你是在贵阳长大的?
  王:我几个月就离开上海了,那时候我妈工作的工厂迁到贵州去了,66年。在贵阳边上的一个区。军工厂那时候都内迁,我爸跟了过去。其实我爸挺可惜的,他原来是留上戏的。
  程:那他怎么会迁到工厂去呢?
  王:我妈在工厂里啊,她响应号召,我爸也就跟了过去。我爸把上戏扔了,所以我觉得这事肯定让他比较受刺激的。
  程:你爸到工厂做什么?
  王:没有,他跑到贵州省京剧团去了,当京剧导演,样板戏导演去了,挺怪异的。
  程:你那时候去看吗?
  王:看,小时候去看,印象很深刻的。尤其是《沙家浜》,台上打枪嘛。
  黄:爸爸在京剧团,妈妈在工厂?不在一起?
  王:不在一起。最近我回去过一次。特近,就在郊区,有点像北京到通县那个距离,那时候山路都是那样曲里拐弯的,又没路灯,觉得离贵阳远着呢。后来我爸到武汉当兵了,武汉军区话剧团。
  黄:你们家几个孩子?
  王:两个,我和我妹妹。我是生在上海的,我妹妹差不多是在贵阳长大,不过她是在北京出生的。北京生完又回贵阳。我妈妈生我妹妹时候我一块到北京来的。
  黄:你陪着妈妈到北京?
  王:不是,就是我妈快要生我妹妹。贵州没人照顾我。把我先送过北京来。我们家有亲戚在北京。那时候生孩子老觉得到要有好医院,就决定生在北京,先把我从贵州带过来。我那时候小,弄了个标记在胳膊上。我就绑着那个东西上火车。贵阳这边同时发电报到北京。
  程:还有弄一个标志?北京的亲戚不认得你?
  王:对,不认得。我妈妈那家工厂的一个职工带着,这边让我外婆来接。写了一个电报:"帅几日几日到京,望接"。这个电报就给公安局截住了,以为是什么,如临大敌。
  程:成《黑炮事件》了。
  黄:你外婆没接到你?
  王:没接到,就把我们就扣那儿了。后来他们才告诉我,等我们上了火车,还没出贵州省就开始全程监控了。
  程:监控你爸爸?
  王:不是,监控"帅"啊。你想,一个叔叔带着我,而且那个叔叔好象是东北人,个儿特高,穿个呢衣服,戴着鸭舌帽,那时候那形象,加上我胳膊上的一个标记,暗语。什么感觉啊?于是就全程监控,一直监到北京。下火车就没让我们出去,直接带到一个地方。我对那时候有印象,我大概4岁多一点。
  程:没见到外婆就给你带到哪儿去了?
  王:我记得印象特深,北京站一个公安的办公室里,巨大,特高,那时我小嘛,看着那个办公室就那样的感觉。而且我还生着病。然后就盘问半天,那个带我的叔叔就解释。后来我舅舅来了,外婆也来了。全赶过来才算解释清楚。解释清楚还不行,先放回家,放回家之后我外婆说到家之后,我们住的那个地方,老有便衣,后来看看没发现什么情况才算了。
  程:后来再回贵阳去看是因为工作?还是你比较怀念那个时候?
  王:我特怀念,因为我可能我记事比较早,其实应该追到最早的记忆三岁就有印象了,我在贵阳一直长到13岁。
  程:贾樟柯和章明一直都在自己的家乡拍摄电影。你好象还没有回去拍过?
  王:我一直想拍。童年的时候还是比较好玩的,因为我们住的山里面有当地的人,又有小学校和工厂。跟当地人的事情,家里的事情,印象多,记忆多。那时侯的小孩多,厂里的事也多,越战以后78年我家才离开那儿。
  程:你不是准备会贵阳去拍新片吗?
  王:对呀,我有两个剧本都是发生在那儿的,有一次差点拍了。我回去了一次,其实还不如不回去。有时候人的记忆在那儿反而很美好,一回去……
  程:什么都变化了?
  王:什么都没变,就是人变了。当年两千多人挪过去把那片山给占了,小学校里说的全是上海话。我从小就是说上海话,现在还能说。我以为他们也还说,回去的时候我跟他们说上海话,都没人理我,一点反应都没有,全是贵阳话。整个给我弄蒙了,真是受重创,我都傻了。
  程:是不是他们都被同化了?
  王:完全同化了,三十六七年,快四十年了。
  黄:这些人不是有政策可以回上海吗?
  王:唯一出来的全是他们后来自己跑出来的,跑温州跑什么的自己跑出来的。像我们家就是我爸调出来才离开工厂的。我原来打算要拍那个戏里面写的是有五家人,是那个厂里的。那时候的情形现在想想还挺可怕的。那时候还没开放,什么自由职业啊,什么停薪留职啊,什么说法都没有。调动和迁移还必须都是户口,档案。可这五家就跑了,有一家是我的一个老师,叫沈菊英。她是我从小学到中学最喜欢我的一个老师,我也喜欢她,出来到北京好多年还给他们写信。结果就他们家,我不知道他老公那时候是车间的党支部书记,领着四家人策划好,半夜三点多钟,提前约好的车子,解放牌大卡车,开到厂,走了。第二天厂里发现人没了,空了,这时候已经是"火车向着韶山跑"了,早就奔上海了。到上海就在上海的郊区,现在的浦东,浦东郊区农田边上有一路平房,五家人家就在那儿住下了,什么都没有,那时候户口上不去,小孩没法上学,什么都没法上。投奔了一个小工厂,那工厂也不景气,现在慢慢慢慢的这么多年来,开始扎下根来。他们还住那儿,我98年去的还住在那儿。
  程:时代把个人抛到那个境地里去了,没辙。
  王:所以我认为这五家非常伟大,那时候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什么户口都不要,什么都不要,就要出来,就要回上海、老家。
  程:其实你和他们的记忆都是你在贵阳的时候的,他们回上海之后经历的事情你并不了解,在这20多年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了。
  王:对呀,就回不到记忆里去了。
  黄:这个感觉拍出来也挺棒的,把你跟当时的不一样的那个感觉拍出来。
  程:你开始拍《冬春的日子》的时候还是讲当时的感受。跟贾樟柯和章明在家乡拍不一样,跟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路学长拍《长大成人》讲述记忆也不一样。
  王:我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还小,20几岁,局限在自己周边的环境,还没有能力回到贵阳那个地方去拍。《冬春的日子》,记载的是生命中最特殊的一段日子,爱情以黑白的色彩呈现,还有清冽的雾气,寒冷的风,让人刻骨铭心。现在条件成熟了就变成肯定要做的事情了。那一段的印象我觉得能出好几个电影。那个地方能出好几个电影。
  程:在工厂看电影吗?
  王:看。我们那个厂挺棒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每星期放一场。《奇袭》,后来还有《洪湖赤卫队》、《桥》,样板戏也放过。每星期就是这么点娱乐的东西,我们穿着新衣服,拿着红樱枪。电影院是露天的,这边是山,这边是小块平地,这边是河,这边就是工厂,这边是生活区什么的。每到礼拜天从早上开始,一起来穿上衣服所有的孩子就全奔操场去。那时候我觉得大家挺讲礼貌的,你家三口就弄三口人坐的地方,你家五口人就五个,像我们家四口人就弄四个板凳。没带板凳的拿石头占好,小孩就站在那儿,一站一天,有兄弟姐妹的带点吃的来换班。到天黑了家里全搬着凳子过来了,地不平,拿着石子垫好了就看。下雨也看,下雨的时候全打着伞,后边看不着就骂。很多电影看过了还看。
  程:你开始拍摄你的记忆。
  王:少年、童年的记忆,可以拍好多的东西。所以我也喜欢伊朗电影。那个环境,它们的环境跟贵阳的那个真是奇像无比。下面有一个电影就是我那时候的事情。我是小孩嘛,傻乎乎的,就喜欢在水面上玩,不知道怎么一跟头,匡当,傻了,新发的白衬衫,起来浑身湿透了。我妈那时候比较严厉,我脱了衣服就在那儿晒,不敢回家。
  程:学画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父母的安排?
