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电影节
档案
影片
影人
电影节
基金
机构
群组
新闻
成员
活动
您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转帖]我们过了鸭绿江
2004-06-10 05:17:40 来自:
猪头猪智慧
我们过鸭绿江
2002年的5月2号上午9点钟,中国的东北部晴朗,我们过鸭绿江。
不是雄赳赳气昂昂过的江。车轮从鸭绿江桥另一侧落地就是另外的景象,空旷寂静清洁,天和地突然又平又扁,摊得很开,是另一种天地了。临着江边,有几件色泽暗淡的游乐设施,没见一个人,有树。很快,我注意到的第一个人,是路中心笔直站着的朝鲜新义州市交通警察,男的,正为我们这辆车指方向。他的站立以及周围背景明显地缺了点什么,显得有点奇特有点突然。很快到平壤,又看见女交警,才发觉朝鲜没红绿灯,没岗亭,没安全岛,没太阳伞,警察举着根指挥棒,挺宽的路中间画了一个白圈,她就站在圈中心。路上空荡荡,只有我们这一辆车。
特殊的进行
火车进入朝鲜的腹地,几乎没见车,乡间有牛车,很大的木轮。朝鲜人多数在步行。那是一种很难形容的特殊行走,怪异又陌生。这感觉在进入首都平壤后更强烈,我仔细仔细地想,究竟是哪儿不对?只能隔着车窗玻璃看到的那些矮瘦的朝鲜人,他们的走究竟有什么不同? 那是他们全民特有的行进姿态和节奏。绝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前呼后应,没有左顾右盼,没有嬉笑玩闹,每个人都是完全孤立严肃的,正是由这些单个个人的东西南北行,构成了无限庞大的一个行进集体。行人向上扬着几乎没有表情的,农民般褐红的脸。不是散步又绝不是奔跑,只是朝着他的正前方,急促,一往无前。他们把四肢摆动得相当明显,步伐大,特别是双臂,看上去有点夸张地大幅度用力,像双桨深陷泥沼以后,急于划水求生一样。我从来没见过平民有这种走法,而且举国上下人人如此。好像无论谁无论往那个方向,目的地必然是同一个,它相当远相当神圣,必须以这个走法才可能勉强接近。衬托和夸张了这种行走的还有太空旷的街道,灰色高层建筑,极少街树,没有广告,没有低层民宅,没有一间街头售货亭,没有人间琐碎生活的气息。他们好像在灰颜料画出来的单调楼房间不太真实地走。平壤城里少数人提着黑包,几乎人人的包都相同,包也随人摆动,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除黑色以外,再没见人提任何东西,更多的人完全空摆着他的双手。从乡间到城市,无论什么人,只要他在路上,必然以这种奇怪的姿势向前。乘车经过乡村,偶然遇到几个静止不动的人,他们一定向我们的车辆招手,看来亲善朴实,无论大人孩子都有节奏地伸出浅色的掌心来,经过训练一样,让人想起当年的口号,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可是,只要车门打开,我们下车,他们迅速无声无息地散开,根本看不到他们是怎么遣散的。总之,附近百米内只剩下我们自己。似乎刚刚被他们欢迎的不是车中的人,而是那辆快速行驶的旅游车本身。刚到平壤下火车,中国游客被领向平壤站前右侧小广场,远看那里有几条无靠背的简易水泥长凳,本来悠闲地坐了人的,我急走,想走近了拍照。但不过两分钟时间,长凳全空了。原来的人全部消失,又快又鸦雀无声,完全不知道他们去了哪儿。向远处的街道看,只有昂着头空着手的赶路人。超过三十岁的中国人该了解这种快速的退避。但是,到了今天,连超过四十的我们也变得不习惯了。现在的中国人到一旅游地,拍照,问价,探路,好奇,擅自离队,任什么都想摸摸看看的特点,到了朝鲜自然感到不自由,除了几座高大建筑物,再没什么可以接近的。朝鲜人在朝鲜人的世界里坚定地走着,和其他完全无关。频道不同,层面不同,他们离得远又消失得快。我所看见的朝鲜人面目表情少于其他民族,不能武断地说他们缺少了随意欢快,只能说多了单纯严肃。
单纯的人和复杂的人
跟随我们这辆车二十几个中国人的朝鲜导游有两个。一个读过三年吉林大学,算我的校友,叫洪昌建,可以勉强讲中文,发音七扭八歪的,他说他当年汉语学的不错,几年不用,忘了。,另一个人我们一家人都叫他石佛。我只听他讲过有限的几个汉语词:不行!到时间了!走吧!他像带领小学生春游的少先队辅导员,而且,是超级严厉紧张不苟言笑的那种辅导员。无论你想干什么,石佛靠过来了,绝对地是个坏消息,他一定说属于他的那几句中国话,然后用相当于专业九段的眼神盯住了你,直到你扫兴放弃,走回那辆随时要开跑的旅行车。石佛永远镇后,紧跟着。石佛了不得。海关联检大楼里的朝鲜女职员穿制服配简朴的裙子,经过我面前的一个职员礼貌地笑,她化了可爱的妆,地道的白粉腮红。我禁不住说,她多好看!我儿子不想我这么直接地议论人,但是,我没忍住,过一会,又说另一个朝鲜女人好看。好看的究竟是什么?是那张不复杂的脸加上廉价白粉。高档的化妆往往不自然,油亮亮的。但是朝鲜女人的妆刚好相反,厚脂粉像白粉笔的细尘,我的感觉这是朝鲜式的纯洁。从小学女生到城里的中年妇女,几乎人人面白唇红。她们走近了,没有现代女人的人造香气,她们无一例外地有一种陈年木箱里久放着的米糠味道。离开平壤前,我们把从丹东带来的铅笔之类礼物送给宾馆女服务员,她们也问送了礼物,在小纸盒里。经过的校友洪导游翻译,是靠近三八线的城市开城出产的高丽参雪花膏,打开来闻,确实有小时候的雪花膏味道。我喜欢这些擦胭抹粉的女人,我脸涂白把嘴点红,然后出门,直直地站到人前。好像活着不能比这个更简单了。我们住的宾馆在门前搭建了临时售货亭,向游客卖高丽参一类特产,有三个年轻的女售货员中国人说,他们也想方设法要赚我们的外汇了。太阳直射,她们中有一个取出柜台里摆卖的羽毛扇挡住脸。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国男人恶作剧,故作严肃过去,又说话又打着手势,他的意思是:太阳!就是领袖,像你胸前佩戴的领袖像章,你拿这把扇子遮挡了领袖的光芒,这个不行!女售货员马上懂了,羞愧地放下扇子,粉白的脸完全暴露在太阳里,一直一直,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乘坐的汽车开动,在同一颗太阳下,她们招手,我们回中国。 在三八线,我们直接接触了朝鲜士兵。他们大概是这世界上最不苟言笑的士兵。负责解说的军人兼有接待游客的职责,但是,他只陪三伙游客拍照,好像这是一道禁令,第四次再有人来约他,哪怕是个中国小女孩,哪怕相机已经在按快门了,他也要面色恼怒断然拒绝。他有意快步走远了,一个人去靠近修剪如仙的松树站着,好像那样才安全。像三八线这种直接对峙的军事禁地,在今天的世界上是仅存的了。表面上看,朝鲜和韩国南北对峙的板门店,不过两公里长的铁丝网,几排简易房。站岗的朝鲜士兵绝对纹丝不动。好像要有意造成反差,韩国兵在属于他们的不大空间里肆意洒脱地游走,墨镜高靴钢盔。盔顶是雪白的,在太阳下面闪闪发光。韩国兵明显高大过朝鲜兵,钢盔更夸张了身高,起码高30公分。从和平中来的人参观三八线这地方,更像观看两个饰演仇敌的角色在一块舞台上像模像样的入戏。韩国一侧有飞檐的凉亭上,和我们一样站了旅游者,双方无声地互相对望。朝鲜导游专门叮嘱过,向对面招手可能引致开枪。谁想听枪响中子弹?这时候想想在巴黎游塞纳河,游船交错间互相的招手呼喊绝对是另一个世界的行为。 突然一只夸大了的手挡在我的镜头前面,我用眼睛瞄到石佛。