  王:学画我印象特别深,第一次是在我妹妹5岁的时候,我父亲和剧团去下乡劳动,我妈一个人,带我妹妹和我在厂里面特别麻烦,父亲就把我带下乡去。跟父亲一年时间在乡下。住一个小屋,底下是那个草,味道很臭,现在想象是香,那股草香很特别。我们就住在楼上。那年冬天怎么开始画画呢?就是特冷。我妹妹生的时候我在北京买了一个望远镜,那时候很棒的东西,结果冷,我到人家烤。我非得把崭新的望远镜跟农民家的小孩子换他的小手枪。我爸看我这样子,怎么跟我解释呀?只好让我换了吧,换了有一个什么目的呢?就想让我们跟当地的农民搞好关系。因为当地的农民在地上挖一个坑烧炭,炭火盆的火特别大,特别暖和。我父亲就想有这个关系让我老去烤火,所以就换了。但是我爸既想让我烤火,又怕麻烦别人,老把我拽回家来,拽回来屋里就冷,冷得不行,怎么办?就哄我,说你现在画画就不冷了,然后就弄一个特别简单的煤油灯,拿个笔照着这个画,还告诉比例怎么样一些简单的技法。
  程:画画还有别的目的吗?
  王:就画画,他觉得画画比较个人化,比较独立,跟别人没关系,因为他在京剧团,他就知道人际关系特别的麻烦。而且那时候更看不出这种戏曲(样板戏)能有什么出息,学画至少画一个齐白石什么还卖点钱去。我开始学画画,学着学着我不想画,他就逼着我画。
  程:班上有没有让你出板报?
  王:全班的板报都是我出的,包括全校的,每天都有班报,那么小就历经时代变化。有一年突然打倒"四人帮"了,然后就开始?quot;四人帮",还要看图案几个人怎么摆。我学画一开始都是我爸教的。每天放学回来,每天只能玩半小时,其它的时间时就逼着画,后来父亲还上山打炭去,自己弄炭。冬天没办法在家里弄一个炭盆子,然后我跟他一块上山,自己扛那么几根来烧炭。我父亲的意识非常清醒,他那时候对个人崇拜,对文革都有意见,我的英文也是那个时候学的,那时电台有教中国人学英文的节目,英语900句什么的。
  程:是贵州吗?
  王:是。我们学校怪了,那么小的山区小学二年级开始英语课,每个人都觉得是上海人的感觉。其实很惨,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一家一家去上海,回来之后都是"小白兔",奶糖什么的。我们家上海没人,有时候给我们点吃的就挺高兴,羡慕他们去上海。后来他们就不去上海了,没法去了,春节再去上海,人家那边条件也很艰苦,一家人住几天,也烦了,现在你再问他们,一提到回上海就不说这话了,这根就彻底断了,他们的第三代,以后四代就在那儿了。我从小说起来这半天还没说完,确实好玩。
  程:是好玩,这个东西是潜在的,最后影响你以后的创作呀,他会带来很多东西,你写成年人的东西,怎么样去关注一个人,都跟你这些经历有关。
  王:那段毕竟小,13岁以前的,如果是18,20岁我可以马上掌握那个状态,因为18,20岁期间对周围现实容易掌握,你要想回去拍也容易掌握,一下回到13岁这种电影其实是很难拍的。多好,大银幕,风一吹满山的人,占位子的在这边,不占位子在银幕背后,两边全是农民,漫山遍野,就看一个电影,风一吹,银幕晃荡着,下雨打着伞还看,奇观。
  程:我的心都跟着你的记忆晃荡起来了。真美。
  黄:你13岁去了武汉,武汉呆了多久?
  王:武汉两年,贵州十三年。
  程:刚到武汉什么感觉?
  王:到武汉上学,进的是重点中学。华中工学院的附中。我爸进部队以后,我妈妈就慢慢随部队调到华工,当老师教光学。
  程:同学排斥你这个贵州人吗?
  王:我没有意识,我觉得我是上海人。武汉算什么。我去上学印象特别深,我穿的那件衣服到上美院附中,到附中毕业都还在,我很喜欢,深灰色的四个兜的,的确良的。但在人家武汉人眼里那个衣服特土,一进去,他们就用武汉话说我是乡里娃。我听明白了,乡下孩子,我说怎么叫我乡下人?有点反了。其实想想真的是乡下人,而且我一进的这个班,同学全是戴着四个眼镜的,高材生。结果第一堂课我就给他们震了。班上的人太多了,没地方了,就给我搁在讲台边上。我就坐在那儿了。很幸运第一堂课是英语,第一个问题谁回答。没人,来了个新同学吗,他就让我来回答。我起来用英文一个一个回答,一下子大家刮目相看了,乡里娃的地位提高了。
  程:有过喜欢的女同学吗?
  王:有个长得好看的小姑娘,在我们班侧面,只有做操的时候能够看见那个女孩。
  程:那时候属于暗恋吗?
  王:暗恋,我小时候就开始,我在贵阳就喜欢过一个小姑娘。
  程:回贵阳去的时候看了她吗?
  王:我回去了以后人家都还记得,我们班同学都记得,说你还想去看她吗?我说想去呀,在不在?说在?你最好不要去了,然后我听他们讲话的语气里面就好象她已经变得不是以前那个样子了。说你不要去了,我就没去。
  程:这个年龄就是好感,小狗的爱情。
  王:就是小狗的爱情。我相信她也肯定喜欢我。那时候我长得高,算是很帅的,班里长得清秀的。而且我是大队长,体育委员,英语课代表,语文课代表,文艺课代表。她穿的那种灰蓝灰蓝,布的衣服,小领子一点点,小短发。小姑娘才8、9岁,压箱底的樟脑味道,在春天的贵州的空气里面一闪而过的味道。
  黄:那武汉这个呢?
  王:武汉这个就距离远了,因为人家是大城市的,我乡里来的根本就没有办法接近,只能远观之。
  程:武汉这个年龄,已经属于暗恋了。
  王:对,不太一样,青春期了。留下来出黑板报,她是干部,也留下来。大家玩游戏。我在前面写字,往这边走拍一下肩那种游戏,一回头大家得必须在原地站着。这边我写着,知道后面这个走过来小姑娘不灵,一下逮着赶紧让她出局,就剩我喜欢的这个我老逮不着,老装傻,一回头人家站住,直到人家过来把你眼蒙住。幸福,真的很有意思,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拍这个故事。
  程:这种感觉拍出来非常好,但不能往《情书》上做。
  黄:在武汉继续学画吧?
  王:到武汉算正规一点学画了,正好那个时候78班毕业了一些人,上戏美术系的分到武汉军区话剧团几个人。我爸每个周末就大摆宴席,把他觉得不错的刚刚从美术专业毕业的艺术大学生召到家里来吃喝,然后讲笑话,就让我坐边上,接受熏陶,然后我爸就开始办班学习。
  黄:办美术辅导班?
  王:礼拜天来,我爸做模特,大家来画,支架子,会画的,不太会画的全来画。谁画得好就让我跟在后面。等于一帮老师教我一个人。后来就是准备考中央美院附中。我爸去上海演戏的时候,其他老师发现哪个登招生消息的报纸,告诉我爸。然后把我的画弄过去,年龄不够没让考,我是第二年考的。
  程:你一个人到北京来上的学?