我真生气了。我说,你干什么!他说,不行!我说,既然不行,为什么不早说! 石佛定力好,不气不急,也许他不会其他中国话,又去遮挡别人的镜头了。刚进入平壤,我们就被告知,乘车行进中不可以拍照,停车到了指定景点才可以。在离开中国前,也早被告知,傻瓜相机可以带,专业机长镜头必须留在丹东,不要找麻烦。可是在三八线,我这一队人并没听到不可以拍照的提示。讨厌一只不明之手跑到我的镜头前面,我虽然听到其他团队的导游说,到二楼上允许拍照三分钟,但是我不想拍了,我保留我不拍的这点自由。三八线引起人们的战争记忆,回平壤的路上,有人问洪导游,知道谁是黄继光吗?对方摇头。再问邱少云,还是摇头。几个中国游客同时说,是中国人,志愿军,抗美援朝打美国。四十岁年纪的朝鲜导游洪昌建连连摇头。有人叹气,然后全车人无言开始睡觉,朦朦地进入了据说当年承受了美军1431次轰炸,接收了42万多颗炸弹,曾经完全变为废墟的平壤城。紧临三八线的土地就是普通农田朝鲜的农民并不匆忙地弯腰在田里做事。零星也见到人在没翻耕的稻田里挖野生的植物,好像挖野菜。在乡间道路上的走路人同样挺胸扬臂,不左右四顾。进入朝鲜第四天,我才在一个小火车站密闷的玻璃窗后面发现了拥挤在一起的面孔,很明显,他们在自以为安全隐蔽的地方,正带着极的好奇在观察我们这些坐进口空调车一掠而过的外国人。自从这个发现以后,再去注意朝鲜的玻璃窗后面经常贴着黝黑的脸,他们在张望。这样才正常,像20年前的中国。 还有一些人,我说不清他的身份,在几个允许我们停留的广场边缘游动,一律拿一本书,但是眼睛不在书上。朝鲜的孩子们,他们除读书以外,都在什么地方逗留,以什么方式玩,像我们这种旅游法儿,没可能知道。平壤的傍晚,大约一小时内有匆匆走路回家的行人,很快,它静得不像一座城市,只有太宽的街面空空荡荡袒露着。洪导游说,他的国家实行全民免费住房,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导游的大女儿在平壤第二少年宫,在带我们参观平壤第一少年宫的时候,他不断重复这话,让我们联想到少年宫不是容易进入的圣地。在中国,我没见过这么富丽堂皇的少年宫,它更像一个对外接待景点,不是给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和过去中国的少年宫一样,佩戴红领巾的孩子在这里画画跳舞练琴,有一间电脑房,都是男孩,我儿子进去看了几分钟,出来对我摇头。我知道他想说什么,但是没说。我们把从丹东带来的一包铅笔给了一个画石膏像的男孩,因为他画出了那个苍白人脸透露出的并不明显的忧郁。男孩接过礼物的动作有点不自然,好像那些笔是凭空落在他的手心里,他直接把它接住塞在画板下面,整个动作之小,只有他和我们能察觉,然后他继续他的临摹,没有抬头,没说谢谢。记得,有一个外国人说,他欣赏中国人“前消费时代的古朴的脸”,现在,这略带青铜色的形容必须让位给鸭绿江另一边的朝鲜人了。那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们,女人男人孩子,他们的内心里都存放着什么。
越困难越乐观的人们
在有着2400万人口的朝鲜境内,作为中国旅游者停留了四天,我没见到一个拿一根小葱的路人,好像朝鲜人活着并不食人间烟火。引用朝鲜书籍里的语言:朝鲜人民越困难越乐观地生活。一个丹东出租汽车司机告诉我,朝鲜每人每天配给粮食定量曾经是100克。二两啊,一小捏啊,他说。听说朝鲜电视只有一个频道,到周末有三个频道。我们房间里的电视始终只有一个频道,两个晚上都播出会议,胸前带奖章的老人在台上发言,台下的听众在流眼泪,所有发言的人不断发出“斯密达”的感叹声。我问洪导游,他说斯密达的意思是“是的”,表示肯定。我问他,有“不斯密达”这词吗?他说,没有。
没有否定,没有怀疑,只有斯密达。
我们在南部城市开城吃的午餐算一顿盛宴,每人面前隆重地摆满铜制餐具,食物精致,主人拿出了最好的烹调技艺,三分之一个煮鸡蛋刻出尖齿,每人一片橙子,极薄,大约一只高尔夫球的十分之一,我儿子打开所有铜碗扣盖,小声说,不会是这么一点点吧!斯密达,就是这些了。有人告诉我,朝鲜人的月工资大约100至150朝元,每月15号,30号分两次到有关机构领取配给的食品。以日本人的计算方式,朝鲜人每月工资只能购买一公斤苹果。确切地说,我们参加的是四日朝鲜革命领袖游,从故居到铜像到展示各国首脑赠送礼品的纪念馆。每个晚上都住平壤,路总是重复,总在它的最中心转。夜间穿过平壤有点奇异,天刚变色的时候,总感到有什么不对,渐渐发现由于所有楼房都是暗的,虽然都是统一的住宅楼,却没见和人的生活有关的一切,花草衣物晾衣杆,包括偶乐眺望夜色的人,什么都没有,干净单调到了让人怀疑这是一座空城。导游说,平壤居民只在房间里晾湿衣服,这是法律。天完全黑了,才发现其实有灯亮,一律是15瓦的白炽灯,每一个窗口同一角度有一盏,绝无例外。除临街的一楼外,其他窗口一律不见窗帘,使那些楼房看上去像一些暗黄和漆黑相间的格子布,一张张整齐排列在前方。再晚一点,到处都黑了,出市中心广场,再没路灯,我们乘坐的车厢里倒通亮着,就这样穿过全黑的城市,完全是一种太空遨游的感觉。从各个方面得到的信息都说现在的朝鲜经济在好转,他们称前几年为“苦难行军”,现在改称“强行军”。在词汇变换以外,不知道他们的生活是否会好转。
猪头曰:想起一个朝鲜笑话.一名朝鲜女运动员在田径比赛中获得冠军.当朝鲜的国旗升起来的时候,女运动员哭了.记者上前采访,女运动员说:此时此刻,我最想回到伟大的、世界永远不落的太阳金正日同志温暖的怀抱中。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推荐给朋友
关注此话题
2004-06-11 10:46:53
房囚
(北京海淀)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
校园特区
转移过来的!
你的回应...
请先
登录
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灌水/闲话
2002年的5月2号上午9点钟,中国的东北部晴朗,我们过鸭绿江。
不是雄赳赳气昂昂过的江。车轮从鸭绿江桥另一侧落地就是另外的景象,空旷寂静清洁,天和地突然又平又扁,摊得很开,是另一种天地了。临着江边,有几件色泽暗淡的游乐设施,没见一个人,有树。很快,我注意到的第一个人,是路中心笔直站着的朝鲜新义州市交通警察,男的,正为我们这辆车指方向。他的站立以及周围背景明显地缺了点什么,显得有点奇特有点突然。很快到平壤,又看见女交警,才发觉朝鲜没红绿灯,没岗亭,没安全岛,没太阳伞,警察举着根指挥棒,挺宽的路中间画了一个白圈,她就站在圈中心。路上空荡荡,只有我们这一辆车。
特殊的进行
火车进入朝鲜的腹地,几乎没见车,乡间有牛车,很大的木轮。朝鲜人多数在步行。那是一种很难形容的特殊行走,怪异又陌生。这感觉在进入首都平壤后更强烈,我仔细仔细地想,究竟是哪儿不对?只能隔着车窗玻璃看到的那些矮瘦的朝鲜人,他们的走究竟有什么不同? 那是他们全民特有的行进姿态和节奏。绝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前呼后应,没有左顾右盼,没有嬉笑玩闹,每个人都是完全孤立严肃的,正是由这些单个个人的东西南北行,构成了无限庞大的一个行进集体。行人向上扬着几乎没有表情的,农民般褐红的脸。