  王:对,我那时候15岁。我考上美院附中的时候还特兴奋。出门的时候我妈说不送了,我就一个人走了。那时候我爸还在上海演戏呢。
  程:到附中后来这几年一直是想当画家吗?
  王:我一直没有想过当画家。我是稀里糊涂的,我不太会画,而且上戏的教法跟美院的教法不一样,其实我画画的基本功不好,他们上戏的老师会教感觉,颜色。美院教的就得画特实的。那个时候主要考虑就是我的颜色还可以,颜色感觉不错,估计还行,就录取了。
  程:考电影学院是突然决定要考的还是预谋已久?
  王:其实我就是画得不行。要转方向。
  程:哪一年开始的?
  王:我是快临毕业的时候,三年级的时候,我也看了很多电影的书。到第四年快考大学的时候才发现,上一届附中有人考进电影学院了。
  程:您三年级的时候看书看什么书?
  王:那时候怎么讲呢?我看美术的书是被动的,我是看别人看什么,别人看梵高看什么,什么的借过来看,现在回想起来看不太懂,还不是完全吃透绘画的,哲学书也是。80年代最兴西方哲学的时候,比我们大两届的那帮人的哲学的基础很好,就跟着他们看看哲学。后来主动看的就是电影方面的书,电影史,电影导演方面的,这是主动的,是在美术学院别人不看的。然后慢慢的意识到这个,我想是等到四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是84年,《黄土地》,在中央工艺美院,一看,傻了,但是那个傻是另外一种,觉得不错,很好,中国电影没有这样的。非常震撼,可是作为学画的就没有觉得太怎么样,因为学画画那时候最流行的不平衡构图,把一个东西搁在角落里,大面积空白。《黄土地》就是这样的。
  程:跟那时候的美术潮流有一些关系。
  王:对,那个时候何多苓画的都是这样,一片草原一片天,画画青草小狗,然后一个人搁角落里。一看觉得差不多,跟绘画比有点感觉浅薄,但是作为电影还是很震撼的。然后那个时候知道有电影学院。也是运气,85年正好是全面招生,路学长也说喜欢,我说那就考。然后一块跟学校提出,学校说别瞎扯了,你们这个年纪当导演?回头给我们弄了一个空教室,别人都画画去了,我们两个对着镜子排小品。
  程:学校还借给你们?
  王:借,挺好的。我那时候还排话剧,元旦节演的,轰动。《魔椅》是匈牙利一个黑色幽默的戏,到演出的时候因为我也要演角色,就让路学长帮我放人。《魔椅》里边这个人发生了这个事,那个人正好来化解,必须一环扣一环,结果放错人了,我们在台上的就开始胡演,后来问在下面看的 同学看没看出来,没人看出来。真有意思。美院的都来看在附中演出。
   《复归》是后来比我们小好几届的小孩把我叫去给他们导。小姑娘演戏都很认真,演妈妈的,装老太太的,演着演着回头侧脸一看,观众离我这么近啊?人好象是竖着的感觉。一开始不知道,没有意识。因为是演日本戏,榻榻米,全坐在那儿,眼前的观众层层叠叠的,特感动。后来发表填志愿,我说第一志愿北京电影学院,第二志愿北京电影学院,第三志愿北京电影学院。
  程:专业考得怎么样?
  王:冒出来一个家伙,把我和路学长给吓住了,就是娄烨。考场上突然出现了小天才,磨磨唧唧的一个人,蹲在那儿,从上海来的,学画画的。考生中我们三个关系最好。考音乐,大家坐一块,就像电视节目上的,抢答。这边放出一个古典音乐,然后丢手绢,问谁回答,我们都答不出来,娄烨抱住了,回答是莫扎特的什么什么,这边放着就知道是莫扎特第几,然后再来一圈又放,他又说,莫扎特什么什么的,因为那天放的全是莫扎特,他全知道,给我们弄傻了,后来知道底细了,问他的,那时候他爹娄际成正在演莫扎特的话剧《上帝的宠儿》。他说他在房间里,他爹天天听莫扎特的音乐,第几章,第几章全都知道,考试正好撞上了。考完之后我印象特别深,考官还在呢,许同均老师把我拉到一边,抓住我的手,特别紧,第一志愿电影学院样,哪都别填,准备文化课,告诉你了,明白了吗?我说明白,明白。印象特别深,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
  程:电影学院这四年你们就使劲看片子。
  王:对,那四年因为在朱辛庄麻。
  程:那时候你最喜欢看谁的电影,研究谁?
  王:费里尼,娄烨是安东尼奥尼。
  程:那时候能理解吗?
  王:不是特别清楚,包括安东尼奥尼。
  程:89年7月你毕业的时候当时怎么样就想选择福建厂呢?
  王:比较早的时候陈剑雨在福建厂的时候,就游说我们,我们的一个本子可以拍,而且正好他的女儿是我们附中同学,比我们小两届。因为我学分高,学校问过我一次要不要留校,那时候小,二十三岁,傻乎乎的,觉得拍电影的留校当老师不好。我的态度特含糊,二十三岁真留校我什么都不懂,教什么书啊。后来北影厂要,北影厂说搭一班子要两套,其中一套我,张锡贵,李继贤什么的,这一拨人,导摄美是齐全的。那时候还觉得挺开心,我父亲分析一下说还是应该去北影,毕竟是大厂。结果那时的厂长宋崇下来了,这个计划就泡汤了。那时候我们就没进去,就剩下八一,长春,福建三个地方了。学校让我赶紧做决定,就好象先让我挑那意思,就你学分高,我觉得福建靠海,就去了福建。
  程:稀里糊涂就过去了?
  王:稀里糊涂的。因为第一回没人管你了,你进社会了,从学校考到学校无所谓,反正再进一个学校同样的环境,那时候就彻底的进入社会了。
  程:到福建厂呆了多久就走了。
  王:福建厂是91去的,90年跟张元折腾了一年《妈妈》,那时候想要做独立制片嘛。《妈妈》原来是我要导的,剧本,分镜头都是我弄的,后来,《妈妈》的那个钱老来不了。我又跟娄烨弄一个电影,有一个老板说出钱在北影厂拍戏,商业片,我跟娄烨合写,写之前先预支了一千块钱给我们。一千块钱,那么厚,给我们高兴坏了。
  程:那《妈妈》是怎么退出的呢?
  王:我跟张元商量,我这边有一个大事儿,正经投资。可是《妈妈》的钱还没着落。张元说你先去。我说这样咱们分配好了,我这边去,那边你先弄着,反正都是住隔壁,我这边如果先成,你就过来做摄影师。他也乐意,我说你这边成了咱们再说。后来我们这边乱七八糟的也没成,他就告诉我说开拍了。他们说你再回来拍吧,我觉得不好意思了,来回倒腾。那时候也是年轻幼稚。后来又折腾《中国吊扇》,跑到深圳去,也是弄钱,那时候张元拍完《妈妈》之后,还没剪,就跟我去弄《中国吊扇》。
  程:《中国吊扇》是什么东西?。
  王:就是一个故事片。我的剧本。那时候深圳不是很牛逼吗,老板投钱说给四十万就拍了,我和张元俩就跑到深圳去,见到他们的老板谈谈话,谈完话拿了两万块钱回来,筹备,筹备筹备那边就没影儿了。我说张元你还是把《妈妈》剪出来吧,弄不好是第六代的开山之作呢。就剪那个《妈妈》,剪出来了,大概就这么个过程。然后我撑不下去了,没戏拍,黄了几个事儿。我就跑到福建报道去了,厂里也在催,因为分配令到期了。
  程:很落魄?