不是散步又绝不是奔跑,只是朝着他的正前方,急促,一往无前。他们把四肢摆动得相当明显,步伐大,特别是双臂,看上去有点夸张地大幅度用力,像双桨深陷泥沼以后,急于划水求生一样。我从来没见过平民有这种走法,而且举国上下人人如此。好像无论谁无论往那个方向,目的地必然是同一个,它相当远相当神圣,必须以这个走法才可能勉强接近。衬托和夸张了这种行走的还有太空旷的街道,灰色高层建筑,极少街树,没有广告,没有低层民宅,没有一间街头售货亭,没有人间琐碎生活的气息。他们好像在灰颜料画出来的单调楼房间不太真实地走。平壤城里少数人提着黑包,几乎人人的包都相同,包也随人摆动,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除黑色以外,再没见人提任何东西,更多的人完全空摆着他的双手。从乡间到城市,无论什么人,只要他在路上,必然以这种奇怪的姿势向前。乘车经过乡村,偶然遇到几个静止不动的人,他们一定向我们的车辆招手,看来亲善朴实,无论大人孩子都有节奏地伸出浅色的掌心来,经过训练一样,让人想起当年的口号,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可是,只要车门打开,我们下车,他们迅速无声无息地散开,根本看不到他们是怎么遣散的。总之,附近百米内只剩下我们自己。似乎刚刚被他们欢迎的不是车中的人,而是那辆快速行驶的旅游车本身。刚到平壤下火车,中国游客被领向平壤站前右侧小广场,远看那里有几条无靠背的简易水泥长凳,本来悠闲地坐了人的,我急走,想走近了拍照。但不过两分钟时间,长凳全空了。原来的人全部消失,又快又鸦雀无声,完全不知道他们去了哪儿。向远处的街道看,只有昂着头空着手的赶路人。超过三十岁的中国人该了解这种快速的退避。但是,到了今天,连超过四十的我们也变得不习惯了。现在的中国人到一旅游地,拍照,问价,探路,好奇,擅自离队,任什么都想摸摸看看的特点,到了朝鲜自然感到不自由,除了几座高大建筑物,再没什么可以接近的。朝鲜人在朝鲜人的世界里坚定地走着,和其他完全无关。频道不同,层面不同,他们离得远又消失得快。我所看见的朝鲜人面目表情少于其他民族,不能武断地说他们缺少了随意欢快,只能说多了单纯严肃。
单纯的人和复杂的人
跟随我们这辆车二十几个中国人的朝鲜导游有两个。一个读过三年吉林大学,算我的校友,叫洪昌建,可以勉强讲中文,发音七扭八歪的,他说他当年汉语学的不错,几年不用,忘了。,另一个人我们一家人都叫他石佛。我只听他讲过有限的几个汉语词:不行!到时间了!走吧!他像带领小学生春游的少先队辅导员,而且,是超级严厉紧张不苟言笑的那种辅导员。无论你想干什么,石佛靠过来了,绝对地是个坏消息,他一定说属于他的那几句中国话,然后用相当于专业九段的眼神盯住了你,直到你扫兴放弃,走回那辆随时要开跑的旅行车。石佛永远镇后,紧跟着。石佛了不得。海关联检大楼里的朝鲜女职员穿制服配简朴的裙子,经过我面前的一个职员礼貌地笑,她化了可爱的妆,地道的白粉腮红。我禁不住说,她多好看!我儿子不想我这么直接地议论人,但是,我没忍住,过一会,又说另一个朝鲜女人好看。好看的究竟是什么?是那张不复杂的脸加上廉价白粉。高档的化妆往往不自然,油亮亮的。但是朝鲜女人的妆刚好相反,厚脂粉像白粉笔的细尘,我的感觉这是朝鲜式的纯洁。从小学女生到城里的中年妇女,几乎人人面白唇红。她们走近了,没有现代女人的人造香气,她们无一例外地有一种陈年木箱里久放着的米糠味道。离开平壤前,我们把从丹东带来的铅笔之类礼物送给宾馆女服务员,她们也问送了礼物,在小纸盒里。经过的校友洪导游翻译,是靠近三八线的城市开城出产的高丽参雪花膏,打开来闻,确实有小时候的雪花膏味道。我喜欢这些擦胭抹粉的女人,我脸涂白把嘴点红,然后出门,直直地站到人前。