  王:我估计到那儿,下了火车可能有个人接你,接你到厂里的招待所,一扔没人了。果真如此,三天三夜火车到那儿,厂里没什么人,阳光倒挺好,看门老头在那儿,把我领到招待所,一个老太太出来,上三楼门一开,行李往这儿一放,对我说,给你两个被褥,你来拿。我一看,屋子里四张大铁床,双层的。
  程:没人?
  王:没人,就一片片铁,巨荒凉,我拿大褥子往那一放,从那开始我说我错了,一切都错了。就那时候意识到,太可怕了,太恐怖了,觉得错了。我那时候就下定决心了,什么行李都不能买,什么家具都不能买,就一张床,被褥,刷牙杯子毛巾弄好,其它的我什么都不要。因为我知道多一样东西就是多一个负担,就多一个累赘,将来想走都走不了。那时候领完工资之后250块钱肯定压在枕头下面,用来买来回机票,那时候回一躺北京坐联航250块钱,这个钱打死放在那儿不能动,剩下的买烟。后来还给了我一个宿舍,我拣了个沙发搁在宿舍里。在这期间折腾剧本,折腾了五个剧本,文学部的还说,这么多年福建厂从来没有折腾出来这么有价值的剧本。那时资料馆的人过来讲课,开座谈会,还点我名,王小帅你在那儿干嘛,怎么你还不拍戏?你们班胡雪杨在上海拍《留守女士》,上影厂还说不要他挣钱。我把这个意思跟厂长说,结果厂长表态说,我们大学生要锻练五年的,我一听了,没散会呢,喝完水出去,跟人打招呼,说我走了,去哪儿?我说把钥匙给你管着,回宿舍去把包一拿,走了,从此就一直没回去上班。后来拍完《冬春的日子》,要办护照的时候我回去了一次。那个小钥匙从邻居拿过来,一进去,就傻了,一切东西都出来了。
  程:记忆回来了!
  王:对,刷牙缸子。长条椅上,还放着脸盆,刷牙缸子差点掉下来,沙发上蒙着布,床上整个蒙的布,我那时买的一个九寸的黑白电视,放在那,也蒙着,墙上挂满烟盒,一个月就那点钱,知道自己每天抽完一盒烟得留几根,就是每个烟盒里面留两个不抽的,粘墙上,粘满墙,一没烟了以后马上到那找一根抽,就这样粘了一墙的烟,写了一墙的诗。一地的灰,我在屋里站半天,就一直看,一直没动,结果走到窗口一扭头看到墙上那么俩大字,我写的两个字叫"镇静"。
  程:镇静?
  王:就是保持镇静。我写的两字,我都忘了,一看这两字眼泪完全就出来了。那时候剧本通不过,五个剧本折腾,说这个戏要拍了,我写了那么厚的申请书,想当导演,从一个联合编剧,从文学策划,从文学编辑想改为导演写那么多,最后不了了之。就再等,一直等这个消息,最后开完那个会说,不让我们拍,明确表态不让我们拍。我不跑了吗?在当时那个状况,我写两个?quot;镇静",支撑自己。我一看到"镇静"两个字都蒙了,蹲地上哭半天,然后在开始擦屋子,因为要办护照,要在那儿等着,我开始收拾屋子。
  程:拍《冬春的日子》的过程有多长?
  王:拍《冬春的日子》拍摄很长,陆陆续续将近5个月。
  程:钱是哪儿的?
  王:钱是张宏涛的,我们摄影系的一个同学,他是我们这个届里比较早做生意,做广告开公司的。我向他借了五万块钱,自己兜里有几千块钱。还有一个熊强,过去一个武汉的同学,他去长城广告公司了,说你我困难给我发一个活。然后就拍广告了,大家都帮助,还有邬迪,那时候全帮助,一个小广告拉一帮人拍,拍完都不拿钱,把这八九万块钱省到我这儿拍这个戏了。
  程:胶片是用的乐凯的?
  王:我跟刘杰去保定弄的胶片。从北京出发到保定,在保定磕了三天胶片,从保定回北京进了家门,一分钱都没花。到了北京站之后保定车多,站台票都不买就进去了,看见任何一个往南开的车就上去,上去就呆着,俩人抽着烟。很快,一两站就到了,跳下来。保定站又小,沿着火车直冲前走,不往出站口走,一直沿着铁轨走,一直到寥无人烟的地方,一扭身就出去了。刘杰家是保定的,他们家离保定的车站还不远,所以还不用坐车,走路到他家里,到他家一打地铺睡觉了。睡完觉他们家弄两部自行车,我们俩骑着车就去,备好了钱奔保定乐凯胶片厂,跟他们谈好了决定中午请他们吃饭,结果中午一摆上桌子,一大桌酒酒,人家请我们,又不花钱,我们说非得花点钱,不行,人家请我们,晚上再谈完回来,第二天,接着背着包用同样的方法进去,然后上火车,同样的方法到北京下来,骑着车回家,一分钱都没花,这样谈好了给我们胶片。
  程:胶片和洗印没花钱?
  王:花了,后来还是花了一点。但是不多。拍完以后,正好舒琪他们过来看,看了觉得还行,第一稿出来嫌太长,舒琪建议我当时可以去香港电影节,嫌长了,你先考虑考虑是不是再改,我说行,没关系的,香港就不去了。这个电影问题出了很多,丢了很多片子,然后还特怪,片子还有拍反的。齿孔在这儿,不知道怎么,哪一部分片子,一大堆片子接不上了,也有影象,曝光很正确,就不知道怎么反了。扔了一堆。每个星期天拍完戏,我就去洗印厂,洗了片子我就开始看底片。突然这边一团黢黑,全场停电,给颐闪耍?业较雌?劾?怖?怀隼矗??龌?髦笤诶锩妫?缓笏邓懔怂懔说茸虐桑?恋屏耍?揖图悄歉銎?牛?鹊剑矗捣种庸?ィ?兰朴纸?慌??忠淮危?酱危?枪と嗽谀嵌?????Γ?蛋倌瓴挥觯?闩錾狭耍?酱巍:罄丛僖裁煌5纾?幸惶煳业匠导洌?洞θ缟揭话愣蚜艘欢呀浩??挥形以谙窗。?趺炊言诘厣狭耍课夜?ヒ豢雌?恿蚜耍?常岛撩妆涑桑保读耍?屑湟坏懒芽?耍??级言诘厣希?媸蔷???恕U飧鼍??闶峭δ淹???钜斓摹?
  程:最后拿奖有一些回收?
  王:回收最大的就是在希腊,有一个金亚历山大奖,五万块美金的奖金。就是说本儿回来了。《冬春的日子》的经历太惨重了,就想赶快再拍一个东西吧,听说齐力的事,再加上那时候心情挺沮丧,跟舒琪借了点钱。拍完没钱了,就搁那儿了一直没弄。后来就拍了《扁担·姑娘》。
  程:《极度寒冷》和《扁担·姑娘》交叉做的?
  王:《扁担姑娘》拍完了,审片子审了三年,无穷无尽的等。我就决定做《极度寒冷》。1月份去的,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剪。怎么弄啊,三年多了,全在香港冲印的,我一盒样片都没看过。2月份鹿特丹电影节就开始。我在香港的七天就去看片子,几年没看,丢了好多,不管了,先赶快运到荷兰,到那儿,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开始看片,就开始摇,开始对,一直弄到把声音弄完。音乐也是现找的,没钱,也是属于电影节资助的基金。再台本,再拷贝,再混声,包括英语字幕出来,放映的时候片子是都烫的,特别的仓促,等于是一遍过。所以头两个片子对我是很特殊的一个经历。是极度那种状态下的。(图片18极度寒冷是在紧张的状态下完成的。)
  程:紧张?
  王:匆忙、紧张,不是那种特踏实的那种。
  程:不是那特别自如的状况。
  王:没错,所以我现在来讲,从感情上,从很多现在还能透露出来的那些比较跟自己直接相关的情感我觉得是很珍贵的,其它的就说不上了,技术,管理制片就说不上了。(王小帅以"无名"的身份和《极度寒冷》一起参加电影节)
  程:那《扁担·姑娘》呢?应该完全是在一个正常的……。
  王:《扁担·姑娘》也不正常,我前面拍片子的经历都不正常,剧本审了那么长时间,等开拍大概又等了半年多。原计划七月份开拍的,因为写的是夏天,原来叫《炎热的城市》,准备到武汉拍夏天涨了水的时候。四月份我们就准备好了,五月份准备拍,大家在"仿清楼"呆着,七月份过去没信,八月份过去了没信,九月份过去了没信,一直到将近10月份才给个信,赶快走,夏天一点都没有了,整个的气氛全部变掉,就你要的感觉全消失了。之后就是三年,发行也没有做,最后还是去了戛纳。
  程:《梦幻田园》呢?
  王:北影厂有一个新的工程想要投资年轻人,再找我,我也觉得挺好的。根据他的成本,就决定弄这个东西。后来的影片跟初衷有差距,原来是比较黑色的,比较荒诞的,变成正常的片子了。那个时候我也觉得走就走吧,很正常的也未尝不可,我就走一个,如果好了,我真的就好了,所谓的好了就在地面上就好了,也行,我也乐意去好好的去把这个制片的环境给它调整好。通过也很顺利,电影局,电影厂都觉得不错,可是发行不上它,还是不做,还是不推,一批片子都没有怎么做,光管拍,拍完就完了,剩下就不知道了,什么宣传,推销最后就没有了。
  程:《十七岁的单车》是跟台湾的焦雄屏合作的。
  王:对,跟她合作,她是影评人出身的。我一直在试图和力图改善制片的环境,各个环节的衔接我觉得基本上做的还是不错的。
  程:这才缓过气来?
  王:就算是,这口气必须顶下来,大家把这个环节全部弄好,焦雄屏幕处理的也还好,创作上也没有压力,跟她合作没有什么左思右盼,有一点像《极度寒冷》,那个创意是自由的,只不过在《十七岁的单车》上改变了制片的环节,我在《极度寒冷》和《冬春的日子》的时候创意是自由的,但是制片的环节是不完善的,到《十七岁的单车》之后,能够维持比较好的原始创意,或者是人家鼓励你一些东西,然后再调整你一些制片的环节,后期包括前期的策划,包括到后面的行销都很到位。
  程:《十七岁的单车》对你意味着什么?
  王:这是我的一个梦想,什么梦想呢?倒不是说我要追求什么样的一种格式,反过来我是追求一个在我眼里最良性的一个操作环节,是我能够在心情最放松的一个创作环境的一个理想,变成追求这个了,实际上也做到了。《十七岁的单车》对我来说拍一个最充分的作品,没有什么压力,没有中间出现问题的一个状况点,是最稳当的,一点点透露出自己的那个意思。比较轻松也比较知道我不急于做什么,我现在应该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最清晰的状态。很多年了,坑坑洼洼,乱七八糟。
  程:对电影语言的追求呢?
  王:我的主张就是说随着我脑子里的故事情节我主动的和有意识地去控制节奏,因为有长镜头的理论,有跳切,有很多很多"语言"的东西存在,我觉得我不想做那个东西,我只想完成这个,我现在要想的节奏。我现在想要讲的故事,我把它顺下来,能把我其他环境改善好这个是我想要的。就是变成并不是说我现在还有一个环境,我需要去追求我这个电影是什么样的一种流派和风格,我没有做到这个东西,我不想做到这个东西,包括《冬春的日子》到现在。我觉得就是我要用一个心理上最舒服的一个节奏去完成电影,这是我要做的这个问题,至少目前《十七岁的单车》就是这样的。
  黄:就是希望自己的心态上,操作上趋向一种自由和轻松。
  王:自由轻松和平和,就是这样。这个东西我觉得需要个阶段,这个阶段可能会在某一瞬间里会达到非常好,就是说很自由的,很像呼吸一样的节奏,随着你故事节奏走的时候,在调度和场面还能透露出一些其他风味的东西,那这个东西让人是不知不觉感觉到,你有一种节奏,但是又不知不觉被你的节奏吸引,而不是被故事吸引,就是这样一种东西,这个很微妙,突然在某一个环节上,一下解决的非常漂亮。
  程:青春的故事总有些许的残酷意味,你自己对《十七岁的单车》是一个什么评价?
  王:我自己觉得它巧妙。自行车变了,我一开始的印象觉得自行车变了,怎么变了呢,就是说以前对自行车特崇尚的,后来我发现变了,就是说你出去往往是开车走了,哥们说骑车回去,这个就不对了,整个停滞了。就是一个家庭整个一个背景还是停在自行车上,以前是进步的象征,现在就是停滞了,家里有房子,有电脑,有汽车才是好的,有自行车反过来就变成寒酸,没混好还骑车呢。构思的时候有这方面的原因,这里面自行车的功能就变了。老百姓里面,大部分的人还骑车。那还有一部分也就变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自行车已经不是带功能性质了,现在自行车也越来越花哨,越来越漂亮了,玩儿车什么的,那就变成在年轻人里面跟那时候我们不一样,有一部分人骑车就是玩儿了,所以它这个价值观也在变化,我觉得,原来单一的故事可能就是找车反应社会现实,我觉得单一,现在出来这么一个人就变成把这两种价值观念平衡的放在电影里面,来透露整个社会的背景。
  程:也就是说透露变化中的中国的信息。
  黄:你觉得你的那部影片更重要?