好像活着不能比这个更简单了。我们住的宾馆在门前搭建了临时售货亭,向游客卖高丽参一类特产,有三个年轻的女售货员中国人说,他们也想方设法要赚我们的外汇了。太阳直射,她们中有一个取出柜台里摆卖的羽毛扇挡住脸。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国男人恶作剧,故作严肃过去,又说话又打着手势,他的意思是:太阳!就是领袖,像你胸前佩戴的领袖像章,你拿这把扇子遮挡了领袖的光芒,这个不行!女售货员马上懂了,羞愧地放下扇子,粉白的脸完全暴露在太阳里,一直一直,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乘坐的汽车开动,在同一颗太阳下,她们招手,我们回中国。 在三八线,我们直接接触了朝鲜士兵。他们大概是这世界上最不苟言笑的士兵。负责解说的军人兼有接待游客的职责,但是,他只陪三伙游客拍照,好像这是一道禁令,第四次再有人来约他,哪怕是个中国小女孩,哪怕相机已经在按快门了,他也要面色恼怒断然拒绝。他有意快步走远了,一个人去靠近修剪如仙的松树站着,好像那样才安全。像三八线这种直接对峙的军事禁地,在今天的世界上是仅存的了。表面上看,朝鲜和韩国南北对峙的板门店,不过两公里长的铁丝网,几排简易房。站岗的朝鲜士兵绝对纹丝不动。好像要有意造成反差,韩国兵在属于他们的不大空间里肆意洒脱地游走,墨镜高靴钢盔。盔顶是雪白的,在太阳下面闪闪发光。韩国兵明显高大过朝鲜兵,钢盔更夸张了身高,起码高30公分。从和平中来的人参观三八线这地方,更像观看两个饰演仇敌的角色在一块舞台上像模像样的入戏。韩国一侧有飞檐的凉亭上,和我们一样站了旅游者,双方无声地互相对望。朝鲜导游专门叮嘱过,向对面招手可能引致开枪。谁想听枪响中子弹?这时候想想在巴黎游塞纳河,游船交错间互相的招手呼喊绝对是另一个世界的行为。 突然一只夸大了的手挡在我的镜头前面,我用眼睛瞄到石佛。我真生气了。我说,你干什么!他说,不行!我说,既然不行,为什么不早说! 石佛定力好,不气不急,也许他不会其他中国话,又去遮挡别人的镜头了。刚进入平壤,我们就被告知,乘车行进中不可以拍照,停车到了指定景点才可以。在离开中国前,也早被告知,傻瓜相机可以带,专业机长镜头必须留在丹东,不要找麻烦。可是在三八线,我这一队人并没听到不可以拍照的提示。讨厌一只不明之手跑到我的镜头前面,我虽然听到其他团队的导游说,到二楼上允许拍照三分钟,但是我不想拍了,我保留我不拍的这点自由。三八线引起人们的战争记忆,回平壤的路上,有人问洪导游,知道谁是黄继光吗?对方摇头。再问邱少云,还是摇头。几个中国游客同时说,是中国人,志愿军,抗美援朝打美国。四十岁年纪的朝鲜导游洪昌建连连摇头。有人叹气,然后全车人无言开始睡觉,朦朦地进入了据说当年承受了美军1431次轰炸,接收了42万多颗炸弹,曾经完全变为废墟的平壤城。紧临三八线的土地就是普通农田朝鲜的农民并不匆忙地弯腰在田里做事。零星也见到人在没翻耕的稻田里挖野生的植物,好像挖野菜。在乡间道路上的走路人同样挺胸扬臂,不左右四顾。进入朝鲜第四天,我才在一个小火车站密闷的玻璃窗后面发现了拥挤在一起的面孔,很明显,他们在自以为安全隐蔽的地方,正带着极的好奇在观察我们这些坐进口空调车一掠而过的外国人。自从这个发现以后,再去注意朝鲜的玻璃窗后面经常贴着黝黑的脸,他们在张望。这样才正常,像20年前的中国。 还有一些人,我说不清他的身份,在几个允许我们停留的广场边缘游动,一律拿一本书,但是眼睛不在书上。朝鲜的孩子们,他们除读书以外,都在什么地方逗留,以什么方式玩,像我们这种旅游法儿,没可能知道。平壤的傍晚,大约一小时内有匆匆走路回家的行人,很快,它静得不像一座城市,只有太宽的街面空空荡荡袒露着。