  王:我觉得可能两头比较重要,《冬春的日子》和《十七岁的单车》对我来说比较重要。
  
  手记
  《梦幻田园》: 关于将来电影的情况
  王小帅
   《梦幻田园》的想法来源于现在人们生活的变化。房地产的兴旺自不必说,90年代初有一批人开始在北京远郊买下一小块地,开始构筑他们田园生活的梦想。我们一开始就接触到他们,并且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从一片荒地中一步步实现这一梦想。我以为他们是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人。他们虽可说是中国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但走出这一步的经验与他们的财富来比还是相差甚远。我以为主要是中国的大环境和城乡之间及贫富之间的落差以及家庭内部观念的冲突,使这一过程充满了些许的苦涩和艰辛。这部片子要讲述的就是这一经历。
   一对夫妇住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田园"豪宅",与他们的朋友一起分享"欧洲式的田园浪漫",但接下来的问题渐渐显现出来:村民的好奇,生活的问题以及通讯的严重滞后,给他们的浪漫抹上了重重的阴影。在一天老婆小霞离开家时,男主人公(文刚)以前的女友(安安)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正当文刚还没理出头绪,不知所措之时,从县城赶来的小霞的一大家子亲戚也突然间不期而至……
   那一刻开始,便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他极力想使事情不会产生误会,但偏偏事与愿违,小霞的回家更使文刚陷入绝望……
   这一切终于渐渐地打破了原本梦幻的田园浪漫生活……
   本片的主题依然像我以前的片子一样,是开放式的。原因我认为很简单,主要目前的中国处在一种变革的过程中,由于基础的经济建设尚处在有中国特色模式的探索阶段,因此人们在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以及世界观上也都处在一种不断变化和寻找的过程中。但尽管如此,我所希望的,在我的影片中所具有的爱和宽容的主题,依然会是本片的主要关注点。
   三年前在拍完《扁担·姑娘》时就理好了《房子》的故事框架。整个事情就发生在36小时里。因此在情节的安排上就必须极其紧凑。主人公在处理这场"危机"时几乎得不到一点喘息的机会。要做到在他的前女友来的那一刻开始,他的所有浪漫得到有些超现实的理想就彻底破灭了。这是一种较为夸张的安排,要将我上面的说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付出的甜酸苦辣的经历浓缩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实在是一项不小的工程,所以在剧本上下了不小的功夫。从一开始的纯粹现实主义风格慢慢地加以调整,由于电影的长度限制,有些东西的展开不可能完全实实在在地描述,所以可能会在将来影片中看不少超现实和荒诞的处理手法,更会出现些许黑色幽默的东西来加强一些反差。
   影片的开始会是夸张和荒诞的。文刚频于幻想,他的欧洲式的田野被落后的中国式的农村所包围。现实环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无法跟上文刚幻想的脚步。这些还只是表面的问题,文刚是个有耐性和执着的工程师,他相信这一切都会改变,连妻子的反对和朋友的挖苦都动摇不了他。但问题真正是出在内部。安安的出现和家庭内部的不和谐才真正使他回到现实中来,随着故事的推进,文刚的麻烦似乎越来越大,他所创造的美好生活看来要毁于一旦,他开始怀疑,有房有车有了田园,幸福就真的来了吗?--所以在我看来,文明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财富的突然增加并不能解决文化的贫乏。我个人认为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当然我并非特指这些敢于吃螃蟹的人,我反而认为他们是英雄。他们具有改变环境的勇气。
   影片将在进展过程中逐步将荒诞的东西和现实的问题加以糅合,而更多地对人物进行现实刻画。同时通过这一大家人将社会上的其他问题也带入影片。
   文刚的院子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乐园,与外界格格不入。整个的戏都发生在里面。结构上是一个完整的传统戏剧结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等。但所呈现的视点却有我自己的角度。故事中的主角从现象上看代表了在中国还属少数的富裕阶层,但从心态上看他们仍是刚刚从物质上脱离贫困的百姓阶层。这种结合可以很有趣地探索出中国百姓在从贫困走向小康生活甚至富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特殊经历。
   从整体的构想来说就大约如此。也可以说是这部片子的创作理念和方向。如果抛开这一切不谈,那么光从电影上说这只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讲人的尴尬和无助。表面上不会有很多很深的意境和哲理。我的希望是观众能在会心的笑中如此这般的跟着故事走,直到电影的结束也不会有一丝的倦怠感。当然说这个好象很轻松,其实这实在是电影的一个高境界,要做到这个实非一日之功。(图片12 王小帅和妻子桃子,她在《梦幻田园》中出演女主角)
  
  评论
  
  《冬春的日子》:稍纵即逝的爱的挽歌
   西方影评界这样评价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如果你对中国电影的了解还来自于张艺谋或陈凯歌的话,那么年轻的独立电影人王小帅的作品《冬春的日子》将带给你一份新的惊喜。
   《冬春的日子》充满了一股狂热而又哀伤的情绪,王小帅以优美的影像和音乐打造了一曲稍纵即逝的爱的挽歌。
  《极度寒冷》:在北京的生与死
  撰文:Berenice Reynaud
  译者:洪凌
   自杀在超脱的人与世俗者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线,对我们来说最痛苦的事情不仅在于那些死去的人我们再也见不到了,更在于我们对于他们来说也不可再见。当齐雷,一位23岁的行为艺术家1994年在北京自杀时,他给活着的人留下了一连串问号和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一段未完成的对话,以及残酷的现实或者想象中的罪恶。
   自杀题材为电影提供了一种特别的挑战,在未知与已知之间编织出一种微妙的辩证。你必须亲身体验过后才能探究包含在死亡背后的原因--动机、情绪或者思想过程,但是一旦真的通过了那条界线,又肯定无法回头(除非你是一个骗子)。
   《极度寒冷》中关于欺骗与谎言的主题还另有一层意义,它勇敢地将齐雷的真实自杀事件搬上银幕,以至于影片的制作者们不得不在荷兰进行最后的剪辑。也许《极度寒冷》的幕后者与片中那些想自杀的人有某种共同点:他们撒谎,带着面具。因此,Wu Ming--《极度寒冷》的导演使用的别名,意思就是无名。
   让我们回到1994年,也就是齐雷自杀那一年。新的市场经济帮助人们忘记过去,但也有一些人拒绝物质,最终却发现自己已被社会所排斥。导演听说有一位年轻的行为艺术家按照四季来演绎自己的死亡:秋天土葬、冬天水葬、春天火葬,最后是夏天的冰葬。齐雷原打算降低体温而死,最终却失败了,一周后他被人发现死在浴室中(影片的结尾与此不同)。在访问了艺术家的朋友,并试图接触他的亲属失败后,影片导演及合作编写者意识到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死亡背后的故事恰恰是影片所要揭示的。于是,他们筹集了一笔钱,请来几位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开始独立拍摄此片。