洪导游说,他的国家实行全民免费住房,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导游的大女儿在平壤第二少年宫,在带我们参观平壤第一少年宫的时候,他不断重复这话,让我们联想到少年宫不是容易进入的圣地。在中国,我没见过这么富丽堂皇的少年宫,它更像一个对外接待景点,不是给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和过去中国的少年宫一样,佩戴红领巾的孩子在这里画画跳舞练琴,有一间电脑房,都是男孩,我儿子进去看了几分钟,出来对我摇头。我知道他想说什么,但是没说。我们把从丹东带来的一包铅笔给了一个画石膏像的男孩,因为他画出了那个苍白人脸透露出的并不明显的忧郁。男孩接过礼物的动作有点不自然,好像那些笔是凭空落在他的手心里,他直接把它接住塞在画板下面,整个动作之小,只有他和我们能察觉,然后他继续他的临摹,没有抬头,没说谢谢。记得,有一个外国人说,他欣赏中国人“前消费时代的古朴的脸”,现在,这略带青铜色的形容必须让位给鸭绿江另一边的朝鲜人了。那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们,女人男人孩子,他们的内心里都存放着什么。
越困难越乐观的人们
在有着2400万人口的朝鲜境内,作为中国旅游者停留了四天,我没见到一个拿一根小葱的路人,好像朝鲜人活着并不食人间烟火。引用朝鲜书籍里的语言:朝鲜人民越困难越乐观地生活。一个丹东出租汽车司机告诉我,朝鲜每人每天配给粮食定量曾经是100克。二两啊,一小捏啊,他说。听说朝鲜电视只有一个频道,到周末有三个频道。我们房间里的电视始终只有一个频道,两个晚上都播出会议,胸前带奖章的老人在台上发言,台下的听众在流眼泪,所有发言的人不断发出“斯密达”的感叹声。我问洪导游,他说斯密达的意思是“是的”,表示肯定。我问他,有“不斯密达”这词吗?他说,没有。
没有否定,没有怀疑,只有斯密达。
我们在南部城市开城吃的午餐算一顿盛宴,每人面前隆重地摆满铜制餐具,食物精致,主人拿出了最好的烹调技艺,三分之一个煮鸡蛋刻出尖齿,每人一片橙子,极薄,大约一只高尔夫球的十分之一,我儿子打开所有铜碗扣盖,小声说,不会是这么一点点吧!斯密达,就是这些了。有人告诉我,朝鲜人的月工资大约100至150朝元,每月15号,30号分两次到有关机构领取配给的食品。以日本人的计算方式,朝鲜人每月工资只能购买一公斤苹果。确切地说,我们参加的是四日朝鲜革命领袖游,从故居到铜像到展示各国首脑赠送礼品的纪念馆。每个晚上都住平壤,路总是重复,总在它的最中心转。夜间穿过平壤有点奇异,天刚变色的时候,总感到有什么不对,渐渐发现由于所有楼房都是暗的,虽然都是统一的住宅楼,却没见和人的生活有关的一切,花草衣物晾衣杆,包括偶乐眺望夜色的人,什么都没有,干净单调到了让人怀疑这是一座空城。导游说,平壤居民只在房间里晾湿衣服,这是法律。天完全黑了,才发现其实有灯亮,一律是15瓦的白炽灯,每一个窗口同一角度有一盏,绝无例外。除临街的一楼外,其他窗口一律不见窗帘,使那些楼房看上去像一些暗黄和漆黑相间的格子布,一张张整齐排列在前方。再晚一点,到处都黑了,出市中心广场,再没路灯,我们乘坐的车厢里倒通亮着,就这样穿过全黑的城市,完全是一种太空遨游的感觉。从各个方面得到的信息都说现在的朝鲜经济在好转,他们称前几年为“苦难行军”,现在改称“强行军”。在词汇变换以外,不知道他们的生活是否会好转。
猪头曰:想起一个朝鲜笑话.一名朝鲜女运动员在田径比赛中获得冠军.当朝鲜的国旗升起来的时候,女运动员哭了.记者上前采访,女运动员说:此时此刻,我最想回到伟大的、世界永远不落的太阳金正日同志温暖的怀抱中。