   《极度寒冷》巧妙地展示了制作模式上的傲慢,它所描述的生命形式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忽略了它。影片主要在北京交织如迷宫般的街道,庭院和房屋中拍摄,霓虹灯、摩天大楼与古典的,非工业化的景象共存。电影揭示出一个充满创意与野心的地下环境:孤立的年轻人不得不与家人挤在狭小的空间中,而社会中的其他人则带着轻蔑看待他的难堪。在这种环境中,你没有隐私。你目睹姐夫的性障碍,忍受他的粗俗和贪婪。当你感觉到姐姐的孤独时却又无能为力。晚上你与女朋友可以单独相处的唯一空间就是在一辆出租车的后坐里,司机害羞地看着后视镜。不通风的卧室窗户在孩子们玩球的一个空停车场打开。你最好的朋友们当众吃肥皂以?quot;厌恶";其他人在表演时被逮捕。你觉得活在圈套中,所以无所事事地喝着啤酒,与自己的朋友闲聊,在充满烟雾的酒吧里扔飞镖,或者在听摇滚乐时大声尖叫。
   一个虚构的故事拍得像一部纪录片,表达了对齐雷复杂内心世界的一种敬意。导演十分注重真实生活的细节,包括主人公的姐姐及女友的表演过程,人愚钝到诙谐到尖刻。《极度寒冷》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对当代中国社会动荡现状以?quot;这一代人"困境的见解。作为一部电影或一种纪录,它挑战着观看者对于当代中国的期望,同时也挑战着人们心目中对或傲慢或神秘或令人同情的自杀行为的观念。
  --原文刊载于《艺术论坛》(Art Forum)
  《扁担·姑娘》:河流之畔的漂泊者
  佚名
   河流真的是蓄意拍进影片的。三次惊心动魄的打斗都拣在河边发生(苏武棒打高平;高平追打武武;老大一伙人殴打高平,最后高平还"特意"踉跄着步伐死到河里),而主人公们在临江二楼的屋子殿开他们的大部分故事,透过窗户或阳台,总有一方河堤在人物身后若隐若现。显然,对于在这个城市生长过的创作者来说,肮脏、龟裂的堤泥,混浊广阔的江流,层叠凝重的河岸人家别有一番意味。我们在谈论的是一条被称作母亲河或者与母亲河相提并论的不一般的河流,作家、艺术家们爱赋予它民族性象征的地位,陈凯歌、张艺谋著名地以宽阔、滞重、静默的黄河形象比哈中华儿女,我们这里的创作者有意无意中接过了这一忧患色彩的喻象,不过喻指不再宏大,它仅限于与主人公们漂泊、贫瘠的身世和粗糙、迷乱的性情关联,而且河流的存在容易被忽略,它总是被人物挡在身后,映衬于画面的深处。
   河流之外还有这些场景:劣等歌舞厅,街边夜市食档、旧城里的街巷和平房,以及那个略可以俯视江水的破落的二楼上的屋子。时间发生在八十年代末,会有人责怪现代色彩的城市景象被遗漏了吗?乡巴佬进城记,无非是表南他们在高楼大厦灯红酒绿间碰壁的惨剧或是"撞板"的喜剧吗?许多谈及了农民进城题材的电影,都会落入人物在"钢筋水泥的丛林?quot;失落沉沦或经现代化魔杖的点化蜕变升华的窠臼,这根本不切合绝大多数城市"外来人员"的实际,这所透露的倒是,他们不过是在向所谓白领阶层、中产阶级的趣味和欲念看齐。在"压倒一切的稳定"下和源远远流长的农民性里,城市"进城者"身上激起的终归是新奇的印象而已,顶多随之以狂想,他们切身的生存处境谈不上有多少受惠于城市。安身立命城市破败阴晦的角落,萍浮于乡党同侪之间,其实温暖而且安全,喜怒哀乐,自我方圆。
   在这个城里,扁担东子想的靠挑扁担每一担挣两块钱,跟上高平多少由不得他;高平一开始就被苏武抢夺了钱,他一门心思做的是踏破铁鞋也要追回那笔钱?quot;做生意"乃全国人民的集体妄想症,怪不得在"局子里挂了号"的苏武,除了逃跑、躲避之外别无选择;"越南姑娘"阮红呢,她的实在性是更加明确的,谈点恋爱,唱点歌,为的是生存。
   理想微薄、踏实而迫切,故事简明而沉着地进行。除了分别是苏武来打高平,高平追击苏武前后两段情节富于戏剧性,苏武与高平之死颇让人震惊,故事大体上平淡无奇,(事实上为了减弱戏剧性,东子的叙述声音常把悬而未决、引起揣测的剧情后事早早抖落出来)。加上演员本色表演朴实无华(不怎么漂亮的阮红,稍胖、其貌不杨的苏武与高平,楞乎乎的东子),电影拍摄手法中规中矩,整部影片呈现出无比朴实的样貌格调。没有哗众取宠,没有摆弄玄虚,这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电影创伤界绝对难能可贵。人们要问,几个主人公的样貌举止,穿着语音、以及想法思维极为中????巧?钤谖颐侵鼙咭灾辆褪俏颐亲约海??裁雌??患?萦诠??汤吹囊?荒兀课?裁凑庹耪耪媸档闹泄?说牧潮淮鄹摹⒁磐?⒛ㄉ绷四兀浚??匀唬?颐堑难彰婢褪钦獍悴痪?拢?狈ι??晃颐且膊欢际嵌叨哙锣拢?莨轻揍荆?颐牵ㄋ瘴洹⒏咂剑┮不岱⒏#??缫簧碜溉獾娜嗽诖┤ド弦潞蠖蓟峥逅?N颐牵ɡ洗螅┧祷暗纳?艟褪钦庋?谝襞ㄖ兀?遥ǘ?樱┮丫?谂园桌锞×Σ僬?胀ɑ埃焕洗笏?鞘巧焙α似剑?鞘撬?侵?涞墓?冢?凑腋咂绞保?」芊窖曰昂鹕?缋祝?洗蟊暇姑挥卸晕遥ǘ?樱┒袢?嘞颍?佳菰诨怀杀鸬挠捌??????夭实劁秩颈┝Τ『媳硐殖隽俗灾屏Γㄋ瘴溆敫咂街?赖牟揖?隋敬θ幢桓怕蕴???淮舐杳挥斜豢袒?芍煌甲饨鸬娜诵∪耍坏缡犹ㄑ???朴盏呐?钦呃捶梦"你是被老板逼迫的吗?"及电台广播"扫黄打非"的不适当或许可以理解,政治意识形态没有成为按期讽喻的对象,对于人民的绝大多数来说,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事不关已,改革开放与封建流毒也属雌雄莫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从乡村来到城市,我们如何生存下去。把人物放?quot;脏乱差"的环境里也许是单调的,偏执的,但这揭示了人的情境却异常真切,相反,把人物放到所谓的广阔的城市大背景,反所映的倒可能是浮光掠影流于轻浮失真。
   人总是他们的生存环境(处境)的产物,他想回答也只能回答的是周遭人事的琐屑诉求,远大的人生命题绝少能蛊惑并发生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为公司(单位)、家庭、社会交际三点一线罩住了城里人,其单一与苍白实出一辙。影片制作的营构手法采取了与叙事情节调合的朴素淡定的风格。镜头长短匀称,没有过分追求形式的过长镜头或过短镜头,不需要变形镜头如许多的大特写来夸侵犯对象,也不用空镜头、全景镜头、固定镜头来假装深沉。影片里的人物几乎全是城市的外来者,这使人联想到现代主义命题中边缘人,流浪者的角色,这里的主人公们身后实际上站着人类整个灵肉异处的部落。此外,影片的重心(轴心)在三个主人公之间进行着不可思议的漂移?quot;扁担·姑娘"或者"越南姑娘"的片名令人莫测高深,不论到底用的是前者还是后者,阮红都被题点而显要,然而,她似乎并不占据着影片中的主角的位置。影片的故事主线是高平如何被抢夺了钱以及如何去追讨钱,似乎应该属高平为第一主角,但这也不对,电影是以东子第一人称叙述讲开去的,他出入里外,而且贯穿始终,俨然是真正的主角,但其实也还不是,因为电影的名字?quot;越南姑娘"或者"扁担·姑娘"。或许是因为唯独"越南姑娘"阮红能把所有的人物串通起来。阮红分别是东子的偶像,高平与苏武的情人,老大的女人,她在人前一副落寞、迷惘、虚弱的神态,显示出女人的一种不可捉摸性。
   人物设置有中心而又没有中心,主体的身份循环往复,进行着位移、浮动,难道这正是创作者处心积虑所要编排的?如此一来叙事作品中传统形态上的角色之间的权力关系被打破,解构了,不再有人牢靠地占据着主使的地位。
   就这部影片而言,在占有故事主线优势的高平对面,东子凭借叙述者的姿态,跟班的身份,阮红靠着题名突出和凸显的女性本能,取得了等量齐观的筹码。
   主角的名实,东子、阮红与高平三分。如果把阮红、东子、高平看作三位一体,是一个个体的不同棱而面吗?所有泛动、漂移、异质性的元素,或许都在指示着影象背后那个确有其人的流浪者,他是影片的创作者本人。
  
  影片存档
  
  《冬春的日子》 1993年
  35MM 黑白
  导演:王小帅
  编剧:王小帅
  摄影:邬迪 刘杰
  主演:俞虹 刘晓东 娄烨
   冬和春上中学时就是一对恋人,后一起进入北京一所艺术院校学习绘画,毕业后又一起留校教书,靠卖画所得过着清贫的生活。两人住在一间宿舍里,生活单调而无趣,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一切都不再能够激起两人的热情,甚至连做爱几乎都成了一种例行公事。在内心深处,冬和春都明白两人的关系已逐渐走到了尽头,但是谁也没有试图挽回,生活依旧像从前一样。
   背着丈夫冬,春开始秘密计划移居美国。尽管很快就发现了妻子的秘密,但是冬依然没有任何表示。一晚,春告诉冬她怀孕了,冬建议春去做流产,春流产了。
   春回东北老家休养,两个人度过了一段平静安宁的日子。春移民的手续终于办好了,在她登上火车准备回京时,冬的心碎了,他第一次怨恨地诅咒了春……
   几个月后,冬进了医院,因为他在一天晚上将宿舍里所有的玻璃都打碎了。
  《极度寒冷》 1997年
  16MM 彩色
  导演:王小帅(影片署名为:无名)
  编剧:王小帅 庞明
  摄影:杨树
  主演:贾宏声 马晓晴
   影片的开场白是这样的:"1994年6月20日,一个年轻人用自杀的方式完成了他短暂的行为艺术中的最后一件作品。没有人能说清他的动机和目的。只有一点是值得怀疑的,那就是用死亡做为代价在一件艺术品中是否显得太大了。"
  青年前卫艺术家齐雷(贾宏声饰)的一项行为艺术由四部分组成:立秋日模拟土葬;冬至日模拟溺死,立春日是象征性的火葬;夏至日,他将用尽自己的体温去融化一块巨大的冰。在最后的这一部分中,他将真正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把这个抗议社会的冷酷的行为命名为"冰葬",当他的女友(马晓晴饰)和朋友们了解到他的意图时,力图劝说他放弃自毁。
   齐雷一意孤行……
  《扁担·姑娘》 1998年
  35MM 彩色
  导演 王小帅
  编剧 王小帅 庞明
  摄影 杨涛
  制片 王连生 史祥
  主演 王彤 施瑜 郭涛 吴涛
  出品单位 北京电影制片厂
  摄制单位 北京电影制片厂 北京金碟公司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东子和高平是同乡,又是好朋友。东子只身来到武汉,住进了先来闯世界的高平处。东子在码头上寻到一份挑担的工作。他们就像成千上万涌入都市的打工族一样,期盼着这繁华的都市能给他们什么。
   高平说有个城里的胖子骗了他的钱,让东子和他一起去找个姑娘,找到她,就能找到胖子。
   东子不情愿地帮高平把阮红从歌厅绑回家,结果高平和阮红一夜间成了出双入对的情侣。他们的一举一动撩拨着东子青春的骚动。
   阮红以为高平对她用了真情,谁知高平还是不断追问胖子的地址,无奈之中,阮红落泪而走,但她还是在门上留下了胖子的行踪线索。高平找到胖子,被带到同乡会大头处,不料遭群击,高平杀出一条血路……
   很久没见到高平的东子仍旧以扁担为生,他先后受到大头一伙的威胁和警方的查问,他知道高平出事了。
   一个雨夜,阮红来到东子处,说是和高平讲好这晚一起离开武汉。可阮红空等了一夜。不久,警方查抄了阮红工作的歌厅。阮红在感化院里以自己的故事告诫世人……
   在一个瓢泼大雨天,高平回到住处和东子告别。大头带着一伙人包围了这个江边的小物。高平不许东子涉入他的恩怨中,独自一人在大雨中迎击对手。东子亲眼看着高平寡不敌众,坠入江中。
   几个月后,不施粉黛的阮红重返社会,来到小屋。东子把他攒钱买的小录音机送给阮红,里面是他在歌厅录下的她的歌声……
  《梦幻田园》 1999年
  35MM 彩色
  导演:王小帅
  编剧:郭晓橹 王斌 王小帅
  摄影:刘杰
  主演:尤勇 桃子 俞飞鸿 付莉莉
  中国电影公司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北京电影制片厂 联合摄制
  中国电影公司 发行
   文刚和小霞是一对恩爱的年轻夫妇,文刚用自己所得的巨额奖金在远离都市的农村建起了自己的乡村别墅。有了房子和车子,于是小两口便开始了他们田园式的生活。可是这一天,他们多年老友老林夫妇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平静、美满的生活。
   这一夜,小霞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林夫人提起的保险公司的雷安安正是文刚初恋时的情人,小霞总觉得自己的丈夫无法忘怀安安。第二天一早,天下起了雨,面色憔悴的小霞依然开车进城上班了。就在这时,一直尚未结婚的安安正冒雨穿过泥泞的小路敲响了文刚家门。
   多年未联系的初恋情人相见,彼此一时涌起纷繁感伤,见安安全身被雨水淋湿,衣服上也满是泥泞,不知所措的文刚还未等弄清安安的来意便让她去卫生间换上了自己的睡衣。随后把安安的衣服放进了洗衣机。忽然门铃响了,小霞的父母、姐姐、姐夫和两个孩子不期而至,惊恐中的文刚让安安临时躲进了客厅的储藏室。这时,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走进客厅。
   大家进屋后,吵吵嚷嚷,好不热闹。文刚却在为安安担心,她必须在小霞回来之前离开这所房子,否则,自己即便浑身是嘴也无法跟那么一大家子人说清,小霞也不可能相信自己。可是,事不由人。小霞的弟弟张鸣也带着女友蛛蛛赶来凑热闹,这使文刚更加烦躁。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安安穿着自己的睡衣从家人面前走过。见大家正在忙乱中,文刚欲把安安的衣服送去,却发现大姐已经把安安的衣服当成小霞的晾在阳台上。正在焦虑中,返家的小霞已经开车到了门外,无奈的文刚只好把安安反锁在储藏室里,藏好钥匙,又迅速把安安的衣服藏在客厅的沙发套下。这时,小霞走了进来。
   文刚的烦躁与不安,引起了小霞的注意,她误以为丈夫是对自己家人的突然到来感到不满。此时的文刚盼望全家人能离开客厅一会儿,使他能有时间把安安从储藏室里放出来。可是,一家人在客厅里好象有说不完的话,干不完的事,使文刚心力交瘁。多疑敏感的小霞也发现了一系列的怪事;找不着储藏室的钥匙,文刚的睡衣不翼而飞,文刚的神情极度不正常……
   夜晚来临,大家纷纷进入各自的卧室就寝,只有张鸣和蛛蛛坚持要睡在客厅的沙发上。夜深人静时,睡在小霞身边的文刚悄悄起床,来到储藏室,打算此时放走安安。不幸的是,储藏室的钥匙又找不到了,这时安安才跟他说明了来意。原来,她是来推销保险的,她请求文刚一定要签下这份财产保险协约,否则,她将因为没有完成本年度任务而失去这份工作。文刚只好接过从门缝下递过来的保险合同,签好了合约。正当文刚准备撬门时,岳父却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文刚只得假装没事儿的样子离开了这里。这一夜,文刚在极度焦虑与烦躁中度过了。
   第二天又在一片混乱中即将过去,万般无奈的文刚精神上已至崩溃边缘。傍晚,老林夫妇再次来访,不知内情的林夫人询程保险公司的雷小姐是否来过?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的文刚带着醉意冲向储藏室,用斧头劈开紧锁着的门,他愣住了。安安呢?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文刚从昏睡中醒来,回忆着两天来所发生的一切。这时,妻子走过来温柔的告诉他:"刚才,你做了一场恶梦……"
  《十七岁的单车》 2001年
  35MM 彩色
  导演:王小帅
  编剧:王小帅 唐大年
  焦雄屏 徐小明
  摄影:刘杰
  主演:崔林 李滨
  周迅 高媛媛
  出品:吉光公司
  北京电影制片厂
   现代,北京。贵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他找到了一份快递公司的职业,骑自行车送快递,每单收费10元。等他挣够了600块钱,他就可以买下他特别喜欢的那辆公司借给他的银色山地自行车。贵承受着客户经常的抱怨,努力地工作着。
   就在他快要攒够钱的时候,他的自行车丢了。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寻找他的自行车,然后在街上,他看见一个学生骑着它。新的车主健说这辆车是在旧货市场上买的,而贵必须要回自行车,于是两人只好设法共用这辆自行车…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CVRAWzgaQWerMny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